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5日電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 日前,教育部出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新聞中心-北方網
拿學位要先發論文、招聘晉升評職稱要看論文數、學術高低評價要看SSCI收錄數……這樣的「唯論文」亂象你是否也遭遇過?日前,教育部出招整治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現象,為學術研究評價劃出「十不得」底線,並要求各地各高校組織「唯論文」問題專項整治。
-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考核改革的開始
海南教師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東方網6月26日消息:海南省近日出臺《中小學、中職教師教育教學論文代表作鑑定實施辦法》,論文發表不再作為教師評職稱的硬性條件。教師為了評職稱花錢買論文,或者花錢買版面出版論文等「論文造假」現象,在中國教育界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
評職稱不再必考外語 論文不再是硬槓槓
根據意見,以後評職稱將發生大變化:對外語和計算機要求不高的崗位,可不用再考外語和計算機;論文不再成為「硬槓槓」,教案、病歷等成果也可替代;所有職稱系列均設置到正高級,小學教師也可評「教授」;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弄虛作假取得職稱將一律撤銷。
-
海南大學副教授科研經費申請為零 發帖請辭碩導
課題為零、科研經費申請為零、9年發表論文僅4篇,他被學校取消招收碩士的資格 海大副教授張江南發帖請辭碩導 他不是好老師? 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的副教授張江南,今年不但科研經費申請為零,目前也未主持任何課題。
-
造假方式層出不窮 如何遏制高校就業率「摻水」亂象?
近些年來,很多高校為了拿出一份華麗的畢業生就業數據,造假手段層出不窮。」的招數可謂是層出不窮。(中宏網記者 富宇 攝) 事實上,對於高校就業率造假亂象,教育部門一直都特別關注。 但根據目前的情況,強化對就業數據的監管核查,並未徹底解決就業率「摻水」問題,反而導致部分高校師生進一步承壓,為了把數據做得「真實」一點,不斷變化造假方式,進而導致就業率造假問題更為嚴重。 那麼,究竟該如何遏制就業率「摻水」造假現象?有教育學專家一語道破。
-
醫學訪問學者 | 中美醫生評職稱,差別大嗎?
醫學訪問學者 | 中美醫生評職稱,差別大嗎?評審時臨床、教學大家得到的分值都差不多,能拉開差距的就是科研。科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發表的論文,一部分是承擔的科研項目。而申請項目時又要看你發表的論文,論文多就容易申請到課題;你申請到的課題多,發論文的機率就高。
-
天津大學張裕卿教授瘋狂造假!高校腐敗何時是個頭?
Part1今天被一則重磅消息刷屏了,內容是關於學術造假的。天津大學的張裕卿教授被自己的學生舉報,包括故意使用假數據,竊取論文,騙取科研經費,在政府的合作項目中忽悠領導,罪名一大堆,對深諳學術界潛規則的人來講,這也超出了認知的範疇。
-
職稱申報建黑名單 學術造假一票否決
此外,《意見》明確,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通過違紀違規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 亮點1 外語和計算機考試不作統一要求 評職稱對「靠技術吃飯」的人來說不僅涉及個人的收入和晉升,也被看做是評價個人業務水平和貢獻的一把標尺。
-
評上職稱就賦閒?部分中小學教師評上職稱後就轉崗
評上職稱,相當於「多年媳婦熬成婆」「職稱之爭就是利益之爭。」一位高校教師說,老師的收入、住房公積金、職業年金的數額與職稱掛鈎,職稱高低還會影響課題申請、論文發表等職業生涯的全部環節。 許多教師為了評上職稱用盡辦法,不僅學著努力鑽營,更用造假蹭獎等方式增加評上可能性。
-
教授被指學術造假17年:用SCI篇數來論英雄、評職稱,被指有弊端
北大教授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以及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學術造假,在網絡剛剛熱炒,就迅即被有關部門回應,稱其舉報早有定論。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的《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表明,被指17年持續學術造假的李紅良團隊,舉報者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耿美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武漢大學一樣,高度重視質疑耿美玉論文造假的問題。據有關報導,耿美玉所在的藥物所已組織專家進行初步核查。
-
多起論文造假案件被曝光「論文買賣」為何屢禁不絕?
近日,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單位對學術論文造假、違規使用科研項目資金等案件展開調查,並對相關責任者進行了嚴肅處理。為進一步強化警示教育,科技部16日公布了9起違規案件,其中,7起「論文買賣」案件涉及中國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山東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等單位。
-
新規|兩類科研人員評職稱有了標準
日前,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會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單位聯合發布《北京市深化自然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和《北京市深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實施辦法》,按照「幹什麼、評什麼」,分層、分類為兩類科研人員量身定製了清晰的職稱評價標準。
-
12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賣論文者被查出
12教師為評職稱買論文 賣論文者被查出 假論文炮製者聶繼紅實為礦大待崗人員,校方正進行深入調查 12月16日,新華社以「大學教師為何造假?」為題報導了安徽亳州師範專科學校部分教師申報副教授的論文有造假嫌疑一事。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成果評價意見出臺
「十不得」甫一發布,就引發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科研工作者的關注。「十不得」能否真正根治「唯論文」痼疾?本報記者邀請青年教師、研究生與專家學者展開對話。 建立論文質量中長期評價機制 文件:不得簡單以刊物、頭銜、榮譽、資歷等判斷論文質量,防止「以刊評文」「以刊代評」「以人評文」。
-
「導師崇高師娘優美」作者被處理 滿紙荒唐背後的學術亂象需反思
今年1月初,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徐中民,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成功「出圈」,不僅引起學術圈關注,也讓圈外吃瓜群眾驚掉下巴:學術論文還能這麼寫!其中,第4至第9參與者的職稱均填寫為助理研究員,但其中5人在項目申請時(2011年3月)是徐中民指導的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另1人是徐中民項目組臨聘人員,無職稱。徐中民在其項目申請書中提供了大量的虛假信息。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原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對上述問題的發生負有疏於監管的責任。
-
大學導師指導學生創新,直接獲評教授!職稱評審新政策?
南通大學文學院講師王舒雅出生於1986年,得益於學校新推行的職稱政策,在2019年評審中,她跨越了以往職稱評審中的種種門檻,直接獲評教授。這一「跨越」緣於她指導的學生研究項目「江海廉友文化活動中心廉能量廉潔文化傳播」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奪得金獎。
-
上市公司財報造假的亂象和方法
最新公開課:薪酬體系方案設計班+績效體系方案設計班,手把手教會你如何設計薪酬與績效體系,公眾號回覆:公開課。想與人力資源前輩學習和交流請加個人號:hrsgogogo首先,為什麼要造假?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稅,要封口費,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給好處費。
-
教育部:高校教師評職稱,嚴打弄虛作假、學術不端
2017年11月13日,教育部發布了一則關於高校教師評職稱的監管文件,大致內容如下:教育部發布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暫行辦法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要求在該文件中,教育部門要求高校教師參加評審的所有材料應該保存10年以上,讓歷史可以被追溯到,這也是為以後翻看檔案和記錄留下印跡
-
高校教師評職稱:不評不甘心,參評特累心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奇曾表示,應該對師德建設的內涵進行明確界定:「比如學術誠信是師德的重要內容,導師跟學生的學術成果按照參與度多少如何署名等都應該有所規定,而不是像現在一樣沒有具體制度。」2019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發布《南京林業大學教學專長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條件(試行)》,學校在對「教學專長型」老師進行職稱評聘時將教學業績取代科研業績,重點考察其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成績。當年7月,從教已33年的理學院教師蔣華松評上了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