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起源於中國?還有人拿這些當佐證,怎麼說呢……

2020-12-11 北晚新視覺網

yellow來源於「葉落」?shop來源於「商鋪」?

在全球文化深度互動對話的今天,仍有人把中國作為其他文明的起源,把世界文明成就附會於中國的創造。這折射著一種盲目的自大。我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的是清醒的文化自信,而不是自說自話的「迷之自信」。

yellow來源於「葉落」,shop來源於「商鋪」……這不是網絡段子,也不是英語單詞的特殊記憶法。在最近成立的所謂「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上,有人把這些材料作為「英語起源於漢語」這一結論的佐證。

資料圖 新華 攝

近年來,類似的驚人之語並不少見,比如:世界文明的源頭在湘西,伊甸園在四川,顓頊就是耶穌,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甚至整個西方文明都是虛構的「偽史」……有的在網上傳播,有的則進入課堂,讓人驚掉下巴。

這些「毀三觀」的理論,有的出自「民科」「民哲」,有的則出自接受過正規學術訓練的專家學者。細究此類言辭,雖有嚴肅的探討,但多數還是無中生有的附會之談。

言之成理的前提是言之有據。走出蒙昧時代,藉助科技的力量和新鮮的史料,很多曾經的常識遭到顛覆。歷史考證發現古國交往的蛛絲馬跡,考古資料不斷拓展著人類文明的上限,基因比對分析出人類祖先的活動軌跡……

學術的每一點進展必須依託於過硬的證據。古今中外,「治學嚴謹」始終是對學者能力和操守的基本評判標準;而考據訓詁的傳統方法與現代學術的科學精神本質上也是一致的。現代學術研究為創新營造了廣闊的空間,但也對研究方法和理論工具的科學性提出了更高標準。

揆諸這些理論,或是在旅遊式的「田野調查」中偶有所得,或是通過個例生拉硬拽、臆造聯繫,或者通過千字短文得出宏大結論,結論往往站不住腳。有人曾把這樣的研究比喻為,力圖通過雜糅各種知識來催生化學反應,但費盡心機仍然只是一杯互不相連的混合物。

有學者曾說,學術研究「說有易,說無難」,正是因為「有」可以天馬行空,「無」卻容易被例證實實在在地「打臉」。而反過來看,越是大膽的「假設」,也就越需要嚴謹且嚴肅、充分且科學的「求證」,否則就只是沙上建塔,只要一個反例就能推到。這不僅會貽笑大方,更會給人類的知識中摻入沙子。

人類文明的共性因素,是跨文化研究的基礎。同時,文化是流動的,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在跨文化傳播中,不同文化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遷移、擴散與交互,彼此吸引、角逐與重塑,形成了萬紫千紅的文化圖景。可以說,任何文化都是融合的結果,歷史上的華夏文明也的確與外來文化產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繫。

但文化同樣具有空間性,不同社群與自然地理條件的長期互動,形成了形態各異的「人文地圖」。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這些個性因素決定了文化的多樣性。這就需要研究者在跨文化研究中多一分謹慎的求證,少一些想當然的定論。

很難想像,在林則徐、魏源等人「開眼看世界」近兩個世紀後,在全球文化深度互動對話的今天,仍有人把中國作為其他文明的起源,把世界文明成就附會於中國的創造。這折射著一種盲目的自大。學者費孝通說過,「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文化研究學派學者霍爾也曾提出,通過反思自身的文化價值,實現由民族中心主義向文化價值平等的方向轉變。

一個在文化上成熟而自信的民族,必然是在文化溝通中追求兼容並包、交流互鑑的民族。中國文化一向以包容開放、和而不同著稱。近來熱播的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就反映了唐朝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在交融中走向巔峰的側影。片面強調民族文化的優越性,有悖於中華文明的傳統,甚至有可能成為文化「高級黑」。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我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的是清醒的文化自信,而不是自說自話的「迷之自信」。對我們而言,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足以令後人自豪,何必臆造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桂冠?對他人而言,尊重其他文明,欣賞所有文明之美,才能準確標註中華文明在世界格局、歷史潮流中的方位,讓文化的繁榮發展助力民族的偉大復興。

網友評論

英語

英語(English)屬於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由古代從歐洲大陸移民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世界各地。根據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人數計算,英語是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英語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二語言,也是歐盟,最多國際組織和大英國協國家的官方語言之一。但僅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者,少於官話漢語和西班牙語。上兩個世紀英國和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做為溝通媒介。英語也是與電腦聯繫最密切的語言,大多數程式語言都與英語有聯繫,而且隨著網絡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評論、網友評論、百科

流程編輯:TF017

相關焦點

  • 再訪:西方文明起源與中國,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所以,當「西方文明起源與中國,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訪談錄甫已發表,社會愕然一片,感到不可思議,完全顛覆了大家從教課書上得到的傳統觀念。當然,這裡面肯定不泛也有西方敵對勢力與漢奸文人的暗中推手有意為之。看看香港今日之亂象,不就很容易理解了嗎?
  • 英語起源於中國,這並不可笑
    一批專家經過研究得出一個結論——英語起源於中國。專家們為什麼說英語起源於中國呢?因為這些專家經過研究發現,一些英語發音跟漢語發音極其類似!是秋天葉落的顏色,英語發音是「葉落」。商鋪——shop,英語發音就是「商鋪」!心臟——heart、腦袋——head:這是人體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器官,所以英語發音就直取漢語其意:「核的」!發音這麼類似,所以專家們認為,英語起源於中國。
  • 發展1400多年的英語,被"碰瓷"?杜剛健教授:"英語起源於中國"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最流行的語言。從中世紀早期最先被英國使用,再到現在成為國際通用語言,可以說是語言中的王者了。  近期,發展了1400多年的英語,卻被"碰瓷"了。  "英語起源於中國,只是漢語的一個分支。"
  • 杜鋼健教授:英語源於中國,人民日報:哪來的「迷之自信」
    "英語起源於中國",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杜鋼建教授在北京演講時說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此話一出,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不僅僅是因為這位教授的社會身份,還有他的一番言論,如果分開來講,可能人們只會覺得這是隨口的玩笑,但如果加上一個「為人師表」的詞,那麼整場演講的意義都變得十分匪夷所思。
  • 西方文明起源於中國 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2019年7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前沿教育高峰論壇上,杜鋼建、諸玄識、王佩良、李國防等教授學者關於「英語、英國人起源於古華夏」、「西方文明起源於古華夏」的學術報告,轟動了整個會場。在這次大會上,還成立了以杜鋼建教授為會長的「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
  • 「酒肉朋友」用英語怎麼說呢?
    ▼「酒肉朋友」用英語怎麼說呢?有一首歌唱到:「朋友的情誼呀,我們今生最大的難得,像一杯酒,像一首老歌……」,是啊,真朋友間的情誼當然最難得,怕就怕是「酒肉朋友」,是不是?而「酒肉朋友」用英語可以這樣說「fair-weather friend」,這個表達字面意思是「好天氣時候的朋友」,用來比喻那些只有在你一帆風順、輝煌的時候才會出現的朋友,也就是常說的「不能共患難的朋友」。造個句:「A fair-weather friend isn't much help in an emergency.(酒肉朋友在你危難時期起不了什麼作用的。)」
  • 英語起源於中國?這位杜教授又火了.....
    ,一名專家爆出驚天言論:「英語起源於中國,只是漢語的一個分支!杜鋼建在書裡面說,白人來自中國、古希臘人來自中國、古羅馬人來自中國;日耳曼、高盧、印第安人統統來自中國。反正全書字裡行間只有一句話:「全世界都是中國的!」要說漢語和韓語、日語等有點血緣關係,大家還能接受。然而把漢語和英語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聯繫在一起,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 湖大杜鋼建教授:英語起源於中國!中國不是韓國,沒必要「偷」
    英語竟然起源於中國,英國人的祖先竟然來自湖南湘西!你以為這又是某些自媒體的杜撰嗎?錯了!這是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杜鋼建教授在北京演講時提出的觀點。「古英國人的祖先同樣也可以追溯到大湘西地區的皋陶,也就是堯舜禹時期的大法官。所以在商朝推翻夏朝後,古英國人開始遷徙,在印度建立了英國,後來到兩河流域建立了英國,然後到漢代已經翻譯成『屈恩國』,就演化成了我們現在講的『央格魯』。」重拾民族自信,不需要這種毫無根據的言論。
  • 「英語起源於中國」?英國學者在三百年前也曾有過同樣的結論
    不僅有英語起源於古華夏的結論被得出,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也在3月20日第三屆中國「一帶一路」博士論壇上演講公布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稱「英國人來自大湘西」。這一成果引起輿論爭議。以杜鋼建、翟桂鋆為代表的這批學者,還發表過「人類文明發源於中國大西南地區,後來遠古華夏人西遷,開創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等觀點。
  • 「英語起源於中國」:英國學者在三百多年前也曾有過同樣的結論……
    不僅英語起源於古華夏,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教授也在3月20日第三屆中國「一帶一路」博士論壇上演講公布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稱「英國人來自大湘西」。這一成果引起輿論爭議。以杜鋼建、翟桂鋆為代表的這批學者,還發表過「人類文明發源於中國大西南地區,後來遠古華夏人西遷,開創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等觀點。
  • 英語起源於中國,哪來的「迷之自信」?
    在全球文化深度互動對話的今天,仍有人把中國作為其他文明的起源,把世界文明成就附會於中國的創造。這折射著一種盲目的自大。我們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的是清醒的文化自信,而不是自說自話的「迷之自信」。 yellow來源於「葉落」,shop來源於「商鋪」……這不是網絡段子,也不是英語單詞的特殊記憶法。
  • 「我有點拿不準」用英語怎麼說?
    「我有點拿不準」用英語怎麼說?所謂「拿不準」,不是說沒有主意,而是幾個選項可能都既有好處也有壞處。比如,男孩陪女朋友逛街,女朋友挑衣服,這件看起來很有檔次,那一件穿上身也很漂亮,還有一件大特價也不能錯過。女朋友如果問男孩:你說我到底買哪一件?男孩如果也拿不準主意,就可以說:It's a tough call.
  • 英語起源於中國?人民日報:哪來的「迷之自信」
    yellow來源於「葉落」,shop來源於「商鋪」……這不是網絡段子,也不是英語單詞的特殊記憶法。在最近成立的所謂「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進會」上,有人把這些材料作為「英語起源於漢語」這一結論的佐證。受黨報評論君邀請,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這件事。
  • 「白酒」和「乾杯」用英語怎麼說?(修訂版)
    很多學過英語的中國人會用一些不恰當的單詞翻譯漢語的「白酒」,如:spirit, liquor, alcohol, wine, maotai … 這些說法都不準確。此外,還有人會把「乾杯」說成bottom up或bottoms up。那麼,漢語的「白酒」和「乾杯」究竟應該如何用英語表達呢?  在中國,親朋好友聚會時,酒自然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飲品之一。主人常常會問,喝白的?
  • 「剪頭髮、修眉毛、修指甲」,這些用英語該怎麼說呢?
    聽說很多人都要等疫情結束後去剪頭髮,去修指甲和眉毛,你這些再正常不過的舉動,用英文該怎麼說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看吧!01、「剪頭髮」英語怎麼說?說到剪頭髮,有了前面洗頭表達的例子,相信很多人都能正確地將其翻譯成「Cut my hair」,沒錯,這個一點錯誤都沒有,但是呢,這個是強調「自己給自己剪頭髮」。正常情況下,我們一般都是去理髮店找Tony老師剪頭髮。
  • 愛秀英語|「你身材真好」用英語怎麼說呢?
    周末去公園拍照攝影小哥哥說小編的身材真好聽到別人說自己身材好那可真是開心啊那稱讚別人身材好的英語怎麼說
  • 「石頭剪刀布」用英語怎麼說?
    石頭剪刀布遊戲源於中國,然後傳到日本、韓國等地,隨著亞歐貿易的不斷發展,後來又傳到了歐洲。因此,石頭剪刀布是中國的東西,但英語中不說stone-scissors-cloth而是rock-paper-scissors
  • 發展1400多年的英語,被"碰瓷"?杜剛健教授:"英語起源於中國"
    他來到了中國,感受中國文化,學習中國人的語言。通過對漢語發音、詞彙和語法的系統學習,他對漢語有了新的認識。在利竇瑪的眼裡,漢語就像是神給予中國人的啟示和指導,漢語有著直接表達意象的能力,它保留了古老語言的純粹性和精華。隨著利竇瑪週遊各國,從日本、朝鮮、蘇門答臘、到其餘與中國鄰近的各大島國,發現各國人都認識漢字,甚至他們的語言與漢字有著緊密的聯繫。
  • 「一起爬山嗎」「我還有機會嗎」《隱秘的角落》這些梗英語怎麼說
    《隱秘的角落》講述了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一次謀殺,就這樣,一場冒險大戲正式拉開帷幕……不過,追劇的同時,劇中的一些梗,如「一起爬山嗎」、「我還有機會嗎」,用英語又該怎麼說呢?· 「我還有機會嗎」用英語怎麼說?此外,劇中還有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句子,「我還有機會嗎?」。這句話在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在爬山的過程中,張東升問嶽父,「我還有機會嗎」?他的本意是問自己和妻子的婚姻還有機會嗎?
  • 【英語發展史】「白酒」和「乾杯」用英語怎麼說?
    《英語發展史》是一本分量十足的專著。通過閱讀此書,讀者不僅可以學習英語發展的歷史、現狀與趨勢,而且能更生動地了解英語國家的知識與文化,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感知這些文化。就讓我們從《英語發展史》中有趣的故事、有味的歷史和有力的觀點出發,跟隨本書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張勇先教授一起,走進不一樣的「英語發展史」,感受英語發展歷史和英語國家文化的巨大魅力! 【本期看點】 「白酒」和「乾杯」用英語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