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生活過的人們,總是有幾樣事物深深地刻在腦海裡:雨絲,有時候像是瘋了一樣不停地下呀下的,不分季節;竹子,到了春天便破土而出,和著春雷頑強生長;芭蕉,細緻的江南人往往將之栽種在園子的一角,豐富了滿園的景致。
顯然,在廣州生活過的馬新林,對這幾樣事物也是印象深刻的。不然,他的《細雨如歌》圖怎的便表現了這幾種植物呢?
在他的這幅作品中,細竹和芭蕉是生長在一起的,倒是比普通的江南人多了一番別致。兩隻鳥兒,端端地站在蕉葉上面,仿佛陶醉在「潤物細無聲」的細雨之中。雨絲?畫面中是看不到的。但我們從竹葉和蕉葉下垂著略帶重感的動態中,還是可以感受得到「這雨啊,確實是在空氣中飄著的」。
這就是馬新林中國畫技法的高妙之處。
經歷得天獨厚
成就「書畫印」俱佳
馬新林一直說自己是幸運的,「生於齊,長於魯」的他「問學於中原,求藝於嶺南」,至今「客居於京華」。所到之處,皆為中國傳統文化浸淫之地。
他出生濟南,成長於濟寧,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拜師學藝,求拜當地名家學習書法、篆刻。山東是孔孟之鄉,境內漢碑眾多,特別是他的成長地濟寧,素有「中國漢碑半濟寧」之說。從泰安開始,到曲阜,再往南,不僅是中國漢碑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漢代的刻石和遺蹟留存最多。再加上這一帶身處京杭大運河的重要一站,又是齊魯的「魚米之鄉」,崇學之氣盛行。「我從小的學習環境,連我們濟寧一中的美術老師(當時是山東藝術學院畢業的)都很有文化底蘊。既有歷史沉澱,又有很好的老師,這對我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馬新林說。
之後他去洛陽讀書。洛陽是九朝古都,各種碑刻和文化遺蹟也是多得不得了。畢業後在解放軍藝術學院當了9年老師後,考上了廣州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在廣州美院,他有幸遇上了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中國畫大家,當然還有孫其峰。
特別是孫其峰先生,他自身書、畫、印三者俱為上乘,更是將「不求形似、不離形似,貌離神合、似非而是」之畫理三味傾囊相授,讓馬新林在選材、造型和布局、設色等方面學得盡雅盡妙。
「當時,這些老先生雖然已經退出教學崗位,但是還在學術崗位上,關山月是我們中國畫系導師組的組長,副組長為黎雄才、楊之光。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給我們上課,但是系裡所有的展覽、座談會和畢業典禮及個人畫展開幕式等,先生們都會過來指導。」馬新林說,「對我們這些『小字輩』,他們更多的是寬容。說話不多,但是直擊要害。這對我一生的創作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正是在廣州美院,馬新林如饑似渴,沉浸在學習之中。「當時在學校裡,是拿我當學習標兵的,因為我比本科生更加努力,課時也比本科生要多。」馬新林表示,「我是工作多年之後重新回到學校,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從廣州美院畢業後,他到了軍事博物館,一呆就是15年。「在這15年內,我基本沒幹別的,就是在補課、做學問、讀書,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他說,「這麼多年下來,我感到自己在知識結構上缺的東西太多了,和前賢相比距離不是一點點。因而總有一種緊迫感。」
後來到中國美協工作10年,和全國繪畫界頂尖的先生們接觸得更多了,他也慢慢從繪畫裡的小寫意逐漸朝著大寫意發展,並在書寫性上表現出更大的張力。
如此豐富的人生閱歷,不僅磨礪了他的個人意志,更為其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滋養。
疫情時滯留馬尼拉2個月
畫風隨之而變
今年春天,他因為疫情滯留在菲律賓馬尼拉整整2個月。也許是馬尼拉自身的色彩混搭,也許是馬新林的嘗試,2個月的寫生與思考,不僅改變了他的作品風格,也讓他在「用中國畫技法來表現都市」的課題上成功破了題。
一起來看看他的馬尼拉作品。用色之純淨、濃鬱、大膽,紅得熱烈,藍得純淨,綠得盎然,這在他以往的作品中是絕對見不到的。
「這些純色,都是我自己調的。」馬新林說。
在馬尼拉,馬新林沒有用西方色彩的表現力去創作,而是用號和色度去最終呈現。他自己給色彩編了號,比如說最紅的是1號,一直到10號都是不同的紅色。
為什麼要這麼表現?因為他看到的馬尼拉就是一個色彩極其豐富的城市。
因為去得匆忙,也沒想到會滯留,畫架、畫筆、顏料等繪畫工具什麼的都沒帶。他就去當地的中國城轉了一圈,買了一些畫架、畫筆,顏料只買到一些韓國產的水彩,很多還是透明的。沒辦法,他就嘗試著買來很多粉,自己進行調色。後來也讓學生從國內寄了一些顏料過來。
好在他住在馬尼拉老城中心,進出非常便利,很多有名的景點都在半小時步行圈裡。於是在馬尼拉,他仿佛重新回到了學生時代:每天一大早,帶上吃食和水,背上一個挎包就出發了。他每天寫生三四個小時,2個月時間倏忽而過。
2個月的馬尼拉之行,馬新林總共寫生60來張作品。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馬尼拉作品上的嘗試與創新,竟然無意間實現了「用中國畫技法來表現都市」的課題突破。
「在菲律賓,我仿佛一下子腦洞大開了。因為我發現馬尼拉街頭的顏色都是混搭,原來我頭腦中最忌諱的一些顏色都混在一起了。紅的和綠的,黃的和紫的,一些強烈的對比色,愣是碰在一起了。而且,這種感覺就像大數據似的:在小範圍內,這兩個顏色放在一起,你會覺得不舒服;可是再把它放大,放在一個更大的範圍去重新觀察,哎,你會發現它們又對了,舒服了。」
就這樣,我們看到了馬新林在2020年春天的畫風變化,也看到了他在中國畫領域的創新。
「歸根結底,創新是水到渠成的,不是自己說變就能變的。」他解釋說,「但在平時,創作者頭腦中得有這種追求,才能真正實現創新。」
老同學相見
如歌的歲月再續
採風團到達安徽宣城時,剛好下過一場秋雨。據說前幾天還秋高氣爽、飆到30℃的氣候,因了一天的秋雨,一下子跌到了10℃左右。不見了陽光,空氣中溼度又盛,那種嗖嗖的冷意瞬間便會包裹全身。
馬新林倒是很喜歡親心谷的景致,特別是周邊山上長滿了竹子,漫山遍野,無邊無盡。
「植物自然沿著緩緩的山坡生長著,顏色不盡相同,層次感也很明顯。對於花鳥畫家,這是多好的題材啊!」馬新林說,「等我退休了,一定要來這裡的山嶼海度假酒店住上一段時間。」
讓他感到高興的,是在這裡遇到了多年未見的老同學周業如。那天,馬新林正在和彭華競、姚鳴京合力創作時,周業如的一聲「馬新林!」讓他瞬間放下了畫筆,臉上展露出熟悉的笑容。
他倆是洛陽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的同學。畢業後便各奔東西,極少會面。「之前馬新林到安徽合肥、涇縣來過幾次,我也去過北京,不巧的是都沒碰上。」周業如告訴記者,「前幾天,他在電話中告訴我要來宣城採風,我們商量著這次無論如何要見上一面。」
在之後兩人的閒話中,周業如告訴馬新林:「山嶼海親心谷基地,似乎就是為我們的未來而設。你喜歡畫畫,這裡周邊可入畫的景致不要太多。下次你來住上一陣子,寫生、採風,我都陪你一起去。」
「好!」馬新林爽快地回答。
兩位老同學,雙手緊握在一起,為了這個共同的約定。
【人物名片】
馬新林,祖籍山東省萊西市,1956年10月1日出生於濟南市。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部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曾獲「關山月中國畫教學基金」一等獎,並獲首屆「德藝雙馨」中國書協會員稱號。中央國家機關書畫協會副主席,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
內容來源: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詩歌月刊、揚子晚報、浙江新聞、浙江在線、天目新聞、小時新聞、美術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