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know與知道,你都了解了嗎?

2020-12-17 空鈴界

注:文中英文解釋來自牛津英英詞典,請放心學習!本人為邏輯英語鍾叔學生,部分如有侵權,請私聊撤回。

剛剛,看到這樣一個句子:A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

我嘗試著把它翻譯成英文,初中水平的單詞,除了一個【seaman】這是一個合成詞【sea】大海+【man】人,其實就可以理解為海員、水手這類人。

我翻開牛津英英詞典,遇到幾個比較有趣的單詞,我們一起來看看~

(1):【seadog】

不管是英文還是中文,我們在形容一個事物打比方時都喜歡用「狗」這個詞,在《人類簡史》這本書中提到過:狗是人類最開始馴服的動物。這也就解釋了人類語言喜歡用「狗」的原因。

在這裡的【dog】是表示經驗豐富的一類人,在海上經驗豐富的人,用中文表達就可以是【老水手、經驗豐富的水手】。

如果在戰場上要表示一類人經驗豐富就可以用【warhorse】,戰爭中的馬,經歷很多——久經沙場的老兵。

在英文中,表達幸運兒也會使用【dog】,比如【lucky dog】。

除了【seaman】這個單詞,剩下的就是【known】這個單詞。

在這句話中,它是作為一個動詞(verb)來使用,在我看來,這是翻譯的難點,一句話好不好的核心就在於它,對它實在不知如何下手,於是我習慣性翻開牛津英英詞典,尋找答案。

這一看,我才發現:我是真的不認識它。

【known】這個單詞有【知道、了解】的意思,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那些不怎麼常見的意思。

英文解釋(1):to be familiar with a person , place , thing

空鈴直譯:熟悉一個人,地方,事情,就可以理解為【熟悉、認識、了解】

我們看個例子:

I've known David for twenty years.

翻譯:我認識戴維已有20年了。

英文解釋(2): to have learned a skill or language and be able to use it.

空鈴直譯:學了一門技能或語言並且能夠使用它,也就是說你學會了它、掌握了它。

我們看個例子:

Do you know any Japanese?

翻譯:你會日語嗎?

不管是【熟悉、認識、了解】還是【學會、掌握】,包括其他意思【能辨認出、經歷過】都是說「知道」它,只不過知道的程度不一樣。

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known】有趣的部分。

(1):【before you know where you are】

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在你知道之前-你在哪。我們仔細來捋一捋這句話:在你知道之前-你在哪,其實也就是說你在反應過來之前,就已經到了一個地方/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經到了,因此這個詞就是【瞬息之間、轉眼間、一下子】

英文解釋也非常簡單: very quickly or suddenly

(2):【know sth as well as I do】

英文解釋:used to criticize sb by saying that they should realize or understand sth

空鈴直譯:經常通過說他們意識到或者理解的話來批評某人。其實這句話就是理解為:【(用以批評)其實完全明白、知道的很清楚】

(3):【you never know】

英文解釋:used to say that you can never be certain about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especially where you are suggesting that sth good might happen

解釋有點長,不需要擔心,我們一點點來翻譯出來。

空鈴直譯:經常說在未來發生的你無法確定的事情,尤其是你在建議一些好事可能發生時。通過直譯來看,其實主要想表達的就是說(未來的事)很難說、很難預料。

現在我們來看當【known】做名詞時形成的合成詞。

【know-all】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我們就能大概猜出意思:「知道-全部」,知道全部的人不就是無所不知的人嗎?用一個專業詞來說,就是【百事通】。

在看完【know】這個單詞後,我翻成的句子是:一個好的水手是在暴風驟雨中被認知的。

更好的答案應該是驚濤駭浪,方顯英雄本色!

英語尤其是翻譯方面,不僅需要了解英文,對中文也要熟悉,只有這樣,才能在他們之間找到較好的對應。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我是空鈴,熱愛英語,希望通過英語重新認識世界,我們下次再見!

相關焦點

  • 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義證》33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論語集解》云:「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何晏註解只解釋了子路的名字,對文句並無解釋,或為漢代時此章不難解。邢昺《論語註疏》疏「子曰」至「知也」云:此章明知也。「由,誨汝知之乎」者,孔子以子路性剛,好以不知為知,故此抑之。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也是在告誡人們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永遠無法取得進步。所謂「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古今事業須成於實」,務實中有理想,理想中要務實,否則建築在海市蜃樓的理想就落為妄想了。    ——星雲大師務實是我國農耕文化較早形成的一種民族精神,王符在《潛夫論》說:「大人不華,君子務實。」王守仁在《傳習錄》中說:「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意思都是在著重說明「務實」的重要性。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對一個事物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司法辦案更是這樣。法學家與普通人的區別之一是能把一個詞寫成一篇論文,比如記得朋友大靜的碩士畢業論文就是《論自首》,這樣的一個刑法概念,能寫三萬來字,也著實要下一番功夫。
  • 清晨領導力字典199|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學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2021國家公務員筆試已經結束,意味著面試準備已經開始。國家公務員面試形式主要為結構化和無領導。
  • 《天道》知之為不知,不知更非知
    《道德經》中對於道和術關係的推演和延伸,體是本質,用是表現形式,是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更非知,就意思是不知道「用」「本來」皆不知。丁元英告訴芮小丹,靈魂拷問,你知道你,這個你是你以為的那個「你」,我知道的這個「我」是主觀上的我,而不是客觀的「我」,既然我「客觀」存在,那麼我在那裡,是意識,是本我,還是我執。
  • 面試解析 |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無知。請你談談對兩位先哲這兩句話共同點的認識。
  • 知之為知之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未卜與不知也——知之謂不知
    中文名未卜拼音wèi bǔ類型漢語詞彙注音ㄨㄟˋ ㄅㄨˇ出處解釋沒有卜佔;引申為不知,難料。[1]出處《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敬仲 ﹞飲 桓公 酒,樂。公曰:『以火繼之。』後之 人將謂今之無物,可乎。」殷湯曰:「然則物無先後乎。」夏革曰:「物之終始, 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湯曰:「然則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不知也。」湯固問。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復無無極,無盡之中復無無盡。無極復無無極,無盡復無無盡。
  • 【經典沐心】知之為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知天之所為 知人之所為
    ,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 [1] 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注釋】[1]有所待:有所依憑。 【譯文】     了解自然的法則,並且知道人的準則,就達到了認知的極致。
  • 每天學點國學:知之為知之
    【原典】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春秋 《論語·為政》)【註譯】女,通「汝」,你知:通「智」。仲由,字子路。全句譯意為: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求知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 《莊子》: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大知」
    一、世人以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方為人生之大知。每個人都存在著主觀意識,我們判斷這個世界的角度與認知,都是從主觀意識出發而得出的結論,而這定然是不符合客觀的。可是問題就在於,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意見是偏見,還會以自己的認知為絕對的標準,並且還企圖評價別人的人生。
  • 陳東:讀書為知更為不知
    對青春懵懂的少年而言,無論是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還是仗劍天涯的江湖豪情,都令他為之神往。「年紀再大一些,我又更親睞純文學性的著作,並開始嘗試著自己撰寫詩歌、散文、小說。」在大量的閱讀中,陳東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收穫了新的感悟與體會,但他仍始終堅持在閱讀中保持求知的謙虛,以一種包羅萬象的心態不斷接受各種思想和文化的衝擊。
  • 【範思朦讀論語心得】第26期,知之為知之
    悔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由說的話,仲由也就是子路。孔子說:「子路啊,今天教給你對待知道與不知道的正確態度吧!」知道,或不知道,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一個事情,你知道與否,心中應該是有數的。但是有時候我們內心的想法和實際的做派,卻是兩回事,往往會將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禘禮是大宗族聚會,是祭禮不是喪禮,不哀而有敬,「天子穆穆」,莊重怡然,心情是和悅的。「不知也」。孔曰:「答以不知者,為魯諱。」邢疏:「此章言諱國惡之禮也。孔子答言,不知禘禮之說。
  • 天知,地知,你知,我不知
    事實真的如此嗎?天知,地知,你知,我不知。九十八有時候,會突然做想,人生就是每個人心安理得的度過自己的時間。人的一生,人人所做的事情千差萬別,各有不同,但是時間所賦予人的東西始終一如,沒有差別。在時間的共性中,人如何沉澱自我,把自己活成光年,穿越時空亙古不變,那就是各自的生命智慧了。很多時候,這樣做想時,便忍不住自己發樂,瞧這天馬行空的思想,打住,打住。
  • 《論語·學而篇》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裝,不了解自己。【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學而思】「不患人之不己知」,不被人了解,能過泰然處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這是一個君子內在的修養。「患不知人也」,「不知人」是自己缺乏識人的能力,不知道對方是正是邪,就不能做到親君子,遠小人,做不到見賢思齊。如果是一位君主不了解別人,就做不到知人善任。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和論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同樣道理,全篇論語談不要糾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章節有好幾處,可見這是我們修身主要方向。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司門者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卻定要去做的人嗎?再如,朱熹在《論語精義》中評價:「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句既悲且壯的話,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