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橋梁:作用不同構造各異,哪種結構能代表古代最高造橋工藝?

2020-12-17 聊奇論史

導語

橋是人類的一種交通建設,自古有之,古代的橋更具民族特色,做工跟技藝都彰顯出時代風格,是匯集古人智慧的一種文化建築。

但每一個朝代的橋梁受當時風氣跟多種因素影響均變得各有特色。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各橋梁的不同之處。

康熙年間的瀘定橋是用來鎮妖的

其實古代橋梁的設計靈感主要源於人們的生活感受,總結經驗後得成。像梁橋跟拱橋,採取簡約直接的搭建堆砌,在當時只能搭一些距離短的橋梁,難以達成大跨度橋,所以隨著古人對橋梁建築的不斷摸索創新,才使得建橋技術得到完善。

現存的"瀘定橋"是中國橋梁裡程碑的象徵,其乃清朝康熙年間修建,位於四川瀘定縣西邊,下邊是大渡河,整座橋由大鐵鏈懸掛架構,跨度約為一百米上下,橋底部分離水位約15米,上雕刻有蜈蚣、犀牛等圖騰,聽說可以鎮壓水裡的精怪。

通過瀘定橋我們看到,當時的設計共採用了十三根大鐵鏈,其中九根平橫牽著渡河兩岸,然後在鐵索上鋪墊厚木板構成可行走的橋面。其他四根則掛在左右兩邊當做橋梁護欄。

由此可看出,清朝部分橋梁採用的是懸掛跟橫系鋪墊方式,這種修建法,用料簡約,做工輕鬆,且有能快速成橋通行。

另外,古代還有一種叫"平橋",其很常見,架構簡單,多以木樑或石頭梁設計,通常會搭於江河谷渠兩岸。

這種橋從華夏原始部落開始,就初現雛形,比如把幾顆樹木綁一起架起來的多木橋,還有將一條圓木橫在兩岸的獨木橋。這種橋基本是最早的橋梁,後來發展到春秋戰國,就出現了多跨度跟單跨度木橋、石橋,這些類型的橋梁多顯於長江黃河流域。

到了隋朝,中國橋梁技術達到大發展,開始出現更豐富的架橋設計方法,如懂得使用階梯石板砌磚,經歷了大唐盛世到了宋朝後,中原各省都修建了諸多鞏固大型的知名大橋,比如廣為人知的盧溝橋、趙州橋、洛陽橋、通仙橋、灞橋、安平橋、永濟橋等。

各橋梁的特色,仙人橋是為了迎接仙人

先說盧溝橋,此橋於公元1189年,南宋時期修建,橫跨永定河,古代人原先把盧字叫作蘆,後來才改盧。這座橋屬於連拱型石板橋,跨度非常大,約長267米,實屬北方地區罕見,故此人們又稱它是中國北部地區最長的石拱橋。

通仙橋,位置在福建省永春縣,也是南宋時代修建,當時的修橋技術趨於成熟,因為受到當地閩南風俗的影響,故此是一座屋蓋式的木樑橋。

洛陽橋,建於北宋時期,位於福建泉州,當時的工匠們創出了"筏型基礎"技術,便以此做參考修造了橋墩,然後在下面養殖一些生蠔、牡蠣等貝殼類的水產品,據說能起到鞏固橋基的作用。

永濟橋,是廣西的一座保存至今的風景秀麗的古橋,又稱風雨橋,聽說可求姻緣,每年都有不少男女至此求邂逅。

永濟橋,於公元1916年建造在現今廣西省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北邊,其由4大孔石墩疊梁設計,上修一條寬闊長廊橋,頗具廣西少數民族風格,下面是林溪河域。

這些橋梁主要體現出一下特徵,第一次創出敞肩拱形式、採用短橋臺、呈現弧形平度跟大跨度以及彰顯高工藝價值等。

全球歷史中,各國橋梁都是從簡單到繁雜的方向發展。而部分橋梁較好的保存至今,成為古蹟。通常古代橋梁分作7個種類,木橋、懸掛橋、石樑石柱橋、浮橋、棧道、石頭拱橋以及懸臂式的木樑橋。

西歐國家,如古羅馬、大英帝國、法國、瑞典跟義大利等,他們古代的橋梁多數建造在河流地域,多以石塊堆砌為主。

中國的古代橋梁多建於南方地區,特別是江河分流較多的沿海地段,由於各地民俗跟人文文化不同,修建的橋梁也有所不同。古人常說有河的地方就有橋,而橋梁的誕生象徵著人類克服大自然障礙,從而往更先進的文明發展。

根據資料了解,古代人們建築橋梁,不僅為了交通便利,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用途。

如古代經常會鬧洪澇,有時候下了一場大雨,河流水位就會上漲,甚至溢出來大肆的損害莊稼,嚴重者還衝垮河堤,形成滔天大洪水,禍害一方人畜跟建築,為此古人就認為江河會發洪水是因為河神跟龍王爺生氣了。

或者水下有妖怪在作亂,為此就籌資建一座橋,用來鎮壓精怪,或祭祀神靈,以圖風調雨順,不再鬧洪災。如上述的瀘定橋就是康熙年間,用來鎮壓水妖而特地修建。

《陸豐縣誌》有記錄:"邑南門外當新舊墟間,長一十三洞,宋寶佑甲寅知縣肖泰夫建"該傳說講,當地河流有水神作亂,經常發大水,百姓為了祈禱神靈指點迷津,就建了一座橋,盛邀神仙經常下凡驅趕妖邪。

該橋因此得名叫"仙人橋",位於東海縣鎮,跨越東海,乃陸豐連接新墟舊墟的主要交通道路,建立時間大約在南宋的寶佑二年。如今這座仙人橋已經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被人稱為仙橋夜月,是當年的八景之一。

基於各地橋梁風格不一的問題,主要是體現在,古代人們訊息交通不夠完善,缺乏跨地區交流,所以造橋都是根據自己地方的人文風俗以及心的建造,隨著當地人的不斷探索,故此形成地方特色的古代橋梁。

而很多橋梁是因地制宜,根據那裡的風水,水潮等情況建設,其具備欣賞價值的同時有滿足的交通跟迷信驅邪鎮妖等作用。

從木橋到石橋,彰顯了古代建築工匠的審美觀跟技術,很多中國古代呈現出一股淳樸典雅柔美的風格,反觀當時的西方居民則更多的想追求自我精神,為此均把橋梁建築的恢弘大氣,既華麗又雄偉。

像以水城為稱的威尼斯,那裡水流交錯,貫穿大街小巷,而橋梁就成為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建築。他們那裡的橋極具地方特色,裡面有一座採用大理石砌造的大橋,名字叫麗雅託橋,其做工精美,刻有各種雕塑,頗具西洋古典之風。

古代四大古橋各有特色

目前存世的中國四大古橋分別是福建洛陽橋、河北趙州橋、北京蘆溝橋、潮州湘子橋。潮州湘子橋建於公元1171年,宋朝乾道七年,今在今潮州市東門之外,立於韓江流域之上,是連接潮州跟韓江兩岸的主要大橋,古代很多粵商跟閩南客商會經過這座到潮州進行貿易往來。

此橋是全球第一座啟閉式的浮橋。當年是由潮州太守曾汪主張籌建,建築初期湘子橋為浮橋,採用86艘大木船用鐵索繫緊連接而成,起始名字叫康濟橋。

此橋修成通行三年後,有一天突發大洪水,一下就把這86條大木船給衝斷砸散了。事後新任職的潮州太守常煒又下令籌資重新建造,為了祈禱上天保佑,於是又在西岸造了一座傑閣。跟著建立起西岸橋墩,從此拋棄了使用船隻連接的浮橋做法。

隨後到了1194年,湘子橋歷經54年風雨磨鍊,在人們積累出經驗之後,分別經過6任潮州太守的接力修建,最終順利建築好十個大橋墩,後來發展到1206年後,湘子橋共修成13座橋墩,東西橋梁開始貫通,中間繼續採用浮船方式連接,只是多了橋墩顯得堅固了許多。

到了明朝後,由於橋梁技術已發展成熟,湘子橋最終得到大規模的重修,完工後東岸分別有12洞13橋墩,西岸有9洞10橋墩,且定名叫"廣濟橋"。

福建洛陽橋,原本叫做萬安橋,建造在洛陽江水之上,是中國至今最早的一座跨海梁石橋,乃宋朝泉州太守蔡襄負責修建,共歷時7年,花掉1400萬白銀。

全橋採用上等花崗巖石修築,雕刻有華麗雕刻跟裝飾,長362丈,寬約1.5丈,至今約為九百餘年,風雨不到,極具文化底蘊氣息,據說洛陽橋從完工以來,一共進行過17次修繕,約有四十四座船狀橋墩,橋上有近百個石獅子,七棟石塔一處涼亭。

洛陽橋跟湘子橋以及趙州橋、盧溝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後兩者想必大家早已熟知,這裡不再細說。

結語

縱觀我國古代橋梁,從原始的圓木綁橋、獨木橋到短距離的石拱橋,隨著朝代更替,造橋技術不斷提升,後面就出現了長拱橋,鐵索橋,浮橋、橋墩浮橋等,特別到了宋代,造橋業發展的更加繁榮,這時候的中國古人已經懂得採用連索浮橋,以及能夠修建橋基、橋墩等。

之後還出現了以石磚為主的石橋,先是修建好許多橋拱,然後依次鋪墊砌石,然後修建階梯,從而形成牢固的石板大橋。

這些古橋梁的誕生,充分彰顯了古人們對建築的智慧跟能力,而現存的古橋遺蹟均是中國難能可貴的文化寶藏。

相關焦點

  • 古人造橋先養牡蠣?揭秘古今中外造橋工藝大不同
    作者:韓松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其實,從發展歷史來看,橋梁可以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橋梁三類。隨著人們對工程技術的不斷鑽研,橋梁從材料選取到結構設計、從建設施工到通行能力,都有了質的飛躍。當時,幾乎所有橋梁的設計都來自生活經驗,比如拱橋和梁橋,也都採用最簡單的搭接和架設方式,無法形成大的跨徑,也難以設計合理的拱形。儘管如此,古代橋梁結構的工程探索依然出現了技術進步的萌芽。
  • 中國傳統的木工器具及古代家具製造工藝圖鑑
    線刨:種類極多,根據線形需要形狀各異,為處理木材戧順茬也有成對的線刨。耪刨:用於工件表面刮光,排齒刃部用鎮刀鎮出飛刃,適用於較硬,易出戧茬的木料表面刮光。鑽孔工具一、鑽靠牽拉作用轉動,俗稱「三簧鑽」,「牽鑽」,是鑽孔工具,根據需要換粗細鑽頭。
  • 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一些特點
    從一種結構體系而言,中國傳統建築終結於20世紀初。中國傳統建築以漢族建築為主流,主要包括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佛塔、石窟、園林、衙署、民間公共建築、景觀樓閣、王府、民居、長城、橋梁大致15種類型,以及牌坊、碑碣、華表等建築小品。它們除了有基本共同的發展歷程以外,又有時代、地域和類型風格的不同.
  • 中國榫卯結構與日本細木工工藝比拼,誰更勝一籌?
    說起榫卯(sǔn mǎo)工藝,還要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他機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山西應縣的木塔建於1056年,至今962年依然屹立不倒,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
  • 古代建築物中的鬥拱
    大家好,前面的課程我們認識了古代建築上的屋頂形式和屋簷上的小獸,今天我們來認識中國古代建築中獨有的構件——鬥拱。鬥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建築構件。那麼鬥拱在建築中有什麼作用呢?它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荷載作用。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鬥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子傳到柱基,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二)增大距離。
  • 古代漢語學習大綱
    三、漢字的形體構造與古書閱讀1.  象形字構造與詞義2.  指事字構造與詞義3.  會意字構造與詞義4.  形聲字構造與詞義5.  形符具有標示義類的作用6.  形符具有判斷詞義的輔助作用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 一、古今字1.
  • Nature:從變質作用演化看板塊構造體制轉型
    【前沿報導】Nature:從變質作用演化看板塊構造體制轉型變質作用是指巖石在基本保持固態條件下由於溫度(T)和壓力(P)的改變,發生礦物轉變的地質過程。變質作用發生的PT條件和經歷的P–T軌跡一般反映了當時的構造環境和動力學過程。
  • 古代傳統工藝的代表,手工藝草編與竹編,民間工藝丹寨苗族蠟染
    在古代,由於生產與生活需要,傳統手工藝很發達,很多日常用品都需要這些傳統手工完成,所以手工技藝也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一、傳統手工藝草編大名草編手工藝是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草編手工藝是我國民間藝術的重要一項內容,它反映和體現了我國古代簡樸,審美意識和觀念,有一定的價值。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草辮手工藝品在我縣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由於經濟落後等原因,所制產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產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
  • 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 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
    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 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稱呼時間:2020-11-30 12:22   來源:八寶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下列哪種我國古代的稱謂是指90歲老人的 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稱呼 我國古代對每個年齡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稱呼,60歲是花甲,70古稀,
  • ...青山地區古元古代快速高溫進變質-退變質作用的成因---中國科學院
    這暗示著該巖石可能經歷了快速的構造熱演化歷史。此外,他們還通過詳細的礦物化學分析識別出對應於上述各變質階段不同的斜長石顆粒。,與最近報導的印度尼西亞Seram島最年輕的第三紀超高溫變質作用(~16Ma)成因類似,該項研究為地殼伸展構造背景下可形成高溫-超高溫變質作用的成因機制提供了一個華北古元古代的實例。
  • 古代陶瓷真偽鑑定之施釉工藝鑑定
    陶瓷器表面的那層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一般以礦物質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配製,需研磨成漿,使其附著在瓷、陶坯的表面,再經燒製成為玻璃的光澤的陶瓷表層,對陶瓷器物起到裝飾和保護的作用。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燒制後就會呈現不同色澤,即顏色釉。
  • 從宋朝複雜的水運儀象臺,看中國古代機械傳動系統的複雜與精密
    它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巔峰,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也是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代表之一。無論是規模還是精度,都達到讓人嘆為觀止的科技水平。它的機械結構可分為:動力系統、傳動系統、執行系統、輔助控制系統等。在動力系統方面,依靠的都是水力,這是最方便又能解放人力的方式之一。有了動力,剩下就是把動力傳到各個部分,這就需要到各種精密的齒輪。
  • 古代匠人的智慧,不用一顆螺絲釘的木結構!
    【機械cax360第276期】我國古代的木匠偏好運用榫卯結構,除了現實原因(那時釘子的成本更高)以外,釘子易生鏽、鬆動,維修成本增加也是他們考慮的重要原因。在世界工業化以前,釘子的生產成本並不低。不但古代的熟鐵釘子釘不進去,就今天的鋼釘也無能為力(隨著鋼釘釘入,木材也劈開了)。古人不用釘子,並非是不喜歡用,而是釘子很貴,作用很小,釘入成本比釘入木隼成本還大。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 原來促進中國古代民族建築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這些
    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千差萬別的地理與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多姿多彩的民族信仰和風俗孕育了絢爛多姿的人文文化,也逐漸催生了具有獨特的民族審美、結構、建造技藝的中國民族建築。彰顯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藝術特徵,中國民族建築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傳統、科學技術、藝術傳承和發展重要的載體之一。
  • 古代酒的度數是多少?從古到今造酒工藝的變化
    事實上,古代和現代的酒有很大的差異。往常需要咱們喝的白酒企業多為傳統蒸餾酒,而古時喝的卻多為釀造酒,二者有很大程度差別。最為重要間接的便是通過度數的分歧,蒸餾酒的酒精測量度數增長約為50度擺布,而釀造酒至多也無非20度,這便是中國古代人能大碗喝,千杯不醉的緣故。
  • 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廣西站)暨中國古代優秀科技專題...
    「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在廣西科技館同時啟動,其中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廣西站)」(以下簡稱科技創新巡展)由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廣西科協共同承辦,廣西科技館協辦;中國古代優秀科技專題「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以下簡稱榫卯展)由中國科技館和廣西科協主辦,廣西科技館承辦。
  •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對建築立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那遠遠伸出的屋簷、微微起翹的屋角、富有彈性的屋簷曲線、以及眾多屋頂形式的變化,加上燦爛奪目的琉璃瓦,使建築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歷經三千多年,已形成完善的體系。
  • 中國古代判例法的作用及適用特點
    中國古代判例法的作用中國古代判例的作用雖然在不同模式、不同王朝中存在差異,但認真分析以下三個方面可知,它們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即作為司法判決的法律依據、作為司法中法律適用的論據和作為新法律產生的依據。中國古代判例適用特點中國古代判例在司法適用中形成了自己的邏輯結構和技術風格。中國古代司法邏輯基礎是建立在「類」和「比類」思維形式下。這種類及比類邏輯思維與西方邏輯思維體系下的類比存在著不同。
  • 世界最大反對稱結構斜拉橋今日通車
    海外網廣西柳州9月28日電(記者嚴冰)9月28日上午9:18,在數百名市民的共同見證下,幾十輛不同類型的車輛順利駛過大橋,標誌著素有「橋梁博物館」之稱的廣西柳州第20座跨江大橋——柳州白沙大橋正式通車,該橋也是目前世界上高度最高、跨度最大、用鋼量最多的「反對稱結構斜拉橋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
    但是,地球何時啟動板塊構造,並開啟與其他行星不同的演化之路,是當今地球科學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啟動時間之爭可以從冥古宙(>40億前)一直到新元古代(<10億前)(圖1),跨越近3/4的地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