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我認知的三次革命:從日心說到弗洛伊德

2020-12-22 網易科技

科學在兩個基本方面改變了我們的認識:一個方面是「向外的」,即對世界的認識;另一個方面是「向內的」,即對自我的認識。意識一詞的含義自弗洛伊德之後被徹底改變了,但我們仍更多地認為他是一位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

(原標題:人類自我認知的前三次革命)

編者按:本文內容來源於《第四次革命》一書,本書作者是信息哲學領軍人,牛津大學哲學與倫理信息教授,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院主任,谷歌首席諮詢顧問盧西亞諾 · 弗洛裡迪。

科學在兩個基本方面改變了我們的認識:一個方面是「向外的」,即對世界的認識;另一個方面是「向內的」,即對自我的認識。過去的三次科學革命無論是對外的還是對內的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在改變我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的同時,它們也修正了「我是誰」,即自我認識的概念。

過去,我們習慣於認為人類被上帝所眷顧,造物主將我們妥善地安置在宇宙的中心。這種思想曾一度頗為深入人心。1543年,哥白尼發表了關於星體圍繞太陽旋轉的著作:《天體運行論》。也許哥白尼並無意發起一場關於人類自我認識的革命,但是他的日心說不僅永遠取代了地心說,而且使人類開始重新認真思考自己的位置及角色。日心說對人類的宇宙觀產生了如此重大的影響,以至於我們開始將重大的科學變化與「revolution」一詞聯繫起來,「revolution」一詞也就有了「革變、變革」的意義。

自日心說(也可以稱之為哥白尼革命)誕生以來,我們就深受其影響。確實,這一學說意味著任何一項空間探索的重大成果都會從外部極大地影響人類的境況。這些發現讓我們能夠從太空將地球看成是一個渺小而脆弱的星體。當然,這種可能必須感謝信息與通信技術,下圖極有可能是人類從太空拍攝到的地球的第一張照片,由美國「探險者6號」衛星在1959年8月14日拍攝。這張照片展示了太平洋中心地帶的陽光照射區及其雲量。當衛星飛越墨西哥上空時,這些信號被發送到了位於南角的夏威夷追蹤站。

人類從太空拍攝到的地球的第一張照片

在哥白尼革命之後,地球雖然失去了宇宙中心的榮耀,但人類仍認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然而,達爾文於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一書帶來了第二次革命。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中認為,所有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並在自然的選擇下不斷進化。這一次,「evolution」一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進化」。

達爾文的進化論證明了人類並不是萬物之靈。與當初的哥白尼革命一樣,很多人對此感到恐懼。確實,至今仍有一些人抵制這一學說,尤其是在宗教領域。但大多數人已經繼續前進,即便有些人用「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依然保有中心地位」來安慰自己。

即使人類不再處於宇宙的中心,不再是萬物之靈,至少我們還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一個能夠完全掌控自我思維的物種。「我們是意識領域的中心」這一觀點可以追溯到笛卡兒的著作,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可以解釋成:人類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不僅僅體現在天文學與生物學上,更體現在人類的精神上,因為人類具備有意識地自我反省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笛卡兒的學說使我們得以在哥白尼與達爾文的思想的衝擊下稍事喘息。我們可以自誇自己還能掌握對思想與激情、情感與信仰等心理內容的絕對控制權。在心理學家看來,內省也仍然是一個探索內心世界的好方法。例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把內省當成是一種可靠而科學的方法論。從當時的觀點看,我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個魔盒,而內省則是打開這個魔盒的鑰匙。

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著作徹底粉碎了這一假象,並帶來了第三次革命。他證明了人類的大腦是無意識的,並且屈從於抑鬱等心理防衛機制。今天,我們已經承認自己的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的,而大腦則常常會虛構出一些原因來解釋這些行為。我們知道自己無法像檢查硬碟一樣查閱大腦裡的內容;人們已經不再覺得自己擁有純粹且清晰的意識,而是承認我們的意識是不清晰的。

當然,對於精神分析到底是不是一種科學方法至今仍有爭議。但不得不承認,從人文角度來說,弗洛伊德對笛卡兒理論的顛覆具有一定的貢獻。「意識」一詞的含義自弗洛伊德之後被徹底改變了,但我們仍更多地認為他是一位哲學家,而不是科學家。相對於精神分析來說,你也許更願意使用當代神經科學這門學科來表示這一革命性的科學突破。不過重要的是,今天的我們已經願意承認自己並不是亙古不變地處於宇宙的中心(哥白尼革命),願意承認人類是自然萬物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達爾文革命),願意承認我們不能做到笛卡兒所說的對意識的絕對控制(弗洛伊德學說或神經科學革命)。

也許有人會質疑從自我認識的角度來解讀這三次革命是否有意義。畢竟,正是弗洛伊德本人首次將這看成是逐步重新評價人性的單一過程的一部分。也許他的這一論述有些自大,但他的推理思路卻無疑是可信的。這一推理對我們理解當今的圖靈革命不無裨益。今天,我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們聲稱自己的直覺是有洞察力的,因為我們正在經歷著第四次革命。在這次革命中,我們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會得到重新定位。

《第四次革命》書封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作者:盧西亞諾·弗洛裡迪 責任編輯:王超_NT4133

相關焦點

  • 弗洛伊德一生33次陪跑諾貝爾,卻1次都未獲獎,因為愛因斯坦反對
    我們應該心生敬意,如果沒有他邁出這堅定的第一步,就沒有現在的精神分析學。二.弗洛伊德的成功三要素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功成名就,是因為他掌握了成功三要素,分別是:早立志、發現興趣和尋求幫助。01.早立志弗洛伊德年滿18歲時,就認為自己「肩負上天賦予的使命」,立志「一生要為人類的知識做出一些貢獻」。弗洛伊德心目中住著兩位英雄,分別是:哥白尼和達爾文。哥白尼創立了「日心說」,開創了天文學,是一位改變了人類宇宙觀的偉人。
  • 如何區分心理學的三大勢力和四次革命思潮
    如何區分心理學的三大勢力和四次革命思潮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古老之處是因為它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時期,亞里斯多德的《論靈魂》,是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學著作,其論述了各種心理現象。而心理學中的革命,在目前根據不同的理論有不同說法,比較廣泛的說法是四次革命思潮,它們分別是:行為主義革命、精神分析革命、認知心理學革命、人本心理學革命。1.心理學三大勢力行為主義心理學是心理學的「第一勢力」,盛行於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其反對構造主義心理學中所的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行為,反對內省,主張採用實驗方法進行客觀的研究。
  •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學說」和精神分析美學
    讚揚弗洛伊德的人,把他的無意識說與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並稱為西方文藝復興以來三次科學革命,將他看作與馬克思、愛因斯坦相媲美的三個猶太人之一。貶損弗洛伊德的人,將他視為洪水猛獸,是人類文明的破壞者,是性泛濫的鼓動者,認為他的精神分析學完全忽視了人性中高級的和道德的方面。
  • 從火到弗洛伊德,人類發生了什麼
    在完成《20世紀思想史》之後,沃森又向前追溯,以一己之力梳理了人類從刀耕火種到微觀物理的全部知識發展歷程,寫就了這本《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沃森以發人深省的筆法講述人類何以成為今日的人類,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
  • 百憂解盛行的時代,談弗洛伊德真的過時了嗎?
    1885年,他前往法國,跟隨神經學家讓-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學習,他開始發現人類除了我們可以體會到的意識外,還有很多埋藏在內心深處不為人所知的「更大的心理世界」,這也促使弗洛伊德關注點從腦神經方面轉向精神方面。
  • 弗洛伊德理論精華
    在他的哲學著作中,他主張一種無神論的世界觀;他被頌揚為「二十世紀無神論者的試金石。」  主條目:潛意識弗洛伊德對當代思潮貢獻最著者,為其動態潛意識之概念。19世紀西方主流思潮為實證論,相信人可取得關於自身及其所處環境之真實認知,並以明智判斷予以掌握。弗洛伊德則認為自由意志本為幻念,人無法全然意識到自我,且行為之因與意識層次所思,關係極微。
  • 智能革命、城市與人類未來①|智能革命對人類的深遠影響
    面對這些問題,於上月底(2018年9月27日)在上海舉辦的「智能革命、城市與人類未來」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社科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的學者圍繞「智能革命的實質」、「智能革命對人類的深遠影響」、「人類認知與生活的深度智能化」、「『生命智能社會複合體『(Bio-intelligence-social
  • 奧地利的弗洛伊德說:夢是對人類願望的滿足
    夢可以是生命的自我暗示,都是有跡可循的。能讓人趨吉避兇,似是而非則讓人心生警惕。夢分為正夢、反夢、喜夢、直夢、象夢、精夢、時夢等。夢的解析書籍中,古今中外《周公解夢》這本書可以說是對夢解讀最早的文獻了。《周公解夢》中能根據人做的夢預測兇吉。
  • 弗洛伊德
    他對精神病人的研究奠定基礎,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學派研究對象不是正常人,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等研究的都是正常人,而弗洛伊德研究的是精神病人。弗洛伊德並不是一開始就研究精神病人的,弗洛伊德在大學時候也是一個學霸,發表了很多論文,這些論文研究的方向都是動物的神經。大學畢業之後弗洛伊德先進行的是科研的工作,後來改行做臨床醫生,在這個時候他接觸了很多精神病人,這個時期才真正開始了他對精神病人的研究。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算科學嗎?
    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口誤、筆誤一類的狀況,比如將「會議現在開始」說成「會議現在結束」。這種情況在文學作品中也會用於表現情節的走向和人物性格,比如德國文學家席勒在歷史劇《華倫斯坦》中有一段對話:奧斯塔維奧:(匆忙地說)到她那裡去。到她本人那裡去。
  • 《人類簡史》讀書會(1)——認知革命
    從今天開始,我們分享《人類簡史》這本書。在這裡我會先說明一下,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讀《人類簡史》。從2020年12月15日到2021年2月4日,我們處在卓爾金歷的第一個城堡,紅色城堡。在瑪雅曆法中,紅色有啟動、開始、與源頭連結的含義,它代表全人類過往的記憶、古老的文明與智慧,反映了過往的一切帶給我們的影響。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推動了西方人格心理學的研究,為人類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一、心理的結構:意識、潛意識、前意識1.意識:能隨意想到、清楚覺察到的主觀經驗。二、人格的結構--「人格三結構」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1.本我: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生來就有。由人類的基本需求構成,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遵循快樂原則,要求欲望的即時滿足。
  • 弗洛伊德說: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說到弗洛伊德,估計絕大部分人應該都聽說過。弗洛伊德是一位心理學家,為什麼我們會介紹他的思想呢?其實弗洛伊德對近現代思想的影響力,可能很多人低估了。
  • 尼採、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自我探索與藝術救贖
    所以,尼採對世人最重要的貢獻是——提醒人們要「自我對話」還有「自我探索」,他並且指出人們潛在的「動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類行為跟社會價值觀上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他的經典著作《查拉圖斯特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所描述的「精神三變」,就是以「駱駝、獅子和小孩」來象徵超越性人生的三個階段,當然還有老鷹跟蛇一起陪伴查拉圖斯特的英雄之旅)
  • 名著薦讀丨一文看懂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1856年5月6日出生,於1939年9月23日在倫敦逝世。他曾經說過:人類有史以來曾經受過三次重大恥辱,一次是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說,將人類從主宰宇宙的神壇上拉了下來;第二次是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的進化論,將人類主宰地球的神壇上拉了下來;第三次就是精神分析理論,將人類從自我主宰的神壇上拉了下來。
  • 榮格:我與弗洛伊德的三個不同
    而且,既然其他類型的人也同屬於人類,因此,我們便可以斷定,這些描述也同樣適用於他們,儘管不那麼契合。弗洛伊德有關性慾、嬰兒期享樂及其與「現實原則」(principle of reality)的衝突、亂倫等的言論,皆可看做是對他自身心理構成的最為真實的表達。他為在自己身上所注意到的這些東西賦予了恰當的形式。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弗洛伊德全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並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論中,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並認為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精神的三大部分。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所以,科學革命是非常勵志的一場革命,人類決心要把這個世界搞清楚,讓自己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去祈求神靈。例如, 富蘭克林通過實驗,發現過去我們稱為雷神的雷電,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牛頓的三大定律,用三個簡單的數學公式,就能解釋蘋果落地、流星墜落等自然現象,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則為我們探索更廣闊的宇宙奠定了基礎。
  • 弗洛伊德-這位「西方周公」是心理學的代言人嗎?
    導讀:全文共1180字先說結論:肯定不是,弗洛伊德絕對是心理學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沒有之一。但影響力不等於正確和貢獻,如果把弗洛伊德的理論當作一種文化上的隱喻,而非客觀的科學來看待會更合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利用個案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和內省(自我描述)的方法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論,也被視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最出名的著作為《夢的解析》《圖騰與禁忌》《性學三論》。他用超凡的想像力、創造力及邏輯能力構建了一個紛繁複雜的理論世界,精神分析理論囊括了人類心理的每一個方面,並試圖解釋人類的一切行動。
  • 與馬克思、愛因斯坦齊名,對人類發展做出了劃時代貢獻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弗賴貝格,父親雅科布是猶太毛皮商人。他在和弗洛伊德的母親結婚前,曾結過一次婚。1885年末,弗洛伊德離開維也納到巴黎薩爾佩特裡埃爾診所,在夏爾科指導下工作,繼續他的神經病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