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一方舉債,另一方不同意,舉債是否有效

2020-11-07 家事經博


下面就夫妻財產問題,提出個人看法。

首先,夫妻共同財產界定

一般來講,在夫妻存續期間的負債,非屬專為一方資產形成的負債外均以夫妻財產共同負擔。

這裡特別提出,夫妻離婚時,在共同財產中減除共同負債後才分割共同財產,共同財產不夠分割時,如沒有約定其剩餘負債由夫妻按比例承擔。

第二,夫妻非共有負債界定

傷殘補助、婚前財產、各自衣物、專屬受贈與等財產屬於夫妻個人所有。夫妻通過書面協議指定歸屬個人的財產,屬於各自財產。

這裡特別指出,如果夫妻一方的親屬死亡,遺囑中指定繼承人的,這部分財產屬於個人所有。也就是說,沒有指定繼承人的,屬於夫妻共同財產,指定的屬於指定人的。

第三,公司及個體經營企業財產

夫妻一人或雙方成立公司,公司財產屬於公司所有,公司負債由公司負擔,公司無法還清負債,夫妻任何一方不再承擔債務。個體工商戶不管是否為夫妻經營,只要沒有協議歸屬一方,其企業屬於家庭財產,其負債也屬於家庭。

第四,夫妻負債代理權

一般來講,夫妻舉債應由夫妻商討同意後實施,但實際上夫妻一方舉債,另一方不能抗辯善意第三人,除非有明顯問題。當然夫妻一方舉債對方不同意,雖一般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夫妻分割負債時可由舉債一方負責,如以夫妻償還這部分債務了,非舉債一方可向另一方追償。

結論

夫妻存續期間形成的債務屬於家庭債務,個體經營負債屬於無限責任,其負債歸屬家庭,婚前財產及負債屬於本人,與家庭無關。

家庭負債如屬一方形成,另一方不能對抗善意第三方,但可在家庭內部不承擔這部分債務。

家庭負債如屬一方形成,但負債用於家庭生活或經營的,去負債有夫妻共同承擔。

家庭資產與負債是統一體,在分割負債時不能一方享受資產,另一方承擔債務。債隨財產走。

夫妻一方舉債,另一方不同意,負債合同是否有效?一般來講是有效的,但法規或合同有約定的除外。當然,實際上大額舉債,借出人一般都需要夫妻雙方同意的。

【以上觀點只是個人理解,不能作為法律依據】

相關焦點

  • 論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舉債時夫妻共同債務認定規則之適用
    針對案件審理中常遇到的「當夫或妻一方以個人名義向外舉債時,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還是一方個人債務」的問題,《指導意見》第十九條區分兩種不同情形,確立了對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舉債的債務認定規則。
  • 【以案說法】一方借債,另一方不知情,能否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以案說法】一方借債,另一方不知情,能否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裁判主旨婚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所借款項,應首先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但同時還應考慮以下兩個因素:一是夫妻是否有舉債的合意;二是該債務是否用於夫妻共同生活。非為共同生活或共同利益,單獨為一方所使用的債務,應當是夫妻一方的個人債務,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 夫妻一方對外舉債,配偶方如何能防範牽連?
    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該規定將夫妻共同債務的概念在司法解釋中得以明確。但將個人債務的舉證責任歸於夫妻一方,對於處於弱勢的不知情配偶往往保障不足。
  • 夫妻一方欠下的債務,離婚後另一方是否也需要承擔?
    【點擊文末小程序,免費諮詢法律問題】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夫妻本為一體,但是因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必須分開,那麼夫妻一方欠下的債務,離婚後另一方是否也需要承擔?  網友諮詢:  夫妻雙方一方男方欠的債務,後來雙方離婚了。問離婚後女方要不要再承擔男方所欠的債務?
  • 一方欠錢無數,另一方不知情,是否需要一起承擔?
    ,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這條規定出臺的背景是當時夫妻雙方惡意逃債、侵犯債權人利益的現象比較多見。A把錢借給某甲,某甲說這個錢沒有用於夫妻共同生活,然後跟他配偶某乙離婚的時候把錢都給某乙了,此時A作為債權人無計可施! 《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這種做法在實踐中法官比較容易操作,但是問題也很明顯,即過分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同時損害了未舉債一方配偶的利益。
  • 論夫妻一方所負債務對於債權人的認定
    因此,在目前中國現行的司法制度無法有效地應對某些假證據的情況下,對特定事項作詳細、準確的規定是非常必要的。  (三)非舉債方取證困難。這種舉證責任分配主要考慮到債權人相對於債務人夫妻而言是「外人」,其不太可能明了夫妻的約定以及借款的去向,但將舉證責任分配給舉債夫妻一方配偶,無疑加重了舉債方配偶的舉證困難,如果舉債方配偶沒有共同舉債的意思表示或沒有分享該債務帶來的利益,甚至連債務的發生都不知道,卻要承擔舉證責任,這對舉債方配偶顯然不公平,也違背了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
  • 一方對外擔保形成的債務,是否是夫妻共同債務?
    而對於「夫妻共同債務」的規定在一千零六十四條,其中確立的認定一筆債務是否是夫妻共同債務的原則與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補充規定》確立的原則保持一致。);2、一方舉債,另一方不知情,但舉債方將債務所借款項用於家庭日常生活開支或者共同生產經營。
  • 分居期間,夫妻一方所負債務,是否構成夫妻共同債務?
    一、分居期間,一方負債是否構成夫妻共債,主要以夫妻雙方是否具有舉債的合意、或債務是否用於家庭共同生活或共同生產經營為認定標準。 事實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規定,婚姻關係存續期間,夫妻對外所負債務是否屬於夫妻共同債務應視夫妻雙方是否有共同舉債的合意,比如共債共籤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或者一方對外所負債務是否用於家庭共同生活或者共同生產經營【這也是《民法典》第1064條規定關於夫妻共債的判斷標準
  • 夫妻一方生前欠款,有這2個條件,債務由另一方償還
    導讀:夫妻關係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自己的名義對外舉債是常有的事,但是如果舉債後,夫或妻不幸亡故的,一方生前以自己的名義負債務,其身亡後另一方對該債務是否要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下面筆者就通過一則相關的實務案例進行分析解讀。
  • 最高法:為家庭日常生活舉債為夫妻共同債務
    但十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涉夫妻共同債務案件越來越複雜,現實中出現了夫妻一方與債權人惡意串通損害夫妻另一方權益的情形,甚至出現了適用二十四條判令未舉債一方配偶共同承擔虛假債務、非法債務等極端案例。為及時有效解決這一問題,2017年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補充規定和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及夫妻債務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審理好相關案件。
  • 陳律說法|婚姻關係存續期間,一方舉債一定屬於夫妻共同債務嗎?
    其後,因黃某未能償還借款,楊某經追索無果,遂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決黃某、陳某(註:黃某與陳某為夫妻關係)立即共同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並共同承擔全部訴訟費用。黃某與陳某為夫妻關係,黃某與陳某夫妻關係存續期間,家庭生活來源於陳某,陳某從未聽說黃某向第三人借過錢,亦從未聽說有第三人向黃某追討債務,更不存在黃某通過第三人舉債用於家庭共同生活或經營的情況。
  • 夫妻一方私下舉債如何認定?孩子監護權歸誰?家事審判有了新情況
    調解過程中當事人出現偏激情緒,「心理疏導員」及時介入進行情緒疏導,經過法官與「三員」耐心地勸解疏導,最終徐某某同意離婚,姜某某同意作經濟補償。此後回訪中,法院還多次對徐某某進行心理疏導,並協調婦聯、民政部門為其辦理了低保。
  • 《借條》只有夫妻一方籤字,法院會讓另一方的配偶共同還款嗎?
    關於夫妻一方籤字的借條,該筆借款是否屬於夫妻婚姻關係存續期間的夫妻共同債務問題。法院是如何處理呢? 咱們先看現行的法律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34;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34;的規定。
  • 夫妻一方避免「被負債」的10個大招
    一、非舉債方應儘量避免在大額債務協議書上簽字。《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條規定了夫妻共債共籤的原則,夫妻雙方共同籤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因此,如果非舉債方在相關債務協議上簽字,則極有可能因被法院認定為有共同舉債的意思表示而不得不承擔共同還款責任。
  • 夫妻一方私下舉債如何認定?孩子監護權歸誰?家事審判的這些新情況...
    調解過程中當事人出現偏激情緒,「心理疏導員」及時介入進行情緒疏導,經過法官與「三員」耐心地勸解疏導,最終徐某某同意離婚,姜某某同意作經濟補償。此後回訪中,法院還多次對徐某某進行心理疏導,並協調婦聯、民政部門為其辦理了低保。  夫妻一方私下舉債不算共同債務  夫妻共同債務認定問題是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 民法典丨夫妻一方避免「被負債」的十點提示
    夫妻雙方共同籤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屬於夫妻共同債務。因此,如果非舉債方在相關債務協議上簽字,則極有可能因被法院認定為有共同舉債的意思表示而不得不承擔共同還款責任。非舉債方應儘量避免在大額債務協議書,如借款合同、借條、還款計劃、承諾書上簽字,不論籤字的位置是借款人、保證人、還是見證人。補充:基於夫妻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
  • 夫妻一方轉讓股權是否必須經另一方同意才有效?
    基於這兩種不同的形態,夫妻一方轉讓股權是否須經另一方同意的結果不盡相同。從婚姻法的角度,既然夫妻共有的股權屬於夫妻共同財產,那麼夫妻一方處分共有財產的行為應當適用婚姻法,但由於股權轉讓又同時屬於公司法的調整範圍,因此,夫妻共有股權轉讓的問題既應適用婚姻法,又應適用公司法。
  • 夫妻一方未經對方同意,私自出賣共同財產,是否有效?
    法律知識要點:在實務中會經常遇到,夫妻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將夫妻共同財產與第三人進行買賣、贈與等處分,該處分行為是否有效?(二)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對夫妻共同財產做重要處理決定,夫妻雙方應當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
  • 司法經驗告訴你:夫妻一方避免「被負債」的十點提示
    既能對債權人課以一定的風險控制義務,不明顯加重其負擔。同時,能夠在家庭重大財產利益的處分上保護夫妻另一方的利益。事後追任的方式,不限於書面形式,實踐中可以通過電話錄音、簡訊、微信、郵件等方式進行判斷。以下情形,可作為各級法院認定「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債務」的考量因素:(1)單筆舉債或對同一債權人舉債金額在20萬元以上的;(2)債務發生於夫妻分居、離婚訴訟等夫妻關係不安寧期間,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的;(3)出借人明知借款人負債纍纍、信用不佳,或在前債未還情況下仍繼續出借款項的;(4)借貸雙方約定高額利息,與正常生活所需明顯不符的。
  • 夫妻一方避免「被負債」的10個大招|轉需
    因此,如果非舉債方在相關債務協議上簽字,則極有可能因被法院認定為有共同舉債的意思表示而不得不承擔共同還款責任。非舉債方應儘量避免在大額債務協議書,如借款合同、借條、還款計劃、承諾書上簽字,不論籤字的位置是借款人、保證人、還是見證人,總之,能不籤字則不籤字。二避免使用自己的資金帳戶和債權人產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