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夜雨,夾雜著閃電,嚇人,半夜,才迷迷糊糊睡著,沒想到,卻夢回母校……
似乎是集體回去進修的模樣,碰到了好幾個大學同學——王同學,郝同學,還有侯同學,我們還碰巧住在了一個寢,只是,明顯,大家都老了,對於學校如今的諸多變化,林立而起的高樓,刷臉進校園,指紋打卡上課……熟悉中透著種種陌生……
唯一能熟悉並適應的大概就是那裡的美食了,當然,這只是我醒來後想像的,夢裡並沒有出現,著實讓我遺憾。
想想,至今還會記得的大學時代的美食都有什麼呢?發麵餅,牛肉湯,土豆餅,冷麵,大娘的包子……
記憶中,上學時,學校周邊有特色的餐館並不是很多,大多是快餐類和燒烤類。因兜裡的夥食費有限,買飯票去食堂打飯是主流,餐館並不會常去光顧,倒是學校西門市場裡的大排檔,我們常去打牙祭……
食堂的飯菜也並無什麼特別之處,地三鮮,是常吃的稍稍上點檔次的菜,所以至今這個菜基本不碰。食堂裡讓我一直都沒有吃到厭煩的就是早餐裡的餅,發麵的,不太大,也不是很甜,有小蘇打的味道,即使是不配粥和鹹菜,我也可以吃下兩張。自己也嘗試著在家做過,還別說,真有那麼一點點記憶中的味道……
如果重返母校,如果食堂裡還有這種發麵餅,我定要吃上兩張,然後再買上一摞,回家好好研究,爭取將這個味道在家裡完美複製。
雖然說,延吉以狗肉湯最為出名,但上學時,我獨愛牛肉湯,特別是市場大排檔裡阿邁做的牛肉湯,至今難以忘懷。
從學校西門出去,沿坡路下行100米左右,有一個二層的小樓,一樓主要經營蔬菜等生活日雜所需,二樓則是美食大排檔,主要是湯飯類、冷麵和盒飯等,依稀記得牛肉湯飯是五塊錢一份,湯、飯、朝族小鹹菜隨便吃,吃飽為止。當時大排檔裡經營湯飯的有兩家,但我們常去的是一對朝族老兩口經營的檔口,除了飯菜好吃、可口外,老兩口的和藹可親、熱情周到也是吸引我們的原因之一。
當時已六七十歲的阿邁是檔口的主廚,阿拜主要是打打下手,收拾碗筷。阿邁用帶蓋兒的形如陀螺的朝族鑄鐵鍋熬製的牛肉湯呈奶白色,配上自製的牛肉醬、野蘇子、香菜、蔥花,味道那叫一個贊。記得那時,在等待湯飯上桌前,都要自己動手盛上最愛的兩碟小鹹菜——蕨菜和蘿蔔條,吃完兩碟子後,總是會央求同去的男同學再去盛兩碟。香辣濃香燙嘴的牛肉湯配上正宗的小鹹菜、大米飯,一頓飯下來,總是會大汗淋漓,好不暢快,特別是炎熱的夏季。
至今都記得阿邁和阿拜的樣子。阿邁稍胖,皮膚很白,眼睛很大,燙著頭髮,兩眉之間靠近左眉處長了一顆黑痣,每天穿著得體的花衣服,臉上永遠掛著笑容,漢語說得一般,但很親切。阿拜則很瘦,個子不算高,眉毛很長,眼睛也很大,寡言,總是默默的忙前忙後,閒暇時則會找個角落裡吸菸。
每天,老兩口配合默契地迎來送往……
土豆用特製的插板兒插成泥,加上鹽、花椒麵、蔥花等作料拌勻成糊狀,大大的平底鍋鍋底刷上油,以鐵勺為計量容器,舀一勺,放入鍋底,攤薄,兩面煎熟即可。吃時蘸上由醬油、蔥花調製的醬料,軟糯無比,只聞土豆香不見土豆形。延吉西市場的土豆餅,陪伴我大學四年的小吃食。
之所以喜歡西市場裡的這種韓式土豆餅,一是因為它便宜,窮學生的我可以消費得起,二是它和媽媽烙的可以見到土豆絲的土豆餅無論是外形還是口感上都有所不同,這一點比較吸引我吧。
為了還原這種味道,早些年,特意去韓國店買了一個插板兒,也興高採烈地做了兩回,味道基本相同,但我,對它,已沒有了當初的那股熱情,味道得以還原後,插板兒也從此束之高閣……
自己用酒精爐煮的冷麵,大娘賣的包子,生菜包肉串……我大學時期的那些美食,如今只能靠記憶還原它們的味道了……
寫著寫著,有點饞了,動手,晚上咱烤肉串,裹包上自家地裡種的大生菜,味道一定超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