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因愛文學也愛上哲學,雖未讀過多少哲學著作,但每看到那些,令我眼睛和頭腦同時發亮的句子,都愛細細品味。「世界的意義必定在世界之外」,我是先品味這句話,後才知曉維根斯坦的。也許維氏是在語言與邏輯學中論述這個問題,我僅僅是對這句話表達自己粗淺的思考。
01
如果,世界的意義,是指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那麼生活的意義便不完全是生活本身。就如我吃飯,不僅僅是為吃飯而吃飯。就如一老翁,冒雪獨坐在小舟上垂釣,身子凍的瑟瑟發抖,他真的那麼急於吃魚嗎?我想,他真正想得到的絕不是魚,肯定是魚以外的東西。過程不能替代目的,雖然追求目的的裡面含有過程。同樣,世界的意義也不僅僅在世界之中。
02
我生活的小城,四周儘是山。在山上,我不知多少次長久地凝視一棵樹或一塊石,看那樹枝隨風起舞,看那石時被夕陽鍍上金色。
我想在我未出生之時,他們已經在這裡,十年後,如果再來此地,它依舊在,那麼50年後呢,我離開此世,它也不會改變。如果說存在便是人生的全部意義,死亡是一切意義的消亡,那麼對於早晚要離開此世的人,其意義怎能比過一棵樹或一塊石呢?
03
說起世界和世界之外,自然會聯想起短暫和永恆,而這些詞語又都是時間的表述詞。早些年,我看過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他在第11章裡對時間的論述,更令我佩服至極,他是距今一千六百多年的人,那時便發現不存在時間,時間只是你看到的變化。直到21世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把習慣於在三維空間思考問題的人類,跨越並融入了時間的概念,讓人類窺視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四維空間。剛剛離世沒多久的史蒂芬.霍金更是一位奇才,他說萬物(包括時間)都是因一次大爆炸從無而來。看來我們傳統的認知和被宣傳的理念都要重新思考。
04
世界之內和世界之外,包含人們對已知和未知的認可度。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有這樣一段話:「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在人類還沒有打破自身百分之百死亡率之前,作家表達了人們對生無限延續的渴望。而聖保羅的一句話更是顛覆人們慣常的思維,他說,「那看得見的都是暫時的,那看不見的才是永恆的。」我們是願意對已知暫時世界的獲取,還是更願意相信那未知世界的永恆,這就決定了你對世界意義的認可,是在世界之內,還是在世界之外了。
05
2021年1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