明明已經要睡著,但是還沒有徹底入睡時
身體偏偏就會突然的抖一下,有時還會伴隨一種緩解,就像是高處踩空,快要掉下去一般!
然後就突然被嚇醒,且回味時心有餘悸!
告訴我,我不是一個人!
其實,在網絡上曾經有各種關於睡眠出現異常的解釋,有網友認為在進入睡眠狀態時,由於肌肉逐漸鬆弛、血壓心跳放緩,所以大腦誤認為身體就快要死亡了,然後它就會發送一個脈衝,讓身體覺醒並做出反應!
大腦?還死亡?你是不是已經產生了恐懼心理?
別害怕,其實這種症狀可用科學道理解釋,它在臨床上被稱為:臨睡肌抽躍症!
首先大家要了解一下所謂的生理性肌抽躍,這屬於正常的身體表現,和器質性病變沒有關係。
比如大家經常出現的打嗝、眼皮跳,又或者是疲勞和緊張時出現的肌肉抽動,其實都屬於肌抽躍,它們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只不過在入睡前、睡眠中出現的肌抽躍,伴隨了從高空跌落的幻覺,所以會讓大家心生恐懼!
臨睡前肌抽躍,其實就是一種無意識的肌肉衝動,由於是極速狀態下的不自主抽動,所以速度非常快,感覺就是如同觸電一般。
其出現機制就是因為在入睡時或入睡後,大腦錯誤判斷人體要從高空墜落,從而引發本能反應讓肌肉瞬間緊繃以獲取平衡,此時就可出現雙腳跌落、踏空的錯覺!
根據數據統計表明,有近70%的人會在睡夢中出現抖動,大部分都是偶然發作的,通常一晚上不超過4-5次,且動作幅度也並不大。
既然如此,是否有方法避免臨睡肌抽躍症的出現呢?
通過臨床研究發現,越是長時間身體勞累、熬夜加班以及精神壓力大的人,就越是容易出現肌抽躍症,這和神經功能失調、肌肉過於緊張有關係。想要調節肌抽躍,就應從生活習慣方面入手,需保持規律穩定的睡眠,每日睡眠可維持在6-8小時左右;
另外,在臨睡前大家還可進行一些舒展、輕柔的體育鍛鍊,比如瑜伽、太極拳一類。這些運動既不會對神經系統造成過大的刺激,同時還能起到拉伸排腸肌、足部肌肉的效果,如此這般就能緩解肌肉的緊張程度,從而起到預防肌抽躍的效果!
當然睡姿的選擇也非常重要,一個好的睡眠姿勢既能夠提高睡眠質量,還能緩解周身疲憊感!在平時大家應儘量避免趴著、蜷縮睡眠等等姿勢,以舒展的平躺、側身躺為主。在肌肉得到了放鬆之後,睡眠自然也會變得越來越安穩。
如果在通過生活調整後,肌抽躍症狀並沒有緩解,反而是頻頻發作,嚴重影響到了生活和睡眠質量,這就可能與神經或大腦病變有關係。比如神經官能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腦梗等疾病,都可對神經系統及肌肉造成影響,需提高警惕並積極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