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延宕:情節呈現手段與情緒抒發依託

2021-02-25 紀中向琴名師工作室

     本文為廣東省教育規劃課題《基於情感素養培育的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研究》(課題批准號2019YQJK353)階段成果。本文發表於《中學語文》2020年7月下旬刊,所發為未編審原文。

敘事延宕:情節呈現手段與情緒抒發依託

袁海鋒

文學的「一切都是從人出發,一切都是為了人」,天然以人的生活為依託與旨歸。敘事將人的生活的言語化、故事化,是文學寫作最基礎的呈現方式。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禮記·大學》),生活如此,文學敘事亦是。從故事開啟一刻,其結局無時不對整個情節發出強烈召喚,情節各部分亦以一種無法阻遏的熱情給予回應,並「加速」奔向故事謎底。寫作者敘事成熟的一種標誌,便是對此種故事本性的有意延宕,以便情節充分展開,人物關係、環境風貌精細建構,進而實現文學情緒的從容滲入。敘事延宕是調節寫作節奏的減速器,其運用的合宜與否關係著文學的最終實現。

對寫作初學者而言,敘事延宕無疑是緊要而繁難的。過渡到寫作教學,它自然又是「當仁不讓」的教學重難點。教學圍繞教材選文展開,選文又多以經典文學作品為文本來源,其中不乏敘事延宕的教例。「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只是讀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領悟」。以教材選文表達為範本,可為學生敘事寫作提供有效的教學路徑。

阻遏式延宕:心有所好,但好事多磨

恰似一步西天的取經慾念,故事有狂奔結局的本性衝動,讀者亦有偷窺謎底的劇透執念。寫作初學者則常應二者訴求,不由自主地敘事「狂飆」。敘事速度加快,導致敘事時間大量被蠶食,敘事空間極度被壓縮,好比整部《西遊記》在悟空的一個筋鬥裡結束。敘事的文學作用除了講述故事外,構建文學要素存身情境亦是其一。敘事時空的摧毀,不僅使得故事殘缺,也讓其它文學要素,如人物的出場、形象的清晰、關係的搭建,環境的描寫等,失去言語裡立足空間。表現在習作上,就是故事短小卻不精悍,人物乾癟而不生動,環境空洞且無光彩。至於文學寫作最為看重的情緒灌注,更是淺薄而難以動人。所謂「慈母多敗兒」,面對故事本性與讀者執念,「心慈手軟」的寫作者也多重蹈如此覆轍,只得一份連向自己都交不了差的文學贗品。

成熟寫作者,或者偉大作家,則能「忍心」擱置故事本性、讀者執念的蠱惑。既然故事有狂飆本性、讀者有揭底執念,敘事延宕的其中一法便是在原本順暢的敘事路徑上,製造情節阻礙敘述起速的障礙,變一覽無餘為層巒疊嶂,變康莊大道為通幽曲徑,變「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的狂飆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得慢慢「西遊」。如果說主線故事在水平層面在橫向推移,製造的阻礙情節則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的縱向展開。阻礙情節如路上妖精,主體故事如取經唐僧,二者在發展方向上是背離的,在情節力量上是對應的。作為文學勢力,阻礙情節的嵌入一方面使得故事期待、讀者期待受挫,敘事節奏放緩;一方面敘事時空拓展,關於人物、環境、情緒的處置契機也順勢而生。不過,阻礙情節只是故事的減速帶,而不是攔路的銅牆鐵壁。常言道「好事多磨」,作品裡阻礙情節提出的敘述難題總會被破解,也必須被破解。無論藉助何種力量,作品一定不能留下過不去的「火焰山」。否則故事就只能在阻礙情節處停滯,故事自然變成了文學「事故」。因為阻礙情節的可破解性,在故事達成的底限上,在讀者期待的極限下,阻礙情節可以重複運用,這一點上《西遊記》將之用到了極致。

阻遏式敘事延宕,一部書的踐行如此,單篇作品的運用亦是如此,如教材所選魯迅《社戲》。小說中,去到平橋村外祖母家的迅哥兒「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小說亦圍繞此鋪張。魯迅並未讓趙莊看戲的故事輕鬆狂飆起來,而是在不斷製造「阻礙情節」:「早上就叫不到船」,唯一的大船早出晚歸,其餘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鄰村問,也沒有。一層阻遏的延宕之下,外祖母的歉意、母親的溫慈借對話抒寫映照出來,「迅哥兒」焦躁渴望的心緒藉此處阻礙情節映照出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當然,這樣的阻遏並不能完全阻斷看戲事件發展:晚飯後,雙喜提議借八叔的航船看夜戲。可隨之的阻礙情節出現:外祖母怕一幫孩子不可靠,母親也覺得讓大人同去熬夜不合情理。類似的阻隔情節還有,比如看見漁火,卻不是趙莊社戲;來到趙莊,近臺卻沒什麼空位,只能遠遠看;想看鐵頭老生翻筋鬥,卻只有幾個赤膊的人翻過,一個小旦咿咿呀呀唱個不停;口渴,託桂生買豆漿,買豆漿的聾子卻回去了……每一次阻礙情節出現,除了趙莊看戲的主線敘事被延宕降速外,整個「社戲」故事的空間與時間都在無形中被拉大,延宕情節夾雜的人物、環境要素無時不在建構一個真純質樸的鄉村世界;人物「迅哥兒」關於「社戲」的情緒也一波三折起伏不定地瀰漫,以至最後拔高至「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或許正與阻礙情節的合宜運用息息關聯!在魯迅經典的阻遏式延宕處置中,《社戲》也成了現代文學史抹不去的「好戲」!

阻遏式敘事是敘事延宕的一種極常見的技巧策略,除《西遊記》《社戲》外,教材所選彭荊風《驛路梨花》、梁衡《壺口瀑布》亦屬此類。寫作訓練中,學生亦極易上手此法,並獲得極佳的文學療效。

取代式延宕:旁逸斜出的反客為主

除以阻礙情節介入故事敘述,延緩降低敘事節奏外,通過預設寫作的偽主線故事,並在其間漫不經心地拋出主線情節,撬動敘事節奏變頻,情節承載的情緒轉向升華,亦是一種敘事延宕的技術策略。其中,偽主線故事虛張聲勢,主線情節旁逸斜出卻又反客為主;敘事屬性前後迥異新舊取代,敘事時空因之極大拓展。由此可稱取代式延宕。

取代式敘事延宕的寫作運用,核心在於敘事節奏的變頻與情緒屬性的轉向。表層主線故事只是一個或一組寫作者有意的偽假預設,其用途在於寫作鋪墊:一是後文旁逸斜出的後續主線情節搭建必要的敘事環境,包括人物關係、故事環境等;二是在偽主線故事裡醞釀承載一種匹配的情緒,並為主線情節的情緒轉向升華準備情感基點。之後拋出承載寫作意圖的主線情節,所謂旁逸斜出,是指主線情節的嵌入需如側枝的自然萌發不露聲色,繼而在平地驚雷的情節展開中實現寫作地位的反客為主。從故事的整體復盤,整個敘事節奏無疑被延宕下來,但是情緒抒發卻是在兩種情感中撥亂反正,瞬間迸發,其流露也自然更為濃烈動人。因為故事前後有一層取代關係,寫作空間被一分為二,留給主線情節閃轉騰挪的寫作餘地並不大。寫作者的文學筆法,也以精準打擊,下筆老辣。

魯迅《阿長與<山海經>》與朱自清《背影》可謂取代式敘事延宕的典範。文中魯迅準備了一組偽主線故事事件,比如阿長「送福橘,所祝福」「講長毛故事」,其中預設著不和諧的主僕人物關係,預設著一段偽核心情緒——「我」對其的厭棄鄙夷。朱自清則筆力集中於一個偽主線故事——祖母喪事之後父子同到南京,並在浦口車站送別的情節,其中預設著送別特殊地點——有遠近高低相隔的車站月臺,複雜的父子情緒——因祖母家事而產生的父子隔膜。作為主線情節,阿長送《山海經》與父親買橘子皆是憑空發生——「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他往車外看看了說:『我買幾個橘子去』」,阿長雖是蓄意卻很突然,父親則全然臨時起意,是決然不露聲色的旁逸斜出。雖然「紙張很黃;圖像也很壞,甚至全用直線湊合」,但這件「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阿長卻能夠做成功」,它將前文設計的偽主線故事的敘事慣性一下抹平,阿長另樣形象瞬間確立——「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與阿長隔膜的感情亦瞬間灰飛煙滅,代之以留存內心三十多年的久久懷念。父親不期然的關愛,父親轉過身後背影蹣跚的深邃,父親為了兒子的那份艱難。一切不快都在背影裡暫時消散,一番朱自清期待的父慈子孝留存在心間。無論現實的父親如何,這個轉過身後背影裡的父親,這個文學裡的父親,卻是那麼慈愛可親。朱自清的父子情緒愛短暫的背影中得以宣洩,文章寫作也由此達到高潮。兩個主線情節敘事屬性的改變、情緒內容的轉向又都瞬間反客為主。

與阻遏式延宕敘事中異質情節的簡單對峙不同,取代式延宕敘事還要帶異質情節的寫作空間、出場契機、寫作筆法有更高要求,可說是敘事延宕的高一級表現形式。因而,寫作訓練中,教師需注意其中寫作難度梯度升級,以便合宜展開,真正落實。

重啟式延宕:戛然而止,再絕處逢生

阻遏式延宕以阻礙情節嵌入核心故事,以減速敘事節奏,擴大敘事空間;取代式延宕在真偽主線故事的取代中,撬動敘事節奏變頻,催生情緒轉向。情節的人物文學行動存有延續性,是兩種敘事策略的共同點。重啟式敘事延宕則與之存在明顯不同。

為了降低敘事節奏,寫作者會將先行情節推入死局,以情節驟停的方式使敘事陷入停滯。在停滯的情節中,人物處身戛然而止的靜態敘事語境。此時,寫作者會將大量筆墨落位於人物的心理描寫,或呈現過往生活的復盤反思,或表達當下生存生存狀態的感悟,或抒發對未來生活的遠近。在全新情緒狀態、迥異敘事語境中,後繼情節以新的人物關係、敘事時空、故事導向為依託,悄然重啟,將故事發展、形象塑造、作品主旨順勢帶入全新境地,絕處逢生。情節進入死局,有表現有二:先行情節的主導人物因不可控外力而訣別式離場,由其主導的情節敘事進入空轉狀態,難以按照已有情形維繫;主導人物因不可控力,被突然拋出先行情節構建的敘事空間、話語情境、對話關係。由此,先行情節失去主導人物而自行分解,或因與主導隔絕而失去敘事意義。重啟式敘事延宕,將寫作衝突由情節的事件性設計,轉移到人物遭遇性安排,存在的偶然性加大,文學設計感更強,生成的由「戛然而止」到「絕處逢生」的文學效果也更好。

重啟式敘事延宕的運用多見於虛構的小說創作,如《神鵰俠侶》中楊過「斷臂入劍冢」。但生活如戲,寫實性的散文創作中亦見其例,如教材學選文《秋天的懷念》。史鐵生年紀輕輕卻雙腿癱瘓,脾氣暴怒異常,失去生活信心與方向,母親反覆勸慰鼓勵,終於某天說服兒子北海賞菊遊玩。這是《秋天的懷念》設置的先行情節。母親的病亡——「她出去後,就再也沒回來」,則使得家人第二日北海賞菊遊玩的情節設計戛然而止陷入死局。在母親逝世,敘事情節停滯,甚至整個生活都停滯時,史鐵生終於可以抽離於情節、抽離於生活,思考活著的問題。他連用兩個「沒想到」,寫出內心對母親的愧疚,對母親的依戀不舍。史鐵生藉由母親的亡故而思考生活、感悟人生,也將自己推入新的生活——「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後繼情節由此絕處逢生。絕處逢生的不止敘事情節,更有走向新生的史鐵生——「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我倆一塊兒,要好好活……」。身中情花劇毒的楊過則是因不可控力,被突然拋出襄陽城裡郭靖家中兒女情長敘事環境:因郭襄被劫、小龍女被玷汙等事,與郭芙言語衝突,繼而被郭芙一劍斬斷右臂;楊過忍痛奔馬而出跌身山澗,至此襄陽城裡的故事與楊過無關。楊過由此有了回溯自己年少孤獨、親人離散的過往,不免「心中憤激悲苦,忍不住仰天長笑」。神鵰出場,帶之入孤獨求敗劍冢,則重新建構後繼情節的敘事空間。身處其間,人物關係、敘事環境變化之外,楊過亦脫胎換骨:不止武學造詣,還有人生境界。

重啟式敘事延宕先行後繼情節的設計,不止時間線上的推移,更有人物關係重建、環境言語描寫、形象再次塑造、情緒內容質性升華。在短促的情節敘事裡,於偶然中置入突變,於突變中停滯敘事,於停滯中刻畫人物形象裂變、重啟後繼情節,是比取代式敘事延宕還有苛刻的敘事技術,是敘事延宕策略的進一步拓展升級。

 

敘事延宕是情節建構的有效技術、有益策略,藉助教材經典選文的文學展示,既有寫作價值的明確,又有方法技術的操作示範。將這些生成為教學內容,對寫作教學的推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無疑是有益。

 

相關焦點

  • 電影《教父》渲染的西西里風情與濃濃的家族情節
    本片具有強大的邏輯空間,使用了很多的蒙太奇平行敘事手法,西西里的配樂風格,嚴謹的劇情推進,剪輯相當圓熟,真實的人物刻畫,每個人的完美表演,時代的批判視角深度,精緻純粹的敘事風格,了解了《教父》三部曲,就了解了整個人生。《教父》是男人必讀的人生教科書。也被稱為是最具有義大利特色的黑幫片。
  • 古典敘事詩的文體特徵與審美教學
    而抒情詩的重心在「情」,事為情服務,「事」的呈現更多採取靜態的空間化模式,主要有熔事成點的「熔事」與抓點鋪染輔以簡要概述的「敘事」兩種呈現類型,事件缺胳膊少腿現象嚴重。不過,受抒情詩傳統的影響,我國古典敘事詩於情節完整、生動上並不熱衷,往往淡化故事流程的歷時性展示而強化場景的共時性呈現。
  • 紀錄片的敘事方式
    敘事學認為,敘事是對事件序列進行記敘之意。在這種記敘中,敘事和表現敘事是敘事結構的兩個層面。所謂敘事,就是講述的故事(被稱作「想像世界」),這是作品的內容層面;所謂表現敘事,就是畫面系列的物質性表達(被稱作敘事本文),這是作品的表達層面。內容面的故事是通過表達面的形式技巧來「敘述」的。
  • 凱薩琳·曼斯菲爾德:無情節的敘事,印象的美
    凱薩琳·曼斯菲爾德:無情節的敘事,印象的美 2020-10-15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淺析電影《路邊野餐》的影像敘事:迷失在記憶的霧中風景
    空間作為本片重要的敘事因素一再被強調,在蕩麥的女孩洋洋渴望著去凱裡做導遊,於是時常背著「凱裡東接臺江雷山兩縣,南鄰麻江丹寨兩縣……」。非職業演員和貴州方言的大量使用,使觀眾能最近距離的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本土氣息。蕩麥作為一個虛構的時空在現實中缺席,但影片以紀錄片式的長鏡頭彌合了這一裂痕,讓蕩麥「真實」的呈現於觀眾眼前。
  • 俞曉紅:從「可卿出殯」看《紅樓夢》大情節的敘事藝術
    這樣一個諸方滿意之人,卻入了薄命司,早早逝去,且因其出殯而在尋常平淡的生活進程中掀起整本書的第一個大情節波瀾。細讀文本,可以略知作者敘事藝術的精微奧妙之處。在這一幹預之下,改本呈現出表層現象與深層原因彼此疏離的狀貌,同時在眾人頗覺詫異的態度和賈珍的過度反應之間構建了情節的張力。尤氏說病、名醫診病、鳳姐探病乃至秦氏病故,都不過是虛陪的情節,系以虛襯實;尤氏胃疼、丫鬟自盡,賈珍傷慟乃至揮霍家財、肆意抬高治喪規格,均為實寫,然諸多表面現象都指向一個隱藏的真相,此乃實中藏虛。
  • 敘事學是個什麼學?
    當下的文學作品種類繁多,作家們不斷地嘗試使用新的文學手段去進行創作,僅用傳統的文學理論來賞析,勢必很多新的創作手段是很難分析透徹的。        翻看下近幾年Paper1考題,無論是《都市的滿月》,還是今年SL鐵舞的《開門走出》,如此具有先鋒色彩、象徵意味濃重的作品,對考生來講都是不小的考驗;Paper2也不例外,今年考題中有一題是「說明作品的結構其實就是情節發展演進的邏輯。」
  • 農村題材影視劇:影像敘事呈現山鄉巨變
    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生動體現國家政策變化對農村社會的影響,以現實主義風格呈現中國農村走向現代化的歷史巨變。1958年6月15日,北京電視臺播出的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就是農村題材。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雪野》《葛掌柜》反映了鄉村觀念的更新。
  • 從敘事結構、視聽語言、主題呈現等方面探討《鐵達尼號》的魅力
    因此本文將從「敘事架構、視聽語言、主題呈現」三個方面,從微觀到宏觀對深度進行解讀敘事結構:運用敘事策略,零碎的記憶會產生一種斷裂感,增加情感張力,視聽語言:細膩的畫面給人以美妙的視覺體驗,恰到好處的音樂渲染環境和氛圍,主題呈現:極端設定災難環境,生死考驗激發人性光輝,愛情永垂不朽1敘事結構:採用敘事策略交織主時空和次時空
  • 豆瓣9.2《小鞋子》: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主題呈現3個角度解讀
    故事因果關係就是整部影片的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沒有插敘和倒敘,敘事鏈單一。但是追求情節結構環環相扣、邏輯嚴密的完整結局,強調外部衝突和動作強度。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用兒童之間的故事,表面上簡單的因果單線敘事結構,通過成年人和兒童的敘事角度差異,實際上形成了一種「互文性」的空間敘事關係,產生了很強的暗示意義。當成人觀眾從現實回望童年世界,在無法回返的標誌性童年事件中重鑄個人記憶,兒童又在緊張的故事情節中,努力尋找通向現實的成長道路。
  • 「沙」中宇宙 「微」中敘事
    在上篇的「話語」中,作者通過敘事視角、敘述者、敘述接受者與敘事時間將微電影的敘述方式一一釐清;在下篇「故事」中,通過微電影敘事學人物理論、敘事情節、空間敘事及敘事語法的研究將微電影的敘事結構進行透析。其次,在下篇「故事「——微電影的敘事結構中,作者通過大量微電影案例的列舉、剖析、歸納與總結,為微創作時人物的設定、情節的搭建、空間的架構與敘事語法的運用提供了可資借鑑與研究的範本。潛藏之經緯本書微電影敘事的研究上,作者藉助微電影歷史發展脈絡之經與微電影呈現樣態之緯,為微電影及微電影敘事研究確定了一個參考體系。
  • 隋巖、唐忠敏:網絡敘事的生成機制及其群體傳播的互文性
    一、事件相關體、文本集合體與具體文本的有機構造網絡敘事作為當今社會敘事的主要樣式,有其自身的構築過程和內在邏輯,也有支撐其呈現社會實踐活動的要素與結構,可一併稱之為「敘事機制」。網絡敘事作為一種信息傳遞,而非藝術呈現,通常並不著力於講述詳細的故事情節,而以關係呈現或狀態描述作為主要形式。
  • 宏大歷史敘事的微觀表達和詩意呈現
    然而,在宏大的背後,我依然發現陳明一以貫之地從小處著手、聚焦小人物的創作視點,以低視角成就了高立意的優秀作品,並且呈現出豐富的審美色彩。劇作家有詩人的浪漫和激情,有畫家的細膩和形象,有文學家的深刻和厚重,讓觀眾在審美愉悅中獲得靈魂的洗禮。
  • 讀後現代心理學理念的繪本,從敘事的角度看負面情緒的解決
    在這個擬人化負面情緒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非常豐富的敘事療法的心理技術敘事療法作為典型的後現代心理學的諮詢技術,我們看到,敘事療法很多在諮詢實操中長於應用的技巧,比如:擬人、外化、對話、帶著問題前行、允許自己不完美、看到更真實的自己等等。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1]觀察的角度和位置不同,對同一個事件也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敘事。珀西·盧伯克在他的著作《小說寫作技巧》一文中寫道:「在整個複雜的小說寫作技巧中,視角(敘述者與他所講的故事之間的關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在一段時期內,兒童電影雖然敘事主體是兒童,但展現的卻是用成年人視角構建的兒童世界,兒童也常被賦予成年人形象、思維,整體的價值取向上呈現出教化傾向過重的非兒童本位特徵。
  • 2019年9月15日┃敘事研究┃教育敘事的寫作技巧
    這樣的規則, 不以剝奪師生的休息權、娛樂權、閱讀權、個性化發展權為出發點, 不以少數人的行政意旨為起因, 不以過程中的痛苦為手段。教育敘事中呈現的教育理念, 必須體現對這類教育規則的敬畏。絕不能錯誤理解了規則, 把強權意志當作應該遵守的規則來維護和讚美。教育敘事離不開對人情人性的表達。
  • 深入探究Mutazione的敘事設計和「多重選擇」
    情節(Plot):按照特定時間線順序展開的事件。敘事(Narrative)::敘述故事的整個設計——例如,一個敘事可能包含幾個交錯的情節(在電視劇中,可能有情節A、情節B,以及一個貫穿整季的情節——敘事中情節順序可能被打亂)。
  • 陳冠豪:論中國當代鬼傳說之情節結構
    它通過強化人鬼差異所帶來的矛盾危險以及真人真事的情景渲染,激發閱聽人緊張不安的情緒和感同身受的聯想,由此營造恐怖感與真實性的敘事效果,進而實踐人際交流的娛樂目的,並可依時代為界劃定當代與傳統之別。正因鬼傳說具備獨特的核心結構,故即便主題是超自然的人鬼,情節多離奇弔詭,也仍能在大開大合的幻想敘事中實現恐怖感與真實性的有效平衡。此外,「解釋」結構具備兩個主要功能,即說明:指揭示鬼魂的亡者身份或點明「異常事件」的真相;收尾:指在邏輯完整的前提下為文本劃下合理的句點。「解釋」結構的說明和收尾功能視敘事需求,在文本中能結合或分別呈現。
  • 2019年9月21日┃敘事研究┃教育敘事研究是什麼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 克萊丁寧和康納利對為何要轉向教育敘事研究的回答是:因為個體經歷背後蘊藏著之於該個體而言有重要參考價值的經驗。從自身在研究取向上轉移的經歷中所獲得的經驗出發, 克萊丁寧和康納利在這本書裡介紹並呈現了以個體經歷背後之經驗為探究核心與基礎的教育敘事研究。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多視角敘事下的故事呈現
    敘述視角是敘事學當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敘述主體(敘事者或劇中人物)與事件對應的狀態和位置,即敘述主體從什麼角度去觀察故事。許多社會惡性事件,我們「看」過、「害怕」過甚至「罵」過,只等媒體告訴我們「壞人已伏誅」,那麼然後呢?事件後似乎就能雲淡風輕了,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