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要有一個怕的人?小心孩子成為兩面派,試試溝通和合作

2020-09-10 嘟嘟寶貝

因為不開學,嘟嘟經常被送到姑姑家,有一次嘟嘟不吃飯,鬧著要吃雪糕,我只好蹲下來哄「現在是吃飯時間,我們要先吃飯,雪糕到天熱的時候再吃」。

姑姑可能看不下去了,在旁邊說「你倆(指我和老公)得讓他有個怕的人,不能老哄」。

「讓他(她)有個怕的人」,「孩子嘛,就得有個怕的人」。

這樣的話我聽過很多遍,想必做父母的有不少人也聽過這句話,長輩傳授育兒經驗,朋友支招對付淘氣孩子,經常會說到這句話。


01 怕有用嗎?孩子非得有一個怕的人嗎?

樊登讀書會的創造人樊登,在節目裡曾提到一個親戚家的孩子。

這個孩子非常怕媽媽,在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孩子非常蠻橫,有時候甚至打姥姥,但是當一聽到媽媽進門的聲音,孩子馬上變得非常乖巧,和媽媽不在家時完全不是一個樣子。

姥姥拿他沒辦法,當孩子不聽話時,只能拿「你媽媽回來收拾你」,來嚇唬孩子。

這個孩子因為怕媽媽,在媽媽在與不在的時候,判若兩人,媽媽在就乖巧懂事,媽媽不在就飛揚跋扈,成為一個小小兩面派,而媽媽不可能總是在身邊,帶他的姥姥就只能在孩子媽媽在家的時候才能喘口氣了。

孩子怕的那個人,不可能老跟著孩子。

02 怕一個人並沒有用,而且,還會有副作用。

一是讓孩子覺得武力和強權才能解決問題。

孩子怕一個人,通常是因為這個人「厲害」,對自己態度嚴厲,或者會打自己,習慣了「怕」的孩子,也會「讓別人怕我」,為此可能會不惜動用強權和武力,而不是思考問題怎麼解決。


二是造成孩子表裡不一,成為兩面派。

上面我們提到的例子,孩子在媽媽面前一個人,在別人面前一個人。也就是,在自己怕的人面前是一個樣,在不怕的人面前,可能就會「放飛自我」。

「怕一個人」還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如果孩子喜歡打遊戲,在怕的人面前,可能他不會打,但是他會把打遊戲這件事做得更加隱蔽,而不是真的就不打了。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讓父母覺得,我的孩子很乖,從來不做我允許的事,事實上孩子會偷偷做,不讓父母發現。

從這一點上說,打孩子也是沒用的,打孩子可能會讓孩子當時屈服,但父母不在身邊時,孩子還會故態復萌。

兩面派的孩子,行為可能會出乎父母的意料,而父母還會覺得,「不可能啊,我孩子不會這樣的」。

事實上孩子真的會,而且這種現象是父母造成的。

三是孩子會缺乏自律和規則意識。

孩子因為怕一個人而不做一些事,是出於恐懼和擔憂,而不是出於自律和對規則的認同。讓孩子怕,並不是孩子自發的認同和遵守規則,反而規則意識會很模糊。


03 孩子沒有怕的人,還能管住嗎?

有些父母會有疑問,孩子如果沒有怕的人,不是無法無天了嗎?會不會學壞?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

現代教育的主流觀點是提倡科學養育,重視親子關係的建立,一些成熟的教育方法和育兒技巧也為我們提供了參考。

1、 溝通和合作,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裡,提出了五個贏得孩子合作的技巧。

一是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比如,小男孩約翰打開水龍頭沒有關,水譁譁的流著,眼看就溢出來了,可是他在旁邊玩得忘乎所以,這時候媽媽進來。

正確的做法,是描述所看到的,如「約翰,浴缸裡的水快溢出來了」,這是看到的。而不是訓斥約翰「你真不負責任,總是打開水龍頭忘了關,你想發大水啊?」

比如,妻子的寵物小狗在撓門,這時丈夫進來了,說「小狗在撓門」,而不是「你整天不去遛狗,你就不應該養寵物。


二是揭示。

比如,牛奶沒喝完放在桌上,沒有放進冰箱,這時候,應該說「孩子,牛奶不放進冰箱會變酸變壞的」。而不是「誰喝的牛奶,不放回冰箱」。

三是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越簡單越好,簡單的詞語更能突出重點,讓聽的人一下子領略到核心。

比如,晚上睡前讓孩子穿睡衣,可是孩子們沒有睡意,在旁邊玩,這時候應該說「孩子們,睡衣」,而不是「我一再說你們要穿上睡衣,你們就知道在這兒玩……」

四是說出感受。

說出感受是直接表達當時的感受,並不加上評判和要求,比如說,爸爸正在收銀臺付錢,兒子一路跑過來,拉扯爸爸的衣袖,可能是想讓爸爸去給買玩具,這時爸爸想阻止孩子,可以說「我不喜歡別人揪我袖子」,而不是「住手,這真是個討厭的傢伙」。

五是寫便條。

寫便條避免了正面衝突,也為情緒的緩衝提供了時間,使便條內容更容易接受。


2、 父母以身作則。

中國有句話「言傳身教 」,父母想讓孩子怎麼做,自己怎麼做就是了,而不是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自己能做到,孩子耳聞目睹,自然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

3、 立規矩,明確行為規範(孩子怎麼做)。

給孩子立規矩,孩子按規矩做事,而不是父母的意志,孩子知道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並遵守規矩,就不需要怕父母一個人。

立規矩,重要的是明確各類行為的規範,比如在上課的時候要安靜,在圖書館不能大聲喧譁,在餐館不要亂跑等。

4、 協商解決方案。

在明確行為規範的基礎上,如果孩子不遵守規範,有逾矩的行為,比如那個親戚家的孩子打姥姥了,該怎麼辦?家庭成為可以商量出幾種解決方案,比如建立行為規範表格,孩子違反了要有扣分,孩子做得好就加分,每周根據得分情況給予孩子獎勵或「懲罰」(懲罰方式可以和孩子商量),但一旦定了就要堅決執行。

04 重要的是有效管教。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提出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

一是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尊重和鼓勵孩子)?

二是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建立心靈紐帶)?

三是是否長期有效(懲罰短期有效,但長期看效果是負面的)?

四是是否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父母可以對照這四條標準,檢查自己的行為,孩子學會了遵守規範,嚴以律己,而不是「怕」父母,孩子才是真正的成長了。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對「兩面派」的孩子?要怎樣改變孩子這種不良態度?
    孩子成「兩面派」的原因首先,在幼兒園,老師一個人要管理幾十個孩子,不能保證對每一個小朋友全程扶持,她只能對孩子提出要求、發動幼兒自我管理,根據目標來實施獎懲。老師的策略是放手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但「放手」兩字對愛子心切的家長而言,實在太難。
  •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教養方式不同,小心培養出「兩面派」
    家庭成員教育的不一致性,有的家庭可能是父母教育不一致,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這是最容易導致孩子教育方式的不一致,孩子在爸爸和媽媽面前表現的態度完全不一致,容易養成孩子「兩面派」的性格。有的家庭則是父母教育方式一致,而和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不一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隔代教育」問題。
  • 「孩子一定要有一個怕的人」這句話害了多少父母,還要被誤導多久
    文/赫媽育兒在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中,都認為在家裡只要有一個人能夠鎮得住孩子,這樣才能管好孩子,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心理才會有所忌憚。讓孩子有一個怕的人,同時在家裡也就會有孩子不怕的人,這就會讓孩子很難用平等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家人,孩子今後就很有可能養成「兩面派」的性格。
  • 德雲社郭德綱的「兩面派」,嶽雲鵬無話不說,他卻害怕不敢溝通
    如今成為行業內的相聲大師,無疑證明了郭德綱慧眼的存在。曾經很多人選擇放棄相聲,郭德綱卻堅持了下來,同時在相聲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對於一個草根藝人來說,這一點難能可貴。俗話說:「一個成功人的背後,都有一段難以啟齒的歷史」。作為大師的郭德綱,自然也不例外。不過這一點,對郭德綱來說沒啥。
  • 孩子出門低眉順眼、在家囂張跋扈?找到原因,搞定他的「兩面派」
    朋友帶她出去玩,路上遇見熟人她都要繞道而行,但是在家非常兇,說她兩句,她能衝過來打人,稍有不順心就哭鬧個不停,撒潑打滾,哄也哄不好的那種。朋友總說,真是要愁死人了,是不是我命不好,攤上這麼個孩子......
  • 父母教育理念有差別,給孩子成長帶來傷害,當心孩子變「兩面派」
    1男性和女性在思想方面有本質上的差異男人和女人的差別不僅存在於生理上,他們在思想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男人更偏向於理性思維,看待事物的時候首先講的是邏輯,而女性則更感性,遇見一件事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從感性的角度出發。這種差異讓他們在說話做事的風格上有不同,在教育孩子上也很容易出現分歧。
  • 教養方式統一 孩子不做「兩面派」
    萱萱媽媽看到我來了,嘆了一口氣說:「老師,萱萱簡直要把我氣死了。」我請萱萱回到班級,然後聽萱萱媽媽講講究竟怎麼了。原來,萱萱之所以來這麼晚,是在家裡選裙子。媽媽催促了好幾次說來幼兒園要遲到了,萱萱就是不聽,在家又哭又鬧,才把時間耽誤了。除了今天的事,萱萱媽媽還說了很多萱萱的「事跡」。
  • 在家小霸王,在外小慫包,我家孩子怎麼是個「兩面派」?
    在家讓吃不喜歡吃的菜那肯定要大哭大鬧,在幼兒園卻給吃啥吃啥;也不咋跟別的小朋友說話,就自己坐在位置上默默玩兒。小王就納了悶了,這臭小子咋還是個「兩面派」啊。在家跟「老大」一樣,有啥不滿意就哭鬧,怎麼一到幼兒園連話都不敢說了。其實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家裡的孩子看著挺活潑。
  • 你的孩子是在學校乖乖仔,在家小霸王的「兩面派」嗎?
    難道小朋友小小年紀就會做「兩面派」了?其實,這真的不怪孩子,而是家庭教育、環境和心理因素共同構成的結果。首先,孩子會「窩裡橫」肯定與家庭教育有關係。十六世紀法國著名散文家蒙田在其著作《論文》三卷之一的《論兒童的教育》中說過:一旦發現孩子的某項短處,一定要先從自身找原因,孩子的行為一定來自家長的影響,或者你的基因,或者你給他們創造的環境。只要認真觀察,多少會發現孩子們的「窩裡橫」都是有目標的,越是包容溺愛自己的人,越是他們選擇的對象。同時,如果家裡有長輩在管束孩子的時候為他們「撐腰」,孩子也會越來越「膽大」。
  • 在父母間左右逢源的「兩面派」孩子該怎麼矯正?一次教會你怎麼做
    老狼:「哈哈,他肯定也怕劉芸是吧。」鄭鈞:「就怕我,誰都不怕。我不在他就是混世魔王,誰都欺負。我一在他就表現的是另外一個人,也挺可怕的,兩面派啊。」「兩面派」是真的很可怕。我們很多孩子是在學校一個樣子,在家一個樣子。這種算一個類型的「兩面派」。今天我們集中說另一種「兩面派」,在家也有兩副面孔的這些小屁孩兒。
  • 父母紅白臉教育容易導致孩子「兩面派」,這麼Low的手法該拋棄了
    老狼:「哈哈,他肯定也怕劉芸是吧。」鄭鈞:「就怕我,誰都不怕。我不在他就是混世魔王,誰都欺負。我一在他就表現的是另外一個人,也挺可怕的,兩面派啊。」我們很多孩子是在學校一個樣子,在家一個樣子。這種算一個類型的「兩面派」。今天我們集中說另一種「兩面派」,在家也有兩副面孔的這些小屁孩兒。
  • 和孩子有效溝通...
    而像A同學那樣,乾脆就是拒絕溝通。從小學開始,有的家長就感覺到和孩子溝通困難。仿佛,孩子的青春期早早開始,並且總也不結束。其實,孩子無法溝通,往往是因為家長不是孩子的談話好夥伴——簡稱談伴。想像孩子是你的老闆、客戶、同事、合作夥伴。你怎麼跟這些人交流?你和這些人怎麼說話,就怎麼和孩子說話吧。把孩子當做一個平等而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我特別想說的一點是,家長和孩子交流時,自覺不自覺地,會用&34;的方式,尤其是對年齡較小的孩子。
  • 「孩子一定要有個怕的人」這句話害了多少父母
    「孩子一定要有個怕的人」是中國家庭的普遍現象,尤其是現在的孩子都被全家寵著,如果沒有一個人能鎮得住孩子,那麼孩子就會變成自私自利的小霸王。可是,真的是這樣麼?有個怕的人,會讓孩子變成兩面派很多父母喜歡這種「虎媽結合」的育兒模式,因為養起孩子來真省心,效果也很不錯,只要孩子不聽話,派老虎出來鎮壓就行了。
  • 如何讓孩子學會溝通和合作?父母切莫包辦式教育,讓孩子成了看客
    配合與合作,就是一群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進行努力,從而實現這個共同目標的過程。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在懵懂無知的時候,形成一個積極、有益的配合和合作觀念。青少年時期是孩子發育、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 孩子成為這樣的「兩面人」,究竟誰之過?
    現在孩子在學校裡有事了老師再傳喚家長,家長內心不服氣!這是孩子典型的「兩面人」表現,真得非常可怕,讓家長和老師產生誤會甚至發生矛盾也並不稀奇,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兩面人」的表現是怎麼形成的?真是老師管教不嚴?非也。
  • 「兩面派」的熊孩子,家長該怎麼治
    馨馨不僅在學校表現優秀,連出門逛街,或者在小區遛彎,碰到鄰居都特別有禮貌。看見陌生的小朋友、小動物也很有愛心,主動去溝通交流,一會就玩熟絡起來。你們肯定覺得這就是個正面案例,別人家的孩子。別急,這才一半兒呢。接下來看看她在家裡的表現。說來也奇怪,只要馨馨一回到家,就像變了個小孩。
  • 別逼著孩子見人就要打招呼了!小心成為孩子的負擔!
    後來,我又問了很多同齡人,從小就能夠主動與人打招呼,是不是很招人喜歡?結果大部分人的回覆都是「當然了。」並且我發現,有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見人打招呼這件事,特別地在意。有個朋友說,有一次3歲的兒子和奶奶一起出門時,在小區門口遇到樓上的鄰居,奶奶趕緊拉著兒子,讓兒子喊「阿姨好」,可是兒子當時就是不說。奶奶帶孩子回家後,哭喪著臉開始抱怨,說孩子不懂禮貌,帶出去很丟人。
  • 孩子"油鹽不進"無法溝通?來試試這三招...
    B同學更容易溝通。因為,"懟",也是交流,只是方式不好。而像A同學那樣,乾脆就是拒絕溝通。從小學開始,有的家長就感覺到和孩子溝通困難。仿佛,孩子的青春期早早開始,並且總也不結束。其實,孩子無法溝通,往往是因為家長不是孩子的談話好夥伴——簡稱談伴。
  • 孩子排斥親子溝通,有厭倦和反抗情緒,父母要用好三把語言鑰匙
    ——溝通專家芭芭拉·派崔特在很多家庭中,親子之間的衝突「戲劇」每天都在重複上演:孩子的賴床問題;孩子寫作業總走神;孩子做什麼事情都磨蹭;孩子和同學打架了;父母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家裡的兩個孩子每天都相互攻擊
  • 如何和孩子巧妙溝通?試試這8個小方法
    傾聽,是人與人溝通的前提,也是家長跟孩子溝通的重要一步。那麼和孩子溝通,除了做到第一步「傾聽」以外,還有哪些竅門呢?家長要養成一個習慣,不管多忙,只要孩子有話想說,儘管我們可能忙於工作,忙著家務,我們也要停下來,認認真真地坐在那兒聽,一定要坐下來聽。聽完以後,不要急著表態,不要馬上批評他,要聽進去,然後靜下心來想一想,再找時間跟他溝通: 「那天你跟我說的那件事,我覺得那樣會更好。」所以家長要學會坐下來聽。會聽,是跟孩子溝通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