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中國行——「馬新林」細雨如歌,霜落芭蕉

2020-12-13 syh山嶼海康養

在江南生活過的人們,總是有幾樣事物深深地刻在腦海裡:雨絲,有時候像是瘋了一樣不停地下呀下的,不分季節;竹子,到了春天便破土而出,和著春雷頑強生長;芭蕉,細緻的江南人往往將之栽種在園子的一角,豐富了滿園的景致。

顯然,在廣州生活過的馬新林,對這幾樣事物也是印象深刻的。不然,他的《細雨如歌》圖怎的便表現了這幾種植物呢?

▲馬新林在親心谷創作作品《細雨如歌》

在他的這幅作品中,細竹和芭蕉是生長在一起的,倒是比普通的江南人多了一番別致。兩隻鳥兒,端端地站在蕉葉上面,仿佛陶醉在「潤物細無聲」的細雨之中。雨絲?畫面中是看不到的。但我們從竹葉和蕉葉下垂著略帶重感的動態中,還是可以感受得到「這雨啊,確實是在空氣中飄著的」。

這就是馬新林中國畫技法的高妙之處。

經歷得天獨厚

成就「書畫印」俱佳

馬新林一直說自己是幸運的,「生於齊,長於魯」的他「問學於中原,求藝於嶺南」,至今「客居於京華」。所到之處,皆為中國傳統文化浸淫之地。

他出生濟南,成長於濟寧,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拜師學藝,求拜當地名家學習書法、篆刻。山東是孔孟之鄉,境內漢碑眾多,特別是他的成長地濟寧,素有「中國漢碑半濟寧」之說。從泰安開始,到曲阜,再往南,不僅是中國漢碑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漢代的刻石和遺蹟留存最多。再加上這一帶身處京杭大運河的重要一站,又是齊魯的「魚米之鄉」,崇學之氣盛行。「我從小的學習環境,連我們濟寧一中的美術老師(當時是山東藝術學院畢業的)都很有文化底蘊。既有歷史沉澱,又有很好的老師,這對我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馬新林說。

之後他去洛陽讀書。洛陽是九朝古都,各種碑刻和文化遺蹟也是多得不得了。畢業後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當了9年老師後,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在廣州美院,他有幸遇上了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中國畫大家,當然還有孫其峰。

特別是孫其峰先生,他自身書、畫、印三者俱為上乘,更是將「不求形似、不離形似,貌離神合、似非而是」之畫理三味傾囊相授,讓馬新林在選材、造型和布局、設色等方面學得盡雅盡妙。

「當時,這些老先生雖然已經退出教學崗位,但是還在學術崗位上,關山月是我們中國畫系導師組的組長,副組長為黎雄才、楊之光。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給我們上課,但是系裡所有的展覽、座談會和畢業典禮及個人畫展開幕式等,先生們都會過來指導。」馬新林說,「對我們這些『小字輩』,他們更多的是寬容。說話不多,但是直擊要害。這對我一生的創作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正是在廣州美院,馬新林如饑似渴,沉浸在學習之中。「當時在學校裡,是拿我當學習標兵的,因為我比本科生更加努力,課時也比本科生要多。」馬新林表示,「我是工作多年之後重新回到學校,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從廣州美院畢業後,他到了軍事博物館,一呆就是15年。「在這15年內,我基本沒幹別的,就是在補課、做學問、讀書,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他說,「這麼多年下來,我感到自己在知識結構上缺的東西太多了,和前賢相比距離不是一點點。因而總有一種緊迫感。」

後來到中國美協工作10年,和全國繪畫界頂尖的先生們接觸得更多了,他也慢慢從繪畫裡的小寫意逐漸朝著大寫意發展,並在書寫性上表現出更大的張力。

如此豐富的人生閱歷,不僅磨礪了他的個人意志,更為其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滋養。

疫情時滯留馬尼拉2個月

畫風隨之而變

今年春天,他因為疫情滯留在菲律賓馬尼拉整整2個月。也許是馬尼拉自身的色彩混搭,也許是馬新林的嘗試,2個月的寫生與思考,不僅改變了他的作品風格,也讓他在「用中國畫技法來表現都市」的課題上成功破了題。

一起來看看他的馬尼拉作品。用色之純淨、濃鬱、大膽,紅得熱烈,藍得純淨,綠得盎然,這在他以往的作品中是絕對見不到的。

▲馬新林在馬尼拉部分作品

「這些純色,都是我自己調的。」馬新林說。

在馬尼拉,馬新林沒有用西方色彩的表現力去創作,而是用號和色度去最終呈現。他自己給色彩編了號,比如說最紅的是1號,一直到10號都是不同的紅色。

為什麼要這麼表現?因為他看到的馬尼拉就是一個色彩極其豐富的城市。

因為去得匆忙,也沒想到會滯留,畫架、畫筆、顏料等繪畫工具什麼的都沒帶。他就去當地的中國城轉了一圈,買了一些畫架、畫筆,顏料只買到一些韓國產的水彩,很多還是透明的。沒辦法,他就嘗試著買來很多粉,自己進行調色。後來也讓學生從國內寄了一些顏料過來。

好在他住在馬尼拉老城中心,進出非常便利,很多有名的景點都在半小時步行圈裡。於是在馬尼拉,他仿佛重新回到了學生時代:每天一大早,帶上吃食和水,背上一個挎包就出發了。他每天寫生三四個小時,2個月時間倏忽而過。

2個月的馬尼拉之行,馬新林總共寫生60來張作品。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馬尼拉作品上的嘗試與創新,竟然無意間實現了「用中國畫技法來表現都市」的課題突破。

「在菲律賓,我仿佛一下子腦洞大開了。因為我發現馬尼拉街頭的顏色都是混搭,原來我頭腦中最忌諱的一些顏色都混在一起了。紅的和綠的,黃的和紫的,一些強烈的對比色,愣是碰在一起了。而且,這種感覺就像大數據似的:在小範圍內,這兩個顏色放在一起,你會覺得不舒服;可是再把它放大,放在一個更大的範圍去重新觀察,哎,你會發現它們又對了,舒服了。」

就這樣,我們看到了馬新林在2020年春天的畫風變化,也看到了他在中國畫領域的創新。

「歸根結底,創新是水到渠成的,不是自己說變就能變的。」他解釋說,「但在平時,創作者頭腦中得有這種追求,才能真正實現創新。」

老同學相見

如歌的歲月再續

採風團到達安徽宣城時,剛好下過一場秋雨。據說前幾天還秋高氣爽、飆到30℃的氣候,因了一天的秋雨,一下子跌到了10℃左右。不見了陽光,空氣中溼度又盛,那種嗖嗖的冷意瞬間便會包裹全身。

馬新林倒是很喜歡親心谷的景致,特別是周邊山上長滿了竹子,漫山遍野,無邊無盡。

「植物自然沿著緩緩的山坡生長著,顏色不盡相同,層次感也很明顯。對於花鳥畫家,這是多好的題材啊!」馬新林說,「等我退休了,一定要來這裡的山嶼海度假酒店住上一段時間。」

讓他感到高興的,是在這裡遇到了多年未見的老同學周業如。那天,馬新林正在和彭華競、姚鳴京合力創作時,周業如的一聲「馬新林!」讓他瞬間放下了畫筆,臉上展露出熟悉的笑容。

他倆是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的同學。畢業後便各奔東西,極少會面。「之前馬新林到安徽合肥、涇縣來過幾次,我也去過北京,不巧的是都沒碰上。」周業如告訴記者,「前幾天,他在電話中告訴我要來宣城採風,我們商量著這次無論如何要見上一面。」

在之後兩人的閒話中,周業如告訴馬新林:「山嶼海親心谷基地,似乎就是為我們的未來而設。你喜歡畫畫,這裡周邊可入畫的景致不要太多。下次你來住上一陣子,寫生、採風,我都陪你一起去。」

「好!」馬新林爽快地回答。

兩位老同學,雙手緊握在一起,為了這個共同的約定。

【人物名片】

馬新林,祖籍山東省萊西市,1956年10月1日出生於濟南市。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曾獲「關山月中國畫教學基金」一等獎,並獲首屆「德藝雙馨」中國書協會員稱號。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副主席,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

內容來源: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詩歌月刊、揚子晚報、浙江新聞、浙江在線、天目新聞、小時新聞、美術報等

相關焦點

  • 「詩畫中國行」探「山」訪「海」!
    11月19日-23日,「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走進皖南水東古鎮和浙北鄣吳古鎮,走進「山嶼海」在華東的兩個基地——宣城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所到之處人氣十足。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詩畫中國行」採風活動旨在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
  • 「詩畫中國行」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11月19日-22日,由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指導、美術報社主辦、浙江山嶼海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詩畫中國行」主題採風活動走進了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
  • 詩畫中國行——「周蘇英」詩畫中國行,她隨團回了趟江南
    一來到山嶼海集團位於安徽宣城親心谷的基地,「詩畫中國行」採風團成員、青年畫家周蘇英的身心便不由自主地放鬆了下來。「這裡的一山一樹,一磚一瓦,就連小溪的曲折,感覺都跟我的家鄉一模一樣。」最憶是江南周蘇英是土生土長的江南女子。生於浦江,長達15年的時間裡,都曾生活在杭州。
  • 「詩畫中國行」走進皖南浙北收穫滿滿:慢生活是如何養成的
    11月19日-23日,「詩畫中國行」大型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安徽宣城和浙江安吉,走進皖南水東古鎮和浙北鄣吳古鎮,走進「山嶼海」在華東的兩個基地——宣城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所到之處人氣十足。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詩畫中國行」採風活動旨在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上月,活動在北京啟動後首站來到福建廈門。在「海」邊,用詩書畫作品展現廈門經濟特區「潮起鷺江四十年」的輝煌成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次活動由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委宣傳部、浙江省安吉縣委宣傳部和美術報社共同主辦,浙江山嶼海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 「詩畫中國行我的幸福曬出來」大型主題採風活動完美收官!
    以詩書畫為媒,為新時代畫像,為進一步踐行「兩山」理論,謳歌祖國大地生態美景和建設成就,11月19日-22日,「詩畫中國行我的幸福曬出來」大型主題採風活動分別走進山嶼海親心谷和山嶼海幸福城,開展了為期四天的文化藝術盛宴。
  • 「俳聖」松尾芭蕉:剎那間的靈性,禪意無窮
    夏日與蟑螂大戰三百回合滿身汗水 動畫片《櫻桃小丸子》裡,小丸子的爺爺經常作這樣幾行字的小詩最為人熟知的俳句要數俳聖松尾芭蕉的《古池》了:「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譯文:寂靜古池塘,青蛙跳入,水聲響。
  • 張心柔把詩寫成歌 把音樂唱成詩的「吟遊詩人」
    高中時期,坐落在熱鬧的人群中,她沉靜在詩的海洋裡,以詩以音樂之名開始她的創作生涯,完成她的第一本個人詩集《邂逅》,迄今為止已經出版發行三本個人詩集。  詩是從生命裡湧流出來的。存在於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中的種種光和影、聲音、氣味、波動、被詩人敏感的心靈之網捕捉,化成文字形成為詩。
  • 探訪松尾芭蕉也讚嘆的絕景,日本山形「山寺」心靈之旅
    這次「樂吃購!日本」帶大家在冬天造訪此地,驚豔的雪景令人難以忘懷。日本俳句聖人松尾芭蕉也曾為山寺寫下流傳至今的俳句,究竟山寺有何魅力,安排一趟半日遊的行程來山寺探險吧!▋如何前往山寺?從車站開始享受山寺的樂趣從山寺站到登山口徒步約10分鐘,路途上一定要來串山寺名物「力蒟蒻」,傳說山寺蒟蒻是圓仁和尚從中國將蒟蒻當作中藥帶進日本,到昭和初期才形成一串的形式。也因為要爬1015個階梯需要花上不少體力,後來才將蒟蒻取名為「力蒟蒻」,適合在挑戰前吃用蒟蒻讓身體做好準備喔!
  • 松尾芭蕉:你就是俳句,就是日本詩的代名詞
    俳句與中國古詩聯繫密切,受漢詩絕句影響很大,但在日本逐漸發展、成形後,擁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韻味。當今的不少詩歌大師對俳句都很推崇,從中受益。而說到俳句,不得不說的人物當屬松尾芭蕉。近期,其俳句精選集《但願呼我的名為旅人:松尾芭蕉俳句300》由臺灣著名詩人陳黎和其夫人張芬齡翻譯出版,是松尾芭蕉首部簡體俳句精選集。
  • 齊白石的詩、印、書、畫
    離家遠遊,總免不了有離鄉之愁,齊白石的不少詩是傾訴自己漂旅生涯、思鄉之愁的。在一幅《蘆雁圖》上他題五言詩:「容易又秋風,年年別復逢。雁鳴休笑我,身世與君同。餘年來嘗居燕京,春往秋歸,畫此慨然題句。」畫家在這裡感慨自己跟蘆雁一樣,如候鳥般地漂泊。在另一幅中國美術館藏《蘆雁圖》上齊白石題七言詩一首:「登高時近倍思鄉,飲酒簪花更斷腸。
  • 「詩與畫」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
    王翬《桃花漁艇》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自古以來,桃花在中國文人的情調生活中佔有很高的地位,無論是踏春、賞春、遊春、詠春、傷春,它總是歷代詩人、畫家的重要題材,在穿越時空的歲月中,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桃花的絕美佳作。
  • 詩畫中國行——「馬良書」詩的田園畫,畫的田園詩
    1997年,他創作的《1840赴國難者祭》獲得「中國藝術大展迎接香港回歸歷史畫與主題性創作展」銀獎,被國家博物館收藏。1999年,他再次參加迎接澳門回歸國家級重大主題創作,以一幅《我走過這段臺階》,在眾多同樣反映澳門標誌性建築大三巴牌坊的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寶貴的銅獎。
  • 五月讀詩: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怎麼會打結呢
    芭蕉不展開葉子,丁香打了結,每個生靈都有自己的心思,在這春風裡各自憂愁。初衣解詩:今天我不是來解讀這首唯美小詩的意境的。因為在上一篇裡,我曾經做過了關於整首詩的解讀。但是今天將這一首詩再次拿出來是為什麼呢?是因為5月初,農曆的立夏,這是春夏相交的日子。
  • 紅櫻桃,綠芭蕉,背詩原來有妙招
    古詩太難背不了 可為什麼繞舌歌詞 遊戲技巧張口就來 因為這是我要背的 不是考試要背 不是老師要背的 不是家長要背的 《中國詩詞大會
  • 金剛經最後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才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講四句偈。有為法與無為相對,無為就是涅盤道體,形而上道體。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的是形而下萬有,有所作為。一切有為法如夢一樣,如幻影一樣,電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燈影、人影、樹影等。佛經上譬喻很多,夢幻泡影,水月鏡花,海市蜃樓,芭蕉,又如犍達婆城,就是海市蜃樓,如陽□,太陽裡的幻影等。
  • 「展訊」馬修·戴·傑克遜 新風景畫
    「——馬修·戴·傑克遜喬空間與豪瑟沃斯榮幸呈現美國藝術家馬修·戴·傑克遜 (Matthew Day Jackson) 的展覽「新風景畫」 (New Landscape)。這是藝術家在中國的首次個展。他用他周圍的事物——燒焦的木頭、熔化的鉛、珍珠母、貴金屬、福米加、以及如破舊的t恤、假 肢、斧頭柄和海報等現成物——探索著在失敗的烏託邦幻想中創造、增長、超越和死亡的力量。本次展覽展期將至2019年1月21日,展覽將通過11件作品展示傑克遜的跨學科創作才華。這些作品突出了傑克遜 對風景畫歷史的興趣: 從神話到歷史,再從新發現的風景到熙熙攘攘的城市景觀。
  • 信江韻微詩社(206)—信江韻《芭蕉》同題微詩、微詩評讀、微詩朗誦
    熱烈祝賀江西省鷹潭市獲全國唯一「中國微詩城」稱號!熱烈祝賀中國唯美微詩原創聯盟落戶鷹潭!
  • 詩畫中國行——「李雲」我與你之間有天使
    民間精粹的頌詞 詮釋一宅一院幸福人家為人根本的微言大義細細端詳那雙分削竹篾的靈活地手有繭花正開 有刀痕將愈著色宣紙和綢帛的眸子該是小鎮最強音的心跳團扇、摺扇抑或芭蕉扇一汪湖水見證吧 我放下無餌之杆正在釣起已逝的一一青春——李雲《詩歌月刊》作品美術報專訪李雲走進幸福裡 就走進永遠的春天距離「詩畫中國行
  • 「獨·詩」Vol.21
    歡迎收聽來自 英語學院詩歌社 的 線上欄目 「獨·詩」Vol.21當春日踩著細跟鞋跨過萬物的心檻時,詩人的身邊卻是一片熾烈的黑白——白如心頭一席積雪,黑如夢內一縷影廓。在這一首詩中,我們不知詩人因何而與戀人相別,但卻可以看到他思念成疾,在記憶的幻影裡煢煢禹禹、不斷徘徊。
  • 松尾芭蕉的俳句
    松尾芭蕉的俳句俳句是獨特的日本短詩,由和歌、連歌演化而來,是一種「五七五」3句17字音的短詩。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的「俳聖」,他一生創作俳句一千餘首,其中有二百首堪稱佳作。他有數百弟子,死時僅五十一歲,但人都尊之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