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像天使一樣來到我們身邊,但卻如一張白紙,需要得到我們的勾勒與塗抹。
而對孩子的影響,依照時間上來說,就是下面的這三個人,他們在不同的時間介入孩子的生命之中,並且給予了重要的影響與塑造。
懷胎十月,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從孩子在母親腹中開始,他就已經感知著母親的心跳、聲音、氣味與溫度。
在他與母親之間,有一條臍帶,將他與媽媽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因此,母親帶給孩子的,首先是感官上的認識,一個溫柔的媽媽,就是孩子的港灣。
孩子來到我們身邊,他的自我覺醒,需要在2歲左右才開始,在這以前,在孩子的內心認識裡,他會覺得自己與媽媽,是同一個人,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
做媽媽的跟屁蟲,看不到媽媽就哇哇大哭,這樣黏人的孩子,讓媽媽頭痛,但如果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和陪伴,孩子感受到安全後,就會好奇地向外探索。
孩子最先獲得的,是情感的溫度與力量,是陪伴與照顧。而這些都會轉化成為人性的底層,鋪墊在孩子潛意識的最深處。
所以,媽媽一定要意識到,在0-3歲的這個重要階段裡,她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孩子對媽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情緒。
一個溫柔和情緒穩定的媽媽,會給孩子帶來充足的安全感,擁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把更多的能量與精力,放在自我的成長上。
而一個生活在情緒暴躁的媽媽身邊的孩子,他需要時時刻刻的打起精神,而這樣的暴躁易怒,也會讓孩子有樣學樣,學會了這樣的情緒處理能力。
所以,媽媽的核心,就是情緒。
媽媽的角色,要求並不低:她需要知道孩子的感受、需求和想法,她照顧孩子,但同時卻要求在孩子越來越大時,懂得選擇放手與退出,將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送往遠方,這個過程,對一個媽媽來說,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定。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抱緊孩子;在孩子離巢高飛時,懂得放手,這就是媽媽這個角色的定義。
父親的作用,遠遠比我們所想像的大。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每個父親都是使者,只有使者們不斷進修,端正自己的觀念品行,培養出的孩子才能自立於人群之中。」
很多孩子的自卑、膽怯與敏感,與父親有直接關係。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父親帶娃,自有自己一套方法,與母親的細膩溫柔相比,父親的大刀闊斧與行動果決,會讓孩子學會,要有足夠的行動力。
父親影響孩子,更多是理性,是行動,是眼光。
不拘泥於細節,不猶豫於想法,要把想法用行動實現出來,孩子從中獲得的,就是行動力與執行力。
父親越早介入孩子的養育之中越好,但常常會面臨的情況是,一個粗手粗腳的丈夫,並不受妻子的喜歡,很多媽媽並不放心將孩子交給爸爸照顧,也有很多爸爸有意無意成為了「豬隊友」。
所以,爸爸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中來,首先面臨的第一關,就是需要向媽媽證明自己有照顧孩子的能力。
這樣的事情,可以在孩子出世前,就做好這方面的溝通與準備。
成為孩子的爸爸,既是光榮,又有責任。作為媽媽,一定要激發爸爸的這份榮譽感。
父母與孩子之間,互相影響,共同促進,形成一個有愛和溫暖的家庭環境,這對孩子的成長,有最好的幫助。
孩子不僅是家庭關係的粘合劑,還會是父母間關係的修補者。但要注意,不要挾孩子以令對方,這種做法,只會令孩子與父母都受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品性與習慣的塑造者。而老師,是孩子學習的引領者與促進者。
一個好的老師,會讓孩子愛上學習,享受在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與充實感。
好的老師,會因材施教,在學習中挖掘孩子的優點,並且予以鼓勵與協助,讓孩子獲得學習上的自信。
但這樣的老師,也許可遇不可求,碰到好的老師,是孩子的福氣。
父母也要注意觀察孩子在校的情況,及時引導孩子對老師的看法,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議論老師的不足,因為如果這樣,孩子會有樣學樣,對老師不尊敬不服從,也會因為跟老師的對抗,影響了學習的成績。
父親與母親彼此做好自己,共同撐起孩子的天地,父親的眼光與行動,母親的溫柔與愛護,都會烙在孩子的內心,成為未來人生力量的來源。
而老師是知識引導者,對孩子的影響也非常大。如果我們無法確保孩子能碰到好的老師,那就需要我們發揮第一任老師的影響,打造好孩子的習慣與品性,讓孩子有未來成才的重要依託。
「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著名教育家菲利普·傑克森的這句話裡,分明藏著教育的密碼:
用我們的榜樣與行為,由內而外的打造孩子的一切。所以,教育不是只有板起臉來說教,而應該是生活處處皆教育,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氛圍,沉浸式的讓孩子獲得教育。
換句話說,成不成才,或許不那麼重要,但幸不幸福,更應該是我們給予孩子的人生。
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