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好知識,先收藏起來,偶爾翻看知識才能變成永久知識哦。(來自作者的建議——新農民治)
紅茶是六大茶類之一
紅茶以香高、色豔、味濃而著稱。「紅茶」一詞最早見於明代,關於紅茶的製法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清朝初期的《茶說》(王草堂所著作)
紅茶的製作方式大同小異,基本是四個步驟:萎凋、揉捻、發酵、乾燥
特點為湯色深黃泛紅豔麗,葉底紅亮,香氣高銳、滋味醇厚。
紅茶起源於16世紀
其製作方法正驗證了一句老話「無心插柳柳成蔭」,16世紀茶農在製作綠茶的過程中,因為揉捻後沒有及時地進行乾燥,使得茶葉發酵,發酵後的茶葉不但沒有變壞反而散發出一種別於「綠茶」的香氣,於是茶農將其烘乾後得到了「紅茶」,品嘗後發現這樣得到的茶葉的香氣高銳,滋味醇厚,進而慢慢精進紅茶的製作方法,現今的紅茶四大步驟就是古人鑽研精進紅茶技術所得。
從時間上看紅茶製法有四個階段
第一、小種紅茶:始於16世紀(福建的星村小種);
第二、工夫紅茶:1836年中國小種紅茶製法傳入印度阿薩姆,1839年阿薩姆當地結合環境氣候,簡化了中式小種紅茶的製法,後來(近代)中國又對功夫紅茶的製法加以改進,得到了如今的「國家標準」紅茶製作工藝;
第三、分級紅茶:1880年,在發明揉捻機和烘乾機後採用的一種製作方法,就是分級紅茶製法;
第四、C.T.C.切細紅茶:顆粒紅茶(顛覆條形茶)俗稱紅碎茶。1925年採用切煙機製作,得到的茶基本都是碎條裝,後發展改用為C.T.C.揉切機製法。顆粒紅茶是國際市場上主流。
PS:C.T.C.——(Crushing壓碎,Tearing破裂,Curling卷緊)
中國紅茶品種劃分與地區
小種紅茶;產於福建省崇安縣星村鎮桐木關村,附近邵武、政和、建陽、光澤等縣亦有(桐木關最正宗);
工夫紅茶;中國特有傳統產品,擁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如祁紅、滇紅、閩紅、宜紅、寧紅、英紅等(祁門紅茶是四大名茶之一);
切細紅茶;亦稱「紅碎茶」,目前國內外銷紅茶主要產品,主要產地為雲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廣東英德紅茶在80-90年代主要以紅碎茶出口為主,今年已經轉向內銷,做更優質的條形茶);
紅磚茶;由紅碎片末茶、毛紅茶、花香、紅片等加工而成,建國後集中在湖北省製作;
曬紅;「曬紅」和「傳統紅茶」區別在於發酵和乾燥兩個環節。曬紅的發酵偏重於有輕氧發酵,乾燥環節不是高溫乾燥而是日光乾燥(就是曬乾)。
今天主要講下小種紅茶(後續幾期會講其他地區的紅茶,敬請期待)
小種紅茶是福建省特有的一種紅茶
源產地在福建星村桐木關村,稱正山小種。桐木關的小種紅茶品質最佳。
PS:周邊的昭武、政和、建陽等地亦有少量生產。
正山小種特徵
外形:條索緊直,色澤褐紅;
湯色:紅豔透亮,滋味甘醇;
香氣:濃烈、帶有松香菸味且香氣持久;
葉底:寬厚柔軟、色澤均勻。
小種紅茶的製法經過改良後,與其他紅茶相比更為細緻繁瑣一些。按步驟分為:萎凋、揉捻、發酵、過紅鍋、復揉、燻焙、復火。
下面說說這七個工藝(這裡說一下大部分茶人的製作方法,並不是一個「死標準」)
1.萎凋:小種紅茶產區春夏季期間陰雨天居多(夏季一般不制茶),萎凋為室內加溫萎凋和日光萎凋(視天氣情況)。基本上以室內加溫萎凋為主,日光萎凋為輔。
室內萎凋在「青樓」內進行:「樓下」地面燃燒松材,提溫的同時讓鮮葉直接吸收煙香味;
日光萎凋在向陽位置搭起「青架」:利用日光升溫,時間視陽光強弱、鮮葉的含水量而定。(製作好茶,由第一步就得講究,師傅的經驗手法有直接影響)
2.揉捻:現代的揉捻基本採用機器完成。揉至葉汁擠出,條索緊結圓直為完成(時間視鮮葉老嫩程度而定)。
3.發酵:俗稱「轉色」。將揉捻葉及時解塊,置於籮筐中。覆蓋溼布,發酵時需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促進轉色。一般為5-6個小時,以80-90%以上葉底轉為紅褐色,青氣消失,茶香顯出為止。
4.過紅鍋:過紅鍋是極為重要的步驟。通過高溫破壞酶的活性,停止發酵,同時除去青味,提高茶葉的香氣。
5.復揉:過紅鍋後葉底直接趁熱揉捻,致使條索更為緊結,揉出更多茶汁。注意及時解塊和乾燥。
6.燻焙:復揉葉直接置於水篩上攤薄攤開(要均勻)並置於烘焙架上,接著燃燒松柴明火薰焙。目的是使復揉葉乾燥同時吸收松煙的味道,使毛茶具有純正的松煙味道。
7.復火:旨在控制毛茶的含水量,提高「吸菸量」。提高毛茶的品質。
今天的內容分享就到這裡了,感謝觀看!(本文作者:新農民治,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來源:百度)
每天分享乾貨知識
喜歡的朋友可以給個關注哦,我將會分享更多知識給大家。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