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停下來看看,或許人生除了苟活,還有詩與遠方

2020-12-16 末小北

作者:77

配圖:來自於網絡

01重溫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

如今,不少人都在在感嘆人到中年,憂慮重重。

老人開始跑起了醫院,兒女總免不了讓人操心,對於妻子也是也漸漸相看兩厭,再加上工作朝不保夕,家庭抗風險能力似乎不堪一擊,細思極恐。

對於他們來說,若工作穩定,兒女無須操心,和妻子甜蜜如初,那實在算得上是最好的人生了。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的主人翁,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便擁有這樣的人生。

他40有餘,是一家證券公司的經紀人,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然而,在毫無預兆的一天,他突然拋妻棄子,離家出走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他是和情人私奔了的時候,有人卻意外發現,他只是一心追求夢想去了,他想成為一個畫家。

沒學過畫畫的他作品似乎並不如意,他窮困潦倒,日子窘迫,好多次他都因為生病和飢餓差點死掉,他在異國艱難度日,還為了創作一幅女人裸體畫而使對他有救命之恩的朋友家破人亡。

歷經種種磨難後,他來到了太平洋一座叫做大溪地的孤島,他娶了一個土著女孩。

最終,在與世隔絕的島上,飽受麻風病折磨的他傾盡全力創作出了不少驚人之作。

再之後,他死了,而他的作品享譽全球。

作為普通人中的一人,我們總是抬頭望望遙不可及的月亮,又馬不蹄停地追逐著六便士,而斯特裡克蘭德雖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受盡悽苦。

然而,他遵從了他的本心,於他而言,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了一生,不失為另一種心靈的幸福。

這一生,我們究竟該如何過,現實和矛盾,在毛姆的這本《月亮與六便士》中被描述的淋漓盡致。

或許,我們真的應該停下腳步看看,人間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02斯特裡克蘭德是瘋了嗎?

最初看書,覺得主人公簡直過分到了無法形容的地步。

雖然他木訥、無趣,卻也總算穩妥,經營著一個讓人羨慕的家庭,然而這樣的他,竟然在一夜之間,不顧妻兒,離開了家。

離家之後,有這樣一些對話:

「你這樣對待她,良心上過得去嗎?」「過去不。」「你對她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嗎?」「根本沒有。」「那麼,經過了十七年的婚姻生活,你又沒有發現她有任何錯誤,你就這樣把她拋棄,豈不是太過分了?」「是很過分。」

對於主人公的這一行為,很多人是不能理解的。

然而,在對畫畫的痴迷面前,這些他都義無反顧的放棄了,他不惜忍受罵名,不惜被扣上「不負責任」的帽子。

在他眼裡,妻子該嘗試靠自己養活兒女了,他必須放下一切去追求心中的那束光。

更過分的還有,一次,當他病得快要沒命時,一個非常賞識他的朋友把他接到自己的家中精心照顧他。

這位朋友平日裡非常節約,但為了救他,花錢不眨眼,更是說服自己的妻子一起日日夜夜的服侍他,直到他病好如初。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病好後,他不僅霸佔了救命恩人的妻子,還利用這個女人創作了一副畫後拋棄了她,最終這個女人在悲傷過度下喝草酸自殺了。

犯下如此罪孽的他毫無反省之意,他來到了一個孤島,娶了一個土著女孩,生子創作,為什麼會看上這個女孩,他的回答只有四個字:

她不管我。

看到這裡,想必讀者們都會認為他是瘋了,他的行為就像是一個兇狠殘忍的暴徒,旁觀者已對他憤怒到了極點。

然而,他對於這一切卻是輕描淡寫的,這些壓根沒走進他的心裡。

他不通人情世故,他為世人所不容,他的靈魂,只為藝術而燃燒。

若說,他對人對事,有違倫理道德,那麼他對自己,同樣也是讓人驚愕的。

他從來不懼於貧窮,他會為了錢去工作,但一旦賺夠了畫畫的資費和不至於飢餓至死的短期的度日費,他就會停止工作,一頭扎進創作中。

飢餓、居無定所,受盡冷眼,這些他都是不在乎。

甚至於最後,他得了麻風病,他在近乎於荒野的地方孤獨的創作,他失明,面容扭曲,身體漸漸潰爛。

這些也依然絲毫動搖不了他對創作的熱情,他對畫畫,是痴狂的。

在他身上,永遠都是狂熱與冷漠的矛盾體,他的人生,無疑是跌宕起伏的傳奇。

最後,他去世了,他的畫,火了,他被奉為是「天才」,可這個「天才」卻在死之前,受盡了生而為人的種種折磨,令人唏噓。

斯特裡克蘭德或許不是真正的「天才」,也算不得一個「好人」,但他足夠勇敢。

03斯特裡克蘭德和高更

高更,愛藝術的人一定不能繞過的一個人物,他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然而,對於他,我想,更多人對他人生的討論,更勝他的作品,他便是書中斯特裡克蘭德的原型。

這是一位非同尋常、近乎瘋狂的畫家。

他渣,他偉大。

1848年,他出生在法國巴黎,17歲時,他做起了海員,青年時期的他,深受盧梭思想影響,他認為在未開化的世界,人們以一種高貴的野蠻人方式生活著,他們自由分享食物和性愛,這是讓人快樂的自由生活。

沒人知道,身處文明社會的他,夢想竟然是有朝一日,成為這樣的野蠻人。

之後,他成為了股票經紀人。

他的生活可謂富足而安逸,他每年有4千法郎的收入,他的妻子來自貴族,他們育有5個兒女,這樣的人生,實在讓人豔羨。

然而,他心裡的那個夢一直在蠢蠢欲動,35歲時,他辭去了銀行的工作,專心畫畫,3年後,他毅然與家庭決裂,來到孤島大溪地尋找創作的靈感和他所嚮往的生活。

大溪地,是我們所熟知的人間天堂大溪地,對於高更來說,那裡是人間樂土,是他此生最愛的地方,是他的伊甸園,在這裡,他一直都在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

成為一個野蠻人。

在這過程中,他的種種行為無疑是被人詬病的,因為那實在是有違道德,有違常規的,他的所有,正如斯特裡克蘭德一樣,是渣男的標配。

然而,高更從沒有退縮過,更沒有悔意,他想要他心目中的自由和夢想,為此,他可以拋棄一切,他不惜代價,仿佛只要有夢想,他就可以呼吸。

高更的這輩子,從沒有缺過女人,也創作了很多裸體畫,但是,他從沒有負過責,而他的畫,在生前,幾乎賣不出去。

最後,貧病交加的他在法國的妓女身上感染了梅毒,疾病不斷地摧殘著他的身體,他痛不欲生,幾度想要自殺,然而都失敗了。

終於,55歲那一年,他猝死在了那座孤島上。

雖然他的生命在過早的年紀就逝去了,但是他卻在短暫的人生中找到了永恆的自我。

高更曾說:

「臨死之前,我把所有能量都注入這幅畫中,這是一種在如此糟糕的環境中的痛苦激情,我眼前的景象如此清晰,仿佛所有的匆匆逝去的事物和生活都一一再現。」

在最痛苦的時刻,他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他的靈魂得以安息和永恆。

若以世俗道德去看,高更無疑是個渣男。

但是,若以對藝術和內心追求的堅持來看,他就是一個偉人,這樣的果敢和堅持,世上又有幾人能有?

瘋子,負心漢,所有種種,為的只是不負心中的熱情和理想。

04寫在最後:

無論是書中的主人公,還是高更,他們都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度過了短暫的一生。

他們傾盡心血,留下了人間的瑰寶,而我們的人生究竟該如何度過?

一邊是白月光,一邊是六便士,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

是不讓自己後悔,亦或是在俗世的迷霧中心安理得的度過無數個日日夜夜?

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力。

我想,無論如何,努力不讓自己後悔,便是值得。

相關焦點

  • 撿拾六便士的間隙,也別忘了抬頭看看遠方的月亮
    這個人就是小說《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一個拒絕身體舒適,為了心中所愛,撞見厄運也在所不惜的人。他放棄倫敦上流社會的生活,拋棄妻子和孩子,四十歲開始學習繪畫,住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自我流放到南太平洋小島大溪地,雙目失明病逝於原始森林的小木屋,他像瘋子一樣,只為追逐自己兒時想當畫家的理想。
  • 一篇文章,5分鐘帶你看完《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從來沒有對錯
    這是來自英倫才子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的句子。很多人用它發過朋友圈,表達自己當前的迷茫與糾結。我們或許不會像斯特克裡蘭德那麼極端,突然離家出走去追尋一個如月亮般遙遠的夢想,但想要堅持自己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夢想與愛情,也會像斯特克裡蘭德一樣遭遇現實的壁壘。有人選擇丁克,卻被父母教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是為了愛情,為了事業,選擇不結婚、晚婚、不生育,真的罪大惡極嗎?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但《月亮和六便士》所討論的問題更為深刻與極端。六便士象徵著世俗,包括事業、愛情、家庭、婚姻、道德約束等。對於思特裡克蘭德來說還包括那些所謂的普世價值,甚至人性;而月亮則代表了「詩和遠方」,也就是理想,是人生存在的價值或本來面目。除此以外的一切,說白了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人生的枷鎖」。我們的生命,如盧梭說過的那樣:「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 《月亮和六便士》讀後感,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
    或許人性本來就是相通的,地球本來也是圓的,所以英國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裡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也是如此,甚至結局都有些相似。寶玉是拋棄了嬌妻薛寶釵當了和尚,他是告別了糟糠之妻,去追求自己所謂的理想。那麼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簡單地介紹一下故事梗概。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在滿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此後便再也看不到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畫家高更的原型為素材寫就的。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會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搖擺,但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活一次。
  • 關於《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六便士,多麼小的英國貨幣單位,人們總是在抬頭看向月亮的時候,忘記了腳下的六便士。或許,月亮的六便士,因此得名。毛姆少有的書寫人性的創作大師,二戰時期,一個十歲的孤兒,後來做過間諜,貧民區的產婦見習醫生,演員,他喜歡男人,也向女人求過婚,就是這樣經歷過一切的人,把這人世間看得透透的。那時我還沒意識到一個人的性格是極其複雜的。
  • 世界名著《月亮與六便士》濃縮成4句話,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老同學見面聊來聊去總是離不開工作、工資,或許暗地裡還會比一比誰家的房子更大,誰家的車子更貴,誰穿的衣服鞋子更大牌。我們的生活確實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可若你總是彎腰低頭去撿地上的六便士,又怎會看見夜空中那輪皎潔的明月呢?
  •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於是,他在「耕」與「仕」之間來回往復,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夾縫中委曲求全,直到五十三歲那年,他遠離世俗,選擇歸隱,終於在山水田園間實現了理想,也留下一段傳奇人生,讓人千百年後依舊歌頌嘆惋。但當我讀到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時候,我受到的震撼絕不比陶淵明給我的少。
  • 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
    打開百家號想寫點東西,可是又不知從何處寫起,尷尬……順手拿起一本書,正是前段時剛買的《月亮與六便士》就看了起來。我看書有個習慣就是從後邊看起的。於是翻到了譯後記: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但全篇小說既沒有出現月亮,也沒有六便士。純粹是作者信手拈來的。
  • 《月亮與六便士》:我們仍可以枕著月亮
    只要堅守我們心中的月亮,保留一份純真和自我,吸收月光的精華,心就會安靜下來。但毫無疑問,斯特裡克蘭能義無反顧地選擇月亮。我們卻不得不在六便士和月亮之間抉擇、徘徊,我們確實很難做到斯特裡克蘭那樣純粹,我們被現實包圍,努力生活。考一個好大學,考研,找工作,晉級,十一點半搶最後一趟末班車回家,回家倒頭就睡,明天又是一模一樣的循環。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是人生兩種不同的追求,六便士是指世俗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月亮,是使得我們一生不斷尋找、追求的理想。100多年前。奧斯卡王爾德曾寫下這樣的話:「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這簡直可以拿來概括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
  • 當《解憂雜貨店》遇上《月亮與六便士》
    師弟寄來《解憂雜貨店》,恰逢《月亮與六便士》看到四十多章。西西弗書店推出的新版本封面甚為喜歡,但翻譯方面卻並無驚喜,個人感覺與其他版本大同小異。《月亮與六便士》文中有「我」,但「我」在描述斯特裡克蘭其人時則是起著旁觀者的作用。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中,譯者李繼宏在導讀裡提出他不認可很多人把《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當初斯特裡克蘭的看法,並闡述了他的理由。
  • 六便士代表物質需要,月亮代表精神追求,如果可以誰不想只看月亮
    書名叫《月亮與六便士》,書中對月亮這樣的字眼隻字未提,讀著讀著就明白了,六便士便是物質生活,月亮是一種擺脫了六便士的精神世界。查爾斯·思特裡克蘭德有著穩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按照平常既定的軌跡,他會這樣一直安靜地活到老,可是他突然拋妻棄子。他離家的時候,我覺著他是個自私的,沒有責任感的人。
  • 人生如夢,你希望枕著月亮還是六便士?
    選定閱讀《月亮與六便士》,還得從一位朋友說起。起初看到「月亮與六便士」書名的時候,以為書中會講有關月亮和六便士的故事,但當你通讀完,它們並沒有出現,反而是小說的主題證明了這一點。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來自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對毛姆的《人性的枷鎖》長篇小說的書評。它是這樣說的,「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毛姆喜歡這個說法,所以就有了這一書名。
  • 天空皎潔的月亮;地面明晃晃的硬幣;有感,品讀「月亮與六便士」
    三年前已經漫不經心地瀏覽了英國作家毛姆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那時候大略地翻看,閱讀完後思想沒有任何的波瀾。對小說的主要人物即沒有達到思想上的共鳴,或者說已經達到很厭煩主人公的行為。如今再次重溫小說故事情節,感想已經發生了改變,以新的認知再次解讀,意識增添更多層面的理解。
  • 《月亮與六便士》,人生如夢,讓我們枕著月亮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描述了原本擁有著幸福美滿生活,工作如意,生活無負擔的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毅然拋下這些美好,毫無理由的從倫敦遠走巴黎。但是,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在馬賽時,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艱辛,此刻他心裡想的卻是如何生存,或許他也深知沒有生存就沒有理想的道理。我們在追求理想的時候,心裡想的是什麼?對現在生活狀態的不滿、厭倦?為生活奔波讓我們看到的只有苦累和迷茫?認為這樣的生活平淡無奇,索然無味?認為這樣的生活俗不可耐?
  • 宏觀| 民間借貸:面對「月亮與六便士」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百年世界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描繪了銀行家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就在此時,他被絕症和雙目失明擊倒,臨死之前,他做出了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作品字裡行間無時無刻不在月亮與六便士之間做著取捨,是追求心中那崇高的月亮,還是苟且在卑微的六便士溫飽的生活裡?近些年來,民間借貸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每每提及,總是伴隨著風險、違約、跑路、維權等負面詞彙,傷害了很多投資人的利益,也在廣大百姓中造成了不良影響。
  • 夢想與現實的取捨,詩和遠方並不存在,我用盡全力過著平凡一生
    曾經有這麼一句話「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有多少次我也想放下一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拋棄掉現實中的苟且,去體驗一把詩和遠方。可是這畢竟只是一廂情願,有誰敢放棄掉現在穩定的生活,去義無反顧的出走,去追求那在「夢中」的詩和遠方。
  • 《月亮與六便士》: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角度,深析人生3大終極問題
    特別是看完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更加明白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當你認為自己是人生贏家時,別人不一定這樣認為。當別人認為你是人生贏家時,你內心也不是那樣看的。
  • 《月亮與六便士》: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人生從來沒有對錯
    《月亮與六便士》中描述到「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月亮與六便士》出版於1919年,至今恰好100年的時間了。歷經百年時間考驗,依然受到許許多多讀者的喜愛,我想這就是經典之作的力量,好書常讀常新,每次總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和啟發。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代表作,這本書至今在經典裡歷久不衰。如果你也時常在尋思人生的終極意義,那麼閱讀本書將會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