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閱讀,學生時代的我們,更多時候是為了應試教育的分數而讀;進入社會走向職場的我們,或是為了減壓,或是為了某些工作任務而讀;而後,成為父母的我們,為了下一代的教育而讀。似乎,我們的閱讀歷程,總是帶著一些目的性。
為人父母,總想著能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對於教育,更是不遺餘力的尋求各種辦法,想找到最優解來應對。也許從來沒有想過或是不太願意相信,一個簡單的改變,一次用心的堅持,可以帶給我們巨大的收穫。
列車的喧鬧中,一位母親帶著孩子,沒有嬉戲打鬧,沒有來回奔跑,孩子們安靜的坐在角落裡看書,周圍乘客讚賞的目光中帶著好奇,是怎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培養出有如此良好習慣的孩子。孩子們的母親眼含溫柔,滿目淡然:我沒有刻意的教他們什麼,只是借用了孩子們最初的模仿天性。這才發現,這位母親手握書卷倚在座位上已是靜默如初。
小小的孩子最擅長的可不就是模仿,尤其是模仿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傳身教,大約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了。我們常常糾結,為什麼自己費盡心力還是沒能教育好孩子,甚至與孩子之間有了隔閡,導致孩子的各種叛逆和不理解,卻沒有認真想過我們自己究竟是怎麼在做。
本書的作者說,常有家長詢問自己是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如何能讓孩子在閱讀、寫作、文學素養等方面更加優秀,如何讓能把孩子教育的這樣好。作者的回答雲淡風清,細細品來,多是家長從自身做起,更願意花心思、花精力著眼於細節,通過引導讓孩子愛上閱讀,用心傾聽孩子在潛移默化後的輸出,更加願意去鼓勵孩子做一些看起來幼稚的舉動,每一句讚揚都不會是簡單的敷衍,每一次批評都在溝通以後讓孩子自知過錯。
而大多數的父母,若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步步緊逼,便是自以為是的放養。殊不知,真正的放養放的是思維,養的是規則。真正好的教育,愛和規則是並存的。
楊絳先生說: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讀書的目的,不在於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於,當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時,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
入職十年以來,長久的在同一個領域工作,初入職場的躍躍欲試與興奮不已,早已被不斷重複的工作消耗殆盡。有過羨慕,羨慕同事們可以在多個部門歷練,經驗豐富;有過倦怠,倦怠於日漸增加的工作量,精力不支;有過失望,失望於自己沒能積極應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措手不及。當一切歸於平靜,回想起那些日子,支撐自己走過的,也許就是那些曾經讀過的書,那些已經潛移默化在生命中的力量。
我學著用閱讀教育孩子,更學著用閱讀淨化自己的心靈,養成一個讀書的習慣,哪天沒有學習感覺跟沒吃飯一樣,開心面對生活,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