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鬧,叫出牙鬧;有一種著急,叫出牙晚,一起來了解寶寶出牙那些事兒~
在安聯兒童成長中心,一位寶媽問:「我家寶寶5個月,平時很乖巧,最近突然變得暴躁愛哭,常常沒有緣由的睡眠不安,吃奶時狠咬乳頭,這是怎麼了?寶寶不會是生病了吧?」
其實,出現這些奇怪的變化,很有可能是寶寶正在出牙!今天,就讓小安帶著各位寶媽寶爸了解一下,寶寶出牙那些事兒吧!
寶寶什麼時候出牙?
寶寶通常在4-10個月開始長牙,但也有寶寶過了10個月還沒出牙,出牙的早晚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遺傳、營養吸收水平、牙齦接受適度刺激的頻率等,但只要寶寶在生後13個月內萌出第一顆乳牙,家長們就無需擔心。
先出哪顆牙?出牙順序是什麼?
寶寶的第一顆乳牙通常是下頜的中切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下門牙。下門牙萌出後,再過1-4個月,上門牙也會陸續的萌出。
2-3歲時,20顆乳牙一般就全出來了。但出牙的順序和節奏也存在個體差異,寶寶的乳牙並非嚴格按照時間表勻速萌出。有時寶寶連續1-2個月都沒有出牙,有時候又會同時萌出3-4顆乳牙。
有的寶寶一對一對出,有的寶寶一顆一顆出,還有完全打亂出牙順序的寶寶,所以家長們沒必要把自家的寶寶拿出去跟別的寶寶相比較,每個寶寶都是爸爸媽媽特別的小天使。
寶寶出牙前都有什麼表現?
出現這些表現家長們就要注意了,咱家的小神獸可能是要出牙了。
表現一:經常流口水。乳牙萌出時,小牙在穿透牙齦時,會引起牙齦組織的輕微腫脹,同時會刺激牙齦上的神經,導致唾液的分泌增多,但這個月齡的寶寶吞咽口水的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很多寶寶就會出現不斷流口水的現象。
表現二:頻繁夜醒。出牙的疼痛會讓寶寶異常的煩躁,寶寶還可以通過各種聲音和事情分散注意力,但到了晚上,環境安靜下來會讓寶寶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牙齦的疼痛上,所以就造成了寶寶夜間頻繁夜醒的現象。
表現三:喜歡吃手、愛咬乳頭、愛咬玩具。出牙期間,寶寶需要通過啃咬來緩解牙齦的不適。
表現四:體溫輕微升高。寶寶經常啃咬東西按摩牙齦,很容易引起口腔黏膜的感染或是牙齦發炎,進而引起發熱。如果體溫不是太高,精神狀態好,家長就不用太擔心。
如何幫寶寶緩解出牙的不適?
1、準備磨牙棒、安撫奶嘴、牙膠等讓寶寶啃咬。但要選擇正規廠家的產品,也不要選擇胡蘿蔔條、黃瓜條等磨牙,以免寶寶咬斷後造成嗆噎。
2、使用短時冰鎮磨牙用品,將牙膠、安撫奶嘴放在冰箱裡冷藏片刻再給寶寶啃咬,清涼的口感可以緩解牙齦的不適。
3、適當幫寶寶按摩牙齦。可將乾淨的醫用紗布打溼纏繞在手指上,給寶寶輕輕按摩牙齦,但一定要注意衛生,按摩前家長一定要洗淨雙手,按摩時也要注意按摩力度,不要過猛,以免損傷牙齦。
是選磨牙棒還是牙膠?
磨牙棒和磨牙膠哪種更好?這是很多媽媽的困惑。其實無論是磨牙膠還是磨牙棒都各有利弊。家長可以根據寶寶的情況自行選擇。
磨牙膠:大多是軟塑料膠製作的。通常是在寶寶乳牙尚未萌出時使用,如果磨牙膠有突出溝槽,有的具有按摩牙齦的作用。在選擇時家長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要注意質量和材料是否安全,不要給寶寶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磨牙棒:是一種可食用的營養小零食,融合了不少營養素。適合已經開始萌出乳牙的寶寶。既能緩解牙齦的不適、強健牙床,又能鍛鍊寶寶的抓握和咀嚼能力,而且磨牙棒通常會入口即化為泥糊狀,這樣有效的防止了寶寶因為不會咀嚼,而造成的嗆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