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家中國上市商業銀行畫像:1.65萬億壞帳、8700億淨利潤

2020-12-14 金融界

來源:紅刊財經

疫情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正在向縱深發展,從表觀的工商業經濟增速下行,最終映射到了商業銀行與金融領域,這包含了壞帳上升、息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等。

外界對於商業銀行的表現依然存在批評。2020年上半年,36家商業銀行對於全部3988家上市公司的利潤貢獻達到了43.95%,處於2017年以來的高位。在高層不斷呼籲金融為實體經濟讓利的背景下,這一數據略顯尷尬。

這個判斷並不全面。上半年商業銀行利潤貢獻地位的上升,是由於疫情衝擊下實體經濟更大的下滑導致的。《紅周刊》統計數據顯示,上市商業銀行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滑9%,來自非金融領域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則同比大幅下滑23%。

事實上,經過多年金融去槓桿,以及金融宏觀審慎調控政策,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利潤增速,其在上市公司的盈利佔比,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這一趨勢也印證了金融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的政策基調。不過,我們的確通過財務數據也能發現,儘管面臨同樣的金融政策環境,但是由於不同商業銀行的規模、資本充足性、風險管理能力的差異等,最終導致商業銀行在增長速度、盈利能力方面的較大差異。

資產規模繼續擴張

36家銀行資產總規模203萬億

為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中國央行強化逆周期調節,通過再貸款、再貼現、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向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有效支撐貨幣信貸政策,支持經濟平穩復甦和發展,這推動了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擴張。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季度末,商業銀行總資產257.5萬億,同比增長10.8%。

36家上市商業銀行維持了與全國商業銀行一致的總趨勢,同比增長10.8%,總資產規模202.6萬億。就增速來說,上市商業銀行今年上半年的資產規模擴張速度是過去三年半以來最高。

儘管商業銀行資產規模有所上升,其佔全部上市公司總資產的比重並未大幅上升,相反還比2017年有所下降。統計數據顯示,36家商業銀行佔全部上市公司總資產的比重從2017年的68.1%下降至今年中的67.19%。這一結果,本質上反映了過去幾年持續金融去槓桿以及金融抑制的宏觀審慎政策。

規模方面,依然集中在頭部大行,這與5年前相比幾乎沒有變化。六大國有銀行——工、農、中、建、交、郵儲銀行,總資產規模超過133萬億,依然佔全部上市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三分之二,成為中國商業銀行穩健發展的穩定器,其餘30家商業銀行總資產合計不足70萬億,佔比34%。規模排名居前的十家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超過163萬億,其在全部上市商業銀行資產佔比依然穩定在80%以上,中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資源依然聚集在頭部10家。

但是,就增速來說,近幾年來,不同商業銀行之間規模擴張方面呈現分化。六大國有銀行之外的30家商業銀行呈現更大的活力。今年上半年,該30家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同比增長11.7%,高於六大國有銀行10.3%的擴張速度。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增速放緩,與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相關。中國已經過了重工業化時代,一定程度上,未來經濟發展主要依賴那些創新與活力十足的中小微企業,而開發這樣的客戶,一些中小規模的商業銀行具備更明顯的優勢。

中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資產規模增速超過12%的商業銀行14家,除了建設銀行一家為國有大行,其餘主要為規模中等的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增速最高的是青島銀行,規模增速達27.6%。事實上,建設銀行的規模增速較高,也是受惠於服務中小微企業,其批發零售業務以及租賃服務業分別獲得了38%和14%的同比規模增長。六大國有銀行,除了建設銀行外,其餘五家銀行的平均規模增速僅為9.2%,低於全國商業銀行平均規模增速1.6個百分點。

股份制銀行裡面,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浙商銀行規模增速居前,今年上半年規模增速分別為16.4%、16%和14.6%;增速排名居後的兩家股份銀行,同比增長均低於8%。招商銀行也有不錯的表現,總資產規模同比增長11.7%。

統計數據還發現,農村商業銀行整體增速僅為8%,慢於其他性質商業銀行,出現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資本的約束。對於商業銀行來說,資本是最珍貴的資源。總體來看,農村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情況不及股份制銀行,更是遠不及國有大行。以無錫銀行為例,其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9.65%,遠不及國有大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同期建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3.15%,招商銀行11.31%。

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金融向實體讓利

銀行盈利能力短期回落

商業銀行資產規模擴張不全是貨幣和信貸政策的結果,上市商業銀行在股東盈利的本能驅動下,需要以規模擴張對抗息差收窄。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中國商業銀行在LPR利率機制引導下,銀行息差不斷收窄,這意味著商業銀行要想盈利,就有必要獲取規模擴張,否則將面臨盈利能力以及淨利潤增速下滑的不利局面。

數據顯示,中國商業銀行淨息差降低至2017年以來的低位區間。據中國銀保監會,商業銀行上半年淨息差2.09%,較2019年下降11個BP。

商業銀行淨息差收窄,與年初以來政策號召金融向實體經濟讓利以及LPR利率下調密不可分。LPR,也就是貸款報價利率,今年上半年下降了30個BP至3.85%,這意味著作為全國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利率指引的LPR,引導商業銀行信貸利率下行,從而對銀行淨息差產生較大下行壓力。

從36家上市商業銀行來看,有25家商業銀行淨息差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有兩家持平,只有9家小幅上行。淨息差出現上行的主要為城市商業銀行或者農村商業銀行,只有交通銀行和華夏銀行是個例外。不過,儘管這9家銀行的淨息差出現小幅上行,其整體的息差水平在行業內依然處於低位,均值僅為2.17%;息差下行的25家商業銀行的淨息差水平均值為2.2%。數據真實反映了不同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能力和風險資產定價能力。

淨息差收窄,最終導致商業銀行淨利潤增速的下滑。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0萬億元,同比下降9.4%。財報數據也顯示,今年上半年,36家上市商業銀行的累計實現淨利潤8686億元,增速相比2019全年悉數下降;與2019年上半年淨利潤相比,18家銀行出現下滑,佔比一半;淨利潤同比增速下滑幅度超過8%的共計16家,這16家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佔據全部上市商業銀行總資產的90%。

息差對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下降的影響,還可以從另外一組數據觀察。以工商銀行為例,上半年淨利潤同比負增長11.2%,其公告稱,上半年利息收入增長,主要是「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投融資力度,總生息資產規模增加所致」。規模增長驅動工商銀行上半年利息收入上升4791.75億元,但是利率下降導致利息收入下滑275.42億元。結論便是,規模增長對於工商銀行利潤增長的貢獻掩蓋了息差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

不止工商銀行,上半年國內商業銀行均呈現這樣的狀況。下表為資產總規模排名居前6的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變動分析情況。

數據清晰顯示,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息差下降的重大影響,規模成為盈利增長的惟一驅動因子。

當然,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下滑,不僅僅是息差的不利影響。疫情衝擊之下,不良貸款的上升,對於商業銀行盈利更為直接。

不良貸款雙升

商業銀行撥備增長削弱銀行盈利

疫情衝擊實體經濟,令不少的企業,尤其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瞬間枯竭,這影響償債能力,進而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上半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雙升,不良貸款率相比2019年末上升8個BP,不良貸款餘額上升3229億元。

上市銀行作為中國商業銀行的經營主體,財務數據方面同樣反映這一趨勢。截至今年6月末,36家上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65萬億,較2019年末增加1755億元;不良貸款率1.47%,不良率較2019年末小幅上升5個BP。數據來看,上市商業銀行總體資產質量方面好於全國商業銀行整體情況,反映上市公司較好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能力。具體來看,18家不良率上升,佔比一半;另有14家銀行下降。

當然,疊加商業銀行資產規模擴張,這些數據意味著商業銀行風險敞口呈現實質性擴大的趨勢。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預計有相當規模貸款的風險會延後暴露,未來不良上升壓力較大。未雨綢繆的做法是,在風險徹底暴露之前加大撥備計提力度,撥備計提增長則意味著商業銀行盈利的下滑。

財報數據顯示,36家商業銀行2020年上半年累計新增撥備3868億元,撥備餘額3.65萬億,相比2019年末上升11.9%,這一幅度遠大於同期信貸餘額增長速度;同期信貸餘額增長8.3萬億,幅度8%。撥備增長快於信貸餘額增長,反映商業銀行經營上的審慎,以及對於不良貸款率進一步上升的潛在擔憂。

從3.65萬億的撥備餘額來看,商業銀行整體撥備覆蓋率達221%,滿足監管要求,也為商業銀行高處置不良貸款提供了空間和靈活性。然而這可能還不足夠。監管層此前提出要在今年完成3.4萬億不良貸款處置,上半年僅處理了1.1萬億。如果將剩餘未處置2.3萬億不良貸款全部用撥備予以衝銷,最終會造成撥備覆蓋率嚴重不能滿足監管指標的局面。

換句話說,加大處置壞帳力度,並使得撥備滿足監管要求,意味著商業銀行需要更多計提撥備,而撥備增加,意味著商業銀行利潤的侵蝕,以及資本的消耗。

從撥備前利潤可以窺見撥備對商業銀行利潤的嚴重影響。今年上半年,36家商業銀行實現撥備前營業利潤1.43萬億,相比去年上半年的1.38萬億同比增長2.9%,儘管增速較低,但是依然大幅高於營業利潤同比-10%的業績滑坡。這個數據也凸顯了撥備對於商業銀行利潤的嚴重侵蝕。

具體到銀行來看,撥備增加額最大的還是四大行,上半年四大行累計新增撥備2064億元,佔全部上市銀行新增撥備的一半以上,其中建設銀行以642億元的新增撥備雄踞榜首。有10家商業銀行的撥備計提超過100億元;不過,也有9家商業銀行計提撥備低於10億元,主要集中在城商行以及農商行,這些銀行撥備計提金額較低,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資本的約束。

跟壞帳作戰

商業銀行還需要大量補充資本

商業銀行本質上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根據監管要求,每一塊錢的資產風險敞口,都需要有相應的資本予以覆蓋。進一步說,商業銀行在滿足股東利益,積極拓展營收和利潤空間的同時,銀行經營還需要滿足監管的需要,如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例、撥備覆蓋率等。銀行不良率的潛在上升,意味著更高的撥備要求,這不僅會侵蝕利潤,還會降低資本充足率。

資本充足率過低,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商業銀行的擴張。以前述北京的一家城商行為例,其6月末資本充足率僅為11.12%。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規定,商業銀行在滿足逆周期調節的前提下,資本充足率不能低於10.5%。以PB來看,這家銀行由此也成為目前商業銀行中估值水平最低的城市商業銀行。如果進一步的考慮不良資產處置呢?這一定會消耗這家銀行的資本,其他銀行同樣如此。

9月6日,在2020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提及金融風險防範時表示,要提早謀劃、未雨綢繆。督促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落實資產質量分類。按照預期信用損失法,增提撥備,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

在壞帳上升的壓力下,充足的資本是最好的防火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看到了商業銀行在今年中報撥備計提中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分化。資本充足的大行,如建設銀行可以大幅計提642億元,計提後資本充足率依然高達16.6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3.88%,這也為不良貸款的處置留出足夠的空間。至少在數據層面,商業銀行呼應了監管層關於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積極讓利的政策訴求。

不過,總體來看,中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安全性較高。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47%,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61%,資本充足率為14.21%。均明顯高於監管指標;二季度末,撥備覆蓋率182%。

36家上市商業銀行數據要優於全國商業銀行的表現。截至6月末,撥備餘額3.65萬億,撥備覆蓋率221%,大幅高於商業銀行平均水平,顯示更高的安全性,以及處置不良貸款的靈活空間。

資本方面,36家商業銀行簡單平均的資本充足率14.31%,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0.04%,與全國水平大致持平。數據反映上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性較好。

這主要受益於商業銀行日趨多元的資本補充方式。Wind統計數據顯示,從2019年至今,36家上半年商業銀行中,有 25家商業銀行累計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股權類總融資額5021億元,採取的方式包括IPO、增發、優先股、可轉債等。此外,上市商業銀行還可以通過次級債、永續債等金融債來獲取融資補充資本。Wind統計顯示,商業銀行從2019年初到現在,累計通過各類型金融債(不含可轉債)募集資金2.37萬億用於補充資本,其中通過永續債融資8370億元。資本補充,壯大了商業銀行實力,增強了商業銀行的安全性,同時,也為銀行的擴張提供了資本空間。

不過,站在風險的角度,這可能還不夠。從中報數據看,36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超過14%的共計17家,但是還有兩家不足12%,其中之一就是北京地區的一家城商行。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看,超過10%的有14家,有10家不足9%。如本文前面所述,隨著全部3.4萬億不良貸款處置完成,將會倒逼商業銀行計提撥備,導致資本消耗。隨著資產規模擴張、不良貸款處置,撥備計提的上升,未來一段時間商業銀行面臨資本補充的較大壓力。

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

進展較慢

對於中國的商業銀行來說,除了利率的市場化,疫情衝擊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下行的擔憂,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察點在於商業銀行業務的國際化。儘管存在中美貿易衝突的時代大背景,但是全球化並不可逆轉。很多投資者從體育用品商耐克的巨幅宣傳畫、正在進行的如火如荼的NBA季後賽,以及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一帶一路的進展等都能看到全球化依然鮮活的畫面。

中國商業銀行也會伴隨中國經濟的日漸全球化邁步走向國際化。來自中國銀行(維權)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一帶一路」國家人民幣使用率逐步提高。2019年我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辦理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超過2.73萬億元,同比增長32%。

從具體商業銀行來看,存在一定海外業務的商業銀行主要是工、農、中、建、交以及招商銀行。總體上,商業銀行海外業務在總營收的佔比不斷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農業銀行,從2010年的0.61%上升至如今的 8.19%;工商銀行上升幅度也較大,從2010年的3.51%上升到如今的15.46%,增長超過4倍。

海外營收佔比最大的是中國銀行,但是其海外營收佔總營收的比重,與十年前相比,僅僅小幅提升了3個百分點。建設銀行與招商銀行、交通銀行都有所上升,但是總體增長不大。這些數據也凸顯一個問題,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程度還比較低,進展也比較慢。除了上述6家商業銀行外,其餘30家上市商業銀行的海外業務佔比幾乎忽略不計。整體來說,中國商業銀行發展更多還是依賴國內市場。

商業銀行混業趨勢明顯

理財子公司紛紛設立

跟行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另外一個重要趨勢是中國商業銀行在逐步走向「混業」經營。

據《財新網》2020年6月27日報導,中國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隨後,中國證監會回應稱,「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此舉很可能意味著,中國金融改革將打破「分業經營」格局,走向混業經營。

儘管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監管層是否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什麼時候發放,但是商業銀行此前已經圍繞混業經營進行探索,最重要的便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

伴隨理財子公司設立,商業銀行向百萬億級別的資管業務邁出重要一步,實質上指向了商業銀行混業經營。

《紅周刊》統計發現,截至目前,36家上市商業銀行, 22家已經獲準籌建或者開業。從中報數據來看,13家已經獲準開業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披露了其上半年資產、盈利狀況。1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總資產額超過千億元,上半年合計實現淨利潤31.53億元。盈利能力最好的是招商銀行,實現淨利潤15個億。六大國有行雖然資產規模大,但是效率低下,工農中建交郵儲六大行合計實現淨利潤僅為14.52億元,但是其總資產規模加總在一起是招商銀行總資產的10倍還多。

從商業銀行角度,混業經營一旦實現,不僅會擴大商業銀行業務和營收範圍,也將會改變商業銀行過度依賴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從實體經濟角度,商業銀行混業經營有助於降低融資成本,加速中國的資本市場建設,推動直接融資,有效引導市場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但是這並不那麼容易,首當其衝的是《商業銀行法》關於銀行不得參控股券商的法條修改。

銀行理財子公司依然被看成是商業銀行走向混業經營的重要一步。中國商業銀行處於2002年市場化改革以來最重要的一個關口上。

商業銀行估值低位

能否反轉?

從估值來看, Wind銀行指數(882115.WI)板塊PB僅為0.71倍,銀行板塊估值處於十年以來歷史低位;從PE來看, 動態PE同樣處於歷史底部區域,僅為6.17倍。考慮到基欽周期經濟擴張,以及商業銀行當前撥備餘額較大,商業銀行未來業績將會趨向穩定。這意味著,商業銀行的估值將很可能會獲得重估。。

從行業漲跌幅來看,過去一年,銀行板塊跌幅2.69%,遠低於行業中位數27.35%的平均漲幅。分行業看,銀行板塊在全部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排名倒數第二,僅高於採掘行業;過去半年跌幅0.22%,同樣排名倒數第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醫藥生物、國防軍工、計算機等行業,在過去一年獲得了可觀的漲幅。其中,醫藥生物過去一年漲幅56%、國防軍工漲幅31%、電子與計算機分別上漲61%和39%,食品飲料行業也獲得了59%的漲幅。

個股估值則有所分化,部分業績優異的商業銀行估值水平領先。比方招商銀行、寧波銀行,其市淨率目前分別為1.55倍和2.01倍,前者處於歷史平均水平,後者在處於歷史高位。不過寧波銀行具備更低的不良率以及更高的撥備覆蓋率。

估值水平最低的是華夏銀行、交通銀行以及民生銀行,分別為0.46、0.49以及0.52倍的PB。市淨率低於1倍PB的商業銀行共有26家,佔比72%,顯示行業整體估值處於低位。

基金對於商業銀行表現出明顯的分歧。華寶中證ETF基金(512800.OF)基金總份額從今年初的25.46億份,快速上升到目前的64.9億份,增加39.07億份。不少散戶投資者正在進入這個低估值的行業板塊。

截至9月7日,相比一季度末,滬深股通資金銀行股持倉有增有減。減持規模較大的集中在國有大行以及股份制銀行,增持較多則集中在城商行以及農商行。具體來看,減持規模最大的是農業銀行,減持規模1434萬股,緊隨其後的是平安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別遭北上資金減持1047萬股和791萬股;增持最多的是常熟銀行,達459萬股。浙商銀行、建設銀行以及南京銀行等也獲得200萬至440萬股不等的增持。

不過,從中報來看,公募基金表現相對謹慎。公募基金對於金融板塊的配置目前依然處於低位。Wind數據顯示,公募基金目前金融板塊持倉市值比例9.18%,大幅低於行業標配10.6個百分點。

具體到個股來看,基金二季度減倉數量排名居前的主要是銀行股,前十裡面,有5家是銀行股。其中,農業銀行下降5.8億股,民生銀行3億股,郵儲銀行下降2.7億股,中國銀行遭減持2.4億股。就連市場明星招商銀行都被基金減持超過1億股。

從機構態度來看,多數機構認為,商業銀行在監管引導銀行做實資產質量下,商業銀行的業績增速存在下滑壓力。浙商證券發布的研報顯示,其預計三季度商業銀行利潤將下降15%,全年可能下降20%。該券商還建議投資者理性看待商業銀行估值,其認為,應該多用策略思維去理解;對中長期趨勢,留一份清醒,做實不良中長期利好銀行。

興業證券則認為,隨著經濟逐步企穩及中報業績靴子落地,行業基本面壓制因素將逐漸解除。短期內成長性高/風控能力優秀的中小型銀行估值將繼續上移;中長期來說,監管及宏觀經濟已出現逐步的改善,同時目前較低的估值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安全墊空間。

中信建投的報告也認為,上半年銀行業核心點就是核銷、風險處置力度相應加大,但是撥備覆蓋率不影響估值,淨表可以左右銀行股的估值,隨著淨表的逐步完成,銀行股估值會逐步的修復。銀行業的經營具有一個顯著的順周期性,也就是在經濟上行的時候,銀行的盈利能力就會非常好。

總結來看,商業銀行半年報數據,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商業銀行經營的韌性。處於基欽經濟擴張周期中的中國商業銀行,歷經多年金融去槓桿,以及金融宏觀審慎調控,銀行資產風險逐漸有所化解,目前撥備相對充足,不良率處於低位,這有助於商業銀行承接疫情對於資產質量的不利衝擊,並在資產擴張、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方面呈現較好的靈活性。

儘管面臨諸多不利因素,如疫情衝擊,金融向實體經濟讓利,息差收窄等因素,依靠203萬億的總資產,36家商業銀行上半年依然實現總收入2.72萬億。不過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上半年商業銀行淨利潤僅為8686億元。按照資產利潤率來看,上半年年化數據為0.86%,這一數據也是2014年以來最低(數據計算中採用期末資產金額)。

展望未來,疫情衝擊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存在較大上升壓力,化解不良貸款對於銀行來說任務艱巨,且面臨資本補充的挑戰。

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構成展望行業未來的一大亮點,一旦實現,將會推動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回升。但不是沒有挑戰,比如,中國商業銀行做好了跟頭部券商開展投行業務競爭的準備了嗎?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相關焦點

  • 被低估的銀行股:工商銀行2019年淨利潤3000億,日淨賺8個億
    牛市的「旗手」中國人壽「二連板」,四隻券商和一隻銀行股漲停,大金融藍籌領漲助推滬指再度挑戰年內新高3458點,上證指數大漲2.34%,報收3438點,滬強深弱,創業板指數上漲1.04%,價漲量升,兩市成交重返萬億,超過1.1萬億。 其中證券銀行股值得注意。
  • 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產9.3萬億元,也是一家國有銀行
    眾所周知,我國一共有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那你知道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是誰嗎?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產9.3萬億元,同時也是一家國有銀行,半年賺407億元,第二大股東是滙豐銀行。交通銀行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資產9.3萬億元,也是一家國有銀行,這家銀行就是交通銀行。
  • 威海市商業銀行成山東第三家主板上市銀行
    至此,作為威海市商業銀行的控股股東,山東高速集團旗下已擁有5家主板上市公司。  威海市商業銀行此次全球基礎發行約8.77億股,超額配售約1.32億股,募集資金淨額約32.66億港元,將用於補充核心一級資本,進一步提升資本實力,支持業務持續增長。
  • 「讀財報」上市銀行上半年:營收資產保持增長,淨利潤喜憂參半
    36家上市銀行的營業收入整體保持增長,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上半年營收規模較大,而城商行與農商行的營收增速較快;歸母淨利潤較上年同期整體下降9.42%,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普遍出現下滑,多數城商行和農商行出現增長。資產規模方面,36家上市銀行整體保持增長態勢,國有銀行的資產規模遙遙領先於其他類型商業銀行。
  • 銀保監會: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萬億元 發展基礎更加堅實
    來源:證券日報網本報記者 張歆8月22日,銀保監會就商業銀行淨利潤變動態勢、普惠金融資產質量、中小銀行改革和資本補充等熱點問題重磅發聲。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2020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萬億元,同比下降9.4%,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15.86個百分點。雖然淨利潤有所下降,但行業整體運行平穩,發展基礎更加堅實。6月末,商業銀行流動性覆蓋率142.4%,撥備覆蓋率182.4%,資本充足率14.21%,主要指標均處於合理區間。銀行業淨利潤下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持續向實體經濟讓利。
  • 一周內三家銀行更新進展 今年A股上市銀行數量創2017年以來新高
    中國網財經10月18日訊(記者 曾薔)商業銀行上市步伐在今年明顯加速,最近一周內便有三家銀行更新了上市進展。重慶農商行於今日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發行結果公告。公告顯示,該行首次公開發行不超過13.57億股人民幣普通股(A股)的申請已獲證監會證監許可[2019]1657號文核准。經協商確定本次股票發行價格為7.36元/股。此前的15日,證監會更新披露了郵儲銀行的招股說明書。
  • 「黯淡」的江西銀行,壞帳表現排名最差,低迷、降速、不良飆升成代...
    市值角度,近兩年前,江西銀行的總市值最高接近380億人民幣,如今不足180億;資產規模的角度,四年前的2016年,其年增長率達4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增速112%,今年上半年,資產規模同比增長不足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24%。  江西銀行是地處中國江西省的一家城市商業銀行,也是江西第一家上市銀行。
  • 中國四大銀行變「7大銀行」?國內「新增」3大行,其中一家未上市
    一提到中國最賺錢的公司,大家總能想到中國的四大銀行,2019年,中國工商銀行的淨利潤超過三千億,為3122.2億,同比增長4.9%,成為國內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而建設銀行的淨利潤為2667.33億元,漲幅為4.7%。
  • 36家上市銀行前三季度業績大降超千億,近六成銀行淨息差...
    記者通過對36家上市銀行(除因今年上市而缺少2019年部分數據的廈門銀行)統計梳理了不同季度的上市銀行淨利潤(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同)總額和單家銀行單季度淨利潤情況後發現,2020年第二季度36家上市銀行淨利潤總額同比出現大幅下滑,這種情況延續至第三季度。不過相較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整體下滑幅度縮小。
  • 又增3家「最有錢銀行」?中國四大行變7大行?其中一家還未上市
    「中國四大銀行」躋身前十,中國工商銀行位列第一。長期以來,中國的「四大」銀行一直被描述為「中國最賺錢的公司」。工行2019年的淨利潤增長4.9%,達到3122.2億元,使其成為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股東應佔淨利潤2667.33億元,增長4.74%。
  • 郵儲銀行回A首年獲郵政集團增持346億 打造特色零售業務個人銀行...
    按照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數量上限54.05億股計算,發行完成後,郵政集團對於郵儲銀行的持股比例將提升至67.3%,仍為該行控股股東和實控人。值得關注的是,以非公開發行股票54.05億股募集資金300億計算,本次發行中郵儲銀行每股價格約為5.55元,較其12月1日收盤價5.24元/股溢價約6%,也較該行IPO發行價溢價約1%。
  • 銀行業2019全年淨利潤超2萬億 大型商業銀行強者恆強
    去年全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2萬億,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0.96%。大型商業銀行淨利潤超過1萬億,佔整個商業銀行淨利潤的一半。具體來看,大型商業銀行強者恆強,去年實現淨利潤10606億,佔據了商業銀行總利潤的一半;股份制商業銀行實現淨利潤4233億,城商行、民營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實現的淨利潤分別為2509億、82億和2287億,外資銀行則實現淨利潤216億。
  • 18家全國性銀行喜與憂:歸母淨利潤悉數增長 三家不良率上升
    其中,資本充足率首尾相差超過5個百分點,招商銀行等3家銀行略有下降;在大多數全國性銀行不良貸款率下行的同時,依然有3家銀行略微上升;3家銀行營收增幅超兩成,而恆豐銀行營收同比下降超14%;18家銀行的歸母淨利潤(未披露該指標的銀行採用淨利潤數據,下同)悉數實現正增長,有8家增速超過10%,除郵儲銀行外的5家國有銀行增速則低於5%。
  • 中國平安位列《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第7位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謝瑋)5月13日,美國《福布斯》雜誌發布了2020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排行榜(Forbes Global 2000)。得益於營業收入、利潤、資產規模、市值等各項指標的穩健增長,中國平安位列全球第7位,與去年持平,蟬聯全球多元保險企業第一位;在全球金融企業排名中,中國平安名列第6位;在中國入圍企業中,中國平安排名第4位。《福布斯》雜誌每年評選出"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該榜單被視為全球最權威、最受關注的商業企業排行榜之一,排名以營業收入、利潤、資產和市值的綜合評分為依據。
  • 中國銀行們成為「賺錢大戶」 個人房貸超270000億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A股的3839家上市公司的2020年一季度財報中,銀行板塊是A股中最賺錢的板塊。銀行股的數量大概佔到A股數量的1%,但是卻貢獻了超過四成的淨利潤。從淨利潤排名看,2020年一季度最賺錢的錢20家上市公司裡,有13家是銀行,佔比到達65%。
  • 36家上市銀行中,哪家銀行對員工「摳門」,6家國有行2家榜上有名
    4月的最後一天,隨著南京銀行的年報「出爐」,我國上市的36家銀行的2019年年報終於「全員到齊」。根據某網站的數據統計:2019年全年36家國內的上市銀行共計獲得50495.28億元的營業收入,淨利潤共計16727.23億元。
  • 78家銀證保公司業績大梳理:淨利潤佔A股半壁江山
    78家A股上市「銀證保」淨利潤合計2.07萬億元,佔A股半壁江山截止到目前,A股上市銀行共36家、券商37家、保險5家。雖然金融板塊公司數量不多,但是其作為A股盈利「壓艙石」的作用仍毫不動搖。截止到目前,A股3800餘家上市公司2019年合計實現淨利潤41576.5億元;其中,36家上市銀行去年全年合計實現淨利潤16988.6億元,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淨利潤的超過40%;5家上市保險去年實現淨利潤2723.95億元,佔A股全部上市公司淨利潤比重超過6.55%;37家券商合計實現淨利潤1040.34億元,佔A股上市公司淨利潤的比重也超過了2.5%;以此算來,在不考慮部分公司重複計算的情況下(
  • 中國最受歡迎的快餐品牌:擁有8700家門店,年收入超五百億!
    文:凱子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餐飲業一直是一個大蛋糕,特別是那些能吃的中國人,為中國創造的餐飲市場已經達到4萬億元。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8月,我國餐飲業消費規模達到2.8萬億元,全年將超過4.6萬億元。
  • 螞蟻集團估值1.5萬億,年利潤卻不及銀行零頭!
    招股書顯示,截至目前支付寶的年活躍用戶高達1億,今年6月份月活為7.11億,同時支付寶還管理著4.1萬億規模的線上理財,促成保費成交額更是高達518億,是中國最大的在線理財平臺和線上保險平臺。作為對比,2019年工行利潤3134億元、建行利潤2667億元,農行利潤2121億元,中國銀行利潤1874億元,交行利潤773億元,它們目前的市值分別為1.78萬億、1.55萬億、1.13萬億、9700億和3500億。
  • 2019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
    ————信貸資產質量保持穩定中國銀保監會17日發布的2019年四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90萬億元,同比增長8.1%;信貸資產質量保持穩定,2019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