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大代表劉發英建議,要探索提高中小學教師教齡津貼標準,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保障,(5月21日中國教育新聞網)這個提議好。
教齡津貼是1985年為了體現社會對教師的重視而設立。當時規定的標準有四檔:教齡滿5年不滿10年的,每月3元;滿10年不滿15年的,每月5元;滿15年不滿20年的,每月7元;滿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該標準一直沿用至今。
我是1986年中師畢業開始任教的,第一個月工資是47.5元。與我同學校的老教師,領3元津貼後剛滿60元,津貼佔工資的5%; 有一個領20年津貼的老師,工資80多元,加上津貼90多元。津貼佔工資的12.5%。
5年以後的91年,我的工資是100餘元,3元津貼,佔工資的3%; 10年後的96年,我的工資是200餘元,5元津貼佔工資的2.5%;15年後的2001年,我的工資是400餘元,7元津貼佔工資的1.75%;20年後的2006年,我的工資是600餘元,10元津貼佔工資的1%。
這個時候,與20年前年相比,當年老教師的教齡津貼與工資比是我的12.5倍。
2008年後,我們這裡工資突飛猛進,到目前為止,教齡20年的教師,領到手的工資是5000餘元,10元的教齡津貼是工資的0.2%,1986年的這個比數是現在的62.5倍。
這也就是說,相當年,教齡津貼從經濟價值上確能體現出對教師的尊重,在實際生活中,這個津貼,在補貼教師家用上確實能起大巨大的補貼作用。
而現在,10元與5000元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了。
1986年,我們這裡的豬肉是0.72元一斤,10元能買13.8斤;現在市場上豬肉是20多元錢一斤,10元錢買不到半斤豬肉。
今年1月1,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嚴師德、促發展、優管理、立尊嚴,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
這個「立尊嚴、提地位」怎麼提?根本上就是提高教師的經濟地位,除了確保教師工資不低於當地公務員水平外,在體現對教師尊重的教齡津貼上,也讓其不僅具有像精神上的徵意義,更讓其在現實生活具有實實在在的購買力。
眾所周知,現階段,教師實行的是職稱工資,相同教齡但職稱級別不同的教師,工資差距很大。而教師職稱評聘除了教師努力、能力、業績等因素外,受「比例」「指標」等方面限制,許多地方、許多教師存在著職稱評聘難的問題。因而,適當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不僅與國家經濟不斷增長的趨勢相適,讓教師「從容」地應對物價上漲,更體現對長期在一線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的尊重,同時,也可緩解教師職稱的壓力和矛盾。
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加,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不斷實施,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也是時候了。
如果按照1985年教齡津貼設置之初的「尊重力」計算,教齡20年教師,津貼佔總工資額的12.5%,現在教齡20年以上的教師,教齡津貼應當至少有625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