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FET逐漸失效不可避免,英特爾研發全新設計的電晶體GAA-FET

2020-12-15 電子發燒友

FinFET逐漸失效不可避免,英特爾研發全新設計的電晶體GAA-FET

佚名 發表於 2020-04-01 16:01:34

前言:

不可否認,5nm製程的演進是各項技術和產業逐步成熟、變革的必經之路,亦是根基。

5nm是核心工藝的重要節點

5nm先進位程已不僅僅是代工廠商之間的戰爭,它亦是核心工藝和半導體材料走到極限的重要轉折節點。

當晶片製程演進到5nm,它電晶體的集成度和精細化程度都要比以往更高,可容納更複雜的電路設計,並將更豐富的功能融入其中。

但從目前行業的普遍應用上看,許多產品用28nm、14nm,甚至10nm就已綽綽有餘,再費勁花更高的成本與精力來研發5nm製程,暫且看來就是個賠本的買賣。

話雖如此,當我們把目光放至未來,隨著5G和AI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大數據的爆發式增長,5G智能終端、VR/AR產品、機器人、AI和超算等產品的成熟和應用,都將對晶片的性能、能耗和算力都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

FinFET工藝盛行多年

FinFET和FD-SOI使摩爾定律得以延續傳奇,之後兩者卻走出了不同的發展道路。FinFET工藝先拔頭籌,英特爾最早於2011年推出了商業化的FinFET工藝技術,顯著提高了性能並降低了功耗,之後臺積電採用FinFET技術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隨後FinFET大放異彩,成為全球主流晶圓廠的首選。

隨著製程工藝的升級,電晶體的製作也面臨著困難,英特爾最早在22nm節點上首發了FinFET工藝,當時叫做3D電晶體,就是將原本平面的電晶體變成立體的FinFET電晶體,提高了性能,降低了功耗。

FinFET電晶體隨後也成為全球主要晶圓廠的選擇,一直用到現在的7nm及5nm工藝。

隨著製程技術的升級,晶片的電晶體製作也面臨著瓶頸。英特爾最早在22納米的節點上首先使用了FinFET電晶體技術,不僅提高了晶片的性能,也降低了功耗,隨後,FinFET電晶體也成為全球主要晶圓廠製程發展的選擇,一直用到現在的7納米及5納米製程節點上。

FinFET與FD-SOI兩大工藝各有千秋,但隨著製程推進到5nm節點,工藝技術的發展又將面臨一個新的分水嶺。

在大多數業內人士看來,現階段包括FinFET和FD-SOI在內的晶片工藝,都將在5nm製程之後失效。

與FinFET的不同之處在於,GAA設計通道的四個面周圍有柵極,減少漏電壓並改善了對通道的控制,這是縮小工藝節點時的基本步驟。通過使用更高效的電晶體設計,加上更小的節點,將能實現更好的能耗比。

資深人士對此也提及,工藝節點不斷前進的動能在於提升性能、降低功耗。而當工藝節點進階到3nm時,FinFET經濟已不可行,將轉向GAA。

值得注意的是,GAA技術也有幾種不同的路線,未來的細節有待進一步驗證。而且,轉向GAA無疑涉及架構的改變,業內人士指出這對設備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據悉一些設備廠商已在開發特殊的刻蝕、薄膜設備在應對。

目前,全球FinFET工藝已邁入5納米製程,FD-SOI工藝也邁進了12納米進程。但英特爾、臺積電、三星都在準備3納米甚至2納米工藝。據悉針對下一個節點3納米,正在開發一種全新設計的電晶體GAA-FET,和目前使用的FinFET又不一樣。

FinFET逐漸失效不可避免

半導體工藝製程在進入32nm以下的節點後,每一步都歷盡艱辛。在如此小的尺度上,人們習以為常的傳統物理定律都會逐漸失去效果,量子效應逐漸成為製程前進的攔路虎。為此,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在過去的數年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增強技術來對抗繼續微縮尺度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包括High-K、特種金屬、SOI、FinFET、EUV等技術紛至沓來,終於將半導體工藝的典型尺寸推進至7nm時代、甚至5nm時代。但是如果要進一步向更小尺寸的工藝節點前行的話,人們又遇到了更多的麻煩。

現有半導體製造的主流工藝往往採用「鰭片電晶體」也就是FinFET技術進行,它成功地延續了22nm以下數代半導體工藝的發展。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平面電晶體在尺寸縮小至22nm後,漏電流控制將變得很困難。這是因為勢壘隧道效應導致了電流洩露。

從22nm時代開始,FinFET就成為各家廠商用於縮小電晶體尺寸的法寶。不過再好的法寶也有失效的一天。

隨著電晶體尺度向5nm甚至3nm邁進,FinFET本身的尺寸已經縮小至極限後,無論是鰭片距離、短溝道效應、還是漏電和材料極限也使得電晶體製造變得岌岌可危,甚至物理結構都無法完成。

GAA因成本昂貴+難度極高成難點

半導體工藝發展到現在,雖然單個電晶體成本下降,但是就整體工藝流片和投產而言,成本是一路上揚的,並且技術難度越來越高。

新世代工藝已經高度集中到三星、臺積電和英特爾三家廠商手中,其他廠商無論是錢不夠,還是技術不夠,都已經無法染指新的GAA工藝。

從65nm到5nm時代,28nm工藝的成本為0.629億美元,但到了5nm時代,成本將暴增至4.76億美元,在3nmGAA時代,這個數值將進一步提升。三星宣稱3nm GAA技術的成本比5nm會上升一些,可能會超過5億美元。

昂貴的價格相對應的是極高的工藝難度。三星給出的有關製造GAA電晶體的工藝過程顯示,GAA的製造和傳統的FinFET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其技術要求更高,難度也更大一些。

GAA製造方式主要是通過外延反應器在集體上製造出超晶格結構,這樣的結構至少需要矽鍺材料或者三層矽材料堆疊而成,並且還需要形成STI淺槽隔離,接下來需要多晶矽偽柵成像、隔離層和內部隔離層成型、漏極和源極外延、溝道釋放、高K金屬柵極成型、隔離層中空、環形觸點成型等。

其中的難點在於如何環繞著納米線(片)溝道的柵極,其中STI淺槽隔離結構後期的隔離層等製造都非常困難。

除了製造本身外,GAA工藝要求EUV光刻的配合。因為現在半導體尺寸已經如此之小,甚至遠遠小於光源的波長,EUV已經是必須的方法。

但是目前EUV光刻機還不夠成熟,晶片產能和速度都不夠快,因此在早期可能只有一部分採用EUV光刻完成,其餘的部分依舊會採用沉浸式光刻和多重成像技術。

結尾:

雖然目前包括三星、臺積電、英特爾都對GAA技術表示興趣或者已經開始試產,但是GAA技術究竟是不是5nm之後甚至3nm和更遠時代的最佳選擇,業內還是有一些不同意見,但就目前來看,GAA還是很接近的。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環柵型場效應電晶體(Gate-All-Around FET)
    傳統平面場效應電晶體(Planar FET)受到短溝道效應(SCE),漏致勢壘降低效應(DIBL),寄生效應,量子限制效應等非理想物理效應的影響,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未來器件發展對小尺寸的需求。國內外各大半導體企業,高校的研究主要是從使用特性優良的新材料,改進和優化器件製備工藝和設計新的器件結構等方面來提高MOS器件的性能,繼續延續摩爾定律的發展。
  • 國內某大學成功驗證實現3nm關鍵技術:GAA電晶體
    (註:IEDM是微電子器件領域的國際頂級會議,是國際學術界和頂尖半導體公司的研發人員發布先進技術和最新進展的重要窗口。)tetednc隨著集成電路製造工藝進入到5納米技術節點以下,傳統電晶體微縮提升性能難以為繼,技術面臨重大革新。採用多溝道堆疊和全面柵環繞的新型多橋溝道電晶體乘勢而起,利用GAA結構實現了更好的柵控能力和漏電控制,被視為3-5納米節點電晶體的主要候選技術。
  • 英特爾10 nm工藝引入全新電晶體技術,和7 nm打成平手
    雖然英特爾在推進工藝製程升級的道路上進展緩慢,長期停留在14 nm節點上,被消費者批評創新乏力,但有一點英特爾做得不錯,就是不在工藝製程的描述上玩數字遊戲,英特爾這方面表現是強於其它晶片代工廠的。最近英特爾終於帶來了一些好消息,除了下一代(第11代)酷睿處理器的工藝製程全面進軍10 nm節點以外,英特爾還將在10 nm工藝製程中加入全新的「SuperFin」電晶體。基於這一新技術生產的第11代酷睿處理器,相較於同樣是10 nm工藝製程的部分第十代酷睿處理器,性能取得了大幅度提升,幾乎可以等效於7 nm工藝製程的水平。
  • 英特爾10nm的前世今生
    尤其在電晶體密度上,10nm工藝就能實現每平方毫米1億個電晶體,比臺積電強不少。英特爾將其雄心勃勃的電晶體密度提升稱為「Hyper Scaling」,後來又將其遠大目標歸咎於低於預期的產量和高於14nm的成本。
  • 歷史上的今天:1947年,電晶體問世
    286處理器使用了13400個電晶體,運行頻率為6MHz、8MHz、10MHz和12.5MHz。1985年:英特爾386微處理器問世,含有27.5萬個電晶體,是最初4004電晶體數量的100多倍。386是32位晶片,具備多任務處理能力,即它可在同一時間運行多個程序。1993年:英特爾·奔騰·處理器問世,含有3百萬個電晶體,採用英特爾0.8微米製程技術生產。
  • Zen之父幫Intel重定義摩爾定律:10nm工藝實現50倍電晶體密度
    作為摩爾定律的提出者及捍衛者,Intel一直是不肯承認摩爾定律已死的,哪怕半導體行業很多公司及研究人員都認為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了。有望給摩爾定律續命的可能是Jim Keller,他之前在AMD公司幫助設計了Zen架構,被人稱為Zen架構之父,去年跳槽到了Intel公司。
  • 「重新定義10nm」:性能提升約20%,英特爾架構日更新四大技術
    英特爾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既可以設計、也可以製造晶片的公司,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50 多年來,英特爾一直是半導體晶片領域的領頭羊。然而,隨著晶片產業進入到了 7nm 時代,英特爾的進展卻並不順利。
  • 蘋果推出自研M1晶片後,英特爾再也不能隨意「擠牙膏」了
    英特爾在研發 10nm 製程階段,過於追求高電晶體密度,據外媒 zdnet 報導,英特爾 10nm 產品的電晶體密度甚至和臺積電 7nm 產品相近。如此高的電晶體密度並不容易實現,這也導致了英特爾在真正量產時良率並不高,不得已之下只有持續優化 14nm,Tick-tock 模式也因此失效了,2 年更新一次製程變成了 3 年乃至更長。
  • 全新的微架構設計,英特爾Rocket Lake-S偷跑
    據了解,英特爾將於2021年發布第11代酷睿處理器桌面版,代號為Rocket Lake-S,近日外媒爆料了一張CPU-Z的截圖,進一步揭露了該系列的產品信息。
  • 導體場效應電晶體基礎知識解析
    場效應電晶體可分為結場效應電晶體和MOS場效應電晶體,而MOS場效應電晶體又分為N溝耗盡型和增強型;P溝耗盡型和增強型四大類。主要參數IDSS—飽和漏源電流。是指結型或耗盡型絕緣柵場效應管中,柵極電壓UGS=0時的漏源電流。Up—夾斷電壓。是指結型或耗盡型絕緣柵場效應管中,使漏源間剛截止時的柵極電壓。Ut—開啟電壓。
  • FinFET是什麼? 移動14nm戰鬥正式開始
    其實,FinFET封裝並不是剛剛出現的,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在研發了,到2000年才真正成功,也是目前處理器封裝方面25nm以下最佳的封裝形式。FinFET的鰭片結構精細複雜FinFET稱為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ield-EffectTransistor;FinFET)是一種新的互補式金氧半導體(CMOS)電晶體。閘長已可小於25奈米。
  • 晶片裡數十億個電晶體,如果其中一個出現損壞,會怎樣?
    在晶片使用過程,如果晶片裡面某一個電晶體先失效了,只要不是出在重要部分的電晶體,一般都不影響使用。1、晶片設計過程中,考慮了可用性問題,設計了冗餘晶片設計公司在設計之初對你提出的這個問題,也是有考慮的。
  • 英特爾十一代酷睿處理器10納米SuperFin工藝揭秘
    眾所周知,電晶體技術是CPU性能提升的關鍵因素之一,除了頻率的提升之外,更高的集成度也增加了處理器的任務處理速度(類似於單位時間內增加水管可以輸送更多水)。而SuperFin技術,則是英特爾有史以來,在單節點上最大的性能增強,甚至達到了可以與全節點轉換相媲美的程度。所謂SuperFin其實就是「英特爾增強型FinFET電晶體與Super MIM電容器」這兩種技術的合體。
  • 晶片製程命名法將失效?伯克利大學與IEEE大牛提出兩大新度量法
    過去人們談及晶片製程發展,往往都繞不開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早年提出的「摩爾定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約每隔18-24個月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但如今晶片製程節點已步入緩慢發展的階段,同時有業內人士希望在十年內將節點從5nm推進至1nm,到時摩爾定律是否會徹底失效?衡量半導體進步的方法又有哪些?如何從度量的角度重新看待半導體發展?
  • 雲計算廠商自行設計晶片,英特爾「out」了?
    一、多家雲計算、消費電子廠商進軍晶片設計市場《華爾街日報》報導稱,目前,英特爾、英偉達、AMD等晶片設計玩家正面臨流失客戶和競爭者增多的雙重風險。在過去,英特爾等傳統晶片設計商,傾向於為通用應用程式設計高性能的晶片,並將此類晶片提供給雲計算廠商、消費電子廠商等,成為後者的供應商。
  • 2020-2024年電晶體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分析
    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電晶體在美國被研發問世,為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2016年,美國科學家將電晶體製程縮減到1nm,此技術是現階段最精尖的電晶體技術。2019年,中國科學院團隊研發出3nm電晶體。
  • 英特爾技術專家為您解答一切45納米技術端倪
    英特爾強大的創新能力和行業領導力為戴爾的成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我們為英特爾推出革命性的45納米技術感到高興,戴爾最新推出的面向數字媒體創作和遊戲發燒友的高端臺式機即將採用基於該技術的全新處理器。在伺服器領域,全新產品也將陸續推出,為商業計算提供新的平臺。我們相信45納米會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推動行業獲得飛躍性的發展。
  • 【洞察】電晶體市場前景廣闊 我國尖端產品量產能力較弱
    電晶體響應速度快、精準度高、能源消耗極低、可靠性高、體積小、重量輕,主要用作放大器或開關,是集成電路中的關鍵基礎元件,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電晶體在美國被研發問世,為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 英特爾Evo平臺&第11代酷睿品鮮會 惠普新品
    9月初,英特爾發布了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全新的CPU微架構和GPU核心,以及全新的「SuperFin」電晶體技術,令其備受關注。英特爾Evo平臺&第11代酷睿品鮮會前不久,英特爾開展了線下活動英特爾Evo平臺&第11代酷睿品鮮會,包括華碩、宏碁、雷神、微星、戴爾、惠普在內的6大PC品牌展示了自家搭載英特爾第十一代酷睿處理器的新品
  • 市場評論:為何英特爾的暴跌使得AMD股價大漲?
    因其主要競爭對手英特爾股價下跌超過15%。 在英特爾公布財報後的一天,股市出現了大幅波動。儘管收益好於預期,但英特爾公布了令人失望的第三季度業績指引,並表示其最新一代晶片將推遲上市,7納米晶片要到2022年才能出現在電腦上,伺服器端則要到2023年才能研發成功,英特爾股價隨後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