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什麼?焦慮是面對未來各種不確定性產生的不安情緒。
如何對抗焦慮呢?需要我們放下以往的經驗,去了解目前的發展、未來的趨勢。
這份書單,由楊東平老師在2019博鰲教育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推薦,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科學、哲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而且都是領域內的重磅圖書,有的指向教育前沿,有的深入洞見現實,推薦給所有關心教育、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和老師。
01 《讓天賦自由》
應對未來的挑戰,我主張從應試教育突圍。要總結未來學校的特點,我認為第一條就是以兒童為中心,重視個性發展和創造性,追求真善美和幸福人生。
這也是我首先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希望更多人換個角度審視自己和孩子,了解天賦與愛好,以及敢於做新的教育嘗試。
作者認為,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自己的天賦,但隨著在現實世界中閱歷增長,會逐漸喪失很多潛能,而造成這一後果的主要原因恰是教育。
作為在全球都極具影響力的教育家,他的書也激勵著無數教育者。
02 《讓學校重生》
在我看來,未來學校將會是這樣的:小規模、小班小校;學習時間彈性化;混齡學習,並且上學和畢業沒有固定年齡規定;校園開放,智慧校園;擁有多重學習中心,運用多元社會資源,文憑的重要性被課程證書、社會證書所取代。對照這樣的未來,我們需要思考:現在這種標準化對學生和學校有什麼影響?這也是促使我們變革的一大動力。
這本書對此做出了回答:標準化對學生和學校都是有害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另一種教育的可能和改變正在全球發生。
作者號召所有人: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身處何方,你都有能力改變這個系統。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創新學校和教育人士在實踐探索。
03 《數位化生存》
「我要提醒大家,學習是自己去做的事,而教育是別人對你做的事,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
說過這句話的人,正是《數位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尼葛洛龐帝,他同時還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始人,並且多次在TED上發表非常受歡迎的演講。
尼葛洛龐帝最為人知的著作,當屬這本《數位化生存》,有人評價它說:20年前讀它,是科幻書;20年後讀它,像歷史書。
尼葛洛龐帝雖然身處上個世紀,卻對我們當下的數位化生活,在書中做出了非常準確的預測和判斷,讓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
04 《天生不同——人類典型識別和潛能開發》
我們常說,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的學習者;要無限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每個班級都有不愛學習的學生,但是他總有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從長期觀察現實情形中得出的結論,也有科學研究理論可以支撐。
《天生不同——人格類型識別和潛能開發》就是基於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根據作者多年的觀察和調研,發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標(MBTI)人格測試表」。
這一成果,系統地解釋了人們的天資差異,並描述了16種人格類型的特徵,它們對個體的不同影響,以及如何實際應用。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評估自己的人格類型和偏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以確定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05 《智能的結構》
除了《天生不同——人格類型識別和潛能開發》,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同樣認為,「人人可以成才」,但是角度完全不同。
加德納首次在本書中提出,人類具有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8種智能,並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全面系統介紹,向傳統的心理學觀點、流行的智商測試發起了有力挑戰。
看完這本書,對「人人可以成才」這句話,我們可能會有更深刻更科學的理解。
《智能的結構》自1983年出版後,多元智能理論成為21世紀全球主流教育思想之一,被心理學界譽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全世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也促進了中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
06 《後現代課程觀》
我們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現代課程理論竟然是深受一位管理學集大成者的影響,這個人就是泰勒。
了解管理學常識的人,可能都聽說過這個人,他崇拜科學和進步,追求「效率」,主張「控制」。這樣一套理論被引入到課堂,會是什麼結果呢?
就是我們現在的樣子:孩子們的課程目標,要求要穩定、精確、可控、可測量,教育的產品不是孩子們,而是學習這件事,課程也日益簡單化和機械化。
如今,我們依然遵循的,還是那個時代美國教育部長哈裡斯所聲稱的:學校教育的核心品質是「端正、準時、安靜、勤奮」,因為這四種品質能產生好的工人和好學生。
《後現代課程觀》顛覆了這個觀念,提出課程發展的動力,來源於系統內部的「自組織」。
換句話說,是老師和學生一起激發課程,這樣的課程不僅多種多樣,富有啟發性,同時也充滿不確定性,當然這樣的課程還要容許犯錯。還有教師的權威,在這本書中,也被賦予了前瞻性的解讀。
07 《自組織的宇宙觀》
前面提到「自組織」這個詞,其實,關於「自組織」的理論還有一本經典之作,就是《自組織的宇宙觀》。
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就知道這應該是本舊書。是的,這本書不但很難買到了,而且,很可能你買回來之後發現:讀了一遍不是太懂,再讀一遍也還是不懂。
不過,據說這本書凝結了作者畢生心血,書在出版後第二年,作者就去世了。
也有很多讀過此書的人認為,這本書絕對是一本經典作品,值得反覆讀。甚至還有人視其為科學哲學啟蒙書,讚嘆作者讓人腦洞大開、闡述精闢到位的理論。
無論是研究理論,還是思考科學哲學,這本書都很有分量。
08 《Scratch少兒趣味編程》
美國心理學家彼得·格雷認為:計算機、智慧型手機、App、電子遊戲、虛擬實境/增強現實、3D印表機,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工具。不讓孩子玩這些東西,就像不允許狩獵時代的孩子玩石器和飛鏢一樣荒謬。
機器人、3D印表機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新寵」甚至標配,擺放在功能教室;編程教育成為培訓機構的「新寵」。
Scratch正是在這樣的教育潮流下誕生的。作為麻省理工學院設計開發的一款編程工具,Scratch是適合少兒學習編程和交流的工具和平臺。
這書結合孩子們學習語文、數學、科學、社會、音樂、體育等科目,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用Scratch設計程序,比如設計一個自動寫作文的程序,配合各式卡通形象,通俗易懂,寓教於樂。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米切爾·瑞斯尼克還特別為這本書作序推薦。由於這本書圖文並茂、語言生動風趣,它非常適合中小學生、編程初學者,可以自學或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
09 《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
我們探求的不是會使用計算機的教育,而是不被計算機所「使用」的教育。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應當改變單純知識傳授的模式,要通過新技術,構建新的學習方式、新的社會關係。
這本書是國際著名課程專家、從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的佐藤學教授,在日本、美國近萬間教室進行實踐、觀察、研究的總結。
佐藤學拜訪了世界各地的幼兒園、中小學和護理學校,和老師們一道,探討對課堂和學校進行改革。
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帶給教師諸多有益啟發,對眾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更能加深教師對課堂的理解。
10 《父母皆禍害?》
這本書是引導父母與子女共同成長的啟蒙手冊、工具箱。
對於父母,這本書告訴你如何讀懂孩子的言行,如何培養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對於孩子,這本書指引你如何與父母更好地溝通,如何邁向自強自立的人生。
「50後」「60後」「70後」「80後」、甚至「90後」,都會在書中找到做父母或子女的方法。書中第一次全面披露了中國當前家庭教育的痼疾,以及中國家長假愛、溺愛、傷愛、罪愛的根源,並提供了一系列寶貴建議和有效方法。
書中引用大量典型、鮮活的家庭教育失敗案例,並請20多位專家對案例進行點評。這本書提供了很多了解和思考中國家庭教育的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11《超越PISA——如何建構21世紀學校體系》
看到這本書的副標題,如果不是同時在做教育,只是一名普通家長,很可能認為跟自己沒關係,選擇不看。
不過,看完這本書的目錄,你可能就要改變想法了。這本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揭開我們教育的誤區,這些誤區包括:
窮人的孩子永遠學不好,貧窮是命中注定的;移民學生拖了整個教育體系表現的後腿;教育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多花錢;班級規模越小,教育效果越好;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教育效果越好;獲得教育上的成功主要靠遺傳;一些國家教育表現卓越,是源於他們的文化;只有頂尖畢業生才應成為教師。
有些誤區可以顯而易見,比如「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教育效果越好」,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是這麼做的,所以會有那麼多孩子擠時間休息和玩耍,學業以及和學業相關的任務佔據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
作者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是現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技能司司長。中國、美國、英國、德國在內的很多教育界人士非常認可他的貢獻,英國教育部長甚至稱他是「英國教育最重要的人」。
12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成長成才有很多複雜因素,所以,同樣的父母,老大和老二就是不一樣。先天還是後天到底什麼因素更重要?家庭、學校、社會,還有天賦、努力、機遇。
本書揭開很多教育迷思之書。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裡斯質疑這個傳統觀念。
在《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並不完全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還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
本文來源:童書媽媽三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