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再談王陽明:今人只理會天下,自身卻放在一邊

2021-02-13 龔鵬程大學堂

 

自清朝以來,大家都用經學和理學對立的框架來看待明清學術史。

 

表面上看,此說甚為合理。因為宋明理學家似乎確是只講心性,不究經傳;只重德性,罕言經世,所以清代才轉而要通經致用。可是細究起來,實況多有不然。

 

先看些文獻。近人讀書粗心,所以先要摘些文獻來讓大家看看。

 

《明儒學案》卷十姚江學案,就記載了許半圭「於天文、地理、壬遁、孫吳之術,靡不究心」;王文轅「嘗曰:朱子注說多不得經意」,又在陽明去南贛時,語門人:「陽明此行,必立事功」。同卷亦載劉宗周言陽明之學「始出詞章,既逃佛者,終乃求之六經」。

 

卷十一論浙中王門,首舉範瓘,雲其:「卒業於陽明,博考群經,恍然有悟」。

 

又記朱節舉進士、官御史,以天下為己任,陽明教曰:「德業外無事功。不由天德而求騁事功,則希高務外,非業也」,巡按山東時,因流賊之亂,勤事而卒。

 

記錢緒山,亦云郭勳驕恣不法,舉朝恨之,獨先生據法以十罪論死。「先生身嬰三木,與侍御楊斛山、都督趙白樓講《易》不輟」。

 

卷十三則載季本為長沙知府,鋤擊豪強,「苦力眾經……考黃河故道,索海運之舊跡,別三代春秋列國之疆土、川原。涉淮泗、歷齊魯、登泰山,踰江入閩而後歸。凡欲以為致君有用之學,所著有《易學四同》《詩說解頤》《春秋私考》《四書私存》《說理會編》《讀禮疑圖》《孔孟圖譜》《廟制考義》《音律纂要》《律呂別書》《蓍法別傳》,總百二十卷……」。

 

又論黃綰與修《明倫大典》「其於五經皆有原古。《易》以《先天》諸圖有圖無書為伏羲《易》,《彖》辭為文王《易》,《爻辭》為周公《易》……。《詩》以《南》、《雅》、《頌》合樂者,次第於先,退十三國於後,去《國風》之名,謂之『列國』。魯之有《頌》,僭也,亦降之為列國。《春秋》則痛掃諸儒義例之鑿,一皆以聖經明文為據。《禮》經則以身、事、世為三重。凡言身者以身為類,容貌之類。凡言事者以事為類,冠婚之類。凡言世者以世為類,朝聘之類。《書》則正其錯簡而已。」收其書《五經原古》各序。

 

卷十四論顧應祥,則曰:「先生好讀書,九流百家皆識其首尾,而尤精於算學。今所傳《測淵海鏡》、《弧矢算術》、《授時曆撮要》,皆其所著也」。

 

卷十五論萬表,又盛讚其「寓常平之法於漕運之中」。於王宗沐,亦稱其能修舉漕政,且講求海運,試之有效。

 

以上皆屬浙中王門。江右王門部分,卷十六雲鄒德溥「所解《春秋》,逢掖之士多宗之。更掩關宴居,覃思名理,著為《易會》」。

 

卷二十一雲陳嘉謨「出任四川副使,分巡上川,南擒高酋,平白蓮教,平鳳土官,皆有功績」。

 

卷廿四言鄧元錫「年十七,即能行社倉法,以惠其鄉人。……著述成《五經繹函史》」。

 

在南中王門方面,卷廿五引薛應旂語云:「義協則禮可以經世,不必出於先王;理達則言可以喻物,不必授之故典。」卷卅六又詳述唐順之之事功。於唐鶴徵則曰:「其道自九流、百氏、天文、地理、稗官、野史無不究極。」

 

以上皆王學中講經學、務博雅、重經世之例。

 

似此之類甚多,不能具引。且本文也非明儒經學或經世之學的通考,沒必要一一摘鈔。以上舉例,只是想讓懷有刻板印象,覺得理學家都不懂經學、都不講事功的人,知道事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

 

陽明本人就頗有事功,唐順之、朱節、萬表、陳嘉謨等也有事功,其餘立身剛正,能對抗朝廷惡勢力的更多。降而至明末,抗節而死或起兵與清周旋者,亦不乏理學心學中人。因此,理學心學絕非閉目搖手,獨自內證其心,不理世事的學問。否則東林與閹黨之爭便無法解釋,劉宗周黃宗羲先後抗清之舉亦難以理會了。

 

這是就史事上說,再由學理上看。講王學者,如黃綰《春秋原古》序就說:「春秋者,夫子經世之志,處變之書」。這樣申言經世之學的人其實並不罕見,治經,甚或研究禮制、討論歷數、山川地理、漕糧兵農者,亦不乏人。可見講理學心學的人也不見得就反對道問學、就不談經世。關鍵在於談法不一樣。請看以下這幾段話:

 

吾儒主於經世學問,正在人倫事物中實修,故吃緊於慎獨。但獨處一慎,則人倫事物無不中節矣。(卷二十‧王塘南‧答郭存甫)工科郭興治言︰「當此幹戈倥傯之際,即禮樂潤色、性命精微,無裨短長」,先生言︰「……天下治亂,繫於人心;人心邪正,繫於學術。法度風俗,刑清爵省,進賢退不肖,舍學,則其道無由」(卷廿三,鄒之標)後儒將止至善、做明明德親民到極處,屬末一段事。審爾,則顏曾並未出仕親民,止至善終無分矣。……今人但在天下國家上理會,自身卻放在一邊(卷三一,塗宗濬,證學記)。

這些言論,都表明了當時已有一種把治心和治事、修身和經世平天下分開的風氣。主張經世的人,認為幹戈倥傯,必須要講經事實務,以治國平天下。主張修身者,則批評講經世之學只是逐外緣而動,只理會天下而不重自家身心性命。

   

對此俗見,上述諸儒一致認為非本末一貫之學。學者發其本心良知,體現於一切人倫事物中,才是真正的經世,世也才經的好。因為世事之根本仍在人心,李材《大學約言》有雲︰「齊家不是兜攬家。蓋在家身,家即是修之事矣。治國不是兜攬國,蓋在國身,國即是修之事矣。平天下不是兜攬天下,蓋在天下身,天下即是修之事矣。故家、國、天下者,分量也;齊、治、均平者,事緒也」。

   

從王學來看,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能打成內外或兩截。治國平天下當然事緒較雜、分量較重,但性質與修身一樣,不能誠意正心,身固然修不好,國又焉能治得好?反過來說,身、家、國、天下都是要修要治要平的,又豈能止於修身?如此說,才是本末一貫。

 

陽明本人即曾說︰「道問學即所以尊德行也。晦翁言︰『子靜以尊德性誨人,某教人豈不是道問學處多了些子?』是分尊德行道問學作兩作」。發展到劉宗周,仍是說︰「良知與聞見之知,總是一知。良知何嘗離得聞見,聞見何嘗離得心靈?」。因此這個本末一貫、尊德行不離道問學、修身與經世不二的立場,乃是整個心性之學的基本性格。諸家雖多異同,但那是在這個格局中的歧異,若背離了這個基本型態,則根本就不會被承認,立刻會受到批判。

 

需如此看,才能發現明代講理學心學的人治經、博學、乃至講求經世者殊不罕覯。

 

泰州學者趙大州「杜門著述,擬作二通,以括古今之書」,內篇就叫《經世通》,外篇為《出世通》。浙中王門季本「苦力窮經」;南中王門薛應旂批評「今之學者,離行言知,外事言學」,都屬其例。祁彪佳自訂讀書課程,亦謂︰「非經濟、理學書,必不經目」。

 

可見在他們心目中,經濟非另一路學問,講心性之學亦仍要讀《禮記集注》一類書。

 

把經世和修身治心分割對立起來,是反對理學心學的人自己之觀念,然後反過來扣到理學心學身上;說他們只重治心修身而不能經世或不屑經世、只知尊德性而不能道問學。繼而一再批評理學心學在道問學上如何如何不夠精密、在經世實用上如何如何迂拙。爾後才能自謂其經學考證為樸學、其經世致用為實學,比理學心學高明。

 

然而,理學心學家未必不實。只不過他們的實踐性,並不只在社會實踐上,而是整個人的實踐。理學心學家未必不治經,但言經術必關聯於心術,亦與只從文獻史料去看待經典的人不同。

 

這兩種經學觀、經世觀、實學觀的對諍,明代本來就已存在。前引文獻批評當時人「但在天下國家上理會,自身卻放在一邊」者,即為此類質疑理學心學之風氣。復社陳子龍張溥等編《皇明經世文編》,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亦可見風氣之一斑。其風因明末時代之激,當然越來越軒昂,以致於在清初蔚為巨觀。其後又經過乾嘉樸學之推闡、近代學人之發揚,遂成了現今我們觀看明清思想史的主要觀點。

 

可是這種把經世和修身治心打成兩橛的態度,對理學心學來說,並不相應。以那個觀念框架去看,當然也看不見上文所述明代講理學心學的人同時也治經、也博覽,且講求經世致用之事實,不曉得不是反心學才能經世,心學本來也就經世的。

 

由於長期把治心和經世、理學和經學對立起來看,所以對王陽明及其後學的學術性格便都無法掌握。

 

以劉宗周、黃宗羲為例。

 

《劉子全書》分四大類︰語類、文論、經術、附錄。其重經術,不是特別顯然嗎?其論經,固然仍以《周易》《論語》《曾子》《大學》為限,但他另有《禮經考次》,見卷廿一。言欲釐清經書面目,復孔子之旨;表彰儀禮,以見周公致太平之意。

 

《劉子全書》重訂者為董瑒,《姚江書院志略》卷上所收董瑒〈書院規要六事〉就說︰「朱子曰︰『天生一個人,便須管天下事』,此安定經義之外所以有治事齋也。如《劉子全書》中於講學論道外,定變、行軍、治民、措餉,種種都是致知實際。《劉子年譜》中於讀書授徒外,擊璫鉏奸、保民御亂,種種都是誠意工夫」。

 

董氏在劉宗周門下,頗以錢德洪之於陽明自比,編輯遺文,體會甚深,乃黃宗羲之外,對劉氏學術闡發最力的人。而他對劉氏學術之概括,就顯示了證人宗旨並非不講經世。恰好相反,誠意、致知,這些心學工夫就發顯於治民措餉、保民御亂的事功中。

 

再就證人社之學風來看。祁彪佳《日記》載︰「管霞標深有憂時之懷」,而王金如「則更有甚焉,真以社稷民生為己任」。董瑒也說王氏是「浙東子弟,其父祖嘗從劉子、聘君學者,至今言進退之勇,救世之切,尚思徵士」,劉宗周〈祭王生金如〉則說他是「豪傑」。可見證人之會,本非只講心性修養而已。

 

證人社,又非僅恃口舌講論而已,在救災賑濟等社會工作上貢獻卓越。日人馬進夫〈善會、善堂の出發〉一文,於該社與當時救災之關係,如設藥局、立掩骼會、議施賑等(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3)考之甚詳。足證證人社集也是頗具社會實踐力的。

 

據此可知:只把證人視為證心,而且是只重個人修養,明道而缺乏實用、重內聖而輕外王,尊德性而不及道問學,是不對的。祁彪佳〈與施田明〉有曰︰「蓋學問經濟,賦於天、成於人者,合併以出,始有徹內徹外之妙用也」。諸公之學,徹內徹外,今卻將之打成兩橛,謂其有內無外,豈不冤哉?

 

證人社集,後來岐為兩途,一部份較偏陶奭齡石樑,一部份較偏劉宗周。依黃宗羲描述︰「證人之會,石樑與(劉)先生分席而講,又為會於白馬山,雜以因果、僻經、妄說,而新建之傳掃地矣」。其不同,主要在雜於禪風,而非於理學大本有異。縱使是陶奭齡,亦仍是講內外一貫的,故祁彪佳〈山居拙錄〉載︰「與鄒汝功、鄭九華入城,至王文成公祠。諸紳至者,陶石樑之外,有董黃庭、徐檀燕、倪鴻寶。主會者為王士美,舉『有用道學』為說,石樑先生闡明致知之旨」。問有用道學,而答以致知,正是陽明之旨,知行合一,非分做兩件。

 

又陶氏作〈遷改格序〉雲︰「遷改格者,證人社諸友,深信唯心之旨。以為片念之微,喘言蠕動之細,其邪正淑惠,皆足以旋轉乾坤,變易世宇。此實理實事,斷在不疑」。《遷改格》乃秦弘祐仿袁黃《功過格》而做,陶序雖覺其言功過僅涉於功利之念,但覺得做為儒者進德之階亦無不可,所以用《易經》說利的方式,說正誼謀利、明道計功,功利云云,儒者所不廢。劉宗周則基於義利之辨,深不以為然。此為兩派之歧。但無論如何,陶氏的心學立場並未改易,仍是主張心若能改善,則可以旋幹轉坤,此亦徹內徹外之說也。

 

此類說法,還可以見諸劉宗周將出仕時,社友贈別之言,祁彪佳《日記》載︰崇禎已亥八月,劉被召,欲北上,二十日「午後,與季超兄、文載弟出,送劉念臺北上,念臺詢以用世之學,餘大略以格君為言。要使主上敬而信之,斡旋自大,不在一二事之爭執也」。格君,用的正是陽明學的主張。《傳習錄》上: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君心若正,禮樂政刑才能舉措得中。此與石樑謂片念之善足以旋轉乾坤云云,何其相似!殆彼等共許之說,可無疑焉。

 

此類唯心之說,最常遭到的詰難,就是說它只是「動機倫」,而政治事物並非動念良善即可,還有許多禮樂政刑、錢穀兵農的事須要打理,豈能只講誠意正心即可?殊不知講心學的人並不是說只要誠意正心就可,而是說禮樂政刑等「治具」,若由不良善的心念操縱,其害不可勝言。因此內外一貫,講求治具之同時,亦需講治心。君主法治之良否,事實上即表現了它的心術。

   

以劉宗周《中興金鑑錄》七大卷為例。此書先述〈祖鑑篇〉。暢言朱元璋平陳友諒張士誠,北伐元朝,南下閩廣,西定巴蜀,弭平雲南之用兵方略;建國後,崇儒術,謹天戒,重民事,求賢納諫之政策;以及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所行諸切於中興之要的大政(如衛所制、禁宦官掌兵幹政、宗廟時享禮、學校教育及科舉制、頒大明律、定四川茶鹽之制等),為當代之鑑。

   

其次〈近鑑篇〉,講趙宋南渡後如何中興,強調進退君子小人為盛衰之徵。三為〈遠鑑篇〉,列舉東漢光武、東晉元帝、唐肅宗之中興方略,如光武如何退功臣、進文吏,明慎政體,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等等。四為〈王鑑篇〉,說三代中興之主夏少康、殷高宗、周宣王之政績及歷史教訓。五〈帝鑑篇〉論堯舜禹湯周武王之業績與治法,且雲其「治法」亦即是「心法」。

   

這是另一種資治通鑑,由近而遠,由粗淺到高深地講治國之道。但前後宗旨一致。論治國,首在「崇尚經術」,謂漢高祖不事傳書,唐太宗徒勤翰墨,唯明太祖推崇儒術,故能開明代一代文明之運。次為謹天戒,遇災思懼,遇祥亦思懼,以克永天心。三為重民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才能祈天永命。四是求賢。五是納諫。這些治法,比戶禮兵刑那些措施制度,更為根本,亦更具原則性。

   

而這些治法又皆本於心法。因此他認為凡有志於治國者,須求端於「設誠之地」,明明德而修聖政。如何明德治心呢?他舉堯舜禹湯文武之心法為說,論釋甚繁,但基本上是強調君王應欽明文思、允恭克讓、克艱、以敬勝怠,以義勝欲,才能「百姓昭明,諧和萬邦」。

 

由這樣的論述看,劉宗周豈無經世之學?其「致知實際」與「誠意工夫」正在此等處,但非與誠意正心打成兩橛而說罷了。彼治心即是治事,治法即是心法,且論治首崇經術,並以史事闡明治法,以見中興太平之綱紀。後來黃宗羲辦證人書院時所揭櫫的方向,淵源具見於此。而劉氏本人這種學術型態,事實上也是早期證人社風之發展。

 

黃宗羲秉承此一學風,故也同樣力斥理學與事功兩分之法。曰:「儒者之學,經天緯地。而後世乃以語錄為究竟,僅附答一二條於伊洛門下,便廁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治財富者,則目為聚斂;開閫捍邊者,則目為粗材;讀書作文者,則目為玩物喪志;留心政事者,則目為俗吏;徒以生民立極,天地立心,萬事開太平之論調,箝束天下。……遂使尚論者以為立功建業別是法門,而非儒者之所與也」。其實「事功、節義,理無二致」「事功必本於道德、節義必原於性命,離事功以言道德,考亭終無以折永康之論;賤守節而言中庸,孟堅究不能逃蔚宗之譏」。

 

好了,證據不必擺太多,文獻都在,只是過去眼睛害了病,把事情都看歪了。現在調整過來,自能看清真相。王學本身,是在把道德心性問題跟經世致用分開的氣氛中出現的,努力想矯正之,故提倡知行合一、內外一貫、治法心法不二。可惜它在當時畢竟還太弱勢了,以致後來竟被找來作為亡了國的替罪羔羊,說就是因為大家都袖手談心性,不通世務,所以才會亡國。鬧到現在,教科書、研究論文,都還以這個錯誤觀點為基礎視域,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呢!

 

介紹這個真相,本身也有我經世之意。因為現在整天誇誇其談,指點江山,說國家社會該這樣那樣,而自己毫不修身的人也太多了。

 

                   龔鵬程

龔鵬程,1956年生於臺北,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等,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多處。講學於世界各地,現為世界漢學中心主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中心主任。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備。

                          -長按關注-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添加小編微信號:yyssss315,可加入「龔鵬程與我們的時代」群

相關焦點

  • 嘉賓文薈 | 龔鵬程:再談王陽明:今人只理會天下,自身卻放在一邊
    否則東林與閹黨之爭便無法解釋,劉宗周黃宗羲先後抗清之舉亦難以理會了。這是就史事上說,再由學理上看。講王學者,如黃綰《春秋原古》序就說:「春秋者,夫子經世之志,處變之書」。這樣申言經世之學的人其實並不罕見,治經,甚或研究禮制、討論歷數、山川地理、漕糧兵農者,亦不乏人。可見講理學心學的人也不見得就反對道問學、就不談經世。關鍵在於談法不一樣。
  • 論龔鵬程之經學思想
    我的論文先討論龔鵬程先生經學思想,透過龔鵬程先生的經學事業與著作,說明其經學思想如何貫串生命整體。「經學」,傳統以聖賢所著,或與聖賢所傳為限,主要以十三經為範疇,後世研習經典學問,或有新意,則以註疏、著述見世,未再有經。
  • 龔鵬程|為《文心雕龍》慶祝新生
    現代人談《文心》也沒什麼進步。熱愛楚辭的人,特喜歡引用〈辨騷〉「固知楚辭者,體憲於三代,而風雜於戰國,乃雅頌之博徒,而辭賦之英傑矣」。但博徒,是好博戲的浪蕩子,以此來形容楚辭乃雅頌之不肖子孫是無疑的。故「體憲於三代」的憲是錯字,宋朝洪興祖注《楚辭》時就已經改為「慢」了。今人不察,卻仍依誤字來大捧楚辭。
  • 龔鵬程 | 愛談狐仙鬼怪的儒家
    《閱微草堂筆記》《新齊諧記》這類書,成於乾嘉考證徵實之風鼎盛的時代,事實上也表現著徵實的態度,且具體詁釋了不少文獻,而後人知人論世,乃將其書與乾嘉考據割裂開來,視為異路,不予聞問,豈非今人之陋乎?再說,袁枚豈只有雜學哉?《新齊諧》證史之處甚多。有些直接叫古人來降乩,自述心曲,如卷十九史閣部降乩條。
  • 楊劍平先生談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是儒家四大夫子之一,是聖人之心學的創始人,又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所以要想通曉儒學則不得不認真研究他的心學理論,他是儒家修道之集大成者。儘管有些教授在講解王陽明,但他們也僅是依文說義而已,故從修道實修上,我需要再深入地講幾句。
  • 專訪龔鵬程先生:書院的教育
    【導 言】夙有「天下第一才子」、「當代孔孟」之稱的龔鵬程先生,作為著名學者、教育家和思想家,融通儒釋道三教
  • 談王陽明的四句教
    談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第二種就是悟性高的,這就一邊誇讚了王畿,一邊又站到了錢德洪的一邊。王陽明又說,你們兩個講學,兩種方式要相資為用,不能各執一邊,各說各的,對待不同的階段的人,要講他不同的話。
  • 龔鵬程 出版座談答問
    精通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宗教,是當代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頂級學者和著名思想家,常以孔子自比、自勵。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龔鵬程自幼才華橫溢,而且精通武術、書法,深廣的學力貫通古今、融會中西,人稱當今天下「第一才子」,每年著述約一百萬字。
  • 王陽明:格物只在心上做,真理何必外物尋?
    早年的王陽明,對一代大儒朱熹的「格物論」深信不疑。直到有一天,他和一位姓錢的朋友在亭前「格竹」。他們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沒「格」出真理,反倒是生了一場大病。這是王陽明第一次對朱熹的「格物論」產生了懷疑。
  • 龔鵬程 │ 陰陽交泰 大吉大利
  • 朱熹認為孝禮需在心外求取,王陽明卻不贊成
    王陽明將禮樂放在末的位置上,他引用孔子的話旨在說明仁為本,禮樂為末。「如禮何?如樂何」則說明無本之末、五仁之禮樂是沒有意義的。王陽明認為內心中和之人才有資格製作禮樂,內具中和之德之人,發聲自然為音律,舉動自然為度,度和律便是禮樂。故禮樂是「中和之德」外在表現。王陽明重視立本的工夫。
  • 北大教授龔鵬程:易經不是算卦用的
    如能細細體會並努力踐行,實在受益匪淺,底下也不用再看了。不過,整部《易經》提到這四德之處可不僅乾卦這一句,這就是它惱人的地方。因為講元亨利貞的計有乾、坤、屯、臨、無妄、革、隨七卦。若說元亨利貞是乾卦的四德,則坤卦為何也有此四德?乾是天,坤是地,其德(屬性)不應一樣。而屯卦、無妄卦等又不像乾卦那麼好,乃是象徵人碰上了屯難或無妄之災等的卦。
  • 龔鵬程:國學是讓人聰明的,而不是變傻
    在國學學術界有一個段子:有龔鵬程在,聽眾便在;龔鵬程一走,聽眾也就跟著散了一大半。 可見他在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龔鵬程自小隨老師夜讀《論語》、《孟子》、《千家詩》等。到了大學便開始有系統讀書,從《莊子》、六朝詩歌、諸子百家到滿清近代詩派,每年寫就三十餘萬字研究文章。
  • 環球網對話龔鵬程談端午節:歷史上未必有屈原這個人?
    龔鵬程:現在,我們若用可能是戰國時人編的《周禮》來大談周公的創製,用可能是魏晉人編的《列子》來談戰國時刻禦寇的思想,大家都會覺得非常可笑。然而我們在文學史上卻大談屈原的《楚辭》,不可笑嗎?《楚辭》是東漢順帝安帝時的王逸所編,收羅了賈誼、淮南王、東方朔、王褒、劉向、班固等人,以及王逸自己之作,共十七卷。這個時候距離屈原,已經五百年了。
  • 龔鵬程|沒有博通,何以專精?
    所以你說李白、杜甫、韓愈、王安石、蘇軾、朱熹、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王船山......,誰是什麼專家?誰不博極群書?即使是清朝的「漢學」家,也是遍注群經的,如趙之謙寫的匾額那樣:「不讀五千卷書者無得入此室」。西漢那種只懂一經、自負專業的情況,再也沒了。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麼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致良知是心學的主要內容,「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知行合一是心學的方式方法,「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 薦讀 || 學問大家龔鵬程,是學術圈裡的漏網之魚還是吞舟之魚?
    (一)我從湯一介先生的文字裡,第一次「觸電」龔鵬程。  十幾年前,我在湯一介先生北大二十四樓南門書房裡,看到了龔鵬程老師的《四十自述》。這本書的序言為湯先生所作。在文字中,我讀到了湯先生視野裡的「龔鵬程」。  後來我得知,湯先生與龔鵬程老師相識很早。
  • 大儒王陽明名言大全,每讀一遍,醍醐灌頂!
    下面是舒生綜合整理的王陽明智慧箴言,也許其中不少你已讀過幾遍,但那有什麼要緊呢!他的智慧值得我們反覆研讀,100遍也不為過!為了有助於大家讀到原滋原味的陽明心學精髓,我略去了現代翻譯的部分,只保留其著作原話。雖然這不免增加了閱讀的難度,但我想,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本就要我們自己去親證體悟,所以在此我沒有為了通俗易懂而作任何注釋。紕漏之處,敬請室友們見諒!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究竟什麼意思
    要理解知行合一,先看看王陽明自己是怎麼說的。「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他明明白白地表達:知、行是一個功夫,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
  • 龔鵬程:文化經典離我們並不遠
    作為一位樂於傳述經典意義、鼓吹經典教育的學者,龔鵬程在臺灣似乎成了有關經典的代言人。據他介紹,書中所收錄的文章是依據16年前他在臺灣一家電臺做讀書節目的錄音整理而成的,對於閱讀經典究竟可以給現代生活帶來什麼作用,經典與現代生活到底有多遠的問題,他又有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