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噴得不行,看遍網絡評論,沒有一個給說好話的。
其實大家都沒抓到點子上。
這篇作文,確實讓人看不懂。
但,高考作文本來就不是給大眾看的,高考作文是給閱卷老師看的,閱卷老師喜歡就可以啦,關網友屁事?
《生活在樹上》讓人看不懂沒錯,閱卷老師給滿分沒錯,高考也沒錯。
你就把這件事想像成職場裡最經常發生的事情:
乙方按照甲方的要求,做出了完美的方案。
這哪裡錯了?
乙方是學生,甲方是閱卷老師,要求是高考規則,方案是《生活在樹上》,在這小圈圈裡,大家都得到了滿足。
至於圈外的人說這方案是狗屎,有什麼影響嗎?
給「錢」的是甲方爸爸,圈外人除了提供點唾沫,還有什麼實質作用嗎?
有人說,因為有奇葩的考試,所以才會有奇葩的作文。
兜了一大圈,又開始老調重彈,批評起高考制度來。
高考是為了什麼?
為的是區分學生,把人才選拔出來。
那在高考作文上怎麼區分你是人才與否呢?
講一個故事吧。
1932年,已經是民國了,科舉考試取消很多年了,大學招生不能用八股文來選拔人才了,那用什麼呢?
清華大學招生,語文試題是陳寅恪先生編制的,只有兩道,一道是作文題,一道就是聯對。
上聯是「孫行者」,要求考生對下聯。
陳寅恪先生的思想維度: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下聯對「胡適之」也對,對「祖衝之」也對。
為什麼呢?
對仗工整:胡、祖對孫,三字皆為名詞、姓氏;胡對孫,還有胡孫之意,祖對孫,也有祖孫之意,互為呼應,含義雙重雙關。適、衝、行,皆為動詞;者、之,皆為代詞/虛詞。
平仄方面,三字聯,只要最後一字平仄相對即可。
詞意方面,都是人名。
所以,「胡適之」和「祖衝之」在對仗工整、仄律、含義三個方面都做到了最佳。
陳先生在給學生上課
你看了上面的介紹,是不是也看不懂啊,是不是也覺得不說人話啊。
這道題,只有一名學生答出來了。
這個人就是周祖謨,他的答案是「胡適之」。
而周祖謨後來成為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大家。
你看,短短三個字,考的是你全面的人文知識素質。形式約束得越嚴格,越能看出水平的差距。
如果周祖謨不是博古通今,不是智商高群,不是頭腦靈活,是答不出陳寅恪出的對子的。
你看到的是對子,其實背後是極其深厚的人文素質。
《唐伯虎點秋香》裡,唐伯虎 VS 七省文狀元兼參謀將軍、人稱對王之王的對穿腸
我們回到今天的高考作文。
怎麼體現一名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高?
寫人人都看得懂的大白話作文?
你可以寫啊,看看清華要不要你。
很多人說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不說人話。
寫文章,措辭達意就好,不需要修飾太多。
確實,平時寫文章不需要太多修飾,儘可能地去說大白話,這樣讀者才能輕鬆閱讀。
但高考作文不可以啊。
大白話誰不會寫,都寫大白話,怎麼體現一名學生的實力。
就拿寫這篇《生活在樹上》的學生來說。
修辭手法,沒話說,高級。
引用名人,沒話說,高級。
沒有大量的閱讀,沒有平時知識的積累,沒有長時間寫作的訓練,這樣的文章根本寫不出來。
陳寅恪先生在清華大學招生,出了個對子。
要是學生都對人人看得懂大白話,這水平怎麼區分?
陳寅恪先生會覺得這樣的學生可能連題目都沒看懂。
不管是題目也好,答案也好,要是人人都能看懂,那就不需要在清華招生,那是九年義務教育,什麼水平的學生都能上。
對於《生活在樹上》裡用到不少讓人看不懂的文字。
著名作家馬伯庸在評論這篇文章時,舉了一個例子:
羲和凌於顛囟兮,瓊蕊睹朕而粲齒,其實意思就是「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
去年火得一塌糊塗的《長安十二時辰》,就是馬伯庸的原著小說
「羲和凌於顛囟兮,瓊蕊睹朕而粲齒」,99.9%的人不會寫。
這裡就體現了一名有水平的作家和普通人寫作能力的區別。
馬伯庸可以寫「羲和凌於顛囟兮,瓊蕊睹朕而粲齒」,也可以寫「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
當遮住名字,馬伯庸作為一名學生寫人人都看得懂的人話——「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時,你怎麼知道他的寫作水平?你能想像得出他是一位知名作家嗎?
只有當他寫出「羲和凌於顛囟兮,瓊蕊睹朕而粲齒」,我們才知道,這作者有水平。
那位寫《生活在樹上》的學生也是如此,他能寫大白話,也能寫高級文,但這是高考,這是一場只看文字不看人名的高考。
怎麼體現他比其他學生有水平?
不就是寫出比其他人更高級的文章嗎?
其他人看不看得懂無所謂,本來就不是給你們看的。
只要能把自己和其他學生區別開來,就是勝利。
從我們在職場上的角度,哪個人不是嚴格按照甲方爸爸的要求來做方案的?做好了,有獎金,獲嘉獎,有什麼錯?
我做出的方案,是給網友看的嗎?是給三姑六婆大姨媽看的嗎?
是給甲方爸爸看的,好吧。
甲方爸爸覺得好就可以啦,管你其他人怎麼想。
對於高考學生,誰是甲方爸爸?
就是高考規則,就是閱卷老師。
看不懂的網友算什麼東西,你們看懂了,又不能給我打分,你們看懂了,又不能送我去清華北大。
你們除了貢獻唾沫,做了什麼對我有好處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名海報設計師,你做海報是為了讓甲方喜歡,而不是網友喜歡。
這點我想沒有人反對。
同樣,我們憑什麼要求高考學生寫作文讓網友喜歡?
這位同學,有閱讀量,有才情,會琢磨規則,在短時間內還能臨場發揮得非常出色。
這樣的人,以後幹什麼事情不成?
這位的同學的未來前途無量,不用大家操心。
高考的目的是什麼?
就是選拔出這樣的人才。
高考考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背後的綜合能力。
能寫出這樣文章的人,綜合能力不會差。
別瞧不起應試的人,你連應試那麼規則明了的比賽都贏不了,你還能贏什麼?
那些聲稱被應試教育毀了的人,不應試也會自毀。
有些人說,這是這作文是裝B,我就呵呵了。
有本事你也來裝一個。
沒有閱讀量,沒有長期寫作訓練,沒有才情,沒有臨場發揮的素質,你想裝也裝不出來。
就是這樣的作文,才把普通學生和有水平的學生給區別開來。
閱卷老師不知道你平時為了寫文章做了什麼準備,但閱卷老師知道,你能寫出這樣的裝B文章,說明你平時的閱讀量很大,比一般的學生要懂得多。
這位同學,沒錯,高考沒錯,
你拿自媒體的文章標準來要求高考文章,才是錯。
我寫自媒體文章,有時候遇到學術段落,我會先原文寫一遍,再用大白話翻譯,目的是讓讀者看懂。
但如果我寫給行內人看,我需要這樣翻譯嗎?
不需要,大家都看得懂。
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寫給行內人看的,當然不需要翻譯。
高考作文閱卷時間只有40秒,你怎麼在短時間打動閱卷老師?
靠大白話?那人人都能拿高分作文了。
只有讓人眼前一亮的作文才可以吸引閱卷老師,很顯然,這篇《生活在樹上》就是如此。
對於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你看不懂就別看,我也看不懂,這本來就不是寫給我們看的。
我們看不看得懂不重要,閱卷老師看得懂就行,閱卷老師會欣賞就行,閱卷老師能給高分甚至滿分就行。
其他人的建議,屁都不是。
要是以後的高考學生真聽了現在網友的話,寫作文都用大白話了,那才是災難,辛辛苦苦備考十幾年,被網絡噴子給毀了。
奉勸還沒有高考的學生,別聽網上噴子的話,高考規則是怎樣,你就去迎合,你考不好,那些網友不會負一點責任,後果還是自己承擔。
所以別聽網上怎麼說,聽你老師的話,繼續寫好讓閱卷老師喜歡的作文。
相關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