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十年,無印良品商標糾紛案終審落定,日方落敗。
日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無印良品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判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及其子公司立即停止侵犯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在天貓「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和中國大陸的實體門店發布聲明以消除侵權影響,並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及合理開支12.6萬餘元。
1980年誕生於日本的「無印良品」屬於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在全球註冊「無印良品」和「MUJI」商標。該品牌在2005年進入國內,開設上海無印良品子公司,從2012年起,在中國以每年30~50間店鋪的速度擴張,受到不少國內消費者喜愛。
在國內的商標問題上,日本無印良品陷入了漫長的糾紛中:海南南華實業貿易公司於2000年在第24類商品註冊了「無印良品」商標,後於2004年被轉至此次相關訴訟的原告方——北京棉田紡織品公司。北京棉田又在2011年授權北京無印有限公司,在中國獨家使用該有關商標,而棉田也正是該公司的投資方。
而日本無印良品的母公司良品計劃在1999年向我國商標局申請註冊了「無印良品」商標,但僅指定使用在第16,20,21,35,41類商品或服務上,且截至被異議商標申請註冊日的2000年4月6日前,該公司並未向商標局申請在第24類商品上註冊「無印良品」商標。
儘管北京棉田曾發布聲明稱,其對商標的註冊完全與日本「無印良品」無關,但旗下的「無印工坊」實體店無論是從室內裝潢或是產品都與日本無印極其相似,究竟是不是「惡意搶註」,雙方各執一詞,難以界定。
自此,上海無印和北京無印兩家公司就商標問題經歷了數場官司。其實早在2001年尚未進入國內市場時,良品計畫就對商標問題向棉田公司提出異議,但被國家商標局和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駁回。此次則是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起訴日本無印侵犯其商標權。在一審、二審中,日方稱其使用的是繁體的無,並不構成侵權,但終審結果仍為日方敗訴。
儘管敗訴,但此次商標案的結果也不等於MUJI完全失去「無印良品」商標,外界對判決的解讀有些過於片面。
上海無印母公司良品計畫強調:「即使上述判決生效,判決的對象也僅僅是針對北京棉田所擁有的24類商標。我方可以繼續使用已經擁有的各類別上的『無印良品』商標權。」24類商標覆蓋的商品種類只包括棉織品、毛巾、床單、枕套和被罩等產品。
上海無印仍對「無印良品」持有包括廣告;商業經營;商業管理;辦公事務範圍的35類商標。意味著MUJI在國內能使用「無印良品」宣傳,但也有人提出疑問稱:專賣店商標應當與店內商品商標相一致,對此還沒有確切結論。
進入「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可以看到上海無印有限公司已經發布聲明,稱其將對24類商品的商標情況進行整改。記者瀏覽商品後,也發現在毛巾等產品的關鍵詞中均看不到無印良品字樣。
官方聲明 來源:無印良品MUJI天貓旗艦店
儘管官司敗訴沒有給MUJI帶來其品牌實質性的影響,但在天貓上存在「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和「無印良品旗艦店」兩家店鋪。消費者在搜索框中搜索時,無論是輸入「無印良品」還是「MUJI」,都無法直接跳出類似於其他品牌的天貓旗艦店推薦頁面。
由於此次商標糾紛案,在一些細節之處,MUJI在國內無法做到十全十美。
題圖均來自無印良品MUJI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