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深圳人,是怎樣「學會」說普通話的
晶報2019年05月15日訊 深圳人說什麼話?當然是普通話啦!確切地說,深圳人說的,是帶有中國各個省份的各種口音的普通話。但是今天的深圳人或許想像不到,就在上世紀80年代,特區建立之初,深圳曾經是全國公認的普通話「沙漠」。為了避免「雞同鴨講」的尷尬,1986年5月10日,深圳在幼兒園大班開設漢語拼音課,以落實市政府提出的「推廣普通話要從幼兒園抓起」的指示。有賴於深圳多年來「推普」的努力,也有賴於新深圳人從全國各地不斷湧入,深圳終於成為中國「最普通話」的城市之一。當你走在街頭,聽著每個人口音各異但大致標準的普通話時,你可以告訴自己:是的,這很「深圳」。
如今,深圳經濟特區建立近40年,已從一個普通話「沙漠」變成中國南方普通話普及率最高的城市,從全國各地前來深圳的人,操著各種口音的普通話毫無障礙地交流,形成深圳獨特的城市文化景觀。深圳語言環境的變遷,是城市發展和深圳人群體形成的重要參照。但你或許不知,1986年5月10日,為了解決語言交流問題,深圳在幼兒園大班開設漢語拼音課,以落實市政府提出的「推廣普通話要從幼兒園抓起」的指示。
早期語言不統一,開會得找幾個方言翻譯
外地人來到深圳,只要會說普通話就可以暢通無阻。這看起來很平常的一件事,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初卻並不像現在的人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上世紀80年代初,深圳經濟特區迅速成為最多打工者聚集的城市之一。這些人來自全國各地,各講各的方言,南腔北調,語言不統一,互相之間溝通起來非常困難,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據悉,深圳市的前身為寶安縣,原居民主要講客家話和粵語(廣府話)。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經濟特區湧入了大量的潮州人,他們講屬閩南語系的潮州話。加上同時前來建設深圳的湖南人、江西人、福建人、廣西人及其他外省人,全國大小方言都在特區匯聚。據1985年初的抽樣調查顯示,深圳市講粵語和客家話的各佔25%,講閩南話(包括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共佔30%,而講普通話的人還不足20%。
深圳市第一任團市委領導、深圳本土作家梁佛金回憶說,深圳在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初期,社會的主流交際語是客家話。「1978年,寶安縣講客家語的人口超過60%。其中,幹部、職工、教師、醫生等大多是客家人。深圳市剛成立時,初期調入的『拓荒牛』大多也是惠陽地區的客家幹部。」他說,緊接著,因為最早前來深圳投資的是港商,加上深受香港電影電視劇、流行歌曲、影視歌明星等的影響,所以深圳社會的主流交際語變為粵語。「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初期,很多市民還不會講或講不好普通話。」
「上世紀80年代初,外國人來深圳洽談生意,若遇上說方言的人,需要找兩三個翻譯,先將外語翻譯成普通話,然後再將普通話翻譯成方言,這樣溝通怎麼行呢?效率太低下了。此外,當時深圳開個會,因為大家說的不是一種語言,也需要找幾個方言翻譯。有時翻譯還把要說的事說錯了。」深圳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馬慶說。因此,當時深圳迫切需要有一種統一的語言來充當交際語。
避免「雞同鴨講」,用普通話統一深圳語言
面對這種局面,為了避免「雞同鴨講」的情況繼續出現,1984年底,深圳市委、市政府根據深圳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用普通話統一深圳語言」的要求。接著,深圳市政府先後下發了《關於要辦好推廣普通話講座、專欄的決定》《關於幹部、職工定級、晉升要考普通話的決定》《關於地名、路牌、單位名稱書寫語標準化的決定》等文件,在全市範圍內積極開展推廣普通話的工作。各系統、各單位也紛紛制訂出相應的措施,加強推普工作。
為了更好地推廣普通話,深圳市於1984年9月底專門設立推廣普通話辦公室,由市政府副秘書長李定和市委宣傳部部長李偉彥任正副主任,設立了專職副主任和專職辦事人員。深圳市政府還提出,學校應起帶頭作用,做到上課、開會使用普通話,招聘教師要考核是否會講普通話;勞動部門招工要把會講普通話作為條件之一,不會講普通話的不招;賓館、酒樓及服務行業,要訂出有關獎罰的辦法,使推廣普通話工作與其他工作掛鈎,抓出成效來。
1985年7月6日,深圳市還成立了推廣普通話協會,並通過了推普協會的章程。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專程囑託秘書寫信祝賀。同時,深圳市率先制定普通話三級標準,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三級標準於1985年經深圳市政府批准頒布。到1994年底,共測試14.3萬多人次。此外,深圳市還成立了普通話培訓中心。
從1985年開始,深圳市曾連續舉辦5屆全市普通話大賽。自1988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穗、深、珠、港、澳」五地普通話交流營活動。此外,經深圳市政府批准,自1990年開始,每年10月(1998年起,為配合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活動,改為每年9月)定為「深圳推普宣傳活動月」,從而將推普工作「制度化」。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深圳特區報》、深圳電視臺、深圳廣播電臺也都開設推普專欄(節目)。
1989年12月,深圳市政府批准深圳市推廣普通話辦公室加掛深圳市語言文字工作辦公室的牌子,以便加強社會用字管理工作。1997年7月,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深圳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由分管市領導兼任主任。深圳市語委下設辦公室。同時,撤銷深圳市推廣普通話辦公室。
為什麼當時要選擇用普通話而不是本地方言來統一深圳語言呢?馬慶介紹說,這是因為深圳是個移民城市,外來人口佔據絕大多數。而這些來深建設者大多會講普通話,而且普通話是國家法定的通用語言,當時國家和廣東省都在大力推廣普通話。因此,普通話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深圳政府統一深圳語言的首選。
助推經濟發展,深圳已成「最普通話」城市
30多年來,在歷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經過全社會的不懈努力,深圳市的語言文字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語言文字管理工作顯著加強,率先實現了普通話的普及和漢字的社會應用基本規範;營造了良好的語言文字應用環境;先後多次被評為國家和廣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受到國家和省政府的表彰。例如,2006年6月,國家和廣東省評估組對深圳市語言文字工作進行正式評估,認定深圳市語言文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創造了寶貴經驗,為全省做出了榜樣。
談起推廣普通話在深圳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馬慶表示,深圳建立經濟特區後,要發展經濟,一要外引,二要內聯,需要加強內外聯繫,進行廣泛交際,這都離不開語言工具。假如語言不統一,勢必給外引內聯工作造成困難,阻礙特區的發展。因此,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大力推廣普通話,用普通話統一深圳語言,有力地助推了深圳的發展。他說:「深圳經濟能有今天的發展和成就,其中就有語言因素,國人到深圳來沒有語言障礙啊!」
「『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載入了我國憲法。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初,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用普通話統一深圳語言』,一方面是為了履行憲法賦予的義務,另一方面也是改革開放、發展特區經濟的迫切需要。因為語言文字太重要了,它既是信息的載體,又是交際的重要工具,是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服務的,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馬慶說。
如今,你只會講普通話不會講深圳當地方言?沒關係!深圳市並不要求外來人員會講當地方言,這裡已是全國「最普通話」的城市之一。(統籌 馬驥遠 採寫 羅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