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樹德中學高2016級6班 魏詩媛
這是老家農村色彩最豐富的季節:鋪滿「綠色地毯」的丘陵山地上,身著粉色、米色、藍色和咖色衣服的姑娘小夥,系有紅色圍巾頭巾的老奶奶、套著耐磨耐髒圍裙的老爺爺,有的躬腰揮刀砍切青菜頭,有的翻飛著手中的小刀剃除著綠油油的葉子,還有的對青菜頭穿串晾曬。
站在坡頂放眼大地,穿梭忙碌的人群與他們身上不同色系的衣服一起,構成了一幅流動的多彩油畫。
這也是老家最能刺激味蕾的季節:一排排含苞待放的桃樹環繞下,木製的攪拌容器里舖滿了醃泡得綿軟精道的榨菜,大紅的花椒粒、鮮紅的辣椒粉、雪白的自貢井鹽,以及五香、八角等10多種調料擺放在案板上。一位老爺爺挽起衣袖,手法嫻熟地按不同比例抓起各種調料輕輕灑向榨菜,爾後不慌不忙操起一柄磨得油光發亮的香椿木鏟子,陡然發力,翻飛攪拌,鏟起香出。
微風徐來,食材之香混合著待放的桃花之美,芳香四溢、恬淡親切,惹人垂涎,讓人沉醉。
這是10年前,我隨爸爸回涪陵老家過年時,老家留給我的最深刻印象。
爺爺是一名語文老師,當年還未退休,幫著奶奶一起切榨菜絲,重重的菜刀在他手上就像捏了一支粉筆在黑板上板書時一樣隨意隨性。
爺爺一邊給我講著故事,一邊唰唰唰地切著菜絲,偶爾抬頭和我交流時,手上的菜刀也沒有絲毫停頓。源源不斷的菜絲,像機器切出來的一樣,規整,勻稱。
與爺爺的聊天中我了解到,涪陵位於長江和烏江的交匯處,2000多年前,這裡曾是巴國的國都。生性直爽又不乏幽默的涪陵人喜歡用鴛鴦火鍋來形容兩江交匯的江面——烏江水的清澈純淨、波瀾不驚,與長江的雄渾寬闊、奔騰洶湧,在這裡相聚相融,孕育了一代代巴國兒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巴國文化,也包括傳承千年、歷久彌新的榨菜文化。
「榨菜的原料,叫青菜頭。從播撒種子、移栽菜秧、澆水施肥,到生長成熟,半年多時間裡,每一道農活都不敢有半點偷懶。」儘管打記事起,榨菜就成為了爺爺餐桌上的必需品,但提起榨菜,爺爺卻是又愛又恨。
「莊稼最能檢驗一個人是否實誠,工夫下不到家,青菜頭的長勢就不會太好,自然會影響產量;用心種地,喜獲豐收時,即便去掉芭蕉葉子般大小的菜葉,青菜頭也依然石頭般沉重。靠肩挑背扛,搬運回家,一個季節下來,肩上能磨出幾層老繭!」
然而,把青菜頭運回家,榨菜的製作才剛開始。
精心剔除菜頭根部的菜莖和菜皮,用1米多長的竹籤串好後掛在專門搭建的架子上晾曬。當風乾到只剩下菜頭原重的六成左右,再取下來一個個放入醃菜池裡,倒一層風乾過的菜頭撒一層專用的井鹽,一層層壓緊壓實。最後,用塑料布密封好池口,再壓上幾塊上百公斤的大條石。
醃製期在一周左右,醃好後的菜頭是不允許沾生水的,不然就會長霜發黴、變味變質,只能用醃菜時的鹽水來淘洗每一個菜頭並進行精心修剪,確保每一個都乾乾淨淨,清新整潔。
根據不同的需求,醃製好的菜頭,可直接拌上調料裝入專門燒制的罈子裡,也可切成細絲拌好調料後再裝進特製的瓦罐或塑膠袋密封。
鮮香嫩脆,味道淳美,一直是「榨菜之鄉」村民們不舍的追求。
佐料調配是保證味美的重要環節,沒有固定的模式,全憑口口相傳的技藝和手上的感覺,10多種調料的綜合搭配,拌在備好的醃菜頭上,一層一層裝進罈子後,再用醃製過的青菜頭葉子封壇,既可保證榨菜香氣的蓄儲,也能防止細菌的入侵。
淳樸的鄉親們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同根相煎,兩敗俱傷;同根相助,相得益彰!
12道精心而繁瑣的製作流程,把一個個菜農打造成了能工巧匠,也正是一代代榨菜人不斷的傳承和弘揚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有了今天色香味俱全的優質榨菜。
榨菜可以炒肉、燒湯、做麵條,也可以直接就米飯或夾饅頭,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奶奶做的榨菜回鍋肉。
炒肉備料時,奶奶從廚房翻起一個罈子,封壇的菜葉尚未取出,陣陣沉香便撲鼻而來,口水立馬在嘴裡流轉,貪吃的小手等不及筷子,抓起幾絲紅燦燦的榨菜絲直接送入口中,醇香留齒,回味悠長。
熱愛生活的爺爺既是製作榨菜的高手,也是敬業精業的良師。他說,不管是製作榨菜,還是教書育人,都需要追求做人與做事的高度統一,乾乾淨淨做人、巴巴實實做事,才使得榨菜的味道得以傳承,使得榨菜的品質得以保證,也由此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榨菜文化。
爺爺退休後,我們很少回農村老家,但經常有家鄉的消息傳來。
鄉親們在電話中告訴爺爺,榨菜經濟催生了家鄉經濟建設的新發展,現在搬運青菜頭全部採用摩託車、汽車;前幾天,在新聞上看到有鄉親們用上了適合山地運送的軌道傳送機,節省和解放了勞動力;訂單服務使菜農可以一心種菜,而不再操心銷售……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匠人精神與創新精神融合,引領著菜鄉人民不斷對榨菜製作工藝進行大膽探索和創新:榨菜製法由繁至簡,製作工序由疏到密,製作工具由陋到精。
隨著機器切絲、電腦配料、無菌包裝等新技術、新工藝的廣泛運用,榨菜逐漸從「無分南北」的國人餐桌走向國內國際航班,走向世界各地餐檯,成為深受世界各地旅行者們喜愛的特色小吃。
涪陵榨菜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後,政府在當地建起了「榨菜嘉年華」主題小鎮,用藝術的形式生動詮釋榨菜文化。
攫取長江與烏江之魂魄而形成的榨菜文化,經受了時間的磨礪,歲月的沉澱,堅持著菜鄉人民乃至中國人民歷經磨難而不屈、尊重傳統永不棄、挺立潮頭勇創新的寶貴精神品格,歷久彌新、毫不退縮,承載著中國精神向世界舞臺疾馳而去,熠熠生輝。
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榨菜將與更多的中國文化遺產一起彙編成宏篇巨著,從另外一個角度,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之美、中國文明之美、舌尖中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