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本書幫助家長老師看清孩子的未來和教育的趨勢

2020-12-13 天鵝閱讀

焦慮是什麼?焦慮是面對未來各種不確定性產生的不安情緒。

如何對抗焦慮呢?需要我們放下以往的經驗,去了解目前的發展、未來的趨勢。

這份書單,由楊東平老師在2019博鰲教育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推薦,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科學、哲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而且都是領域內的重磅圖書,有的指向教育前沿,有的深入洞見現實,推薦給所有關心教育、關心孩子成長的家長和老師。

01 《讓天賦自由》

應對未來的挑戰,我主張從應試教育突圍。要總結未來學校的特點,我認為第一條就是以兒童為中心,重視個性發展和創造性,追求真善美和幸福人生。

這也是我首先推薦這本書的原因:希望更多人換個角度審視自己和孩子,了解天賦與愛好,以及敢於做新的教育嘗試。

作者認為,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自己的天賦,但隨著在現實世界中閱歷增長,會逐漸喪失很多潛能,而造成這一後果的主要原因恰是教育。

作為在全球都極具影響力的教育家,他的書也激勵著無數教育者。

02 《讓學校重生》

在我看來,未來學校將會是這樣的:小規模、小班小校;學習時間彈性化;混齡學習,並且上學和畢業沒有固定年齡規定;校園開放,智慧校園;擁有多重學習中心,運用多元社會資源,文憑的重要性被課程證書、社會證書所取代。對照這樣的未來,我們需要思考:現在這種標準化對學生和學校有什麼影響?這也是促使我們變革的一大動力。

這本書對此做出了回答:標準化對學生和學校都是有害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另一種教育的可能和改變正在全球發生。

作者號召所有人:無論你是誰,無論你身處何方,你都有能力改變這個系統。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創新學校和教育人士在實踐探索。

03 《數位化生存》

「我要提醒大家,學習是自己去做的事,而教育是別人對你做的事,要把這兩者區分開來。」

說過這句話的人,正是《數位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尼葛洛龐帝,他同時還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始人,並且多次在TED上發表非常受歡迎的演講。

尼葛洛龐帝最為人知的著作,當屬這本《數位化生存》,有人評價它說:20年前讀它,是科幻書;20年後讀它,像歷史書。

尼葛洛龐帝雖然身處上個世紀,卻對我們當下的數位化生活,在書中做出了非常準確的預測和判斷,讓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

04 《天生不同——人類典型識別和潛能開發》

我們常說,每一個兒童都是天生的學習者;要無限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每個班級都有不愛學習的學生,但是他總有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從長期觀察現實情形中得出的結論,也有科學研究理論可以支撐。

《天生不同——人格類型識別和潛能開發》就是基於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根據作者多年的觀察和調研,發明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標(MBTI)人格測試表」。

這一成果,系統地解釋了人們的天資差異,並描述了16種人格類型的特徵,它們對個體的不同影響,以及如何實際應用。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評估自己的人格類型和偏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以確定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05 《智能的結構》

除了《天生不同——人格類型識別和潛能開發》,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同樣認為,「人人可以成才」,但是角度完全不同。

加德納首次在本書中提出,人類具有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自然探索8種智能,並對多元智能理論進行全面系統介紹,向傳統的心理學觀點、流行的智商測試發起了有力挑戰。

看完這本書,對「人人可以成才」這句話,我們可能會有更深刻更科學的理解。

《智能的結構》自1983年出版後,多元智能理論成為21世紀全球主流教育思想之一,被心理學界譽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全世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也促進了中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

06 《後現代課程觀》

我們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現代課程理論竟然是深受一位管理學集大成者的影響,這個人就是泰勒。

了解管理學常識的人,可能都聽說過這個人,他崇拜科學和進步,追求「效率」,主張「控制」。這樣一套理論被引入到課堂,會是什麼結果呢?

就是我們現在的樣子:孩子們的課程目標,要求要穩定、精確、可控、可測量,教育的產品不是孩子們,而是學習這件事,課程也日益簡單化和機械化。

如今,我們依然遵循的,還是那個時代美國教育部長哈裡斯所聲稱的:學校教育的核心品質是「端正、準時、安靜、勤奮」,因為這四種品質能產生好的工人和好學生。

《後現代課程觀》顛覆了這個觀念,提出課程發展的動力,來源於系統內部的「自組織」。

換句話說,是老師和學生一起激發課程,這樣的課程不僅多種多樣,富有啟發性,同時也充滿不確定性,當然這樣的課程還要容許犯錯。還有教師的權威,在這本書中,也被賦予了前瞻性的解讀。

07 《自組織的宇宙觀》

前面提到「自組織」這個詞,其實,關於「自組織」的理論還有一本經典之作,就是《自組織的宇宙觀》。

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就知道這應該是本舊書。是的,這本書不但很難買到了,而且,很可能你買回來之後發現:讀了一遍不是太懂,再讀一遍也還是不懂。

不過,據說這本書凝結了作者畢生心血,書在出版後第二年,作者就去世了。

也有很多讀過此書的人認為,這本書絕對是一本經典作品,值得反覆讀。甚至還有人視其為科學哲學啟蒙書,讚嘆作者讓人腦洞大開、闡述精闢到位的理論。

無論是研究理論,還是思考科學哲學,這本書都很有分量。

08 《Scratch少兒趣味編程》

美國心理學家彼得·格雷認為:計算機、智慧型手機、App、電子遊戲、虛擬實境/增強現實、3D印表機,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工具。不讓孩子玩這些東西,就像不允許狩獵時代的孩子玩石器和飛鏢一樣荒謬。

機器人、3D印表機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新寵」甚至標配,擺放在功能教室;編程教育成為培訓機構的「新寵」。

Scratch正是在這樣的教育潮流下誕生的。作為麻省理工學院設計開發的一款編程工具,Scratch是適合少兒學習編程和交流的工具和平臺。

這書結合孩子們學習語文、數學、科學、社會、音樂、體育等科目,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用Scratch設計程序,比如設計一個自動寫作文的程序,配合各式卡通形象,通俗易懂,寓教於樂。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米切爾·瑞斯尼克還特別為這本書作序推薦。由於這本書圖文並茂、語言生動風趣,它非常適合中小學生、編程初學者,可以自學或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習。

09 《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

我們探求的不是會使用計算機的教育,而是不被計算機所「使用」的教育。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應當改變單純知識傳授的模式,要通過新技術,構建新的學習方式、新的社會關係。

這本書是國際著名課程專家、從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的佐藤學教授,在日本、美國近萬間教室進行實踐、觀察、研究的總結。

佐藤學拜訪了世界各地的幼兒園、中小學和護理學校,和老師們一道,探討對課堂和學校進行改革。

書中深入淺出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帶給教師諸多有益啟發,對眾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述,更能加深教師對課堂的理解。

10 《父母皆禍害?》

這本書是引導父母與子女共同成長的啟蒙手冊、工具箱。

對於父母,這本書告訴你如何讀懂孩子的言行,如何培養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對於孩子,這本書指引你如何與父母更好地溝通,如何邁向自強自立的人生。

「50後」「60後」「70後」「80後」、甚至「90後」,都會在書中找到做父母或子女的方法。書中第一次全面披露了中國當前家庭教育的痼疾,以及中國家長假愛、溺愛、傷愛、罪愛的根源,並提供了一系列寶貴建議和有效方法。

書中引用大量典型、鮮活的家庭教育失敗案例,並請20多位專家對案例進行點評。這本書提供了很多了解和思考中國家庭教育的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11《超越PISA——如何建構21世紀學校體系》

看到這本書的副標題,如果不是同時在做教育,只是一名普通家長,很可能認為跟自己沒關係,選擇不看。

不過,看完這本書的目錄,你可能就要改變想法了。這本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揭開我們教育的誤區,這些誤區包括:

窮人的孩子永遠學不好,貧窮是命中注定的;移民學生拖了整個教育體系表現的後腿;教育要取得成功,就必須多花錢;班級規模越小,教育效果越好;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教育效果越好;獲得教育上的成功主要靠遺傳;一些國家教育表現卓越,是源於他們的文化;只有頂尖畢業生才應成為教師。

有些誤區可以顯而易見,比如「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教育效果越好」,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就是這麼做的,所以會有那麼多孩子擠時間休息和玩耍,學業以及和學業相關的任務佔據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

作者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是現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技能司司長。中國、美國、英國、德國在內的很多教育界人士非常認可他的貢獻,英國教育部長甚至稱他是「英國教育最重要的人」。

12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成長成才有很多複雜因素,所以,同樣的父母,老大和老二就是不一樣。先天還是後天到底什麼因素更重要?家庭、學校、社會,還有天賦、努力、機遇。

本書揭開很多教育迷思之書。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裡斯質疑這個傳統觀念。

在《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並不完全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還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

本文來源:童書媽媽三川玲

相關焦點

  • 教師節書單|改變孩子未來的10本書,老師和家長都值得收藏!
    我們重視教育,是因為它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或者說是整個社會的未來。而教師,正是這通往未來道路中的重要引路人。可是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除了追趕既定目標,似乎很少有時間去考慮——若以孩子的一生為尺度,他的稟賦喜好和人生追求,到底是什麼?面對未知世界,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 教師節書單|改變孩子未來的10本書,老師和家長都值得收藏
    可是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除了追趕既定目標,似乎很少有時間去考慮——若以孩子的一生為尺度,他的稟賦喜好和人生追求,到底是什麼?面對未知世界,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今天是教師節,我們祝所有老師節日快樂,同時,向你推薦以下10本與教育有關的書。教育不只是教師的責任,讓我們與萬千教師一起思考,為孩子創造更好未來。
  • 這15本書新手父母一定要看,幫助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
    《做孩子最好的英語學習規劃師:中國兒童英語習得全路線圖》是寫給家長的一本英語教育科普書,作者蓋兆泉既是一位專業人士,也是一位實踐中的媽媽。她基於多年英語教學領域的編寫出版和育子實踐經驗,為國內3-12歲的孩子規劃了一條英語直線學習路徑。
  • 在線教育必將成為未來教育的趨勢
    家長們一邊要上班討生活,一邊回家與神獸鬥智鬥勇,全方位處於&34;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受時間、空間和不可抗力等因素影響較小的在線教育,頓時成為了家長們關注的焦點。在外界看來,疫情似乎對在線教育行業產生了一種&34;的奇特推動。
  • 3本書告訴你,關於孩子的未來,家庭教育才是關鍵!
    蒙氏幼兒園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進度表。一個成熟的蒙氏教室不像傳統班級那樣,老師站在講臺上教授孩子知識,而是讓老師只有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大部分情況下,園裡都是大一點的孩子教小一點的孩子。老師更重要的是觀察每個孩子,記錄他們的發展步調,然後在合適的時機給予他們恰當的幫助,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4.
  • 郝景芳:為什麼通識教育是幫助孩子直面未來的教育?
    為了讓孩子思維寬廣、思考深入,童行計劃為3-12歲的孩子提供系統性、進階性通識啟蒙體系。通識教育,是在國內外都有悠久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體系。通識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相對,不止教授單一一門狹窄的謀生技能,而是給學生融會貫通的全景知識體系。
  • 在教育上,未來肯定會出現的七大趨勢,你知道幾個?
    無論中國的教育改革怎樣發展,哪怕在現實中會遇到一些阻礙,但是,大的潮流是不會變的。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要去了解這些肯定會出現的趨勢。在中國,尤其是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孩子的教育,並不能靠著學校體系,並不是說孩子上了中國最好的學校,就是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 為什麼說在線教育必將是未來教育的趨勢?
    其實很多家長,老師選擇嚴厲管教,也並非是對學生的厭惡,甚至是出於對學生的「愛」。只不過,他們不知道更好的方法罷了。因此,假如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那麼線上教育的適用性問題便迎刃而解,真正的成為未來的教育趨勢。而實際上:(1)這個主要矛盾真的無法從根源上解決麼?(2)學生真的是討厭應試學習本身麼?學生為什麼討厭學習?
  • 預見未來,家長必讀,略談2019年中國教育行業五大趨勢
    毫無疑問,這對職業教育相關機構和從業者將是極大的利好。在教師待遇提高、教師觀念和水平也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加上招考新體制的引導,教師將更追求事業成就,不再一味搞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推進將更強勁有力。無論是校內教學,還是課外培訓,乃至家庭使用的教育電子產品,單純學科類的教育會逐步弱化,孩子的課程體系、知識體系將越來越豐富。
  • 家長和老師如何溝通,才能有效幫助孩子?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即便自己受了高等的教育,即便自己可能本身是個大學教授,但只要面對自己孩子的老師時,不由自主地會變成個「學生」。老師說,你們家長該多跟孩子溝通,你們家長該多關心孩子學習,家長該及時幫著孩子尋找資料等等。
  • 【一周精選1】劉曼輝:教育孩子不得不看的三本書
    德國哲學家康德指出:「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則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  有人認為: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和盧梭的《愛彌兒》存在,那麼,即使所有的教育文獻都消失了,教育學的理論和現實也不會受影響。「
  • 教育理念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配合老師,老師支持孩子!
    老師和家長,就像兩支船槳,只有雙方朝著同一個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讓孩子向著我們期望的方向駛去,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致家長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教育界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家長崇尚快樂教育,認為要釋放孩子的天性。家長反對嚴厲、反對批評,堅持讓孩子順其自然地成長。
  • 強薦|決定教師未來五年發展方向的10本書
    「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與「未來的孩子」三大篇章,揭櫫究竟什麼才是最值得你關注的教育本質。本章除「教育的數位革命」篇章外,也以「擇校世代」角度,從家長的教育選擇權出發,探討國內另類教育,如華德福、自學體系發展,以及能帶給主流教育哪些啟示。  ●未來的孩子──你的孩子,究竟該學些什麼?  提出未來世代必須具備的四大能力:「動機與探索」、「閱讀思考力」、「自律學習力」與「紮根品格力」。
  • 家長教育理念決定孩子未來發展
    說起家庭教育,從古到今,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歸根到底,其目的是藉助教育方法為媒介將子女培養成才。孩子就好比小樹苗一般,受外界的因素很多,如果從小就給他更多的照料和關注,那麼長大後絕對是根正挺拔,所謂教育理念支配教育方法,家長的教育理念是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
  • 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點燃孩子的學習熱情
    他以稿酬創辦了羅恩·克拉克學校,希望為全美乃至世界教育提供一份範本,如今他的學校已經成為全世界教師的進修聖地。為了讓那些不曾有機會來克拉克學校學習的教師和家長,羅恩·克拉克寫下了《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這本書,旨在介紹作者自己的生活經歷,並與教師與家長們分享克拉克學校有效的教育方法。
  • 老師總「告狀」孩子上課不認真,家長怎麼辦?
    老師總「告狀」孩子上課不認真,家長能怎麼辦?孩子在學校裡,不是應該老師管嗎?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裡去,不就是讓老師教育的嗎?老師動不動就以「家校溝通」為名向家長「告狀」,說孩子上課做小動作,下課做大動作,到處亂跑,調皮,不聽話,不學習......實在讓家長難以招架!
  • Kitty老師:你必須儘快意識到「語言+思維」一定是未來的英語學習趨勢!
    所以我們必須要去刻意的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我們的老師和家長也有必要引導幫助孩子們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我一直覺得,英文老師其實可以把思維能力跟長期的語言能力一起進行培養。這是一件一箭雙鵰,一舉兩得的事情。
  • 教育孩子無小事,家長警惕「蝴蝶效應」,孩子未來一片坦途
    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其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為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蝴蝶效應」的理論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操琴、童子、百姓,真正嚇跑司馬懿的不是諸葛亮,而是這些精心安排的細節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越是小的習慣越是應該早早地抓起,家長應該有這個意識,而不是任由發展教育孩子無小事,家長警惕「蝴蝶效應」,孩子未來一片坦途01、引導孩子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功夫,這種功夫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
  • 比爾·蓋茨力薦的一本書裡,藏著未來最適合孩子的新型教育模式
    可能孩子不需要限制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一位老師在教室前面向幾十個學生講課,嚴格遵循課程體系、固定節奏上課......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位美國家長用行動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創辦一所顛覆全美的「最好」高中,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大學。
  • 未來教育『五大面向』: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接
    答案聽來很簡單卻不容易做,那就是「讓孩子的天賦自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幫助他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未來教育的樣貌一定有所不同,透過多元的創新,包括保有孩子的好奇心、探索力,教學時運用科技或營造真實的情境,提供跨領域、生活化的統整學習,注重有效溝通、團隊合作,以及結合家長的資源與力量,是未來教育的五大新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