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曾經勢不可擋的無印良品竟然會在商標上認栽。
山寨是把殺豬刀,賠了錢財,丟了商標
在全球零售業中,有兩個獨特的自有零售品牌,一個是來自瑞典的宜家,另一個是來自日本的無印良品。它們的所有產品都自成一派,從不銷售其他品牌的產品。
其中,無印良品可謂生活百貨中的王牌。它憑藉卓越的品質、獨特的產品風格和優秀的經營策略,創下260億元營收,成為個性化消費的代表,並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
然而,一路高歌猛進的無印良品,最近卻陷入了一場商標危機!
原來,無印良品一直因商標被人「山寨」而困擾,於是索性把持有同名品牌的「北京無印良品」告上了法庭。他們的態度很堅決:世界上只能有一個「無印良品」。
但意想不到的是,12月11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判株式會社良品計畫(以下簡稱良品計畫),也就是日本無印良品的品牌方敗訴。要求其停止「侵權」行為,公開發布聲明,並賠償中國無印良品經濟損失50萬元。
也就是說,原本是「正版」的無印良品輸給了「山寨」貨,在某些品類上反而不能再用無印良品這個商標了。這簡直就是李鬼殺了李逵,顛倒黑白啊!
雖說是不服氣,但良品計畫到底是遵紀守法的公司,敗訴後立即發布了聲明,放棄了部分產品的「無印良品」商標使用權。
這個北京無印良品,究竟是什麼來頭,竟然能「以假亂真」,從「正版」無印良品中搶走商標!難道就因為是日本企業,就無法在中國維權嗎?
曠日持久的商標戰爭
其實,中國的法院並沒有偏袒任何一方,「山寨」的勝訴完全合乎法理,良品計畫的敗訴,也有其自己的責任。
早在2004年,日本「無印良品」這個品牌進入中國之前,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就已經註冊了無印良品這一商標。而良品計畫2005年才正式進入中國,根據先來後到的規則,良品計畫確實才是侵權的一方。
雖然這種「搶註」行為很無恥,但這也暴露了良品計畫版權意識的缺失。
此外,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所擁有的也僅僅是第24類商品(主要是棉紡織品)的使用權,就像「長城」汽車和「長城」紅酒互不幹涉一樣,良品計畫的其他商品依舊可以使用「無印良品」字樣,所以無印良品的忠實用戶不必過度擔心。
儘管良品計畫在本次商標侵權糾紛案中敗訴了,此前這兩家公司已經交鋒多輪,而獲勝的均是良品計畫,前後獲得的賠償金都有200萬元。
原來,這個「山寨」的無印良品不止在商標上動手腳,從門店設計到產品風格,處處都有刻意模仿良品計畫的痕跡,甚至還光明正大地印有英文「MUJI」字樣,表現出滿滿的碰瓷嫌疑。
另外,「真假無印良品」給消費者帶來的困擾不止於實體店。在天貓上,也同時並列著兩家公司開設的名為「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和「無印良品旗艦店」的線上店鋪,不留心的消費者真的很容易弄錯。
而這家「山寨」的無印良品,產品質量實在不敢恭維,與正牌差得遠了。但有時候沒搞清他們之間關係的客戶便會把氣撒在正版的頭上,受此不白之冤,也難怪良品計畫要一再訴諸法律了。
值得慶幸的是,山寨的伎倆也就只有這些而已,正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次敗訴並不會給良品計畫帶來太大的損失,反倒能藉此機會讓大眾了解真相,也算是因禍得福。
搶註商標,也是一門「好生意」?
被各種山寨品牌搶註商標的,不止無印良品一家。幾乎所有的知名品牌,都或多或少因為商標打過官司,甚至搶註商標本身,也成了一門生意。
比如,大名鼎鼎的蘋果公司為了一個商標,就付出了數億元的代價。
2010年,蘋果起訴甚深圳「唯冠」公司不履行「iPad」商標轉讓義務,經過兩年的訟戰,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判定蘋果公司敗訴,需要花6000萬美元才能贖回商標。此外,iPhone的商標也是蘋果花了800萬美元買回來的。
又比如,美國運動品牌New Balance在2003年重返中國時,發現最接近品牌的譯名「新百倫」已經被廣東的一家民企搶註了,這家公司還向New Balance發起侵權訴訟,最終以New Balance賠償500萬元告終。
除了這些巨頭之外,一些本土網紅的名字也被搶註過。2017年最火網紅「PAPI醬」的各個類別商標均被搶註一空,以至於她的經紀公司不得不花十萬元將其買回,而註冊的成本僅8000元,堪稱一本萬利!
但是,靠這種投機取巧的方法賺錢,終究不是一門好生意。官方的不支持自然不必多說,很多商標即使搶註成功了,也不一定會有公司來買。至於那些成功「訛」到錢的,不過是運氣好罷了。
所以,賺錢還是要走正道,搶註商標與買彩票無異,你只看到中獎者光鮮亮麗、不勞而獲的一面,卻沒看到底下無數失敗者血本無歸的樣子。
作者: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