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小七站長:
前段時間站長解讀了一本拒絕心理學著作,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後臺留言。有的朋友向站長傾訴,自己陷入職場有求必應的怪圈,無法脫身;有的朋友向站長哭訴,婚姻關係中只有一方無盡頭付出的頹然;還有年輕朋友向站長諮詢,如何逃脫父母的情感勒索?
站長看完大家的留言後發現,無論是身處職場,與上司、同事、下屬相處,還是日常生活,與朋友、家人相處,你面對周遭所有人和事的無法拒絕,無法逃脫,無法避免,核心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爭奪人生的主導權,而且這個對象還是你自己,你和他人在爭奪你自己的人生主導權。
有人聽完可能會納悶,我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別人如何能搶奪走。先別著急,聽完站長的舉例分析,你可能就會明白。
《操縱心理學》:爭奪人生的主導權
01
ONE
吉姆和薩利是一對結婚不久的夫妻。薩利的家是個小家庭,她的父母養育了薩利和姐姐兩個孩子,且兩姐妹都已成婚。吉姆的家庭則更大,除了父母,還有四個兄弟姐妹,兩個兄弟兩個姐妹,並且吉姆的兄弟姐妹也已經成婚,還有很多孩子。
薩利的母親呢,把每周五晚上稱為家庭晚餐時刻,她要求薩利和姐姐都要帶著各自丈夫按時回家聚餐。這個事情像極了中國家庭的年夜飯,每年一大家子都要團聚熱鬧一下,以此來維繫情感。連著幾周的聚餐後,吉姆表示,他希望薩利和他能偶爾參與一下自己家庭這邊的聚會,否則他的家人也會抱怨。
當薩利試圖把這件事情說給自己母親聽後,薩利的母親先是表示震驚,母親認為,女兒女婿周五不回家吃飯,是要和這個家生分,是要和家人疏遠。然後母親對薩利說:「你的姐姐對你那麼好,難道你不想周末看到你的姐姐嗎?你不想親眼看看自己父親的身體是否安好嗎?」
薩利無奈,只能祈求丈夫陪她一起回家。但是吉姆周五回到薩利家,再也不願意參與家庭聊天和其他活動,對待薩利父母態度也非常冷漠,而吉姆的家人則認為是薩利阻止吉姆和自己的父母兄弟相聚,對薩利非常的不友好。
你看,薩利進退維谷,她的人生並不由自己做主,她受到了來自丈夫和母親的操縱:一邊是來自丈夫吉姆的慍怒、懲罰性冷暴力;一邊是來自母親極富技巧的內疚感誘導。
薩利進退維谷
02
TWO
薩利的例子來自於《操縱心理學》這本書。看到大家的留言,站長突然想起了這本書中的例子,覺得很契合今天的主題,而且站長也想使些綿薄之力,以望幫到大家,所以,在這個周末,站長特意翻開這本書,二次刷書,希望尋找一些關於操縱他人意志和心理方面的理論依據。
《操縱心理學》這本書是美國作者哈麗雅特•B•布瑞克(Harriet B. Braiker)所著,她有逾30年的開業臨床心理醫生和管理顧問經驗,並且她還創作了許多暢銷的心理自助類書籍,包括暢銷書《取悅症》。
發生在每個人的身邊包括我們自身身上,被操控的事件不勝枚舉,導致很多人意志崩潰的事件更是數不勝數,所以站長認為帶領大家學習這本心理自助書很有必要。
被操縱的人生,讓你像個牽線木偶,被強迫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或是被強制放棄自己想要繼續的事。站長猜測,你肯定奮力掙扎過,但是你也發現每一次徒勞的掙扎可能會使你自己陷得更深,或許現在的你在掙扎無望後放棄了努力,想著就這樣麻木、毫無思想地過下去算了。
《操縱心理學》這本書告訴你,別那麼悲觀,學會識別操縱者,懂得鑑別操縱者的手段,使用反控制能力來改變你和操控者這段關係的權利平衡,當你不再配合、不再屈服、不再一味取悅他人、不再沉默接受、不再道歉、不再理會恐嚇或威脅,不再對操縱手段有所反應,你也就單方面地改變了這段操縱關係的性質。然後,你就會開始扭轉操縱關係帶給你的情感傷害。
《操縱心理學》識別操縱者
03
T H R E E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你是如何成為操縱者的獵物?
操縱者盯上你,是因為你的個性中展現出的這7種脆弱點,讓他們很快聞到了肉腥,所以他們覬覦你就像是覬覦自己的獵物。
你沒聽錯,成為別人獵物,確實是你自己主動暴露給對方的按鈕。我們一起來看看,你自己知不知道,何時何地,你是將這些按鈕暴露給對方的?
第一個按鈕,取悅症。
你的身邊有沒有習慣或傾向於取悅他人的人呢?取悅別人的習慣並不是一件好事,你極力取悅他人,並不是不會拒絕別人要你做事或者過於優先為他人服務,而是你經常感到別人需要你,或者別人對你有期待。你的自尊完全是建立在你為他人做了多少事、你在取悅他人時做得有多成功之上。
由此,你可能還認為自己得到了一個公式 ,那就是,你滿足了他人需求,你就獲得了愛與價值。殊不知,這正是你暴露給別人的軟肋。
取悅他人,會暴露你的軟肋
第二個按鈕,別人的認可和接納。
你取悅他人上癮後,你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上司,同事、家人的認可與接納,讓你避免了被批評、拒絕和拋棄,你就實現自我價值。其實,你的與人為善,你的樂善好施,其核心都是你對拒絕與拋棄的後果無法承受,或者也可以說是你對這些後果尤為恐懼。
你的極度渴望被認可和接納,變成你的執念,這樣子,你的按鈕不就又一次敞開暴露在操縱者的眼皮下了嗎?他們只需要先給你最渴求的東西,然後再威脅你拿走,你就會自動或被動地被對方控制。
別人先給你渴求的,然後再拿走
第三個按鈕,情緒恐懼症。
情緒恐懼症,這個名詞,來自於認知行為治療學家大衛·伯恩斯,是用來指對面負面情緒的過度或非理性恐懼。
恐懼的對象包括怒火、侵犯、敵意,以及引發這些情緒的衝突和對抗。在這裡站長來舉個例子,你可能會更明白。
春明和昆昆是在一次線下讀書活動上認識的,兩人一見如故、相互吸引,很快就成為戀人,但是他們之間還存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兩人工作的城市相距大約500公裡,妥妥地屬於異地戀。為了兩人長遠感情著想,昆昆放棄了自己工作 ,來到春明的城市,照顧春明的生活。
剛開始,兩人孟不離焦、焦不離孟,整天都膩歪在一起。漸漸地,春明的同事、朋友喊春明聚餐時,昆昆就感到了自己被冷落,她對春明的同事和朋友都不熟,哪怕熱鬧的聚餐,她也感覺到自己內心的孤獨,於是回家她就會和春明發脾氣。
隨著時間的流逝,昆昆的脾氣越來越大,春明也身心俱疲,甚至在朋友打電話邀請聚會時,春明連電話都不敢接,並且他還會習慣性地胃疼,他害怕昆昆又發脾氣,和他大吵大鬧,他已經習慣了在昆昆的歇斯底裡時,自己躲在書房用耳塞堵住耳朵當一隻鴕鳥。
你看,例子中的春明就是為了避免怒氣、衝突與對抗,不斷退讓,甚至願意付出一切代價。但是,春明不知道的是,你越是避免去面對情緒,你就越是無法有效、合適地處理它們。
避免面對情緒,問題永遠存在
第四個按鈕,缺乏魄力,無法拒絕別人。
拒絕他人可能會讓你感到內疚,認為自己很自私,你將拒絕他人等同於讓他人失望,就像咱們前面例子中提到的薩利,為了不讓母親失望,只能讓自己難受。但是,你要意識到,長期的不拒絕,會讓別人習慣了你的順從,甚至你自己可能也會覺得,對別人有求必應是你唯一的選擇。
你的沒有底線,不設邊界,就會讓他人很容易地操縱你的生活。
第五個按鈕,缺乏自我。
有的人對自己缺乏了解,他無法洞察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這個可能源自於你的童年經歷中的父母的強勢給你的負面反饋,或者是你在整個幼年生活中,其他人給你帶來的負面反饋,讓你意識到自己的意見根本不重要,認為自己根本不聰明或者不能幹,所以你習慣順從和依賴更強勢、更具權威的人的意願。
你習慣順從和依賴更強勢、更具權威的人的意願
第六個按鈕,自我信賴意識低。
自我信賴意識低,就是你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判斷和反應,以及由此導致的你對自我引導能力的損害。
不自信,遇事你就會傾向於詢問他人的意見和建議,無論是做決定,還是解決問題,大到人生方向選擇,小到購物、換髮型,你都要問別人,這樣你的內心才會感到踏實。
無法自己決策,那你就是將自己的人生主導權交給了其他人負責,這樣的你,自然會成為操縱者選擇下手的目標。
第七個按鈕,外控制點。
外控制點,其實說的就是,外控型的人普遍認為,他們生活發生的事情,更多是由別人或者外部因素引起的,而非自己所控制的。
如果你相信對於你的生活,其他人比你自己更有影響力和控制力,那麼毫無疑問,你就會更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和操控。
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做主嗎?
現在,通過聊天,你知道了操縱者會利用你主動暴露在外的按鈕,也就是你性格中容易被操縱的7個方面,來操控你,那你在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就要有意識地去矯正這些思維上的弱點,強化自己的心態,從而降低你受操縱者影響的程度。
在之後,站長會重新撰文,來和你聊聊如何反控制操縱你的人?今天就到這裡,祝賀你,又進步了一點點哦!
關注,向更多人分享你的成長!
作者|庫小七:年閱讀量200+本的讀書瘋子,職業講書人,多平臺籤約作者,喜歡恣意寫作、瀟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