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的分離焦慮症,其實很多父母對這個詞並不陌生,知道孩子如果不願意與照顧她的大人分離,離開的時候會哭鬧不止等等,這些現象就是分離焦慮的症狀。
但是大家可曾了解過,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表現呢?有這些表現是不是就是不正常的呢?第一個原因就是多數人都知道的安全感的不足,造成孩子安全感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發生了,新生兒剛離開母體的時候得到的心理暗示安全與否得到的照顧體貼科學與否,媽媽與孩子的互動親密與否,生產的過程順利與否,生病住院了與否,孩子的精神發展得到及時關注與否等等,而有的是在成長過程中發生的,比如被頻繁的更換照顧著或者是經常的破壞孩子的內心秩序和外在秩序,還有在孩子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強行離乳分房,在一個主要照顧者的情緒經常不穩定,以及出現和消失毫無規律和沒有預先告知等等,其他還可能存在的就是照顧者對孩子的教養和溝通方式的不當經常威脅、恐嚇等等,總之照顧一個小孩子一點都不比你完成一項科學工程那麼簡單,他們的內心敏感又脆弱,他們的心理成長極其微妙,成人若是稍微的不自製或者是不恰當,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一些不易發掘的隱形的變化
第二個和第三個原因關注和知道的人就微乎其微了,一個是與孩子對物體恆定性認知不足有關,另一個則是缺乏信任感的練習,什麼叫做孩子對物體恆定性認知不足呢?說的是年齡比較幼小的孩子,他們還不能夠認知到物體從一個地方消失了,其實並不是真的不存在了,它只是轉移到了另一個地方或者是另一個空間裡去了,他們受生理因素的限制,一開始只能認知到物體與其存在固定位置的關係,這種穩定的關係會讓他們有安全的感覺,有可控的感覺,所以經常更換嬰兒生活環境和照顧者的家庭,小嬰兒會表現的十分的煩躁,情緒也會極其的不穩定,照顧起來呀,比一般的寶寶難度要大,隨著他們生活經驗的增加,他們又慢慢的喜歡上了,用視覺來追蹤物體的移動,發現物體的可移動性,這個階段他們能夠開始理解和接受物體的直線軌跡從哪裡消失的,就要從哪裡找到那個物體,但依然不能夠理解物體從一個地方消失,可以在另一個地方存在的現象。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嬰幼兒等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有短暫的焦慮,還不能夠認知到媽媽離開他存在的這個空間並不是真的消失了,他以為離開了就是不在了
第三個原因信任感的缺失,如果你沒有注重或者有意的訓練孩子對你的信任感。那麼分離對他來說也是一件充滿恐懼的事情。關於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是可以通過訓練達到的訓練。先從遊戲開始,從告知孩子你藏起來幾秒鐘,然後準時幾秒鐘出現,到後來幾分鐘再到有其他照顧著在家的情況下,出門離開一小段時間,你每次的準時出現會讓孩子慢慢的習慣和相信你的預告,再有就是一定要做一個對孩子說話算話的成員,要麼不輕易承諾或者是約定,但是但約定了就儘量的信守承諾,堅決執行父母的善變和不誠信,對孩子的信任感建立是十分不利的。
最後我要特別說明的,是不是孩子易出現分離焦慮就一定是不正常的課題,這跟孩子的生理條件是有一定的關係的,幫他還不能夠完全理解物體恆定這個現象的時候。內心多少對重要照顧者的離開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這很正常。就算大了和自己依賴和喜歡的人分開有悲傷難過的情緒也是屬於人的情感正常反應,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都已經過了生理條件的限制期了,仍然還是一直粘人不可分離異常焦慮,那麼才是屬於不正常的,家長需要從頭認真梳理生活的細節,找出原因排除障礙調整。教養方法重新啊,一步一步建立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讓他們還有機會得到及時的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