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睿捷 通訊員熊賢詩 代妮 李俊平 編輯溫碧瑩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患者王女士髕骨骨折術後在家靜養了3個月,可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腿部肌肉明顯萎縮,膝部關節活動受限,十分影響日常生活。經人介紹來到武漢市漢口醫院康復中心門診就診。
武漢市江岸區40歲的王女士3個月前髕骨骨折,好在手術十分順利。聽說手術後要好好休息,於是術後聽從家屬與好友的建議在家「葛優躺」了整整3個月。可沒想到眼看著「一百天」就要到了,但王女士依然無法正常行走,如廁十分困難,生活嚴重受到影響。十分苦惱的王女士經人介紹來到武漢市漢口醫院康復中心門診。經該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彭濤查體發現,王女士腿部肌肉明顯萎縮,肌圍度下降,膝部關節活動度受限。彭濤介紹,從現代醫學的病理生理學角度來看,骨骼與軟組織的修復大概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但在很多人眼裡,是臥床休息一百天。但事實並非如此,而應該是康復治療。對於骨科疾病來說,骨科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功能恢復。骨科精湛的手術是為骨傷患者功能恢復創造極好的條件,但要達到預期目標,必須參與康復治療。髕骨骨折是膝部最常見的骨折,中年多見,傷後膝部腫脹、疼痛、不能主動伸膝。術後治療髕骨骨折的根本目標,是恢復其正常功能。而絕非簡單的恢復伸膝裝置的連續性。
經彭濤指導,康復訓練一個月後,9月29日來到武漢市漢口醫院康複診療中心複診時,腿部肌肉肌力與耐力明顯提高,肌圍度趨於正常,膝部關節活動度增大,日常生活能力良好,不再需要依賴他人。
彭濤提醒,康復治療需要早期積極介入,可以避免許多併發症的發生,如瘢痕黏連、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可提高手術治療療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彭濤主任科普髕骨骨折術後康復治療方法:
1、術後患肢置於軟枕上,抬高患肢20°-30°,利於體液在重力作用下回流心臟,促進靜脈回流,緩解肢體腫脹。
2、術後第一天康復訓練(並貫穿於整個康復全過程):骨四頭肌(大腿前側肌群)等長收縮:患側大腿做「繃緊」動作,可促進靜脈血液和淋巴回流,加速滲出液的吸收,防止股四頭肌黏連、萎縮、伸膝無力。踝泵運動:足趾、踝關節的主動屈伸及環繞運動,並儘可能做到全範圍。可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和淋巴回流,改善下肢循環,防止靜脈或靜脈竇內血液瘀滯,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0 次/組,3-5 組/日。
3、術後第二天康復訓練:床上膝關節主動輔助關節活動度訓練,治療師或者家人一手託膝後方,另一手握住踝關節,囑患者放鬆,靠小腿重力屈曲膝關節,再慢慢伸直,循環往返。10次/組,3-5 組/日。
4、術後一周康復訓練:膝關節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患者坐於床邊,手臥床沿,膝蓋後方墊浴巾,一定注意 不要使用暴力,角度與力度循序漸進,自我用力屈膝後伸直,再屈膝伸直,循環往返。10次/組,3-5組/日。第一周屈曲約60° ,第二周約90°,第3周約90°。
5、肌力訓練:在不加重關節疼痛的情況下進行,以增加下肢肌群的肌力。臥位,患側下肢,直腿拾高,在抬高過程中患側膝關節保持伸直。可在肢體遠端小腿處放置沙袋逐漸增加沙袋重量。
6、站立行走與下蹲:對橫斷穩定性骨折,- 周后扶拐下地逐漸負重開始行走訓練,術後2周床旁雙足站立,逐漸過渡到患肢單腿站立。3周後訓練緩慢下蹲與站起。可逐步進行患肢不負重、部分負重、充分負重的站立、下蹲、 步行訓練,須避免摔倒及不正確的活動訓練。
7、冰敷治療:當每次訓練結束後,可在膝部上端放置冰袋,時間5-10分鐘。
【來源:武漢廣電掌上武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