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高考作文不是自媒體文章,不需要人人看懂

2020-12-18 騰訊網

01

這幾天,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噴得不行,看遍網絡評論,沒有一個給說好話的。

其實大家都沒抓到點子上。

這篇作文,確實讓人看不懂。

但,高考作文本來就不是給大眾看的,高考作文是給閱卷老師看的,閱卷老師喜歡就可以啦,關網友屁事?

《生活在樹上》讓人看不懂沒錯,閱卷老師給滿分沒錯,高考也沒錯。

你就把這件事想像成職場裡最經常發生的事情:

乙方按照甲方的要求,做出了完美的方案。

這哪裡錯了?

乙方是學生,甲方是閱卷老師,要求是高考規則,方案是《生活在樹上》,在這小圈圈裡,大家都得到了滿足。

至於圈外的人說這方案是狗屎,有什麼影響嗎?

給「錢」的是甲方爸爸,圈外人除了提供點唾沫,還有什麼實質作用嗎?

02

有人說,因為有奇葩的考試,所以才會有奇葩的作文。

兜了一大圈,又開始老調重彈,批評起高考制度來。

高考是為了什麼?

為的是區分學生,把人才選拔出來。

那在高考作文上怎麼區分你是人才與否呢?

講一個故事吧。

1932年,已經是民國了,科舉考試取消很多年了,大學招生不能用八股文來選拔人才了,那用什麼呢?

清華大學招生,語文試題是陳寅恪先生編制的,只有兩道,一道是作文題,一道就是聯對。

上聯是「孫行者」,要求考生對下聯。

陳寅恪先生的思想維度: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下聯對「胡適之」也對,對「祖衝之」也對。

為什麼呢?

對仗工整:胡、祖對孫,三字皆為名詞、姓氏;胡對孫,還有胡孫之意,祖對孫,也有祖孫之意,互為呼應,含義雙重雙關。適、衝、行,皆為動詞;者、之,皆為代詞/虛詞。

平仄方面,三字聯,只要最後一字平仄相對即可。

詞意方面,都是人名。

所以,「胡適之」和「祖衝之」在對仗工整、仄律、含義三個方面都做到了最佳。

陳先生在給學生上課

你看了上面的介紹,是不是也看不懂啊,是不是也覺得不說人話啊。

這道題,只有一名學生答出來了。

這個人就是周祖謨,他的答案是「胡適之」。

周祖謨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大家。

你看,短短三個字,考的是你全面的人文知識素質。形式約束得越嚴格,越能看出水平的差距。

如果周祖謨不是博古通今,不是智商高群,不是頭腦靈活,是答不出陳寅恪出的對子的。

你看到的是對子,其實背後是極其深厚的人文素質。

《唐伯虎點秋香》裡,唐伯虎 VS 七省文狀元兼參謀將軍、人稱對王之王的對穿腸

我們回到今天的高考作文。

怎麼體現一名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高?

寫人人都看得懂的大白話作文?

你可以寫啊,看看清華要不要你。

03

很多人說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不說人話。

寫文章,措辭達意就好,不需要修飾太多。

確實,平時寫文章不需要太多修飾,儘可能地去說大白話,這樣讀者才能輕鬆閱讀。

但高考作文不可以啊。

大白話誰不會寫,都寫大白話,怎麼體現一名學生的實力。

就拿寫這篇《生活在樹上》的學生來說。

修辭手法,沒話說,高級。

引用名人,沒話說,高級。

沒有大量的閱讀,沒有平時知識的積累,沒有長時間寫作的訓練,這樣的文章根本寫不出來。

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招生,出了個對子。

要是學生都對人人看得懂大白話,這水平怎麼區分?

陳寅恪先生會覺得這樣的學生可能連題目都沒看懂。

不管是題目也好,答案也好,要是人人都能看懂,那就不需要在清華招生,那是九年義務教育,什麼水平的學生都能上。

04

對於《生活在樹上》裡用到不少讓人看不懂的文字。

著名作家馬伯庸在評論這篇文章時,舉了一個例子:

羲和凌於顛囟兮,瓊蕊睹朕而粲齒其實意思就是「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

去年火得一塌糊塗的《長安十二時辰》,就是馬伯庸的原著小說

「羲和凌於顛囟兮,瓊蕊睹朕而粲齒」,99.9%的人不會寫。

這裡就體現了一名有水平的作家和普通人寫作能力的區別。

馬伯庸可以寫「羲和凌於顛囟兮,瓊蕊睹朕而粲齒」,也可以寫「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

當遮住名字,馬伯庸作為一名學生寫人人都看得懂的人話——「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時你怎麼知道他的寫作水平?你能想像得出他是一位知名作家嗎?

只有當他寫出「羲和凌於顛囟兮,瓊蕊睹朕而粲齒」,我們才知道,這作者有水平。

那位寫《生活在樹上》的學生也是如此,他能寫大白話,也能寫高級文,但這是高考,這是一場只看文字不看人名的高考。

怎麼體現他比其他學生有水平?

不就是寫出比其他人更高級的文章嗎?

其他人看不看得懂無所謂,本來就不是給你們看的。

只要能把自己和其他學生區別開來,就是勝利。

05

從我們在職場上的角度,哪個人不是嚴格按照甲方爸爸的要求來做方案的?做好了,有獎金,獲嘉獎,有什麼錯?

我做出的方案,是給網友看的嗎?是給三姑六婆大姨媽看的嗎?

是給甲方爸爸看的,好吧。

甲方爸爸覺得好就可以啦,管你其他人怎麼想。

對於高考學生,誰是甲方爸爸?

就是高考規則,就是閱卷老師。

看不懂的網友算什麼東西,你們看懂了,又不能給我打分,你們看懂了,又不能送我去清華北大。

你們除了貢獻唾沫,做了什麼對我有好處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名海報設計師,你做海報是為了讓甲方喜歡,而不是網友喜歡。

這點我想沒有人反對。

同樣,我們憑什麼要求高考學生寫作文讓網友喜歡?

這位同學,有閱讀量,有才情,會琢磨規則,在短時間內還能臨場發揮得非常出色。

這樣的人,以後幹什麼事情不成?

這位的同學的未來前途無量,不用大家操心。

06

高考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選拔出這樣的人才。

高考考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背後的綜合能力。

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綜合能力不會差。

別瞧不起應試的人,你連應試那麼規則明了的比賽都贏不了,你還能贏什麼?

那些聲稱被應試教育毀了的人,不應試也會自毀。

有些人說,這是這作文是裝B,我就呵呵了。

有本事你也來裝一個。

沒有閱讀量,沒有長期寫作訓練,沒有才情,沒有臨場發揮的素質,你想裝也裝不出來。

就是這樣的作文,才把普通學生和有水平的學生給區別開來。

閱卷老師不知道你平時為了寫文章做了什麼準備,但閱卷老師知道,你能寫出這樣的裝B文章,說明你平時的閱讀量很大,比一般的學生要懂得多。

這位同學,沒錯,高考沒錯,

你拿自媒體的文章標準來要求高考文章,才是錯。

07

我寫自媒體文章,有時候遇到學術段落,我會先原文寫一遍,再用大白話翻譯,目的是讓讀者看懂。

但如果我寫給行內人看,我需要這樣翻譯嗎?

不需要,大家都看得懂。

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寫給行內人看的,當然不需要翻譯。

高考作文閱卷時間只有40秒,你怎麼在短時間打動閱卷老師?

靠大白話?那人人都能拿高分作文了。

只有讓人眼前一亮的作文才可以吸引閱卷老師,很顯然,這篇《生活在樹上》就是如此。

對於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你看不懂就別看,我也看不懂,這本來就不是寫給我們看的。

我們看不看得懂不重要,閱卷老師看得懂就行,閱卷老師會欣賞就行,閱卷老師能給高分甚至滿分就行。

其他人的建議,屁都不是。

要是以後的高考學生真聽了現在網友的話,寫作文都用大白話了,那才是災難,辛辛苦苦備考十幾年,被網絡噴子給毀了。

奉勸還沒有高考的學生,別聽網上噴子的話,高考規則是怎樣,你就去迎合,你考不好,那些網友不會負一點責任,後果還是自己承擔。

所以別聽網上怎麼說,聽你老師的話,繼續寫好讓閱卷老師喜歡的作文。

相關文章:

八股文的作用:從來就沒有什麼愚民政策

高考是考試,更是政治

應試教育,是中國通往發達國家之路

相關焦點

  • 《生活在樹上》給滿分沒錯,高考作文本來就不是寫給大眾看的​
    01這幾天,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噴得不行,看遍網絡評論,沒有一個給說好話的。《生活在樹上》讓人看不懂沒錯,閱卷老師給滿分沒錯,高考也沒錯。,你拿自媒體的文章標準來要求高考文章,才是錯。那人人都能拿高分作文了。只有讓人眼前一亮的作文才可以吸引閱卷老師,很顯然,這篇《生活在樹上》就是如此。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爭議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給《生活在樹上》打滿分,是對高考作文的侮辱
    拜浙江高考一篇奇文所賜,高考的熱度多持續了幾天。 很多人在討論的,是一篇浙江高考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但是也許是發揮的空間太大,在分數公布後,閱卷組為了展現浙江考生的高水平,公布了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 《生活在樹上》2020高考滿分作文的熱議
    今天,這篇高考作文把大家都推上了議論的圓桌,2020年浙江高考的作文題為一則材料作文,讓學生思考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者是錯位。一篇命名為《生活在樹上》的作文,起初在第一位老師打了39分後,後續有兩名老師都打了55的高分作文,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這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篇神奇文章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文章,自己心裡可以先打個分。
  • 《生活在樹上》——滿分的作文,糟糕的文章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 許多網友看到這篇奇文的反應估計都和小編一樣, 這寫的都是 啥 啥 啥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接地氣也正常
    2020年高考首篇滿分作文出爐,是一位浙江考生寫的題為#生活在樹上# 的作文。該文因出現了大量的生僻詞、學術性語句、學術性名人名言而引發爭議。《生活在樹上》引爭議,生僻字多不說,文筆也晦澀難懂,閱卷老師直言不建議學生模仿。我就想問,不建議學生模仿為啥還要發出來?
  • 網友開發滿分作文生成器,擺明嘲諷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的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給刷屏了。本著圖個樂的世超打開了文章之後,結果卻發現連字都認不全。「 嚆矢、濫觴、振翮、肯綮、祓除、孜孜矻矻、祓魅、賦魅、一覘、偏狹、洵、玉墀、婞直...... &34; 證明 」這篇文章是 AI 所為,加班加點做出了一個名叫滿分作文生成器的玩意,可以自動化生產《 生活在樹上》式的文章,而且還聲稱生成後的滿分作文只有聰明人才看懂。。。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看不懂?生僻字解析和大神翻譯在這裡
    每年高考完後,除了分數,討論度最大的就是高考作文了。每年都會有那麼幾篇零分和滿分作文在眾多討論聲中悄然冒出來。今年拔得頭魁的當屬浙江的這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這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從這個分數判定之曲折就知道,這是一篇頗有爭議的作文。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不接地氣也正常
    2020年高考首篇滿分作文出爐,是一位浙江考生寫的題為 的作文。該文因出現了大量的生僻詞、學術性語句、學術性名人名言而引發爭議。《生活在樹上》引爭議,生僻字多不說,文筆也晦澀難懂,閱卷老師直言不建議學生模仿。我就想問,不建議學生模仿為啥還要發出來?
  • 也評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一個高考滿分作文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作文,「初批」教師給了39分,「復批」兩教師給了55分,因差異較大,在「終批」竟被「權威」給了60的滿分。 本人也看了一下,整篇文章裡所出現的名人,還真的大部分都不「認識」,不知道大家常聽說的什麼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以及黑格爾等「通俗」名家,在該學生眼裡是不是還不夠入流。 所用的一些生僻詞,本人也沒能在不藉助於工具書的狀況下「讀會、看懂」。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你怎麼看?
    近期,浙江考生《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引發爭議?小編認真的看了幾遍,奈何才疏學淺,意志薄弱。我竟然看不懂,也看不下去。這讓我引發深深的反思,到底是哪裡出問題!生活在樹上,目標是關鍵。這作為一個高考的應試作文,寫文的目的,就是要得到評卷老師的認可,獲取高分。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已經成功做到了。滿分就是這文章的軍功章,就是他最好的成果。從這個方面看,這是一個成功的作文,也是一個目標清晰的文章。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爭議,作文不能以「看不懂」為榮
    近幾年來,從來沒有哪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引起這麼大的爭議!浙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一經面世,毀譽參半,專家說如何如何好,老百姓可不買帳。麥田老師一直以來專注於作文研究,這篇作文也反覆閱讀了,覺得打滿分過分了,但是也不至於打39分,如果我是閱卷老師,給48分。
  • 《生活在樹上》,讀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想到的幾個問題
    近日,2020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全網關注。據說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後面兩位給了55分的高分,而最終作文審查組卻判為了滿分。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是:文章用詞生僻,長句疊加,表達晦澀複雜,給大部分具正常理解水平的網友帶來不小的閱讀障礙。
  •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何得滿分?
    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為何得滿分?讓閱卷組看見了該考生平時的閱讀寫作、思考水平是高於其他所有考生的,不說見識,不說文章語言結構,單是詞彙量,不僅學生,連許多作家也不如。單是能夠讀懂並融會貫通地運用那些生僻、書面的詞語並且無一誤解無一失當,就足以證明該考生的智商與閱讀的勤奮嚴謹。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我的一些思考
    最近一段時間,大家對浙江的一份高考滿分作文議論紛紛,表揚的有,批評的也有。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教授點評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我也懷著好奇心看了這篇文章,頭天晚上看了3遍,第二天早起坐車的時候看了2遍。
  • 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真的是一篇值得打滿分的作文嗎?
    高考結束都一個月了,浙江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熱度仍未消去,看多了各種自以為是的專家出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實在是覺得好笑,忍不住也來說兩句。當然,兩派裡面還有高下之分,支持滿分的就不說了,不支持的裡面那可相當熱鬧:有站在哲學專業人士的角度來指正作者對海德格爾理解的偏差的,有站在古文的角度來指責用詞不準確的(有一些甚至是自己打臉),還有站在邏輯角度說推理不嚴密的,更有意思的是堂而皇之地表示自己看不懂的就不是好文章
  • 《生活在樹上》高考滿分作文現象引發的思考
    看懂是準確性的基本標準,情緒或想法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是準確性的高層次要求,但這篇文章成為人們討論熱點的因素之一也在於初讀的晦澀難懂,沒有直觀地表達和傳遞作者思想。真實性在於思想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身邊的人、事或自己的觀察,當通過文章表達時也應是來源於現實而超脫於此,最終讀者得到一種循序漸進、感同身受、回味的體驗,這也是優秀議論文所具備的特質。滿分?
  • 對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批判
    _______轉載自「焦風之南」8月13日,浙江語文評卷組作文組組長陳建新被停止參加國家教育考試工作,而被其洩露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再度成為公眾矚目的焦點。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 先正時評:得了滿分的《生活在樹上》,是好作文,卻不是好文章
    由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所引發的爭議,仍在繼續。參與人數之眾,橫跨領域之廣,堪比上月美團老總王興炮轟中國男足一事。作為一個已經過了高考十多年的人,對於這件事先正原本是沒有什麼興趣的。畢竟文無第一,文章這類主觀性的事物,優劣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事。
  • 從《靜夜思》反觀《生活在樹上》滿分作文的歪風邪氣
    《生活在樹上》原本是一個考生們發揮文筆、傳播思想的高考作文題目,卻被一篇滿分作文毀了三觀。語文學習的目的,本人的理解就是:讀懂別人的文章,寫出別人能看懂的並能夠被別人看好的文章。所以,一定要用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詞彙,組成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句子,寫出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文章,讓大家都能看好。反觀這篇滿分作文,詞詞晦澀,難倒了不少大學教授,更難倒了芸芸眾生。這樣濫用不能看懂的、甚至很少讀到的詞彙,是為了讓人看不懂還是為了讓人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