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丨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2020-12-17 中華網文化頻道

整治後的胡同,能恢復到兒時的模樣麼?



風物君語

忽然之間,北京就迎來了秋天

「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老舍這樣說過

最近,治理胡同裡的「開牆打洞」已經有一段時間

有些胡同已經被整治完成

可我還是想念汪曾祺筆下的那個《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賺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是外地少有的。

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明是斜街,如菸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語,據說原意是水井,未知確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

有的是這條胡同裡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啞巴胡同,大概胡同裡曾住過一個啞吧。王皮胡同是因為有一個姓王的皮匠。王廣福胡同原名王寡婦胡同。

有的是某種行業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賣手帕的。羊肉胡同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狀的。高義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賓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為這兩條胡同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則不知道何所取義,如大綠紗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寬闊,如東總布胡同、鐵獅子胡同。這些胡同兩邊大都是「宅門」,到現在房屋都還挺整齊。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絡。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裡更加安靜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胡同兩邊是若干四合院連接起來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住在胡同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有在一個胡同裡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裡的房屋大都很舊了,「地根兒」房子就不太好,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裡的房子。但是他們捨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



四合院是一個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街坊裡道」的,誰家有點事,婚喪嫁娶,都得「隨」一點「份子」,道個喜或道個惱,不這樣就不合「禮數」。

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殺」一盤;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過去山西人開的酒鋪,都沒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塊規成圓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兩「個」(大酒缸二兩一杯,叫做「一個」);或是鳥友,不約而同,各晃著鳥籠,到天壇城根、玉淵潭去「會鳥」(會鳥是把鳥籠掛在一處,既可讓鳥互相學叫,也互相比賽),此外,「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認識一個在國子監當過差,伺候過陸潤庫、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說:「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麼神?我至今考查不出來。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麼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民國」以來,常有學生運動。北京人管學生運動叫做「鬧學生」。學生示威遊行,叫做「過學生」。與他們無關。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老舍《茶館》裡的王利發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

我的小說《八月驕陽》裡寫到「文化大革命」,有這樣一段對話:

「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餘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麵?」「賣!」「還是的。有棒子麵就行。……」



我們樓裡有個小夥子,為一點事,打了開電梯的小姑娘一個嘴巴。我們都很生氣,怎麼可以打一個女孩子呢!我跟兩個上了歲數的老北京(他們是「搬遷戶」,原來是住在胡同裡的)說,大家應該主持正義,讓小夥子當眾向小姑娘認錯,這二位同志說:「叫他認錯?門兒也沒有!忍著吧!——『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睡不著眯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除了少數「宅門」還在那裡挺著,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很殘破,有的地基柱礎甚至已經下沉,只有多半截還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門外還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馬樁、上馬石,記錄著失去的榮華。有打不上水來的井眼、磨圓了稜角的石頭棋盤,供人憑弔。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也許像西安的蝦蟆陵,南京的烏衣巷,還會保留一兩個名目,使人悵望低徊。

再見吧,胡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完)

文/《胡同文化》汪曾祺

圖片來源於網絡

編輯/絳秋


相關焦點

  • 胡同文化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
  • 讀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怎樣面對那些消失的城市記憶
    今天讀的文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胡同文化》。汪老在這篇文章裡寫了北京的胡同,他說北京城就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的,裡面最多的就是北京的胡同。胡同是四合院的一部分,和四合院一起構成了胡同文化,住在胡同裡的北京人,易於滿足,愛看熱鬧,不管閒事,胡同文化的精義就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汪老說,北京的胡同在衰敗了,很多四合院已經很破舊,很多胡同都慢慢荒廢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 老北京文化:胡同文化以及名稱的變革
    老北京城是由胡同組成的,紫禁城和皇家園林只是北京大面兒上的東西,北京的精髓其實是在胡同裡。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內的四合院規規矩矩,胡同、四合院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反過來也可以說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麼呢?
  • 胡同裡的北京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小短文,是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選段,寫的北京胡同。直到去北京旅遊,觸碰到那些青灰色的磚牆,似乎也能看見那些濃鬱的文化氣息絲絲縷縷的從磚縫中冒出。這幾句話可謂是總結出了北京人的生活哲學。什麼都不著急,永遠不煩躁。——汪曾祺前些陣子《新世界》火了,「豪橫」成了熱詞,這京片子也是富有魅力的。這北京人啊,張口閉口都愛說個「您」,搭上那京片子特別的語調,聽者感覺受到了尊重,也不覺得生疏。
  • 《胡同的故事》:說的是胡同,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胡同的故事》,收集了冰心、季羨林、汪曾祺、梁曉聲、畢淑敏、王蒙等四十幾 位名家的散文,各人講述了有關北京胡同的故事。這些作家中,有些在胡同中居住了數十年,有些則只是於胡同中短暫居住,每人對胡同都有著不同的感情與感受。
  • 《胡同的故事》:四十餘位作家齊下筆,不同視角下的北京胡同合集
    胡同,濫觴於元,經八百餘年傳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脈搏,是北京歷史與文化的載體,亦是聯結這座五朝古都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胡同"一詞,來源於蒙語的「忽洞」,指的是兩邊高中間低的狹長地形。它是從元代建大都沿襲下來的,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 推薦北京最值得去的胡同:帶時光「故事」的胡同
    如果有跡可循,那隻好是記憶裡的色相,揉捏在北京城的人文特色,還有那幽幽迴轉的胡同。《胡同的故事》裡包含了46位作家的文章,大多數出生於民國初期到五十年代的老作家與北京胡同的故事。文化可以俯聽幾代之變遷,而胡同,還真的只能砸吧那個年代的北平才有滋有味兒。
  • 【教育】《胡同文化》教學感想
    汪曾祺為攝影集《胡同之沒》寫了一篇精彩的序言。如同一位溫和的老者向我們敘說胡同的一切,這裡的人和物都仿佛向我們展示著滄桑的歷史,那麼的親切和溫暖。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內心不由地被汪老先生的淳樸自然所感染,就好像置身一片沒有汙染的荷塘,清靜而恬淡。以下是《胡同文化》教學課堂設計的幾個環節,寫來與同仁們交流。  一、聽胡同。
  • 北京的胡同文化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原是蒙古語,據說原意是水井,未知確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有的是計數的,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胡同、惜薪司胡同。有的是這條胡同裡曾住過一個有名的人物,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大雅寶胡同原名大啞巴胡同,大概胡同裡曾住過一個啞巴。
  • 北京國際設計周丨胡同博物館的文化裂變
    或者,簡單些,來北京東四胡同博物館,作為2020北京國際設計周分會場,體驗胡同文化展、胡同創意市集、胡同非遺工坊、胡同演藝、胡同文化大師沙龍五大版塊的活動,可謂將「風」、「俗」、「人」、「情」匯集至一處,讓你身臨其境的感受在人潮中,聲、色、律、動,活靈活現的北京文化。
  • 京味老胡同 街頭巷尾下不同尋常的市井文化
    胡同把北京這座城市切成了四四方方的許多「小豆腐塊」,北京人就在這些一小塊一小塊的豆腐裡活著。可謂是了解了胡同文化,也就明白了北京這座城市獨有的歷史韻味。如果你來北京旅遊,想要逛逛這大大小小的胡同,那麼,一定要帶著這本書——《胡同的故事》。
  • 八方客探尋北京胡同文化
    【現場】史家胡同博物館志願者 邢彥澤  胡同,大家可以跟我一起讀一下,一二三走:胡同。如果大家對兒化音有了解的話,後面還有一個輕輕的兒化音,就是胡同兒。  【解說】磚瓦、書籍、「三轉一響」……老北京胡同文化可謂豐富多彩,充滿韻味。但真正讓這些文化傳播開來、走出京城的,其實是一位位講述胡同故事的北京人。
  • 而今胡同幾乎名存實亡,《胡同的故事》:跟孩子們講那過去的事情
    小時候以為到了長城,就見識過了北京。了解了北京才發現,北京的靈魂,在那一片片七拐八彎、密如羅網的胡同裡。有個作家說:「沒有在胡同住過的外鄉人,即使少小而至,終老北京,那一輩子永遠只是浮在水面上的油珠。」我不是北京人,但我想我明白那種胡同味兒。
  • 時代的小菜:汪曾祺美食地圖
    1949年後的北京,有些破敗,舊社會沿襲下來的走街吆喝聲,穿插於胡同和街道,「哎——蘿蔔,賽梨來——辣來換……」聲音高亮打遠,推著自行車駐足街上的汪曾祺,盯著小買賣人,看著他一個個熟練地切開脆生生的蘿蔔,露出鮮紅,不禁想到北京人對它的別稱——心裡美。
  • 隱藏在紫禁城後面,胡同見證了風起雲湧的歷史
    說到北京,除了紫禁城、天安門和赫赫有名長城之外,肯定還有北京胡同。北京胡同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中國歷史再現和深厚文化積澱的見證。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四世同堂》主要是住在胡同的齊家,他描繪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普通人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的變遷。
  • 北京胡同:史鐵生看見夏夜星光的地方,季羨林喜歡此間的梔子花香
    蕭乾覺得夜晚胡同的聲音,是最有韻味的,有的徐緩,有的綿長。也有夜行的戲迷,用黑夜壯膽,給自己一個表演的舞臺。作為在胡同裡出生並長大的代表,蕭乾把北京胡同擱在了記憶深處,那是他認識世界的開始,也是他孩童時期的世界。
  • 跟汪曾祺一比,網際網路雞湯只有甩街的份
    2017年,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汪曾祺的散文集《生活是很好玩的》。讀者說,這本書讓人覺得生活充滿驚喜,撇開所有沉悶和重擔,只是享受當下。 《生活是很好玩的》至今仍在暢銷書之列。的確,汪曾祺筆下處處是「偶然的美」。汪曾祺小的時候,和胡同裡的小夥伴玩踢毽子。
  • 東四胡同博物館開館 「索引」老北京胡同文化
    原標題:東四胡同博物館開館 「索引」老北京胡同文化  【解說】雕梁畫棟的門廊、三進三出的院落、百餘年前的古董……近日,北京東四胡同博物館正式開館。不少民眾慕名前來,感受老北京胡同的百年滄桑變遷。  步入位於東四四條77號的北京胡同博物館,一進門北側便看到一個製作精美的垂花門,兩側還有上世紀書寫的「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等標語。往裡走,第二進院落的正房、兩側的廂房,都是展室。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東廂房的歷史文化事物展區,門墩兒、老衣櫃、魯班椅、城門磚……十幾件老物件展現了老北京的胡同文化。
  • 北京這五條胡同,是了解北京傳統文化,風土人情的好去處
    去北京的最長、最短、最寬、最窄、彎最多的胡同去遛一遛唄。哈嘍,大家好呀,我是獨步天涯的磊哥,磊哥百度到北京的胡同有上千條,但我這次要分享給大家的是咱老北京的這五條胡同。因為磊哥覺得胡同就是北京生活的載體,四合院就是北京生活的縮影。
  • 京城周末丨春日胡同遊哪裡去?前門外草廠胡同「最愜意」
    京城周末丨胡同小巷「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要想真切體會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最好的辦法是自己親身去走一走、看一看。「京城周末」欄目將為大家推薦北京的展覽活動、胡同小巷、歷史遺蹟、文化小店,讓大家在閒暇周末,走出房間、走進城市,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感受北京這座城市濃鬱的文藝氛圍,去了解北京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快來跟小印一起周末打卡吧!京城胡同遊,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