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課程思政的關鍵在於「內生」而不是「外嵌」!

2021-02-19 老夏說課

2016年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上,一段這樣的話引發了課程思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強調了落實「立德樹人」和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僅僅靠思政課與思政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就是要形成多種合力,比如「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家庭、社會與學校育人一體化」,都是強調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全體社會的系統工程。在高校中,我們的教育要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不僅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顯性育人」,也需要把各門課程的育人職責都調動起來、發揮基礎課、專業課和其他各類素質拓展課程的育人功能、調動所有的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由此帶火了一個名詞——「課程思政」。

但是,課程思政提出之後,大部分學校、院系和專業教師對此的認識和理解都不夠到位。我自己也在嘗試著進行「課程思政」的研究和宣傳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我感覺到很多的專業課教師對於課程思政在認識上「有誤區、有偏差」,在行動上存在著「畏難情緒、急躁冒進和消極懈怠」等現象。

我在前面的公眾號文章中,寫過一篇題為「關於課程思政那點事兒——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之惑』」的文章,這也是集合了我幾十年的教學、管理、育人的經驗,以及我在做了幾十場相關問題的報告,在交流與調研中,驗證了我認為的阻礙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問題上的主要因素不是在操作技巧的層面而是在思想認識和教育理念的結論。但是,在2017年、2018年,甚至2019年推進課程思政的阻力還是比較大,一是絕大多數專業課教師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讓自己去搞最不擅長、甚至有些「討厭」的政治,當然「發怵」、自然「牴觸」;二是在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文件和要求中,強調要求專業課教師要「挖掘」專業課程之中的「育人元素」,這可把大多數人弄糊塗了,「挖什麼和怎麼挖」就成為最棘手的問題;三是在除了思政課的其他所有課程的日常教學、各類課程的競賽(非思政課)等都要求把育人「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之中,儘管有一個很好地詞兒——「潤物細無聲」、將「鹽溶於湯中」的形象的說法,但是對於絕大多數非思政課教師還是很「蹩腳地」、甚至很「滑稽地」在做一些把「育人素材」機械地「粘貼」在專業課程教學之中,形成了「貼標籤」、「兩張皮」現象。

我們的專業課教師被動地站到了推進課程思政的第一線,出於多種因素,有育人的責任、有完成任務的壓力,他們也非常希望能夠「搞定」這項看似很複雜的工作,他們的狀態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個人「初學自行車搖搖晃晃」的感覺,說不會吧有點懂,說明白了吧卻很僵硬。好在我們的老師都是愛學習的,各種各樣的課程思政培訓都能夠見到我們專業課教師的身影,這裡面不乏有教授、博導們,因為他們也要完成任務。各類的「寶典」、「案例庫」以及「操作技巧」原來越多,這對於課程思政建設初期工作的開展很有幫助。但是,我現在隱隱約約地感到,在推進課程思政工作時,有為了「思政」而「思政」的傾向。我在「謹防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種傾向」的文章,總結了當前一些學校、一些老師沒有認真思考高等教育、專業課程如何基於「立德樹人」的核心與本質,使得課程思政出現了「把課程思政中「思政」元素狹義化」、「把育人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標籤化」、「融入專業課的「育人」元素同質化」、「存在著在課程思政操作中套路化」、「存在著重工作但輕育人的空心化」、「存在片面追求工作效果的形式化」和「當前課程思政建設缺乏體系化」等傾向。

由此,我認為,現在許多的課程思政做法其實是學校、學院和教師的「課程思政工作」,既然是工作,就要看到一些「顯性的指標」和看得見的做法、經驗,這些工作其實也很有必要,但是與全國思政工作會上強調的「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要求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思政課以外的所有課程,要在傳授知識、培訓技能的同時,要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我認為,課程思政要發揮好育人的功能,就要從專業課教師所承擔的各類課程中去感悟、發掘那些對於學生成長有意義的「育人素材」、注意不是單純的「思政素材」更不是「單一的政治素材」,通過我們的教師「有立場的、有溫度的、有技巧的」教學設計和教授,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這一過程應當是自然的而不是牽強附會、是專業課程教學中「內生」的而不是「由外而內」的貼素材,這是一個具有創新性的教學再造的過程、是一個有責任的教師發在內心的教書育人的思想、理念的流露。一名教師如果沒有一定的立場、沒有一種對於學生的熱愛、沒有一種不同於職業心態的事業心,即使給了他再多的「素材」,他的課也一定是「乾巴巴的」「冷冰冰的」而不是有溫度的「熱乎乎」的課程。做好課程思政要發自內心的自覺和衝動,任何一件事如果僅僅憑的是激勵或者是考核要求才去做的話,做多也只能夠完成而絕對做不好!最後回應一下我的文章標題——做好課程思政的關鍵在於「內生」而不是「外嵌」!

相關焦點

  • 教師是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
    [摘  要]正確把握課程思政的理念與內涵,做好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凸顯價值引領,有效地實施課程思政。第一,課程思政是一種整體性的課程觀,人文社科、自然科學都可以依託其學科領域知識與實踐方法的積蘊,將價值引領融入知識傳授,實現知識與價值教育的雙重功能。第二,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設置理念,思政課程是一門或一類具體的課程,課程思政不能取代思政課程,專業課程也不應簡單轉向思政化。
  • 課程思政的關鍵是「思」
    因此,對於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課程思政的關鍵是各類課程教師之「思」,核心要義是教師的思想、思維、思路、思域。堅持立德樹人,教師在思想上高舉「一面旗」開展課程思政,各類課程教師在思想上要統一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一是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立場。
  •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
    「課程思政」面臨的關鍵問題  「課程思政」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就是「無源之水」,缺少了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就是「無本之木」,忽視了課程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問題。
  • 課程思政關鍵在教師思政 上海大學用生動故事激發教師育人情懷
    顧曉英勉勵老師們爭做「四有好老師」,做好「四個引路人」。顧曉英還結合學校課程思政整體校和領航校建設,指出「育人者先育己」,課程思政關鍵在教師思政。來自社會學院、材料學院、電影學院的同學們整理了《與子同行:傾聽學生的心聲》一書中學生筆下的老師「文字片段」,現場深情朗讀,生動描摹了書裡書外的老師愛崗敬業的形象:「管理學院的劉寅斌老師是一個有趣的人,他將交流的三大要素『有趣』『價值』與『給予』帶入了課堂,更是將這三點融入了他自身,他曾說:『真心熱愛是教育的關鍵,我在校園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為上課做準備。』
  • 如何做好課程思政?清華青教賽文科團隊的探索
    如何做好課程思政?清華青教賽文科團隊的探索梅賜琪 趙青 鄭曉笛 李蕉課程思政強調充分挖掘傳統思政課程以外的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做好育人工作。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為做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提供了抓手,指明了方向。然而,如何才能做好課程思政,還是需要進一步討論和研究的教育課題。
  • 回顧丨張智強: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設計實操工作坊
    張教授從這些課程建設的經驗出發,通過九個課程案例中學生在認識和行為上的積極變化來探討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有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專業教學,並不改變專業教學的性質,而是在專業教學中注意挖掘專業知識體系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專業教學,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度、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內生學習動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
  • 「思政講理」充分發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效應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以文化人的關鍵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航定向,屢次強調教育應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目的,要著眼「立德樹人」目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思政工作事關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育人育才的關鍵舉措,廣泛涵育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之中。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深入探究思政課程如何引領課程思政,努力實現「三個一」的目標。理念引領,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導,組織不同層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工作的專題研討,引導學校各類主體、尤其是專業課教師充分領悟思政教育的關鍵性作用,明確在辦好思政課程的基礎上,不斷推動其他各類課程發揮育人功能,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進,通過形成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全課程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
  • 張智強教授「城院大講堂」暢談「課程思政」
    早在2014年,上海中醫藥大學便開始了在「課程思政」方面的探索。當時,基礎醫學院張黎聲教授精心設計的「人體解剖學」 課,令人眼前一亮。他在課上介紹遺體捐獻背後的故事,讓學生們了解社會責任和人性的光輝,課後帶學生採訪遺體捐獻者,讓同學們切身體會無私的意義。
  • 系統化實施課程思政需解決四個關鍵問題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做好課程思政非常重要。系統化實施課程思政,四個關鍵問題的解決必不可少。確定課程思政目標。教書育人的功能,應有機融入到「十大育人體系」中,科學分解到不同的課程中,這樣才能達到立德樹人的總目標。
  • 課程思政要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
    與會學者圍繞「課程思政的『道』與『器』」「以課程思政促進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課程思政的方法論」「高校理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等話題進行了研討,並就高校課程育人的相關經驗進行了交流。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難點在於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讓全部課程都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應該把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持續性推進三者相結合。
  • 物理科學學院首屆一流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順利召開
    新聞網訊 12月3日上午,物理科學學院召開首屆一流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研討會。山東大學線上線下融合的國家一流課程《醫用物理》負責人劉鳳芹教授、聊城大學線下國家一流課程《光學》負責人王文軍教授、教育部物理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王霞教授、山東物理學會秘書長張承琚教授、山東科技大學教學督導委員會課程思政負責人張魯殷教授出席研討會,研討會由學院院長滕冰教授主持,學院全體教師參加會議。
  •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
    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實現有機結合,也需要回答這一根本問題,明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目標追求和功能定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二者結合的關鍵點是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課程形式和課堂渠道,挖掘思政課程以外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思想和價值的引領。
  •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
    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實現有機結合,也需要回答這一根本問題,明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目標追求和功能定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二者結合的關鍵點是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課程形式和課堂渠道,挖掘思政課程以外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思想和價值的引領。
  • 盛鴻宇:「軟硬」結合做好課程思政
    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 日前,在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職業教育專場中,全國人工智慧職教集團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機器人學院綜合研發創新中心主任盛鴻宇發表主題演講,分享虛擬仿真教學中「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
  • 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發揮教師作用
    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把課程思政理念有機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改革,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為人師表,做好示範,以自身深厚的理論功底、知識、閱歷、智慧和人格魅力滋養學生,寓價值觀引導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應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國家、區域和行業具體需求,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特色做好頂層設計,將核心素養中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貫穿性主題,注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以核心素養為主線,對畢業生綜合素質要求和目標進行精準設計,明確提出專業思政的總體要求,完善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 打造網絡思政微課堂 推進思政數位化課程建設
    三、以思政教學數位化建設推進思政課程創新的具體路徑  推行網絡思政微課堂的目的在於推進思政教學數位化,如何打造高效的網絡思政微課堂則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既需要從問題的角度出發,也應結合高校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網絡思政微課堂建設。
  • 張大良:課程思政 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
    然而,也要看到,國際競爭全面覆蓋、日趨加劇,中美博弈不斷、挑戰升級,各種敵對勢力加緊滲透、更加隱蔽,西方思想文化強勢衝擊,意識形態領域鬥爭更加激烈,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依然艱巨。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視青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我們要充分發揮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切實加強課程思政建設。
  • 牽住課程思政「牛鼻子」培養一流人才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核心使命。大學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教學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環節,是人才培養體系的主體內容。牢牢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緊密圍繞課堂教學這個關鍵,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課程思政牽引學校育人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