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乾貨】【語塊教學法:語言教學新模式研究(一)】
語塊教學法是如何提出來的?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由攜帶了語境信息的板塊狀組件所組成,即使在時間的壓力之下,我們也能夠正確流利地表達意思,也能夠在情境中迅速判斷哪些語言形式是地道的,哪些是人們不說的。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是學習如何使用語言,當然是學習含有交際意義的各種語塊,而不是通過學語法去造「合法」 但不「合用」的句子,脫離語言的使用去學習語法是最該避忌的。
Nattinger & DeCarrico(1992)認為,人們使用語言的流利程度不取決於學習者大腦中存儲了多少生成語法規則,而在於存儲了多少預製語塊。隨著語塊研究的深入,許多語言學家也發現語塊是中介語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應當予以重視。因此,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逐步形成了與傳統的以語法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相對立的一種教學方法——語塊教學法。
Willis(1990)認為基於「詞塊」的語言教學方法將更好地促進運用語言的能力。Nattinger and Decarrico(1992)則詳盡論述了詞塊教學法可以更好地認識和產出不同文體的合乎規範的語篇結構和框架。Michael Lewis在1993年提出了「詞彙組塊法」,從而奠定了詞彙教學法的基礎,對與二語習得相關的一語研究成果進行了有益的總結:
1)語言不是通過學習單個的音、結構及其組合學會的,而是通過提高對整體進行分析的能力而學會的 。
2)語法的習得是一個觀察、假設和實驗的過程。
3)我們可以有效地整體使用短語,而無需理解其組成部分。
4)通過與目標語水平更高 的人交往,習得速度會加快。
後來,Michael Lewis(1997)進一步推廣了詞塊教學法,並認為語言教學注意以下幾點:
1)摒棄傳統的語法—詞彙的二分法;
2)搭配是第一要素;
3)成功的語言比精確的語言有著更廣泛的意義;
4)觀察—假設—試驗的方法取代展示—練習—產出的模式;
5)最重要的是,是由語法化的詞彙而不是由詞彙化的語法來組成的。
Widdowson ( 1989) 也曾指出以往語言教學有兩個極端: 結構法注重語法規則卻忽視語言的具體運用, 而交際法則相反。語塊教學法則把語法規則與語言具體運用的教學結合起來, 避免了這兩個極端, 是語言教學中新的發展方向。
註:本文系《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10年第三期發表的《語塊教學法:語言教學新模式研究》一文的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