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對聯說了兩位歷史名人和兩個歷史故事

2021-01-08 古今名人趣事分享

黃庭堅(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魯直,小字繩權,號清風閣、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稱黃山谷、黃太史。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黃庭堅與友人同遊江西九江甘棠湖,湖的長堤上有一座「思賢橋」。黃庭堅曾為思賢橋留下一副對聯:「思賢橋,橋上思賢,德高刺史名留世;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馬淚沾襟。」

這副對聯對仗精當,文辭巧妙。聯中引

用了兩個歷史事。「德高刺史」指的是白居易,在其遭貶時,曾任九江刺史,頗有政績,後人建白公祠以祀。在九江他寫下了詩歌名篇《琵琶行》。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生於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琵琶亭建於唐代元年,已有1200年歷史,原在九江城西長江之濱,即白居易送客之處,但歷代屢經興廢,多次移址。

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詩人白居易由長安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翌年秋天,送客於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長江一段)頭,有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訴說身世,觸景生情因作《琵琶行》贈之,亭名由此而來,現為江西省九江市著名景點。

聯中還引用了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司馬相如擅長琵琶,曾以一曲《鳳求凰》博得卓文君的愛慕。「情多司馬淚沾襟」語言幽默,更具情趣。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人,中國漢賦四大家,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被譽為賦聖、辭宗 。為求愛卓文君所賦《鳳求凰》流芳百世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述「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相關焦點

  •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對聯中的歷史名人
    2021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對聯中的歷史名人 2020-12-15 13:52:14|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安菡 2021山東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即將發布,筆試預計
  • 真正的千古絕對,歷史上三個著名的對聯,對出來一副算你厲害
    真正的千古絕對,歷史上三個著名的對聯,對出來一副算你厲害對聯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字少,內容短,卻蘊藏著大含義。每逢過年中國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貼上一副對聯,討個吉利。那個時候有很多很多的文人,他們都喜歡靠對對聯來展示自己的才華。中國的對聯文化真的很神奇,有時候一副對聯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但是有時候對聯也是非常難的。不僅講究字數相同,對仗工整,平仄相符,而且還講究意境。今天小編帶來的歷史上三個著名的對聯,真正的千古絕對,至今無人對出,對出來一副算你厲害。
  • 2020年定西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點:對聯中的歷史名人
    2020年定西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點:對聯中的歷史名人 2020年定西事業單位招聘已開始,報考人員在2020年12月23日8∶00至12月27日18∶00登錄定西市人社局網站進入「人事考試報名系統」進行報名【報名入口】
  • 歷史名人春節趣事,令人嘆為觀止
    歷史名人春節趣事,令人嘆為觀止。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人們有很多慶祝活動,互相拜訪祝福,也由此留下眾多有趣的故事。毛主席讓年夜飯。長徵途中,中央紅軍南下貴州。適逢1935年大年三十,紅軍收繳了當地部分地主豪紳的糧食和財物,除分給當地窮苦百姓外,還根據實際進行了分配。軍屬部門給各位紅軍領導也做了一頓比較豐盛的年夜飯。其中就有毛主席最愛的紅燒肉。毛主席雖然只分到一碗紅燒肉、一碗米酒和幾個辣椒,但捨不得吃,想到不久之前強渡烏江、進攻遵義的戰鬥中,留下了不少傷病員,第二天一早就和其他領導一起去看望傷病員,把自己的年夜飯送給他們吃。
  • 火葬場門口的一副對聯,看了讓人感慨萬千,一語道出了人生真諦
    對聯這種文化,也讓人們非常的佩服,因為短短的兩句話再加上一個橫批,就能輕而易舉地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不得不說,華夏民族真的是一個聰明的民族,能夠創造出這麼燦爛的文化,而且我們也用一些對聯來貼在一些寺廟的門口,用來祭拜,可以說對聯在任何地方都能貼,只不過表達的是不一樣的意思。
  • 蘇東坡到寺廟遊玩,走時寫下一副對聯,讓老和尚羞愧難當!
    對聯,作為一種集大成的文學形式,十分有趣,發展至今,仍然深受人們的喜愛,是一種有品位且富含知識量的高雅遊戲。在中國的歷史上,對聯在文人墨客中更是十分受歡迎,是大家交流娛樂必不可少的一種文字遊戲。因此,歷史上留下了不少關於對聯的趣事。下面,我就為大家講一個關於蘇東坡的對聯故事。
  • 用影視演繹四川歷史名人故事
    四川將推出一批四川歷史名人題材影視作品,深度挖掘首批入選的四川歷史名人的故事。  影視作品是弘揚歷史名人文化的重要力量。如何通過影視作品展現歷史名人文化風採?影視作品在這項工程中有哪些價值?本報邀請省內外影視機構負責人、學者,共同探討如何通過影視作品,講好四川歷史名人的故事。
  • 對聯也稱做楹聯,一副完整的對聯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
    對聯也稱做楹聯,一副完整的對聯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相信大多數人應該都看過並且了解過不少對聯吧,大家也許並不是對其很感興趣,不過對聯可謂是一種日常用品了,有趣的對聯會令人願意去鑽研琢磨,無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都會出現對聯的身影,對聯也稱做楹聯,那麼一副完整的對聯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
  • 歷史上有趣幽默的五則對聯,最後一個對聯,你能對得出來嗎
    輪迴千載時光去,歷史長歌代相傳,大家好,我是輪迴千百,歡迎閱覽今天的歷史轉盤。我們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更是淵遠流長,而對聯作為我們中華語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更是將中國的語言藝術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歷史長河中,也出現了好多關於對聯的有趣故事,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首先,再說故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對聯: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
  • 歷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4個字卻成為經典,點醒很多世人
    說起我國的對聯文化,可謂是中國民族的古老文學藝術形式。我國最早的對聯出自五代後蜀的國君孟昶(chǎng)過春節所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對聯一說,而是稱之為桃符或者楹聯。從此之後,對聯文化便流傳在民間,尤其是到了唐宋兩代,對聯文化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應用,很多對聯故事中都記載蘇軾和佛印以及蘇小妹之間的對聯趣事,到了明清兩代,對聯已經成為了文人墨客乃至百姓布衣必不可少的文娛形式。
  • 漢字故事:一副對聯,和「一幅」差很遠
    每當快到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準備過年,似乎鞭炮、對聯這些東西就算是到了現在也是很多家庭在新年到來之前必須要準備的。點起一掛鞭炮,貼上一副對聯,似乎這個新年也會變得更加的熱鬧。當你拿起對聯的時候,知道該用什麼量詞形容它嗎?這可不像是我們屋子裡掛的字畫,要用「一幅」來形容,而應該是「一副」。兩個量詞不僅僅是讀音上有差別,而且在意思上也根本不像它們長得那麼相似,都用在不同的地方呢!
  • 歷史上的趣味對聯之一,上聯和下聯一字不差,卻蘊含深刻哲理
    提到對聯,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畢竟對聯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影響力不可謂不廣。對聯其實最初不是像現在大家熟知的這樣,對聯最早起源於桃符(中國古人在新年辭舊迎新之際,把「神荼」、「鬱壘」兩位門神的名字或者畫像寫在或畫在桃木板上,懸掛在門外,是謂桃符),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大家覺得這個桃符太過於單調,平淡無奇,於是就演變成在桃木板上書寫吉祥語,後來吉祥語又進一步演變成對偶的詩句,也就是對聯的雛形。
  • 歷史上最短的一副對聯,只有4個字卻流傳千古,點醒無數世人
    其中的「楹聯」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對聯,我們印象中對聯就是春節時用來賀迎新春的,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在秦朝時期的桃符其實是對聯的前身,而對聯最早出現於五代時期,根據《蜀檮杌》記載,公元964年,後蜀皇帝孟昶在自家的門板上寫上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以表示對新的一年國家興旺的期盼。可惜的是第二年,後蜀就被宋朝滅了,不過他的這一行為卻開啟了寫對聯的先河。
  • 歷史上的奇葩對聯,上聯和下聯一字不差,專家評價:千古絕對
    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人才輩出,留下了許多光輝燦爛的文化。對聯,則是其一,因為對聯有著雅俗共賞的特點,所以一直深受各個階層人民的喜愛,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裡,都能見到對聯的存在。對對聯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字數相同、對仗工整。
  • 歷史上「最會罵人」對聯,上聯:「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聯才是精華
    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提到對聯,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紀曉嵐與和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個世上最會罵人的對聯,上聯非常簡單一二三四五六七,看起來非常普通,但它是要結合上下文一起看的。
  • 廁所門前有一副對聯,上聯「來人不蹲就站」,下聯該怎麼對?
    爆竹還有春風都非常好理解,人們也都見過,而桃符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春聯。春聯其實也是對聯的一種,我們所說的對聯,又叫做楹聯或者對子,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瑰寶之一。一、 對聯的歷史最早的對聯故事可以追溯到《山海經》裡面,在《山海經》裡面,對聯和王安石的詩中一樣,都稱為桃符,但是此桃符非彼桃符,他們是王安石所說的桃符前身。傳說在一座山的上面,長著一棵巨大的桃樹,樹上住著兩位老神仙。
  • 談古話今說楹聯:一副楹聯帶出一個節日
    王飛說,作為學者與書家的何紹基,因為這副對聯,在草堂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王飛說,杜甫的仁愛和民本思想,歷來都受到推崇,他的這些思想在草堂的名聯中也得以展現。  楹聯是一座城市歷史底蘊、文化品位、文明程度的體現。一副名聯往往能讓人聯想到一個城市。成都是中國楹聯的重鎮,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更是成都楹聯的富礦區,要尋訪成都的名聯就不能不到草堂。
  • 歷史上最懶的對聯,上下聯全一樣,卻從未被超越
    對聯作為中華民族歷史的文化瑰寶,自古至今深受各個階層文人的喜愛。因為對聯而引發趣事也是數不勝數,曾經就有一副對聯堪稱「千古絕對」,也被稱為是歷史上最懶的對聯,上下聯一模一樣,一字不差。這幅對聯出自明朝著名的畫家徐渭,徐渭自幼就在書法、畫畫、軍事、政治方面有著極深的造詣,是當時當之無愧的全才。而在徐渭晚年的時候,為了教育自己的後代,他寫下一副對聯,被後人稱為最懶的對聯。
  • 在故宮中有一副對聯,多數人看後都不知道什麼意思,外國人更懵了
    對聯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一副對聯常常被寫在兩根柱子上,所以,人們又叫它楹聯。世界範圍內,每種文化都有詩歌、繪畫等藝術,但是,對聯似乎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產物。約在一千多年前,對聯就已經出現了,它被廣泛運用也不過才幾百年的時間。追本溯源,它的前身應該是桃符,古籍中有記載說,春聯就是桃符。
  • 史上最能體現水平的一副對聯,你一定會寫,你卻不一定能讀出來!
    對聯的藝術,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年年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張貼的兩張紅紙,其中包含著中國人對新年新氣象的殷切期盼和美好寄願。當然對聯遠遠不止於新春祝福,其實古代的很多對聯的主要作用是體現文學功底!比如這一副,上聯:因荷而得藕,下聯:有杏不須梅。首先,若說這副對聯是一首詩中的兩句也不為過,哲學意味濃厚,文學性很強,意境很足:因荷花的開放才能得到藕,有了甜甜的杏子就不想要酸酸的梅子了。然而這一句卻更有深層的解讀方式,實際上這兩句是老丈人與女婿之間語言較量的結果!短短十個字,卻使用了四處通假字,可見其功底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