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橋是人類的一種交通建設,自古有之,古代的橋更具民族特色,做工跟技藝都彰顯出時代風格,是匯集古人智慧的一種文化建築。
但每一個朝代的橋梁受當時風氣跟多種因素影響均變得各有特色。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各橋梁的不同之處。
康熙年間的瀘定橋是用來鎮妖的
其實古代橋梁的設計靈感主要源於人們的生活感受,總結經驗後得成。像梁橋跟拱橋,採取簡約直接的搭建堆砌,在當時只能搭一些距離短的橋梁,難以達成大跨度橋,所以隨著古人對橋梁建築的不斷摸索創新,才使得建橋技術得到完善。
現存的"瀘定橋"是中國橋梁裡程碑的象徵,其乃清朝康熙年間修建,位於四川瀘定縣西邊,下邊是大渡河,整座橋由大鐵鏈懸掛架構,跨度約為一百米上下,橋底部分離水位約15米,上雕刻有蜈蚣、犀牛等圖騰,聽說可以鎮壓水裡的精怪。
通過瀘定橋我們看到,當時的設計共採用了十三根大鐵鏈,其中九根平橫牽著渡河兩岸,然後在鐵索上鋪墊厚木板構成可行走的橋面。其他四根則掛在左右兩邊當做橋梁護欄。
由此可看出,清朝部分橋梁採用的是懸掛跟橫系鋪墊方式,這種修建法,用料簡約,做工輕鬆,且有能快速成橋通行。
另外,古代還有一種叫"平橋",其很常見,架構簡單,多以木樑或石頭梁設計,通常會搭於江河谷渠兩岸。
這種橋從華夏原始部落開始,就初現雛形,比如把幾顆樹木綁一起架起來的多木橋,還有將一條圓木橫在兩岸的獨木橋。這種橋基本是最早的橋梁,後來發展到春秋戰國,就出現了多跨度跟單跨度木橋、石橋,這些類型的橋梁多顯於長江黃河流域。
到了隋朝,中國橋梁技術達到大發展,開始出現更豐富的架橋設計方法,如懂得使用階梯石板砌磚,經歷了大唐盛世到了宋朝後,中原各省都修建了諸多鞏固大型的知名大橋,比如廣為人知的盧溝橋、趙州橋、洛陽橋、通仙橋、灞橋、安平橋、永濟橋等。
各橋梁的特色,仙人橋是為了迎接仙人
先說盧溝橋,此橋於公元1189年,南宋時期修建,橫跨永定河,古代人原先把盧字叫作蘆,後來才改盧。這座橋屬於連拱型石板橋,跨度非常大,約長267米,實屬北方地區罕見,故此人們又稱它是中國北部地區最長的石拱橋。
通仙橋,位置在福建省永春縣,也是南宋時代修建,當時的修橋技術趨於成熟,因為受到當地閩南風俗的影響,故此是一座屋蓋式的木樑橋。
洛陽橋,建於北宋時期,位於福建泉州,當時的工匠們創出了"筏型基礎"技術,便以此做參考修造了橋墩,然後在下面養殖一些生蠔、牡蠣等貝殼類的水產品,據說能起到鞏固橋基的作用。
永濟橋,是廣西的一座保存至今的風景秀麗的古橋,又稱風雨橋,聽說可求姻緣,每年都有不少男女至此求邂逅。
永濟橋,於公元1916年建造在現今廣西省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北邊,其由4大孔石墩疊梁設計,上修一條寬闊長廊橋,頗具廣西少數民族風格,下面是林溪河域。
這些橋梁主要體現出一下特徵,第一次創出敞肩拱形式、採用短橋臺、呈現弧形平度跟大跨度以及彰顯高工藝價值等。
全球歷史中,各國橋梁都是從簡單到繁雜的方向發展。而部分橋梁較好的保存至今,成為古蹟。通常古代橋梁分作7個種類,木橋、懸掛橋、石樑石柱橋、浮橋、棧道、石頭拱橋以及懸臂式的木樑橋。
西歐國家,如古羅馬、大英帝國、法國、瑞典跟義大利等,他們古代的橋梁多數建造在河流地域,多以石塊堆砌為主。
中國的古代橋梁多建於南方地區,特別是江河分流較多的沿海地段,由於各地民俗跟人文文化不同,修建的橋梁也有所不同。古人常說有河的地方就有橋,而橋梁的誕生象徵著人類克服大自然障礙,從而往更先進的文明發展。
根據資料了解,古代人們建築橋梁,不僅為了交通便利,其實還有一些其他用途。
如古代經常會鬧洪澇,有時候下了一場大雨,河流水位就會上漲,甚至溢出來大肆的損害莊稼,嚴重者還衝垮河堤,形成滔天大洪水,禍害一方人畜跟建築,為此古人就認為江河會發洪水是因為河神跟龍王爺生氣了。
或者水下有妖怪在作亂,為此就籌資建一座橋,用來鎮壓精怪,或祭祀神靈,以圖風調雨順,不再鬧洪災。如上述的瀘定橋就是康熙年間,用來鎮壓水妖而特地修建。
《陸豐縣誌》有記錄:"邑南門外當新舊墟間,長一十三洞,宋寶佑甲寅知縣肖泰夫建"該傳說講,當地河流有水神作亂,經常發大水,百姓為了祈禱神靈指點迷津,就建了一座橋,盛邀神仙經常下凡驅趕妖邪。
該橋因此得名叫"仙人橋",位於東海縣鎮,跨越東海,乃陸豐連接新墟舊墟的主要交通道路,建立時間大約在南宋的寶佑二年。如今這座仙人橋已經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被人稱為仙橋夜月,是當年的八景之一。
基於各地橋梁風格不一的問題,主要是體現在,古代人們訊息交通不夠完善,缺乏跨地區交流,所以造橋都是根據自己地方的人文風俗以及心的建造,隨著當地人的不斷探索,故此形成地方特色的古代橋梁。
而很多橋梁是因地制宜,根據那裡的風水,水潮等情況建設,其具備欣賞價值的同時有滿足的交通跟迷信驅邪鎮妖等作用。
從木橋到石橋,彰顯了古代建築工匠的審美觀跟技術,很多中國古代呈現出一股淳樸典雅柔美的風格,反觀當時的西方居民則更多的想追求自我精神,為此均把橋梁建築的恢弘大氣,既華麗又雄偉。
像以水城為稱的威尼斯,那裡水流交錯,貫穿大街小巷,而橋梁就成為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建築。他們那裡的橋極具地方特色,裡面有一座採用大理石砌造的大橋,名字叫麗雅託橋,其做工精美,刻有各種雕塑,頗具西洋古典之風。
古代四大古橋各有特色
目前存世的中國四大古橋分別是福建洛陽橋、河北趙州橋、北京蘆溝橋、潮州湘子橋。潮州湘子橋建於公元1171年,宋朝乾道七年,今在今潮州市東門之外,立於韓江流域之上,是連接潮州跟韓江兩岸的主要大橋,古代很多粵商跟閩南客商會經過這座到潮州進行貿易往來。
此橋是全球第一座啟閉式的浮橋。當年是由潮州太守曾汪主張籌建,建築初期湘子橋為浮橋,採用86艘大木船用鐵索繫緊連接而成,起始名字叫康濟橋。
此橋修成通行三年後,有一天突發大洪水,一下就把這86條大木船給衝斷砸散了。事後新任職的潮州太守常煒又下令籌資重新建造,為了祈禱上天保佑,於是又在西岸造了一座傑閣。跟著建立起西岸橋墩,從此拋棄了使用船隻連接的浮橋做法。
隨後到了1194年,湘子橋歷經54年風雨磨鍊,在人們積累出經驗之後,分別經過6任潮州太守的接力修建,最終順利建築好十個大橋墩,後來發展到1206年後,湘子橋共修成13座橋墩,東西橋梁開始貫通,中間繼續採用浮船方式連接,只是多了橋墩顯得堅固了許多。
到了明朝後,由於橋梁技術已發展成熟,湘子橋最終得到大規模的重修,完工後東岸分別有12洞13橋墩,西岸有9洞10橋墩,且定名叫"廣濟橋"。
福建洛陽橋,原本叫做萬安橋,建造在洛陽江水之上,是中國至今最早的一座跨海梁石橋,乃宋朝泉州太守蔡襄負責修建,共歷時7年,花掉1400萬白銀。
全橋採用上等花崗巖石修築,雕刻有華麗雕刻跟裝飾,長362丈,寬約1.5丈,至今約為九百餘年,風雨不到,極具文化底蘊氣息,據說洛陽橋從完工以來,一共進行過17次修繕,約有四十四座船狀橋墩,橋上有近百個石獅子,七棟石塔一處涼亭。
洛陽橋跟湘子橋以及趙州橋、盧溝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後兩者想必大家早已熟知,這裡不再細說。
結語
縱觀我國古代橋梁,從原始的圓木綁橋、獨木橋到短距離的石拱橋,隨著朝代更替,造橋技術不斷提升,後面就出現了長拱橋,鐵索橋,浮橋、橋墩浮橋等,特別到了宋代,造橋業發展的更加繁榮,這時候的中國古人已經懂得採用連索浮橋,以及能夠修建橋基、橋墩等。
之後還出現了以石磚為主的石橋,先是修建好許多橋拱,然後依次鋪墊砌石,然後修建階梯,從而形成牢固的石板大橋。
這些古橋梁的誕生,充分彰顯了古人們對建築的智慧跟能力,而現存的古橋遺蹟均是中國難能可貴的文化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