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為媒介,媒介即隱喻,隱喻創造文化
《娛樂至死》/[美]尼爾·波茲曼/中信出版社語言不愧為一種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們成為人,保持人的特點,事實上還定義了人的含義我們讀書、看電視或看手錶的時候,對於自己的大腦如何被這些行為所左右並不感興趣,更別說思考一下書、電視或手錶對於我們認識世界有怎樣的影響了。但是確實有人注意到了這些,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劉易斯•芒福德 就是這些偉大觀察者中的一個。他不是那種為了看時間才看鐘表的人,這並不是因為他對大家關心的鐘表本身的分分秒秒不感興趣,而是他對鐘錶怎樣表現「分分秒秒」這個概念更感興趣。
-
每天早起讀書2小時寫作一篇文章,我會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今天我開啟了30天OKR目的驅動練習,我確定了兩個目標,其中一個就是早起讀書兩個小時,每日寫一篇文章。今年難得的是我90分鐘裡面都在安靜認真地看書思考,沒有受到任何幹擾,這樣的感覺很棒。
-
書聲電臺|《娛樂至死》裡的媒介噬魂怪
語言無愧為一種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們成為人,保持人的特點,事實上還定義了人的含義。但這並不是說,除了語言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媒介,人們還能夠同樣方便地以同樣的方式講述同樣的事情。我們對語言的了解使我們知道,語言結構的差異會導致所謂「世界觀」的不同。
-
粗略讀了一下《娛樂至死》
粗讀《娛樂至死》有感網圖請饒恕我的無知,在我讀《娛樂至死》之前,一直不知道有這麼一本書,認為「娛樂至死」本身應該一個社會批判人士為了批評這個社會,或者說這個世界而發明的一個詞語。第一次聽說「娛樂至死」這四個字的時候,覺得發明這個詞語人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定是一個富有遠見的人,能夠將社會痛楚,以及當代人們的生活形式濃縮為「娛樂至死」四個字,充滿寓意,深刻,且讓人不得不正視。既是讀後感,雖然只是粗讀,但也應該簡介一下這本書的。
-
《娛樂至死》:不要讓娛樂吞噬你的大腦,禁錮你的自由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擅長研究媒體生態學,著有《娛樂至死》一書,該書出版於1985年,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普及,美國的電視取代傳統印刷術後,信息媒介被電視定義,趨向於娛樂化,一切生活方式都走向娛樂,群眾逐漸變成娛樂的附庸。
-
「娛樂至死」時代,讓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一條「鹹魚」
最近看了一本書《娛樂至死》可以說確實很贊同書裡面的一些觀點,我們在被海量碎片化信息瘋狂填滿的時候,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也將成為一個大問題。包括自己在內,其實我們每天拿著手機刷著視頻享受著視覺盛宴和娛樂化帶來的快感,看似接受很多信息,真正有用的信息並沒有多少,基本上都是碎片化的。
-
知識賽道悖論之年:「娛樂至死」的抗爭
只是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在商業利益的誘惑下,在「殺時間」成為網際網路新法則的時候,「娛樂至死」早已盛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卻遲遲沒有到來,全民性的知識焦慮卻是事實。知識膠囊只是藥引,一個「羅振宇」遠遠不夠短視頻初興的2015年冬天,羅振宇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自己的一場重要演講。
-
VR電影的綜合媒介特性:視覺文化的內在超越
那麼,VR《盲記》因此就落入傳統媒介的視覺化窠臼了嗎?在此,我們有必要重提VR媒介的互動屬性。的確,VR很容易混同於同樣以「沉浸感」著稱的大屏幕(寬屏、巨幕或球幕)電影,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它「數字界面」的本性,無視其內在繼承的互動基因——這個基因可以被抑制,卻始終存在。按照巴贊的說法:電影是一種以「完成時」為主要時態的「死」去的影像。那麼,VR則應該是一種以「進行時」為主要形態的「活」著的經驗。
-
眾神狂歡:「奶頭樂戰略」下的娛樂至死
布熱津斯基認為,這個「奶嘴」就是兩種娛樂方式:一種叫做發洩型娛樂。比如開放色情產業,鼓勵網絡暴力遊戲,鼓動無休止的口水戰等等;另一種叫滿足型娛樂。比如拍攝大量的肥皂劇,偶像劇,真人秀,製造娛樂八卦等大眾化視聽娛樂節目,讓這類快餐式的文化產品充斥人們的生活。最終終達到兩個目的:第一是大量佔用人們的時間;第二是讓人們喪失思考的能力。布熱津斯基說,只要這兩點做到了,那80%的「被邊緣者」者就會甘於現狀,任人擺布。
-
媒介形象的研究現狀及重新定義
同時,他每天會去報亭購買(而不是訂閱)另一份小報《每日郵報》來看。有意思的是,當我向他借閱《每日郵報》時,他總是面露羞色,反覆強調:「這份報紙不太嚴肅,其實我主要看《泰晤士報》」!與中國相比,英國是一個社會分層相對清晰的國家,每個階層都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相對獨特的生活品位、消費方式和文化生活,其中也包括媒介消費。階級(或階層)標誌在媒介消費中隨處可見。
-
第二媒介時代,媒介與社會
第一媒介時代對於知識分子的權威性進行了挑戰。 的確,在信息製作者極少而信息消費者眾多的播放型模式佔主導位置的時期,馬克·波斯特認為:存在著某種觸犯知識分子作者權威感的東西,而無論所論及的文化客體具有怎樣的質量,這種冒犯總是存在。
-
有人總是說「媒介即訊息」,但你真的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媒介即訊息」可能是通信領域最著名的句子,如今他已經超越了專業學科範疇而廣為人知。說這句話的人是20世紀最影響力麥克盧漢的媒體思想家。他的著作和理論,尤其是這句名言,直接開啟了媒介環境學派的發展歷程。而深受其影響的媒介環境學派,其對媒介的解讀和定義是否具有說服力?由於麥克盧漢理論在當今的媒體環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有著非常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因此我們應該不斷反思這些觀點和理論,以便更好地理解資訊時代的基本特徵。
-
泛娛樂化的年代,娛樂至死與奶頭樂,人生追求是什麼?你幸福嗎?
比如說,周恩來總理在年少時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理想,而他也確實實現了。我們或許做不到周恩來總理做到的地步,但是保爾柯察金曾說過的那樣。「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
-
娛樂至死:媒體傳播的社會功能還可以進一步退化嗎?
4.娛樂消遣的功能傳播的娛樂消遣功能包括放鬆緊張的情緒、滿足人們的藝術享受。娛樂消遣是人類的工作之餘從事的一種以放鬆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的需求。人類早期的相關活動主要是唱歌、舞蹈、騎射、登山、攀巖、蹦極、漂流、滑雪、潛水、越野、溯溪等實體活動,媒體的發展,實體娛樂活動可以通過媒體再現和傳播,成為娛樂消遣的重要形式,有利於人們陶冶情操、升華精神境界、開闊眼界和互動交流。但娛樂消遣有度,度了則會消極、低俗了則會負面。
-
學霸是如何讀書的?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
導語: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知識快速汲取的階段,讀書作為知識的主要汲取途徑在這個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面對升學壓力和繁重的課業,中學生讀書究竟該怎樣讀?葉聖陶先生給出了這樣的建議: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
-
楊超越九宮格百變造型,成新浪娛樂首頁大焦點,有點偶像劇的意思
本期關鍵詞:楊超越、九宮格福利、新浪娛樂、首頁焦點、偶像劇娛樂新看點,微影細點評,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影子,和你們如影隨形,大家可以叫我的名字:微影火箭少女前陣子的時間基本上都處於休假的日子當中,現如今,她們又再次開始了營業,有部分網友對於火箭少女如此緊密的營業表示不理解
-
年輕節不是「爺青結」!|Y2Y品牌年輕節
很多表情包和自製成語是什麼意思?——有大事要發生了!品牌營銷界發出藍色預警:8.25—8.27,Y2Y品牌年輕節在天津泛太平洋酒店召開,持續三天的青春風暴將席捲這座城市。Y2Y品牌年輕節:年輕就是這個YOUNG「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在上個世紀就發出了這樣的聲音。
-
網絡讀書節目:讓書香溢出"屏"外
與此同時,研究者們開始擔心兩個問題:作為「速讀」或「導讀」的網絡讀書節目會不會替代對書籍的「精讀」,從而顛覆傳統的閱讀方式?網絡立體閱讀會不會消解傳統閱讀的理性審美,從而破壞文化水準? 就第一個問題,可以從文化與娛樂的「博弈」進入討論。隨著技術的發展,媒介形態多樣,信息潮水般湧入人們的掌心——行動裝置,「苦讀的耐心」和邏輯的思考逐漸被視聽的感性瓦解。
-
別讓娛樂至死,毀掉你的人生!
短短幾天的時間,她迅速晉升為抖音第一網紅,粉絲量迅速達到1200萬的驚人數字!一夜成名。學習多苦啊,讀書多苦啊,人家發發視頻就比考上北大清華還有名有利,當網紅、賺錢、整容、傍大款才是人間正道。」抖音的本質,就是以算法為內核的娛樂APP。
-
無悔二次元:在娛樂至死與信息碎片化時代,我們如何去逛B站?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面對手機和網絡上到處充斥著廉價的娛樂信息,如何保持自我,不被自己喜歡的東西毀掉?有人甚至說娛樂至死是美國給中國下的陷阱,其實美國只是發現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要共同面臨的挑戰。我覺得娛樂應該如同香菸,在顯眼的位置標上過度娛樂有害健康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