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禁止權利濫用與一般反避稅管理

2021-01-09 海普睿誠律師事務所

解讀人: 梁 茵

前 言德國法學家鴻儒薩維尼曾說,「法是民族精神的體現」。不少法學人士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它完成了一次中國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現實生活中,《稅法》與《民法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二者在立法中也應保持銜接與一致。本文結合案例談一談《民法典》「禁止權利濫用」規定對稅法「一般反避稅管理」的指導意義。

我國2017年10月1日施行的民法總則首次引入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新頒布的《民法典》沿用了該規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在特別納稅調整案例中,納稅人常用的一個抗辯理由是,其交易行為是基於公開市場價格條件下的雙方合意行為,契約自由,不應被調整。這個理由忽視了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不得不提的是最高法院提審改判的第一起稅務行政案件《廣州德發房產建設有限公司訴廣州市地方稅務局第一稽查局稅務處理決定案》,訴訟中,雙方爭議的焦點問題是德發公司將涉案房產拍賣形成的拍賣成交價格作為計稅依據納稅後,廣州市地稅第一稽查局在稅務檢查過程中,能否以計稅依據價格明顯偏低且無正當理由為由重新核定應納稅額補徵稅款並加收滯納金。在本案中,拍賣價格不及市場價格的一半,計稅依據價格明顯偏低是客觀事實。德發公司主要的抗辯理由是「拍賣價格雖然較低,但有正當理由」,其理由是銀行債務1.3億港元已全部到期,銀行已多次發律師函追收,似乎挺合乎情理。可進一步推敲,德發公司完全可以按照市場價格出售名下眾多的商鋪、寫字樓和車位來償還債務且能賺取更多利潤,為什麼要通過集中拍賣形式,而且如此低價?如果沒有避稅動機,不符合商業邏輯。最高法院在判決中指出「本案中,雖然履行拍賣公告的一人競拍行為滿足了基本的競價條件,但一人競拍因僅有一人參與拍賣競價,可能會出現競價程度不充分的情況,特別是本案以預留底價成交,而拍賣底價又明顯低於涉案房產估值的情形,即便德發公司對拍賣成交價格無異議,稅務機關基於國家稅收利益的考慮,也可以不以拍賣價格作為計稅依據,另行核定應納稅額。同時,「計稅依據明顯偏低,又無正當理由」的判斷,具有較強的裁量性,人民法院一般應尊重稅務機關基於法定調查程序作出的專業認定,除非這種認定明顯不合理或者濫用職權。廣州稅稽一局在被訴稅務處理決定中認定涉案拍賣行為存在一人競拍、保留底價偏低的情形,廣州市地方稅務局經複議補充認為,涉案拍賣行為保證金設置過高、一人競拍導致拍賣活動缺乏競爭,以較低的保留底價成交,綜合判定該次拍賣成交價格不能反映正常的市場價格,且德發公司未能合理說明上述情形並未對拍賣活動的競價產生影響的情況下,廣州稅稽一局行使核定權,依法核定德發公司的應納稅款,並未違反法律規定。」

關於「廣州稅稽一局核定應納稅款後追徵稅款和加徵滯納金是否合法的問題」,最高院的觀點是根據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沒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或者增加行政相對人義務的決定。有權核定並追繳稅款,與加收滯納金屬於兩個不同問題。根據稅收徵管法第三十二條、第五十二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加收稅收滯納金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納稅人未按規定期限繳納稅款;自身存在計算錯誤等失誤;或者故意偷稅、抗稅、騙稅的。本案中德發公司在拍賣成交後依法繳納了稅款,不存在計算錯誤等失誤,稅務機關經過長期調查也未發現德發公司存在偷稅、抗稅、騙稅情形,因此德發公司不存在繳納滯納金的法定情形。同時本案還應考慮德發公司基於對拍賣行為以及地方稅務局完稅憑證的信賴而形成的信賴利益保護問題。在稅務機關無法證明納稅人存在責任的情況下,可以參考稅收徵管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關於「因稅務機關的責任,致使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繳或者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在三年內可以要求納稅人、扣繳義務人補繳稅款,但是不得加收滯納金」的規定,作出對行政相對人有利的處理方式。因此,廣州稅稽一局重新核定德發公司拍賣涉案房產的計稅價格後新確定的應納稅額,納稅義務應當自核定之日發生,其對德發公司徵收該稅款確定之前的滯納金,沒有法律依據。此外,被訴稅務處理決定沒有明確具體的滯納金起算時間和截止時間,也屬認定事實不清。

本案中最高法院關於雙方爭議的焦點問題的裁判理由具有較強的典型意義:一是在處理稅法與民法的關係時,基本的原則是尊重民事法律關係和民事事實,但是當存在納稅人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的情況下,在確定應稅事實時應當適用稅法的規定。如本案中的一人競拍時,存在著影響充分競價的因素導致拍賣價格過低且無正當理由,稅務機關基於國家稅收利益的考慮,有權行使應納稅額核定權。當然,稅務機關也不能濫用自由裁量權,不宜輕易啟動核定程序。稅務機關只有掌握了充分、明顯的證據證明其滿足避稅行為的構成要件,才能否定納稅人的交易安排,適用特別納稅調整規則。否則,稅務機關應尊重納稅人的意思自治和交易形式,保護交易自由。二是沒有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或者增加行政相對人義務的決定。稅務機關根據稅收徵管法第三十五條第一款第六項的規定行使應納稅額核定權,應當受到稅收徵管法第五十二條關於追繳稅款和滯納金的條件和期限的限制。

《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條明確的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可以說是實現民法、稅法價值的統一。《企業所得稅法》第六章特別納稅調整規定了六項調整措施:轉讓定價、預約定價安排、成本分攤協議、資本弱化、受控外國企業和一般反避稅。一般反避稅可以看作是對前五項特別反避稅措施的一個兜底措施。《一般反避稅管理辦法(試行)》(國家稅務總局令2014年第32號)第五條指出「 稅務機關應當以具有合理商業目的和經濟實質的類似安排為基準,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實施特別納稅調整。」第十三條 「主管稅務機關實施一般反避稅調查時,可以要求為企業籌劃安排的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簡稱籌劃方)提供有關資料及證明材料。」因此,納稅人(包括為納稅人提供籌劃方案的中介機構)應善意進行稅收籌劃,不濫用民事權利,所實施的交易安排應具有合理商業目的(指不能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當然,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對稅企雙方有著同樣的遵從要求。為了支持企業發展壯大,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利,稅務機關對於納稅主體間非法律明文禁止的交易安排,不應加以幹涉,濫用自由裁量權,輕易啟動反避稅措施。方能改善稅收營商環境,實現稅企共贏。

相關焦點

  • 《民法典》禁止權利濫用與一般反避稅管理
    不少法學人士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它完成了一次中國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現實生活中,《稅法》與《民法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二者在立法中也應保持銜接與一致。本文結合案例談一談《民法典》「禁止權利濫用」規定對稅法「一般反避稅管理」的指導意義。
  • 【民法典】《民法典》規定了哪些民事權利?(三)
    《民法典法律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婦女、消費者等的民事權利保護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民事主體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民事權利和利益。《民法典》最後規定了民事權利的取得方式,權利行使的自願原則、權利人的義務履行、禁止權利濫用等內容:民事權利可以依據民事法律行為、事實行為、法律規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規定的其他方式取得。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願依法行使民事權利,不受幹涉。
  • 【特別關注】比較法視閾下的一般反避稅規則再造
    為「一勞永逸」地解決避稅問題,一般反避稅規則逐漸在法律實踐中產生。一般反避稅規則誕生於稅法實踐,其本質是防止納稅人濫用稅收籌劃權。同時,《加拿大所得稅法典》也明確了經濟實質原則的核心地位。在大陸法系國家的德國,其《稅法通則》與《反濫用與技術性修正法案》亦將商業目的標準作為判斷一項交易行為是否具有經濟實質的三個要素之一。由此可見,一般反避稅立法的「一元標準」已逐漸為各主要國家所接納。
  • 從《民法典》看業主權利
    但是隨著各地,「物業管理條例」的落地,特別是《民法典》首次增加了相關的規定,讓更多的人對業主共有部分的收入有所了解。業主大會是業主的自治組織,由全體業主組成是建築物區劃內建築物及其附設施的管理機構,業委會作為業主大會的執行機構,負責執行業主大會的決議,履行法定的職責。業主大會與業委會作為業主的自治組織和執行機構,代表和維護業主權益。《民法典》此次明確規定該組織與機構,是對當前小區建設、管理體制的完善。
  • 《民法典》解讀3:基本原則之一,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原則
    (《民法通則》第五條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我們還要注意民法典將民事權利的法律保護由原來的第三原則,提高到作為民法典基本原則中的第一原則。一、民法典的基本原則,基本體制原則與體制限制原則及其相互關係民法典基本原則,是指其效力貫穿於民法典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擴大作品範疇 刪去禁止權利濫用表述
    原標題: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擴大作品範疇、刪去禁止權利濫用表述 摘要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擴大作品範疇 刪去禁止權利濫用表述】8月8日,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
  • 2014年土地登記代理人《法律知識》: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民法通則》第五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保護公民、法人合法的民事權益不受侵犯,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任務,也是民法的宗旨和基本原則。但是權利的形式並非是沒有限制的,《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 《民法典》法條逐條學習筆記(第四十一天)
    與《民法總則》保持一致。本條核心意思就是,禁止權利濫用。權利濫用,是指行使權利違背權利設定的目的,損害了他人的利益。此前我國法律上,除濫用股東權利和濫用智慧財產權外,並無禁止權利濫用的明文規定。2005年《公司法》第20條規定公司股東不得濫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否則應承擔賠償責任(該條已被本法第83條第1款提升為營利法人的一般規則)。
  • 《民法典》解讀三十:物業管理
    民法典對於一個國家來講,不僅僅是權利的宣言,更是民事活動的基本遵循和依靠,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此次表決通過的民法典,將對物業管理行業現行的法律法規進行了一次大梳理,為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保駕護航。《民法典》明確將高空拋物列為違法行為,新增加的回收規則有望解決「坐在一起」的情況,並將物業服務企業的安全責任納入法律規定。
  • 《民法典》對物業管理服務的影響
    《民法典》是人民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我國《民法典》首次對物業服務合同在基本法中予以 「正名」,合同編單列一章節規定了物業服務合同。《民法典》中關於 「物業服務」直接規定更是橫跨了物權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
  • 論道丨民法典怎麼反性騷擾?
    民法典第1010條規定,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反性騷擾入典,這是一大立法亮點,貢獻至少有三方面:第一大,確立了性騷擾侵害的權利基礎。
  •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權利保護新規則
    我國編撰《民法典》的重大意義之一,在於「健全和充實民事權利種類,形成更加完備的民事權利體系,完善權利保護和救濟規則,形成規範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婚姻家庭編作為《民法典》的有機組成部分,亦具有確認、保護和救濟自然人婚姻家庭權利的私法屬性。
  • 民法典學習筆記——《民法典》對網絡侵權「避風港原則」之更新
    根據《條例》和《侵權責任法》,網絡服務提供商一般僅提供網絡服務空間而非內容,因此當遇到網絡侵權行為時,被侵權人需要及時將其發現的侵權內容通知網絡服務提供商,網絡服務提供商在收到該通知後,需對其管理平臺中涉及侵權的內容採取刪除、屏蔽
  • 民法典的公平責任原則有哪些規定
    《民法典》是規範人們的生活、規範民事法律行為的一部法律,同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於個人的平等的權利、社會的公平責任都應當予以保護。那麼,《民法典》當中,公平責任原則有哪些規定?
  • 《民法典》物權編與物業管理
    以《民法典》的實施為契機,更好地學習和運用《民法典》,推動物業管理的法治化、規範化,是當前物業管理行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制度是物業管理的法律基礎,《民法典》物權編則是討論物業服務合同和物業管理相關侵權等問題的前提。
  • 民法學:為民法典編纂建言獻策
    2018年8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了《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日前侵權責任編與合同編已經進行了第二次審議,學界始終積極關注並參與到立法工作之中,為民法典的編纂建言獻策。有論者認為公序良俗原則的確定具有歷史必然性,有論者認為綠色原則在確定合同無效等方面可發揮較大作用;就禁止權利濫用規則而言,學界對民法總則第132條是否屬於法律原則尚存一定分歧,有論者主張應嚴格限定濫用行為的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其法律後果為權利行使限制或權利失效(失權);也有論者主張應通過權利人的主觀意思、濫用權利的客觀行為、對本人無益或獲利遠小於所致的他人損失、行為違反權利的客觀目的等要素來認定權利濫用情形
  • 法官《民法典》解讀:「合同僵局」如何破解?
    相較於《民法典》合同編(草案)二審稿中的條文,《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的表述放棄了「履行不能」「權利濫用」這些基本概念推演,轉向「惡意違約」「顯失公平」「誠實信用」的抽象原則,帶有強烈的追求實質公平的問題意識,卻又難以在民法典的邏輯體系中找到容身之處。
  • 保障權利出真招,民法典新亮點,結婚條件大放寬
    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為人立法,全方位保護人的權益」的「權利保障書」,讓每個人都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自由。不信,請看: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第一千零四十八條規定:「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相比,刪除了婚姻法「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禁止性限制,擴大了結婚人員的範圍。
  • 論道丨民法典如何保護安寧權?
    民法典第1032條第二款對私人生活安寧作了相關規定,開啟了安寧權民法保護的大門,是民法典立法的顯著亮點。所謂私人生活安寧權,就是自然人享有的維持安穩寧靜的私生活狀態並排除他人不法侵擾、侵害的權利。民法典安寧權的出現,不僅化解了上述審判風險,還為法官在情理法三者之間提供了可靠的權利支點。
  • 《民法典》來了丨朱虎:動產和權利擔保的制度創新
    在《民法典》裡,有關動產和權利擔保的規定實際上是散見於各處,除了《民法典》物權編所規定的動產抵押、動產質押、權利質押等約定的擔保物權,合同編裡的所有權保留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擔保。另外,不可否認的是融資租賃不管是融資還是融物,它實際上最重要的還是一種擔保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