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史家胡同博物館志願者 邢彥澤
胡同,大家可以跟我一起讀一下,一二三走:胡同。如果大家對兒化音有了解的話,後面還有一個輕輕的兒化音,就是胡同兒。
【解說】磚瓦、書籍、「三轉一響」……老北京胡同文化可謂豐富多彩,充滿韻味。但真正讓這些文化傳播開來、走出京城的,其實是一位位講述胡同故事的北京人。7月17日,記者來到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館裡的志願者邢彥澤正在為一群臺灣學生講解。
【現場】史家胡同博物館志願者 邢彥澤
他們(胡同居民)叫「八旗子弟」,他們是當時努爾哈赤部隊的人。「旗」就指的是部隊。
【解說】邢彥澤目前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大三,在北京出生長大,2018年11月開始在史家胡同博物館做講解志願者。他告訴記者,作為北京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胡同,史家胡同博物館歡迎過世界各地的遊客。
【同期】史家胡同博物館志願者 邢彥澤
上一次來的時候是北京語言大學,他們的一個留學生團體,也是過來,是英國的,過來參觀。然後我們用我們相對來說比較局限的英文,然後給他們講。
【解說】而當天,史家胡同博物館迎來的是臺灣世新大學的同學們,他們對記者說,之前就對北京胡同文化有所耳聞,如今近距離體驗,更感到北京文化韻味十足。
【同期】世新大學大二學生 張同學
中間有個(展廳)擺那種以前的家具,就比較喜歡那種比較老的東西。
【現場】播放音頻
酸甜豆汁!豆汁粥哎!
【現場】世新大學學生
(你們知道北京有一種「黑暗料理」叫豆汁嗎?)有,喝過一口,哭出來。
【解說】臺灣同學口中的「老物件」,以及讓人「哭出來」的豆汁,在邢彥澤看來,都是童年的回憶。他說,自己最初就是被博物館中的歷史文獻和「老物件」所吸引,因此想通過志願講解的方式,把自己小時候的生活講給五湖四海的朋友聽。
【解說】除了展出的各種胡同歷史相關展品,史家胡同文創產品由於富有市井生活氣息,也吸引了不少目光。
【同期】世新大學大二學生 陳同學
我想買《古韻》,就是她(凌叔華)的一本書,想帶回去看。是她在這邊生活的一本著作,它就更能體現當時這種生活的情景。
【解說】據介紹,史家胡同文創產品許多出自胡同居民之手。在史家胡同居住的朱紅,退休後在社區學習繪畫,由於畫作貼近生活、富有感情,被社區選為「社區藝術家」,畫作還被製作成明信片、冰箱貼等產品,通過繪畫向遊客們講述胡同故事。
【同期】史家胡同居民 朝陽門社區藝術家 朱紅
我每畫一幅畫,投入感情的,這個(畫的)出生,後來我說我畫我的一生,我再把出生畫出來。當時我(寫了)那四句詩,1943冬月生,戰亂蝗災加疾病,誰想能夠長成人,只緣母愛與親情。
【同期】史家胡同文創社社長 馬牧思
我們更希望讓參觀這個胡同的人,看到生活在這個胡同裡(的人),他們的這種精神面貌,他們的生活,展示北京人的這種精氣神。
溫孟馨 北京報導
責任編輯:【盧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