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潮陽縣誌》卷十三載《蝨母仙》傳記 :明初有蝨母仙者,精於青烏之術。至潮為人擇地而多不扦穴,聽人自得之。矢口成讖,後吉兇皆如券。每遇其蹲坐處,則多吉地,故人往往陰識之以為驗。或曰 :即何野雲也。從陳友諒而敗,佯狂來此,然終不得而詳。居止無定,多在鳳港盧家。其鄉外有冢壘然,傳為所葬處。
民間傳說蝨母仙又名何野雲,本名叫鄒普勝,大約生於元末、活動於明初。元末時加入紅巾軍陳友諒的隊伍,與朱元璋率領的起義軍相互抗爭。後陳友諒兵敗,鄒普勝隱姓埋名,取野鶴雲之意,自名為何野雲,雲遊入潮汕,指導潮汕人民製作日常用品、食品,建寨門看風水等等。現部分潮汕陳氏鄉村還流傳著不少關於蝨母仙的故事。
普寧光南陳氏二世祖媽北山許氏逝世後,適逢地師蝨母仙何野雲流落於此,子孫們便請其為祖媽點地修墓,後遂擇地於鐵山砰硼地山上,名曰「美人獻花」。因為主人家熱情招待。有感於主人的盛情款待,很想再報答主人家。完工之後,何野雲便神秘的問主人:「按貴鄉的地理特點和祖墳的風水靈氣,貴鄉子孫將來定會官貴成群。未知你們想日出千官,還是三年一貴?」主人未經思索,隨口答道:「當然是一日出千官為好。」何野雲扳指一算,知是天機,惋惜萬般地嘆了嘆氣。於是,他根據本地的資源、水土特點,便教給光南村民製作豆乾(潮音「幹」與「官」音同)的技術,以圓「日出千官」之說。從此,光南村的人便製作豆乾到市上出賣,有趣的是,光南豆乾製作完畢後,每一塊豆乾中間皆有一個內凹方形小印,以此象徵官印。而光南村村民製作豆乾剩下豆渣,便用來餵豬。因此,製作豆乾和養豬便成為光南村六百年來的主要副業。
蝨母仙從大南山下來後,便住在山門(今汕頭潮南陳店鎮文光)村,幫助建寨門。蝨母仙在建寨門之餘,想起該為這裡的人做點好事,摸摸袋裡有水銀杉種子,於是便在附近播種,至今,文光鄉裡的水銀杉,聽說便是當年蝨母仙種植的呢!蝨母仙建寨門,不但畫圖紙,還動手幫助施工,和主人越來越熟悉了。主人問他喜歡吃什麼東西?蝨母仙從江浙來,江浙習慣燒乳豬,蝨母仙以為熟人有話便直言,說要吃燒豬,並且親自動手燒乳豬吃。主人當然滿足蝨母仙的要求。一日,主婦偶然來到蝨母仙住處,見他將乳豬殺得嗷嗷叫喊,於心不忍,告訴丈夫,靠這個人建寨門是不能建出好寨門的,理由是殺乳豬無好頭彩,不吉利。主人聽了妻子的話動搖了,便封了幾兩銀子將蝨母仙辭退了。現在的文光寨門只建一半,傳說便是當時留下來的。
在棉城鎮文光塔腳的陳厝溝古(現名平和巷),有一座房屋的圍牆和大門都是呈後仰狀的,被人稱作「陳厝溝古,大門向天」,也有人稱之為「塌肚門樓」。相傳,這奇特的建築物也是蝨母仙的傑作。
《惠來杭美陳氏族譜》載:幸蒙地師何野雲先生路經杭美,關心我陳氏創業地理形勢,在林厝圍池仔田挖一小池,池常流黃水,十姓居不住移往外地,杭美才能統一陳氏一姓,成為四族之稱。何地師看杭美東南方,土名黃頭埔至抹港溝一帶,有沙漠吹帚所破,周圍立四條石丁,寫「來龍進寶」四個字立於各方祭沙,現存坑仔庵後一塊為記。號召開大巷口池,是林厝圍的面前局,自有一片石橋在水溝上,長二米七、寬二米,土名池仔田(即在色頭新厝右側,現以沙壓),歷代凡嫁出送喪,必經過此橋。全鄉風光,前有螺槽溪暨五湖會局,後有五山:獅地山、虎頭山、煙堆山、尖山、大徑山,稱五山落脈。大徑潭,稱龍上天池,隨龍水流至中心區牛車巷水,出面前洋。再有五峰:牛角石峰、疑吳山峰、坑仔山頭峰,山頭頂埔峰、陳厝山頭峰,稱秀麗之五峰。杭美是眠牛吉地,寰房長房長孫十一世確守公,建造坑仔庵,鐘鼓響亮,稱眠牛聽鍾。何地師選全鄉中心區可建祠宇,吉地飛鳳形,後背倚金獅峰,前向頭徑嶺麵包石,成為鞠躬案,稱為印石,太平山稱筆峰,聯一對「印石朝來,五馬堂前呈瑞色;筆峰拱對,八座門外映祥光」。
陳群歆曾撰文《從潮汕「蝨母仙」傳說探究潮人文化心理》指出:「蝨母仙」傳說,映射出潮人不同的文化心理,反映潮人對地理風水學說的篤信,對來自中原地區的優秀先進文化的崇拜與接納,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神明的虔誠及對超凡能力的嚮往。
參考資料:
《潮陽縣誌》、《普寧民間故事》、《潮陽民間故事》、《惠來杭美陳氏族譜》、陳群歆撰《從潮汕「蝨母仙」傳說探究潮人文化心理》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