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撫養教育孩子的核心,是情緒,爸爸呢?對孩子的影響怎麼看?

2020-10-21 庭爸談育兒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像天使一樣來到我們身邊,但卻如一張白紙,需要得到我們的勾勒與塗抹。

而對孩子的影響,依照時間上來說,就是下面的這三個人,他們在不同的時間介入孩子的生命之中,並且給予了重要的影響與塑造。

孩子的母親,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家庭

懷胎十月,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從孩子在母親腹中開始,他就已經感知著母親的心跳、聲音、氣味與溫度。

在他與母親之間,有一條臍帶,將他與媽媽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因此,母親帶給孩子的,首先是感官上的認識,一個溫柔的媽媽,就是孩子的港灣。

孩子來到我們身邊,他的自我覺醒,需要在2歲左右才開始,在這以前,在孩子的內心認識裡,他會覺得自己與媽媽,是同一個人,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

做媽媽的跟屁蟲,看不到媽媽就哇哇大哭,這樣黏人的孩子,讓媽媽頭痛,但如果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和陪伴,孩子感受到安全後,就會好奇地向外探索。

孩子最先獲得的,是情感的溫度與力量,是陪伴與照顧。而這些都會轉化成為人性的底層,鋪墊在孩子潛意識的最深處。

所以,媽媽一定要意識到,在0-3歲的這個重要階段裡,她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孩子對媽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情緒。

一個溫柔和情緒穩定的媽媽,會給孩子帶來充足的安全感,擁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把更多的能量與精力,放在自我的成長上。

而一個生活在情緒暴躁的媽媽身邊的孩子,他需要時時刻刻的打起精神,而這樣的暴躁易怒,也會讓孩子有樣學樣,學會了這樣的情緒處理能力。

所以,媽媽的核心,就是情緒。

媽媽的角色,要求並不低:她需要知道孩子的感受、需求和想法,她照顧孩子,但同時卻要求在孩子越來越大時,懂得選擇放手與退出,將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送往遠方,這個過程,對一個媽媽來說,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決定。

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抱緊孩子;在孩子離巢高飛時,懂得放手,這就是媽媽這個角色的定義。

孩子的父親,決定孩子未來的事業

父親的作用,遠遠比我們所想像的大。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每個父親都是使者,只有使者們不斷進修,端正自己的觀念品行,培養出的孩子才能自立於人群之中。」

很多孩子的自卑、膽怯與敏感,與父親有直接關係。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父親帶娃,自有自己一套方法,與母親的細膩溫柔相比,父親的大刀闊斧與行動果決,會讓孩子學會,要有足夠的行動力。

父親影響孩子,更多是理性,是行動,是眼光。


不拘泥於細節,不猶豫於想法,要把想法用行動實現出來,孩子從中獲得的,就是行動力與執行力。

父親越早介入孩子的養育之中越好,但常常會面臨的情況是,一個粗手粗腳的丈夫,並不受妻子的喜歡,很多媽媽並不放心將孩子交給爸爸照顧,也有很多爸爸有意無意成為了「豬隊友」。

所以,爸爸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中來,首先面臨的第一關,就是需要向媽媽證明自己有照顧孩子的能力。


這樣的事情,可以在孩子出世前,就做好這方面的溝通與準備。

成為孩子的爸爸,既是光榮,又有責任。作為媽媽,一定要激發爸爸的這份榮譽感。

父母與孩子之間,互相影響,共同促進,形成一個有愛和溫暖的家庭環境,這對孩子的成長,有最好的幫助。

孩子不僅是家庭關係的粘合劑,還會是父母間關係的修補者。但要注意,不要挾孩子以令對方,這種做法,只會令孩子與父母都受損。

孩子的老師,影響了孩子未來的成才之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品性與習慣的塑造者。而老師,是孩子學習的引領者與促進者。

一個好的老師,會讓孩子愛上學習,享受在學習中獲得的成就感與充實感。


好的老師,會因材施教,在學習中挖掘孩子的優點,並且予以鼓勵與協助,讓孩子獲得學習上的自信。

但這樣的老師,也許可遇不可求,碰到好的老師,是孩子的福氣。

父母也要注意觀察孩子在校的情況,及時引導孩子對老師的看法,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議論老師的不足,因為如果這樣,孩子會有樣學樣,對老師不尊敬不服從,也會因為跟老師的對抗,影響了學習的成績。

父親與母親彼此做好自己,共同撐起孩子的天地,父親的眼光與行動,母親的溫柔與愛護,都會烙在孩子的內心,成為未來人生力量的來源。

而老師是知識引導者,對孩子的影響也非常大。如果我們無法確保孩子能碰到好的老師,那就需要我們發揮第一任老師的影響,打造好孩子的習慣與品性,讓孩子有未來成才的重要依託。

「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著名教育家菲利普·傑克森的這句話裡,分明藏著教育的密碼:

用我們的榜樣與行為,由內而外的打造孩子的一切。所以,教育不是只有板起臉來說教,而應該是生活處處皆教育,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氛圍,沉浸式的讓孩子獲得教育。

換句話說,成不成才,或許不那麼重要,但幸不幸福,更應該是我們給予孩子的人生。

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相關焦點

  • 媽媽的情緒,爸爸的格局: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關鍵
    雖然房子看上去是「實」的,但其所建構的卻是一個「虛」環境,這個由「外物」支撐的環境是孩子「安身」的一個地方,對孩子的成長只起到一個輔助性作用,那孩子成長的「真」環境在哪裡呢?其實就在父母這裡。在我看來,爸爸媽媽才是孩子最「真實」的「成長環境」,這個環境才是孩子可以「安心」的地方,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作用。
  • 爸爸去哪兒?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失,對孩子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說起帶孩子,人們腦子裡的馬上浮現出來的應該都是媽媽帶孩子的場景。確實是,在我國帶孩子、教育孩子好像一直都是媽媽在做的事情,大部分爸爸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的付出都是沒有媽媽多的。當別的孩子開心的和爸爸媽媽一起玩耍時,自己卻只有媽媽時,孩子會怎麼想;當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父親的疼愛時,孩子的心裡又會是什麼滋味;當有人問孩子「怎麼從來都不見你爸爸」時,孩子心裡又會怎麼想?
  • 媽媽的情緒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新手媽媽的焦慮情緒怎樣排解?
    曾經看到一個視頻,一位寶媽生完孩子之後,一個護士抱著孩子出來,當護士走出產房的時候,門外的家人瞬間激動了起來。孩子爸爸最為興奮,他看到近在眼前的孩子,剛要伸手去接。卻發現孩子已經被奶奶一把抱在了懷裡,爸爸只能眼巴巴的看著自己的崽,爸爸委屈極了,在一邊抽泣起來。看到這一幕,有網友說:你不用委屈,成了爸爸,你抱孩子的日子還長著呢。
  • 媽媽的壞情緒竟然對孩子影響這麼嚴重!
    很多人都不記得三歲前發生的事情,那麼三歲之前的那段時光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一個孩子在三歲以前就已經形成了關於「自我」的概念。三歲以前的經歷,對一個人影響甚遠,這些經歷沉積於一個人的內在,甚至影響到他的未來。而一個人三歲前的經歷,大多和媽媽密切相關。
  • 爸爸對媽媽好,是對孩子最省力的教育方式?
    一旦涉及到讓爸爸們改變的做法和課程,爸爸們都以一擋之:都是騙錢的,沒用。我很少在家長課上遇到孩子爸爸,如果遇到了,我心裡就會想,我敬你是條漢子。去上課,去重新學習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去接受自己的做法可能無效,甚至對孩子有害。這對有些男人來說,是難事。
  •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超過媽媽,心理學家:爸爸常陪玩,孩子發展更好
    ,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在陪孩子玩,這個爸爸非常淘氣,經常別出心裁,不過結果經常也很滑稽,下面我舉幾個例子,讓我們來看看這位爸爸是怎麼「作」的。,要不是爸爸自己暴露,可能還真是找不到呢。還是巨人呢?孩子們一邊驚奇又疑惑的討論著,這時爸爸走過來。
  • 孩子成長的最好環境:媽媽的情緒+爸爸的格局!
    文/魯鵬程孩子的成長之路,其實是父母的修行之路。孩子要健康成長,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而這個好環境並非一座豪華房子那麼簡單。雖然房子看上去是「實」的,但其所建構的卻是一個「虛」環境,這個由「外物」支撐的環境是孩子「安身」的一個地方,對孩子的成長只起到一個輔助性作用,那孩子成長的「真」環境在哪裡呢?其實就在父母這裡。
  • 兒童心理學,爸爸、媽媽們知道,影響孩子情緒的因素有多少
    小強的媽媽是家屬,他的爸爸是一家企業的員工。小強出生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他的媽媽親自照顧他。但是由於家庭經濟狀況的原因。小強的媽媽也需要上班的。在小強一歲多的時候,他媽媽重新找了一份工作,準備去上班。孩子總是需要有人照顧的,於是把孩子的奶奶請來照護孩子。俗話說天底下最難處理的關係就是婆媳關係。
  • 「我的爸爸媽媽離婚了,但是我很快樂」:離異夫妻怎麼面對孩子?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也出生在離異家庭,但是這並不影響他的樂觀自信,這來源她的母親對於離婚正確的認知。在離婚時,她的母親是這樣跟小歐巴馬解釋自己婚姻破裂的:他們三個人有三種關係,爸爸媽媽的關係,爸爸和兒子的關係,媽媽和兒子的關係,而現在結束的是爸爸媽媽的關係,但爸爸媽媽仍然愛他。
  • 親自撫養,父母才有資格教育孩子
    父母辛辛苦苦在外打拼多年,有了自己的公司,買了房子,車子,經濟條件好了,把孩子從他奶奶身邊接過來上學,吃的,喝的,用的,穿的,給孩子最好的,還託關係上了重點中學,卻發現孩子不良習慣太多,產生厭學情緒。學都不想上了,這怎麼行?於是,嚴加管教,甚至是打罵,但無濟於事。一說他,他就振振有詞:「你們從前都沒有管過我,現在又憑什麼來管我?」
  • 媽媽哭了我也想哭:如何應對父母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我們經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情緒、處理事情的方式。《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第三版)中也提到,孩子在家庭環境中經歷著各種活動,體驗與形成與人際關係有關的各種早期經驗。當父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父母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對親密關係的認知及處理;當媽媽傷心流淚時,孩子會受到媽媽情緒的影響,一起哭泣。
  • 最偉大的教育,竟然是媽媽的情緒平和
    0 1毛澤東的一言一行至今是世界各國學者探討研究的主題,毛澤東能從湖南一個小山村裡走出來,成為中華民族一代偉人,誰是他的啟蒙老師,誰又是他的帶路人呢?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老師,佔在今天的角度回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毛澤東的慈母才是真正影響他一生成長的主要人物。
  • 爸爸媽媽別吵了!愛吵架的父母如何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大清早,我正在家裡看書,鄰居家漸漸增大的吵鬧聲讓我沒辦法看下去,吵著吵著,他們家小女孩的哭鬧聲也夾雜進來,那哭聲伴隨一句大喊刺入我的耳膜,「爸爸媽媽別吵了!」......曾經處理過這樣的一個案例,有一個小女孩,已經上二年級了,每天上學都要在學校門口大哭一場,拉著爸爸的手不願意進校門,每天早上都要他爸爸把她推進學校裡。原來,這個家庭裡爸爸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爸爸一個人撫養女兒長大,可是爸爸平時工作也比較忙,爺爺奶奶幫著照顧。從孩子的表現看,孩子的安全感是明顯不夠和缺乏的。
  • 媽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2、職場媽媽不容易,每天面對工作壓力、婆媳矛盾以及家裡那位把孩子丟給親媽和老婆的孩兒爹,分分鐘覺得有氣無處出;全職媽媽看起來只是照顧一個小孩子,卻是更易動怒的群體--沒收入造成對自身價值和未來發展的焦慮,24小時看孩子的瑣事帶來厭煩感和疲憊感,爸爸做甩手掌柜時產生的無力感以及對夫妻情感的懷疑。
  • 前夫對孩子不聞不問,現在卻來指責我為什麼教育不好孩子
    導語:隨著離婚率越來越高,離婚後孩子究竟該怎麼撫養,怎麼教育成了難題,跟著父親,很多父親離婚後就把孩子扔給了家裡的老人撫養,如果孩子跟著母親,一個女人既要照顧孩子又要賺錢養孩子,日子過得確實也很艱難。其實不管怎麼選,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但是,這還不算完,孩子歸於一方之後,另一方卻總是橫加幹涉,指責他/她教育不好孩子,給孩子原本脆弱的心靈上再添新傷。
  • 父母對孩子一歲前撫養,或將影響孩子一生,為人父母當引起注意
    文/菠蘿媽媽育兒課堂一個人長大後是何種性格,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往往與父母在早期階段的撫養有直接關係。可以說在父母對孩子一歲前採取何種撫養方式時,就已經基本定型了。而孩子性格的形成,不僅來源於孩子本身,或遺傳因素,更離不開父母的撫養方式和家庭環境的影響。然而,很多的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往往都存在一些不當的撫養方式。
  • 關於媽媽教育孩子,爸爸偷偷退讓你怎麼看
    一些家庭裡,媽媽教育孩子,爸爸卻唱反調?這種唱反調,有時是故意的,他可能不認同妻子的做法,卻沒直接跟妻子溝通,而是通過「拖後腿」的方式;有時不是故意的,爸爸只是疼愛孩子而退讓。這就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媽媽「唱白臉」,爸爸「唱紅臉」。
  • 最有愛的教育,就是媽媽的情緒平和
    當人們逐漸長大,有些人成為了政客、商人、科學家、工程師;而有些人卻淪落為流浪漢、吸毒者、變態狂、殺人犯…母親對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母愛的光輝使母親成為孩子心理、性格與思想形成的總設計師。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老師,佔在今天的角度回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毛澤東的慈母才是真正影響他一生成長的主要人物。
  •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一生命運的影響
    同樣是要達到教育的目的,為何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懇切、耐心的啟發和開導孩子呢。為何要用「暴風雨式」,讓孩子受傷,讓自己難過。身體的創傷早晚會癒合,而心裡的傷痕卻難癒合。媽媽的情緒失控就算沒有對孩子造成如新聞裡的直接惡果,也會對孩子的性格、心理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何況,不管是什麼理由,情緒的爆發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哭鬧的孩子會哭鬧的更厲害,頂牛的孩子會更頂牛。
  • 孩子總是不「聽話」?淺談父母情緒控制對孩子的影響
    ,這一期我們就來談一談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我們先來看兩則案例:「焦慮」家長日常:李媽媽是一位對孩子的教育極其上心的媽媽。生怕孩子落後,從兒子小林上小學起,就從小林同學、自己同事那裡搜集各種關於興趣班、輔導班的信息,為小林選擇了一系列興趣班和課外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