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學生,為
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句在教育界耳熟能詳的名言,一直被北京市和義學校的胡春榮校長視為自己辦學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她――一個在教育戰線上默默耕耘了近三十載的躬耕者的心聲。緣於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愛,深邃而又充滿智慧的思索,憑著對教育發展的敏銳感覺和追求發展的強烈願望,以及在校長崗位上極為豐富的經驗積累,她認為,「一切為了學生」作為一個歷史範疇,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對人才的需求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後,如何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培養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成為基礎教育發展的新課題。「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應為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和終身發展服務,這是教育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正確的學生觀,」胡校長說。
從「一切為了學生發展」這一基本命題出發,密切關注和思考與學校教育密切相關的社會發展進程,以及社會對人才需求變化所引發的基礎教育走向的探索。在南頂中學擔任校長的時候,胡校長就敏銳的意識到中國的EPD教育項目是一個具有前瞻性和現代化品格的研究課題,對於中國目前強調學生素質提高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作用,並成功申辦了EPD示範校。對於EPD教育項目的理解,胡校長並未停留在膚淺的表層,超越性的思考,把被動接受有關部門倡導或者推行的項目變成自己的一種願景,化為自己的有意識、自覺的行動。她說:「EPD項目是一個開放性很強的研究課題,它橫跨所有學科,研究方式也不拘一格,它可以把學校大多數研究課題整合起來,成為學校的總課題,因為素質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適應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我們不會簡單的把它作為一個教育項目形式化、表面化來操作,關鍵在於切實把握EPD的根本理念:可持續發展思想。可持續發展其實質是改變傳統的發展思維和模式,其核心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以人為本,對學生進行環境、人口、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與能力的教育和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學校立足於課程改革,從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化發展的需要出發,從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提高學習能力出發,開展「多學科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實驗研究,成果卓著。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環境
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被視為一個學習如何在考慮到經濟、生態和所有社會平等的前提下作出決策的過程,培養這種以未來為導向的思維能力是教育的一個關鍵任務。豐臺區教委主任趙常學曾提出,發展豐臺區的教育,要走「向內涵發展,創教育活力」之路。在闡述其含義時說到:「向內涵發展的核心是什麼?是『人』,在所有的資源裡面,人力資源為第一優質資源,只要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人力資源的潛力和優勢,注重內涵發展,豐臺區的教育自然會充滿活力。」這番話和胡校長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無疑是吻合的,有異曲同工之妙。教育行家們把「可持續發展」遷移到教育科研領域,為教育帶來了一個新的視野,這一教育新視野強調了發展可持續未來所需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整體的、跨學科的方法,以及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進行的改變。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在EPD項目指南中,教育專家也明確指出:「以現代教育思想為指導,堅持進行教育改革實驗,是校長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胡春榮校長以戰略思維,世界的眼光,歷史的眼光,重新反思教育。以全新的人才觀、質量觀、發展觀,關注人的發展和需求。她認為,校長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除了體現在正確的學生觀方面,更體現在學校的管理中,學校領導幹部必須樹立先服務後管理,尊重高於管理,服務勝過管理的的意識;著眼於學校幹部、教師個體的發展,依法依理,情感互動,揚長避短,多往前推,不往後撤,給學校的幹部、教師隊伍搭建平臺,創設發展空間和提升機會。最大可能的調動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群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形成教師、學生、學校的互動式發展格局。
調任和義學校後,胡春榮並沒有搞什麼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人事變動,而是通過智慧的領導藝術,淡化矛盾,統一認識,換位思考,從學校幹部、老師渴望自身發展的願望出發,把大家的思想統一到為學校的發展上來。在進行常規的幹部聘任的時候,完全依照民主決策,引入EPD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激發教師的原動力,為和義學校營造了諧美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文環境。
運用EPD教育倡導的基本理念整合學校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學的實踐經驗以及對未來教育發展形勢的深刻把握,奠基了胡校長具有前瞻性、整體性的辦學思想。胡校長深刻體認到,只有了具備可持續發展知識與思想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有效的開展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這支隊伍就是青年教師。
為了推出一批新人,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具有創新意識和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胡校長知人善任,創設各種條件,為教師的發展搭建平臺,引導教師樹立職業理想,鼓勵教師大膽創新、張揚個性、施展才華,使人盡其才;引領教師積極適應大教育時代要求下的角色轉換,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更高的起點上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為此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計劃:在對教師的培養中,採取培訓學習、參觀考察等方式,外請專家,從理論和方法上指導實驗教師;以「師慧杯」為契機,提高教師隊伍的業務素質;壓擔子,每位教師都要承擔教科研課題,撰寫教科研論文,不斷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學術水平,促使每位教師都建立個性化的教育觀,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實現「向內涵發展,創教育活力」的目標。胡校長確立的以科研為先導帶動學校整體工作的策略,站在一個全方位角度開展研究,不僅從課堂教學,還在教育管理、新型育人模式中,為培養一代新人奠定了基礎。EPD教育科研已成為和義學校發展的突破口,也是未來發展的增長點。
開展多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推進教育模式創新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是現代教育的靈魂,這一理念涵蓋了可持續發展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比學會求知更重要;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學會創新比學會繼承和模仿更重要。如何培養家長、老師、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呢?和義學校的幹部教師通過高屋建瓴的精心策劃,提出開展多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教育,探索出了完全符合教育規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
在充分調研和反覆探討的基礎上,根據「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體驗、創新發展」的實驗原則,學校決定從優化教育資源、全方位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進行多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把生物、歷史、地理、政治作為學科滲透的重點學科,在給學生學科知識、學科方法、學習能力、學科思想、學科意識的同時去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大面積了解學生心理的基礎上,以情感過程為載體,完成情感過程和認識過程的有機統一。
在教學模式上組織多學科綜合實踐活動,促進課程改革。幹部、教師們對此有獨到的認識:「人的個性具有整體性,個性發展不是不同學科知識雜燴的結果,而是通過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斷探究世界與自我的結果。」多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空間拓展到了社會,引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鍛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科與學科間的合作,使教學資源得到互補,教學效果得到提高。學生自主發現中關注社會,關愛環境,主動學習並尋找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逐漸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參加多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2003屆畢業生,今年中考取得了好成績,無論是及格率、平均分、優秀率,在全區四十多所普校中,均進入前十名。其中趙青同學,在全區一萬一千多名考生中名列第六。幾年來,和義學校在EPD的理念指引下,「開展多學科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教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實驗研究,有效地推進了學校的課程改革,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推動了學校工作的整體發展。和義學校幾年來所走過的道路,就是在EPD理念指導下的創業之路、創新之路、成功之路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九年一貫制、小班化教學等特色所彰顯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胡校長自擔任校長以來,便深切的意識到到學校要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優化教育思想,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創造性的發展理念,僅從自然環境教育的角度研究有失狹隘,存在太多的局限性。因此決定從「大教育觀」的角度,從更寬、更廣的角度進行研究,把研究的基點擴展為:「樹立人本思想,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能力。」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重新認識和研究,確立與之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讓每一個人(包括老師和學生)都進步」的辦學目標已成為全體幹部教師的共識。同時還確立了學校教育、教學的總原則:樹立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貫徹終身學習的理念。這實際上是一個充滿辯證法的思維過程,充分體現出校長個人的情感、能力、經驗、學識在學校發展中的領導和核心作用。
作為一所九年一貫制校,學校在進行教改實驗方面具備了一些天然的優勢條件,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尤其是在中小學銜接的研究方面上,如何保證更順暢、更平滑,實現教育教學的無縫聯接,從而保持教育的連續性,縮短適應期和降低震蕩性。學生從進校到畢業,保證了一個相對充裕、能接受連續性系統性教育的時間段,對中小學銜接的研究,更利於有的放矢,總結績效,而這本身就張揚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思想。胡校長告訴記者,和義學校的學生培養目標是:基礎知識紮實,學科優勢明顯,身心和諧發展的畢業生,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和義學校還以培養21世紀人才為著眼點,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進行實驗班教改活動。分別在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紀進行了實驗班教改。對教師提出了「以班主任為核心,零距離接觸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上好每一節課、讓每一個學生都進步」的教育教學要求,主張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使每一位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學校進行了兩年的實驗班教改,取得了斐然成績,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在滿足了當前社會對高質量義務教育需求的同時,在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過程中培養和鍛鍊了一支優秀教師隊伍。並初步摸索出小班化教學的有效方法,小班化實驗班的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得到很好的培養,參加各類競賽、選拔,均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如今,和義學校的實驗班在該地區聲名遠揚,21世紀教材改革研究成果獲得市級獎。
學校的教師培訓已初見成效,在骨幹教師的率領下,一大批青年教師在成長。教師參與教科研的意識大大提高,在豐臺區首屆教學論文評比中,和義選送論文18篇,15篇獲獎。在教師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下,適合學校實際的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型課堂教學模式已初見端倪;主體探究―――合作體驗型環境教育與人口健康活動模式已初步形成。學生的素質日漸提高,學生在北京市中小學生我能行素質技能大賽「新星杯」英語詞彙遊戲大賽、中學數學、語文、英語競賽等比賽中多人獲獎。榮譽紛至,但胡校長並未自感滿足而停滯不前,作為一個勤於思考,求真務實的人,不斷開拓創新,追求永無止境的進步和發展已經內化為她自身的一種精神品格,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構想今後的工作目標和任務,真正實現和義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和提升,使其最終成為豐臺區的窗口校是她的奮鬥目標,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和義學校的明天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