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上,一段這樣的話引發了課程思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強調了落實「立德樹人」和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僅僅靠思政課與思政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形成多種合力,比如「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家庭、社會與學校育人一體化」,都是強調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全體社會的系統工程。在高校中,我們的教育要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不僅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育人」,也需要把各門課程的育人職責都調動起來、發揮基礎課、專業課和其他各類素質拓展課程的育人功能、調動所有的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由此帶火了一個名詞——「課程思政」。
但是,課程思政提出之後,大部分學校、院系和專業教師對此的認識和理解都不夠到位。我自己也在嘗試著進行「課程思政」的研究和宣傳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我感覺到很多的專業課教師對於課程思政在認識上「有誤區、有偏差」,在行動上存在著「畏難情緒、急躁冒進和消極懈怠」等現象。
我在前面的公眾號文章中,寫過一篇題為「關於課程思政那點事兒——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之惑』」的文章,這也是集合了我幾十年的教學、管理、育人的經驗,以及我在做了幾十場相關問題的報告,在交流與調研中,驗證了我認為的阻礙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問題上的主要因素不是在操作技巧的層面而是在思想認識和教育理念的結論。但是,在2017年、2018年,甚至2019年推進課程思政的阻力還是比較大,一是絕大多數專業課教師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讓自己去搞最不擅長、甚至有些「討厭」的政治,當然「發怵」、自然「牴觸」;二是在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文件和要求中,強調要求專業課教師要「挖掘」專業課程之中的「育人元素」,這可把大多數人弄糊塗了,「挖什麼和怎麼挖」就成為最棘手的問題;三是在除了思政課的其他所有課程的日常教學、各類課程的競賽(非思政課)等都要求把育人「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之中,儘管有一個很好地詞兒——「潤物細無聲」、將「鹽溶於湯中」的形象的說法,但是對於絕大多數非思政課教師還是很「蹩腳地」、甚至很「滑稽地」在做一些把「育人素材」機械地「粘貼」在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形成了「貼標籤」、「兩張皮」現象。
我們的專業課教師被動地站到了推進課程思政的第一線,出於多種因素,有育人的責任、有完成任務的壓力,他們也非常希望能夠「搞定」這項看似很複雜的工作,他們的狀態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個人「初學自行車搖搖晃晃」的感覺,說不會吧有點懂,說明白了吧卻很僵硬。好在我們的老師都是愛學習的,各種各樣的課程思政培訓都能夠見到我們專業課教師的身影,這裡面不乏有教授、博導們,因為他們也要完成任務。各類的「寶典」、「案例庫」以及「操作技巧」原來越多,這對於課程思政建設初期工作的開展很有幫助。但是,我現在隱隱約約地感到,在推進課程思政工作時,有為了「思政」而「思政」的傾向。我在「謹防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種傾向」的文章,總結了當前一些學校、一些老師沒有認真思考高等教育、專業課程如何基於「立德樹人」的核心與本質,使得課程思政出現了「把課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狹義化」、「把育人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標籤化」、「融入專業課的「育人」元素同質化」、「存在著在課程思政操作中套路化」、「存在著重工作但輕育人的空心化」、「存在片面追求工作效果的形式化」和「當前課程思政建設缺乏體系化」等傾向。
由此,我認為,現在許多的課程思政做法其實是學校、學院和教師的「課程思政工作」,既然是工作,就要看到一些「顯性的指標」和看得見的做法、經驗,這些工作其實也很有必要,但是與全國思政工作會上強調的「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要求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思政課以外的所有課程,要在傳授知識、培訓技能的同時,要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我認為,課程思政要發揮好育人的功能,就要從專業課教師所承擔的各類課程中去感悟、發掘那些對於學生成長有意義的「育人素材」、注意不是單純的「思政素材」更不是「單一的政治素材」,通過我們的教師「有立場的、有溫度的、有技巧的」教學設計和教授,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這一過程應當是自然的而不是牽強附會、是專業課程教學中「內生」的而不是「由外而內」的貼素材,這是一個具有創新性的教學再造的過程、是一個有責任的教師發在內心的教書育人的思想、理念的流露。一名教師如果沒有一定的立場、沒有一種對於學生的熱愛、沒有一種不同於職業心態的事業心,即使給了他再多的「素材」,他的課也一定是「乾巴巴的」「冷冰冰的」而不是有溫度的「熱乎乎」的課程。做好課程思政要發自內心的自覺和衝動,任何一件事如果僅僅憑的是激勵或者是考核要求才去做的話,做多也只能夠完成而絕對做不好!最後回應一下我的文章標題——做好課程思政的關鍵在於「內生」而不是「外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