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般的睡眠多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睡的很香甜,等你當了媽以後,會發現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會睡的香甜,大部分寶寶睡的很淺,很容易醒來。孩子的睡眠問題一直困擾著父母,因為睡眠和營養一樣重要,孩子的睡眠影響著生長發育和心智發展。怎樣提高孩子的睡眠的質量呢?父母首先要了解關於睡眠背後的生理機制。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睡眠可以分為兩種狀態: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
快速眼動睡眠期間,腦電波的活動和清醒狀態時很相似,雖然睡著了但眼球會快速轉動,心率和呼吸也都不規則,所以也叫不規則睡眠。這個睡眠狀態是很淺的,對身邊的動靜也會表現的非常敏感。寶寶可能因為環境中動靜而醒來,然後再次入睡,他也不會記得自己醒來過。
非快速眼動睡眠期間,身體是靜止的,腦電波、心率和呼吸活動緩慢而有規律,所以也叫規則睡眠。這個睡眠狀態也分為淺、中、深,寶寶處於深度睡眠狀態時,是很難被叫醒的。因此,家長要小心,千萬要小心不要壓到寶寶,因寶寶很難醒來所以很可能會窒息。
孩子的睡眠狀態在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之間轉換,孩子處於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間佔睡眠時間的50%,一直到孩子3--5歲,才會達到成年人20%的水平。
非快速眼動睡眠才更有利於精力的恢復,為什麼孩子要花這麼長時間在快速眼動睡眠上呢?研究者認為,快速眼動睡眠產生的刺激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很重要,尤其是小寶寶,對快速眼動睡眠的刺激有特別的需要。因為小寶寶處於清醒狀態的時間很少,只有在清醒的狀態下才能接收到外界環境的信息。
因為新生兒正常的睡眠模式是有組織、模式化的,所以對新生兒睡眠狀態的觀察也有助於鑑別中樞神經的異常。
孩子因為個體的差異,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也不會相同,所以時間不是判斷孩子睡眠是否正常的標準,並不是睡的時間長就好,時間短就不好,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怎樣判斷孩子的睡眠是否正常呢?
孩子睡著後的狀態:觀察呼吸是否平穩,體溫、面色是否正常,是不是容易驚醒。如果睡著後孩子一直翻來翻去,睡不踏實,白天莫名的煩躁、沒有食慾,這很可能就和睡眠不足有關。
孩子白天的狀態:仔細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如何,食慾和大小便是不是正常,如果孩子貪睡、厭食、不愛動的情況,父母也要密切關注孩子的睡眠需求了。
隨著大腦的發育,孩子的睡眠節奏也在發生著變化,但只要孩子食慾好、睡的踏實、生長發育正常,就說明孩子的睡眠是正常的。
對於正常的孩子來說,睡眠是會影響孩子智商的。嬰兒在清醒的狀態,會對周圍環境很感興趣,但如果一直處於清醒狀態,就會開始哭鬧發脾氣,這是因為體內的化學物質達不到平衡導致的。
作息活動不規律的大孩子,也會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新事物的效率也會很低。有研究表明,孩子白天小睡的時間和注意力的長短也有關係,小睡時間長,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會長,而且學習新事物的效率會提高。
睡眠質量高的孩子,適應能力也很強,在以後孩子入學階段,長期穩定的睡眠模式,也會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集體生活。
出生6周後,就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了,如果寶寶醒的時間太長就很難被哄睡,這個月齡的寶寶一般醒來時間不會超過兩個小時,所以每隔兩個小時就要哄孩子睡覺。
哄睡的時機也很重要,父母要注意觀察孩子困了的表現,比如說揉眼睛、打呵欠,當孩子出現這些信號就要及時的哄他睡覺了。這並不是說就要固定按照兩小時的時間表,來哄睡寶寶,如果孩子玩的時間長,睡的時間長也是很正常的。要用心找出孩子規律的時間表,而不是父母為孩子定的睡眠時間表。
很多專家都指出睡前程序的必要性,在孩子睡覺前要遵循一套固有的模式,簡而言之就是讓睡覺變得有儀式感。比如說先給寶寶洗個澡,然後講個故事,聽輕柔的音樂,親吻寶寶說晚安,如果堅持每天都這樣做,孩子就會明白接下來的事情是有規律的,孩子通常都喜歡有規律的生活,就不會對睡覺這件事表現的抗拒。
睡前程序包含的活動,一定是要幫助孩子安靜下來的,而不是越來越興奮或者煩躁。睡前程序一旦確定下來就要堅持,孩子會得益於這種可預見的生活習慣。
哺乳期的媽媽非常辛苦,白天照顧寶寶,夜裡還要頻繁的餵奶,根本沒有機會一覺睡到天亮。考慮到方便照顧,會選擇和孩子睡在一張床上,但父母和孩子同床有很多不安全隱患,特別是在熟睡時,胳膊或腿萬一壓在孩子身上,後果就不堪設想。
所以讓寶寶睡小床是相對安全的選擇,如果寶寶剛開始不適應,可以把小床放在媽媽的床邊,這樣既方便媽媽照顧寶寶,媽媽自己也能睡的很好。
孩子睡著後,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睡的好,就會開啟家庭靜音模式,所有人做什麼都要靜悄悄的,生怕把孩子吵醒了。家長大可不必如此,否則到最後孩子可能只有在極度安靜中才能入睡,這樣非常不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對孩子來說,最自然的家庭噪音恰恰是能幫孩子睡好的白噪音,因為孩子在子宮裡,就被響亮的聲音和搖晃的感受包圍,讓孩子在極度安靜中睡覺,反倒是對孩子感官上的剝奪。要讓寶寶去適應家庭,而不是讓整個家庭來適應寶寶。
大玉兒,一位有想法的媽媽,用文字傳播育兒經驗,關注看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