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曬家庭攢錢帳本:每月孝敬父母2000避免月光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每月收入9000元,固定支出僅700元,一年存下9萬元「很輕鬆」……

  近日,一則網絡攢錢神帖引發網友豔羨。尤其是「生活用品啥的我們單位都定期發」、「一個月去父母那15次」,連吃帶拿的表述,讓網友不服不行。

  「體制內加啃老」是不是攢錢的不二法門?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的「80後」,曬出了自己的家庭帳本。

  神帖

  「月開支1000,年存90000的方法,其實也沒什麼難度」

  錢該怎麼攢?日前,一對南京小夫婦曬出了自己月固定開支700的攢錢神帖,並稱「生活質量很好」,不過想要極限存錢,也少不了各種限定條件。

  帳本

  餐費:不足450

  「早飯都有草雞蛋、牛奶(豆漿)、稀飯、麵包(或包子、燒賣之類),在家吃,這些我們都是提前在超市買好後(一般晚上去超市,草雞蛋打折,散稱有時不到6元一斤,兩個草雞蛋不過1元,有時盒裝的草雞蛋還會買一贈一,比如7.8一盒8個的贈一就是16個;原價八九塊的很好的麵包,晚上超市到點都打折兩個6元,一般買一次夠我們吃3天都吃不掉,太多了。午飯在單位吃不要錢,休息天午飯有時懶得做,有時早飯多吃點,有時在父母家吃。一個月30天左右晚飯,我基本10天左右在外應酬,5天左右晚上在單位加班,單位給解決,這一起15天晚上老婆通常在家自己弄飯,一個女孩能吃多少啊?另外15天左右我們都到父母家吃的,他們不用我們給生活費。油鹽醬醋米麵等等因為不怎麼在家吃,買一次有的用呢,就算一個月50吧」

  水果:50

  「我們一個月去父母那15次,都有水果吃,而且父母都會一次買好多水果,我們每次離開都會帶好多回來,很多,夠吃很多天,偶爾自己買,所以自己買的話50一個月是足夠的了,而且通常用不到」

  話費:50

  「我們和家人有親情號,在單位都有短號,所以一個月話費都不高,兩人50左右」

  交通水電:150

  「我們都有小電動車,公交卡每人充50都可以用大半年的。寬帶一年是移動的480,一個月40;有線電視一個月24;水、電、氣一個月100(夏天和冬天4個月多100)」

  生活用品:0

  「生活用品啥的我們單位都定期發,什麼毛巾、香皂、洗衣粉、衛生紙、飲料、糖、冷飲、內衣、女職工用品等等!」

  非固定支出(每年):25000

  「過年過節給兩邊老人平均每節1000,一年3000,共計6000,我們每年旅遊雜費4000,人情往來2000,零花錢人均1000,添置衣服、鞋、褲等人均2000,緊急支出待用:5000」

  「不能孝順爸媽,還總去拿這個拿那個,很鄙視。」

  每月帳本:

  餐費:1000(早飯通常就是喝包牛奶,吃個小麵包之類。午飯在單位的食堂吃,算是免費。晚飯在住處附近吃,是一天中花錢最多的,燒烤、快餐、麻辣燙,有時只吃水果。周末不去單位,有時和朋友聚餐)

  服裝:1000(總覺得衣服不夠,常常這周買完了下周又買,一個夏天已經花了3000買衣服,冬天的衣服更貴)

  租房:250(和另外兩個同事一起住單位宿舍,水電氣和網費三人均攤,每月平均100元,網費50元,房費100元)

  交通:200(出行基本都是公交和地鐵,偶爾打車。每年回家四五次,火車票總共需要3000元左右)

  孝敬父母:500(平時我不在父母身邊,就逢年過節給他們買點禮物,多少算是我的心意。今年的母親節和媽媽的生日,我給媽媽買了兩個金飾,花了2800,爸爸生日給了800元)

  娛樂:500(比如看電影、唱歌、買書,夏天報了遊泳班,入秋買了健身卡)

  其他:500(手機費、護膚品、日常生活用品,還有不固定的隨禮錢)

  個人總結:

  因為我的出差機會很多,所以旅遊這方面沒有單獨的開支。算下來每月要花四千多,幸好單位提供宿舍。不過就算月光我也不想像那個網友發帖的那樣存錢,啃老啃得太嚴重了吧,不能孝順爸媽,還總去拿這個拿那個,很鄙視。再一個,買地攤貨我接受不了,年輕的時候不打扮,什麼時候打扮啊,結婚以後肯定會後悔的。就算攢了錢,再被丈夫甩了,哭都沒地兒。

  「在北京,一年收入20萬-30萬總消費至少在12萬-15萬左右。」

  每月帳本:

  餐費:2000-2500(每天平均至少50塊的吃飯錢,再加上外面吃,我覺得這數可能都保守了)

  服裝:500(老婆節儉我更節儉,這個就算全年平均數吧)

  交通費:400(老婆有班車,我不坐班但需要偶爾打車)

  養車費:1000(剛買的車,一個月連罰款帶油費正好1000)

  房貸:4000(公積金貸款80萬,目前最低還款額還款中)

  孝敬父母:2000(兩邊各意思1000塊,雙方父母也不指望我們)

  水電氣通信:500

  娛樂:800(看電影,每次得100,再加上買書之類)

  其他:1000 (這個就打個富裕,其實花沒花我也不知道,平時沒那麼精細的記過帳)

  個人總結:

  這些加一起,就是13000了,不算房貸是9000,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啊。另外還有每年出去玩,和購買一些大件如電腦手機之類,一年也得2萬-3萬,所以一年總消費至少在12萬-15萬左右。

  我個人小富即安的心理,覺得這個消費不算高,但是也能滿足需求,但對個人收入不滿,不敢增加其他消費。前一陣老婆突發奇想,想買個翡翠手鐲,我們猶豫再三,就覺得還不是我們消費能力的範圍內,就取消了。

  這還沒算養孩子,父母生病等重大開銷,所以從某種程度看,在北京,一年收入20萬-30萬,雖算不上「奴」,但你想一年多出去玩玩,來個大溪地之類,基本就是妄想……

  「『省錢大法』裡面最節約的地方就是不掏房租,單位有免費的飯,還可以到父母家蹭。」

  每月帳本:

  餐費:2500(單位沒有食堂,基本都在外面吃,附近的快餐一人份大約30元左右,每天算上水果、牛奶等約50元。有時還會和朋友、同事聚餐,互相請客)

  服裝:300(換季的時候買幾件,有固定的幾個牌子)

  租房:2800(在西直門租兩居室中的一間,每月2600元。水電網費與另一租戶均攤,每月約200)

  交通:150(基本都是地鐵出行)

  孝敬父母:2000(說是給爸媽,其實相當於他們幫我存起來了,免得我真的成了「月光」)

  旅遊:2000(每年我大約會安排兩次國外遊和一次國內遊,這是放鬆身心的一個好方法。雖然平攤到每個月開銷比較大,但我覺得很值得)

  其他:500(話費、看電影、隨禮、突發奇想買個什麼,平均到每個月裡)

  個人總結:

  我最大的三項開銷就是吃、住、玩,這不就是所謂的「省錢大法」裡面最節約的地方嘛。不掏房租,單位有免費的飯,還可以到父母家蹭。我父母不在身邊,自己不怎麼會做飯,就只能在外面吃,房租也佔了一大塊。要沒這兩項,我不也能省下五千多。

  能湊成這麼一對夫妻概率挺低的,單位都得是國企,啥都發。父母退休金多,有條件讓他們左蹭右蹭。最重要的是夫妻倆三觀一致,都清心寡欲,男的願意呆家裡,女的願意買地攤貨。倆人每年旅遊經費才4000,夠去哪的啊?不過我的樂趣在於旅行,沒準他們的樂趣就在於存錢。我看他們覺得沒意思,人家可能還覺得自己過得挺滋潤。吳楠 魏婧

相關焦點

  • 小錢拖垮小白領 80後月光小夫妻的「拿鐵生活」
    這些看似小錢的消費,慢慢地積少成多,就使得各位白領在每月發工資前的一段時間都在貧困線上掙扎。   80後小夫妻的拿鐵生活   趙先生和妻子都是85後的年輕人,分別在海口上班。兩人每月的工資加起來有7000元左右。結婚之後,家裡父母在海口幫忙買了房,付了首付,夫妻倆只負責每個月的房貸1700元,還剩下5000多元盈餘。
  • 80後,如何孝敬父母?_為人子女_中國青年網
    80後,大多為獨生子女,現在,他們都已相繼成家立業,在面對事業、子女等壓力的同時,每一對夫婦也面臨著4個老人的贍養責任,如果你是80後,你如何處理各種關係,如何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網友新萍:其實不管是80後,還是其他年齡段的人,都存在一個孝敬父母的問題,多數人做的挺好,至於非常孝順和特別不孝的,都是少數案例。
  • 盤點11普通家庭生活帳本:幸福就是不用記帳
    艾學用展示帳本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幾乎都能找到具體而微的喜怒哀樂。
  • 盤點11個普通家庭生活帳本:房子是長久的痛
    根據艾學用的帳本,2005年,大米已經漲到了1.6元一斤,在過去五年內增長了77%;5公斤一桶的食用油從2001年的40元漲到了50元,增長達25%。對於退休後的艾學用來講,除了吃、穿等基本生活開支,其他的就儘量避免了。  2008年,艾學用的退休金漲了,從原來的1200元提到了1400元。2010年,艾學用每月的養老金提到了2300元。而與此同時,物價的增速在艾學用看來則是驚人的。
  • 十多個帳本記錄了家庭支出 也見證了30年時代變遷
    鞏文海在對記帳情況做月總結,分類匯總後和老伴對帳鞏文海累計的部分記帳本生活帳記了30年 每筆開銷都有數10月2日,記者來到奎文區張面河小區鞏文海的家中探訪。時值月初,鞏文海坐在書桌旁,戴著老花鏡,手指噼裡啪啦地撥弄著算盤,時不時在帳本上做著記錄。
  • 新個稅惠及70後80後家庭 納稅人開始個稅APP申報
    一80後家庭個稅降五成  「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新政策,惠及千家萬戶,特別是像我這樣典型的80後工薪家庭。 」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計財部員工何新穎感觸頗深。    一80後jiati典型的70後、80後家庭為倒金字塔形結構,上有四位甚至更多的老人需要贍養,下有一個或兩個孩子需要撫養。年輕的父母除了要承擔父母的贍養、子女的撫養及教育支出、住房銀行貸款等費用之外,為了未來有更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自掏腰包通過學習進修來提高職業競爭能力。如果家庭中不幸罹患大病的,他們還要承擔大病醫療的高額支出,導致有些家庭因病返貧。
  • 廣東孝敬長輩的紅包廣東給的最多 全國壓歲錢紅包地圖
    「以前每個月住在家裡,都會給爸媽交家用,雖然不多每次只有1000多元,但自己工作後一直是這麼做的。」  家住天河區的廣州市民王小姐透露,自己現在獨立成立小家庭後就變成春節期間包一個大紅包給爸媽。對於狗年春節給父母的紅包數額,王小姐表示自己今年包的是五位數以上。
  • 跟程式設計師學攢錢,做一個輕鬆的「表哥」!
    當你快50歲時,孩子長大了,大額支出少了, 許多家庭都有資產性收入,此時處於積蓄巔峰而支出穩定的狀態。每個人的職業特點和家庭背景是不同的,整個金融生命周期裡的財務規劃也會不同。以原生家庭為例,父母能夠幫忙支援買房首付的,和父母沒有退休金需要靠子女養老的,財務規劃肯定是不同的;想要養兩個孩子的,和決心丁克的家庭,財務規劃也必定不同。考慮好這些外部條件,才好提前為人生大事規劃資金。
  • 帳本故事:中國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  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  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
  • 我採訪了58位「攢錢高手」:整理了一份親測有效的攢錢方法合集
    最近她理財APP在舉辦7周年有獎徵文活動,其中有一個主題是:#攢錢路上,你用過哪些親測有效的好方法?  有58位財蜜發了帖子分享自己的經驗,有2000多名財蜜參與了討論。  她姐今天就給大家精選了13位財蜜親測有效的攢錢方法一次性匯總給你,總有一款是適合你的!(內容過於豐富建議先轉發再看!)
  • 一份合格的家庭帳本,應該包含這4個部分(免費領表格模板)
    本文是「8篇帖子教你學會記帳」系列乾貨的第6篇「家庭帳本怎麼做」,該系列所有文章如圖:
  • 孩子工作後,需要給孝敬父母的錢嗎?為什麼?
    導語:孩子工作後,需要給孝敬父母的錢嗎?有人認為應該給,因為父母養育孩子成人不容易;有些人覺得不必要,認為父母如果太算計錢,會傷害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兩個非常現實的案例。01 案例一:剛參加工作,父母就問我要錢,我現在的壓力好大呀!
  • 「小帳本」記錄40年中國家庭成長「大數據」
    從事檔案工作的徐梅說,母親筆下,不只是瑣碎的流水帳,更是一份反映改革開放四十年居民生活變化的「家庭檔案」。翻看最早的帳本,封皮已經泛黃,空白處列著不少加減法算式。「1979年時,生活比較困難,除固定日常支出外,還要供養祖父母,負擔很重。」徐梅說,母親偶爾忘了記下當天的支出,哪怕睡下了,也要披衣起來,拿出帳本補記上。
  • 11個普通家庭的帳本「經濟史」:算計不到要受窮
    11個普通家庭的「經濟史」  帳本是一個家庭經濟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鹽,有吃喝玩樂,有買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養老……  帳本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註腳:有房市調控,有CPI高漲,有收入分配改革,有寬鬆貨幣政策……  中國經濟的每一次風雲變幻,在每一個家庭帳本上,幾乎都能找到具體而微的喜怒哀樂
  • 老夫婦57年記錄家庭收支 帳本記錄時代變遷
    二來要給雙方父母寄贍養費,再加上其他開銷,兩人的工資用起來常常捉襟見肘。」於是,分別是統計和會計出身的兩人決定記帳,用以控制支出。這一記,就記到了現在。  「上世紀90年代前,精確到分;上世紀90年代後,精確到角。外孫要錢買東西可以,發票要帶回來入帳;自家種的蔬菜也按市場價折價計入,使收支情況精確無誤。」兩位老人的專業和堅持,讓整個帳目嚴謹細緻、清清楚楚。
  • 大家庭關愛小家庭 企業給員工父母發放「孝敬父母金」
    收到「孝敬父母金」的員工父母笑得合不攏嘴張柳 封面新聞記者 羅軒「我女兒在方大達州鋼鐵工作,這個月我收到了企業發放的1000元『孝敬父母金』,真是又高興又感動。」8月10日,方大達州鋼鐵員工劉彥男的母親銀行卡上收到了兒子單位發來的1000元「孝敬父母金」,喜不自勝。當天,方大達州鋼鐵「孝敬父母金」陸續發放,符合條件的4750名員工父母以家庭為單位都享受到了企業發放的1000元「孝敬父母金」,而且只要企業完成相關目標任務和利潤指標,員工父母每月都可享受到此項福利。
  • 一個中部地區農村家庭的人情帳本
    家裡主事的爺爺在一本本農村小學生的作業本上,一筆一划記錄下家庭人情往來的帳目,留下了一個家庭前行的行行足跡,也留下了鄉土中國一個中部地區三十餘年來人情往來的縮影。  打開這塵封已久的筆記本,紙頁早已發黃,然而直觀的數字背後,變化清晰可見,更讓人觸目驚心。  從改革開放到2000年以前,這個家庭的帳本上數字基本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大多以個位數為主,全部都在兩位數以內。
  • 52周階梯攢錢法你接招嗎
    這種階梯式攢錢法的目的是強制儲蓄,對象主要適用月光族、剁手族等。通過這個方法可以節省不必要的開支把零花錢聚起來,積少成多,讓隨意花費的錢派上更大的用場。  如何讓10元、15元等閒散資金攢成大錢?對於月光族而言,此前有理財專家推薦採用每月定期存1000元的方法,這樣一年下來就能存1萬元。這種方式簡單、便捷,但不具備挑戰性。
  • 家庭帳本的40年 記錄改革開放民生巨變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慶祝改革開放40年·變遷】家庭帳本裡的40年  「沒有想到,我記的家庭帳本成了改革開放的記錄冊。」  說這話的是一個叫張心俠的老人。今年89歲的他居住在濟南市市中區的臥龍社區,是一名離休幹部。
  • 市民統計局裡「曬」帳本 記帳記出十萬元戶
    他們隨身帶來的秘密武器——個性化家庭帳本讓記者大開眼界。  少婦演示電子帳本  「這是信用卡家庭帳本,這是家庭理財帳本。」當著眾人的面發言,25歲的張莉還有幾分靦腆。這位大學畢業3年的姑娘,特地把自己的電子帳本做成演示文稿,滑鼠輕點,記滿各種數據的表格和圖表接連閃現。「一開始的時候只是簡單的流水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