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漢字發展演變中的「生死」值得探討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正在央視熱播的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讓古籍裡塵封許久的生僻字,連帶著譽美之辭和爭議之聲,一併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上周剛剛開幕的南京青奧會,兩塊石頭組成的「砳(lè)」字作為吉祥物名字,同樣引來眾人的好奇和不解。如果稍加留心,人們會發現,從網絡上流行的「囧」字至今,近年來關於生僻字的「口水仗」其實並不少。

  生僻字到底有多少?它們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被遺忘甚至「死亡」,又是如何偶然地「復活」?或許,與生僻字本身相比,漢字發展演變中的「生」與「死」,才更值得探討。

  現狀:「冰封漢字」知多少

  wēi

  葳

  ruí

  蕤

  釋義:

  (1)草木茂盛,枝葉下垂的樣子。形容枝葉繁盛。

  (2)羽毛繁複華美的樣子。

  (3)華美、豔麗的樣子。

  「今天的人如果用這個詞,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境和感覺?」與去年的第一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簡稱「漢聽大會」)相比,總導演關正文今年多了一個額外的任務,他要和專家團、題庫組一起為「全民焐熱冰封漢字行動」挑選出合適的詞語。所謂「全民焐熱冰封漢字行動」,是每周從節目中選出一個詞,邀請網友通過使用「冰封漢字」造句參與互動。

  「葳(wēi)蕤(ruí)」是節目組推出的第一個詞,從4月下旬確定「焐熱」計劃,到敲定「葳蕤」這個詞,節目組反反覆覆折騰了兩個多月。為了保證選出的詞既有新鮮感又不至於太冷僻,幾乎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成了關正文的「實驗對象」,宣傳人員、攝像師、燈光師都被「抓」過來用這個詞嘗試造句,體驗語感。

  第一期節目播出後,「葳蕤」一詞被節目組放到了網上。心情忐忑的關正文沒想到,不到一周,活動累計參與人次就接近3000萬;希望網友通過造句「親近」漢字的他同樣沒想到,「葳蕤長發,窈窕淑女」、「葳蕤花木盛,佳人嗅芳華」等頗具意境的造句中,也夾雜著不少「用葳蕤造句太難了!」「居然還有葳蕤這個詞」之類的調侃和戲謔。

  看到這樣的「神造句」,中文系畢業生陸子奇有點驚訝:「其實『葳蕤』在中學課本的《孔雀東南飛》裡就出現過。」被稱為「文藝女青年」的她,偶爾還會在博客裡轉(zhuǎi)一轉這個詞。「對於學過一些古文的人來說,『葳蕤』的確不算陌生,並且這個詞對豐富現代漢語的表達也確有獨到之處。」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辭書編輯室主任餘桂林說,「不過,節目中有些字詞確實太過生僻,今天是否還有使用價值有待商榷。」

  的確,節目現場,「葳蕤」一詞的成人體驗團聽寫正確率為6%,而更多的詞,比如僰(bó)人懸棺、唼(shà)喋(zhá)、觳(hú)觫(sù)等,現場聽寫正確率均為零。這樣的結果,在漢字研究專家、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石定果看來再正常不過:「節目的初衷應該是好的,但普通老百姓誰會用得到『葳蕤』這個詞?『唼喋』、『觳觫』這些一輩子也碰不到的詞就算焐熱了又能怎樣?何況,你知道古籍中的文字總量有多少嗎?」

  她一口氣列舉了一串數據,東漢《說文解字》收字10516個,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漢語大字典》收字56000多個,《中華字海》收字85568個,目前收字最多的《國安字庫》中,有出處的漢字多達91251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家語委2005年至2011年公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均顯示,約950個高頻漢字覆蓋了日常用字的90%,約2350個高頻漢字則可以覆蓋日常用字的99%。這意味著,如果把古籍裡的文字算進來,已經退出日常交際平臺的生僻字甚至「死字」總量,至少接近9萬個。

  消逝:從楚國大姓到無人相識

  mǐ

  羋

  釋義:

  (1)羊的叫聲。

  (2)姓。

  與「漢聽大會」的刻意焐熱不同,隨著電視劇《羋月傳》被大眾認識的「羋(mǐ)」字,則是偶然從古籍裡被「解凍」的。

  今年6月,鄭曉龍導演的《羋月傳》正式敲定孫儷為女主角,兩人繼《甄嬛傳》之後再次合作古裝大劇,使得這部劇幾乎毫無懸念地「未播先熱」。有趣的是,《甄嬛傳》中略顯生僻的「嬛」字,曾被《咬文嚼字》編輯部指出應讀「xuān」而不讀「huán」;如今,9月才開拍的《羋月傳》再次讓大眾驚呼:生僻字又來了!劇組好像也怕大家不認識,特地在電視劇海報上為「羋」字註上了拼音。

  而在《羋月傳》尚未計劃搬上熒幕時,其原著小說作者蔣勝男已經無數次被粉絲詢問「羋」字的讀音。她無奈自嘲:「這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姓氏,我也不能給八百年的楚王朝改姓呀。」

  原來,專注於歷史小說寫作的蔣勝男,很早就在《戰國策》中認識了「羋」字,並且知道「羋」是楚國的祖姓,但真正決定以嫁入秦國的楚女羋月為主角寫小說,還是2008年。蔣勝男記得,當時自己偶然看到一個科普節目,節目中一位專家認為,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真正主人很可能是秦始皇的高祖母,也就是史稱宣太后的羋氏。後來,在出土的秦俑右臂上還發現了一個奇異的字,剛開始學界認為是個粗體的「脾」字,後來該專家研究認為,這個字實際是兩個字,左邊為「月」,右邊為古體的「羋」字,合起來即「羋月」。他由此推論,歷史上的秦宣太后羋氏,名字很可能就是這「羋月」二字。

  儘管這位專家的大膽推論並未得到學界的統一認可,但蔣勝男卻興致盎然,她開始去查秦宣太后的資料,一查不要緊,這位秦宣太后的坎坷身世,越來越打動她。歷史小說《羋月傳》就這樣偶然問世。不過,直到網友的詢問越來越多,喜歡讀古文的蔣勝男才意識到,《戰國策》裡常見的「羋」字,對於文史小圈子之外的人們來講已經太過陌生。

  「生僻字是相對的,現在的生僻字在古代很可能是常用字。『羋』字與現代的許多生僻字類似,無非是因為它們所記錄的詞語或事物在今天已經很少見或完全消失。」北京語言大學漢字研究所教授羅衛東這樣解釋「羋」字從楚國大姓變成生僻字的原因。「羋」字最早見於《史記·楚世家》的記載,「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也就是說,「羋」是楚國的祖姓,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字作為大姓在楚國是很常見的。而我們今天所說的姓氏,在古代其實分別指姓和氏,兩者並不相同,姓是整個大宗族共用的,隨著大宗族的發展和分支,逐漸形成了區分不同分支的氏。比如,屈原就是因其祖先被封於屈邑而以屈為氏,他的姓其實是楚國祖姓「羋」。

  「一方面,羋姓這個大宗族不斷形成分支的氏族,另一方面,秦漢以后姓氏逐漸合二為一。因此,羋姓雖然一直沿襲至今,但人數卻極少,秦漢之後比較出名的羋姓人物更是屈指可數,《百家姓》裡就沒有這個字。」羅衛東說,「至於『羋』作為象聲詞的意思,則因書寫不便逐漸被『咩』取代,這個字自然就成了生僻字。」

  新生:「圳」字曾經十人九不識

  zhèn

  圳

  釋義:

  田邊的水溝。

  跟「葳蕤」和「羋」相比,深圳的「圳」似乎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常用字。不過,在石定果的記憶中,從上世紀50年代上小學,到1964年考上北大中文系,她周圍的老師、同學十個人裡九個都不認識這個看似簡單的「圳」字。

  中國地名學會前副會長商偉凡也記得,1979年底至1980年,他參與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深圳鎮剛剛撤銷建制,其所在的寶安縣改名為深圳市。那時,即便對於從事地名研究工作的專業人士來講,「圳」也只是一個「不堪大用」的方言字。「粵語裡表示一種地貌特徵的詞,說白了就是田野間的小水溝。除了當地人,幾乎沒人認識這個字。」商偉凡說。然而,世事難料,隨著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迅速崛起,昔日的小水溝很快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大都市。據羅衛東介紹,一份1977年完成的統計數據顯示,按照日常使用的字頻高低排列,「圳」字當時排在第5510位;而另一份2005年完成的統計數據中,同樣按照字頻高低,「圳」字的排名已經提前到第868位。

  無獨有偶,北京門頭溝區齋堂鎮爨(cuàn)底下村的「爨」字,也經歷了與「圳」字類似的新生。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德林介紹說,當地人習慣用一個謎語記住這個表示爐灶或燒火做飯的字: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設置於明正德十年(1515年)的軍事關口「爨裡安口」,也是因為村子上面的山形狀像灶而得名。「爨裡安口」的名字一直沿用到清朝中葉,隨著軍事關口被移交給地方政府宛平縣,「爨底下村」才以普通村莊的面貌出現。由於三十筆的「爨」字寫法太複雜,當地人逐漸用「川」替代了「爨」字。成書於清代光緒初年的地方志《齊家司志略》,提到爨底下村時用的就是「川」字。

  事實上,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無論當地人還是官方的行政區劃,普遍使用的都是「川」字,以至於著名畫家吳冠中1996年還在《川底下 君知否》一文中感嘆「爨」字的生僻:「『川底下』是北京門頭溝區一偏僻山村,原名爨底下,不查字典,幾人識得這個興下有林,林下還有大火的繁體字……」時間行走到今天,在爨底下村旅遊業發展得風生水起的背景下,有看頭、有故事、有文化的「爨」字也成了當地的特色之一,一撥兒又一撥兒的遊客,再也不用藉助字典,就能輕易念出村口石碑上醒目的「爨」字。

  「漢字是有時代性的,與人的『死』不同,退出歷史交際舞臺的『死字』還可能活過來,因為字是記錄詞的語素,如果詞在特定的時代環境下活了,字也會隨之活過來。」在石定果看來,「圳」和「爨」的「起死回生」,都是漢字發展的自然現象。不過,她隨即補充說,這只是特定條件下的個別現象,大部分的生僻字只能長期存儲在工具書中。

  而在商偉凡看來,地名用字無疑是生僻字最多的領域之一,也是漢字最可能「起死回生」的領域之一。「江西婺(wù)源縣的『婺』因為油菜花『活』了之後,人們知道它是河流的名字;歷史上差點被簡化成『籲怡』縣的江蘇盱(xū)眙(yí)縣,因為龍蝦『活』了過來,人們從此知道了『盱眙』是登高望遠的意思。」商偉凡感嘆說,「這些漢字的生存空間或許只存在於一鎮、一村、一山、一水,它們隨地名消逝而『死』,隨地名復活而『生』。那些僅存活在字典裡尚不為人知的地名生僻字,固然給交流帶來了不便,但換個角度,這些字何嘗不是飽經風霜的當地歷史文化的結晶呢?」

  重解:「古為今用」的另類流行

  yín

  烎

  釋義:

  原義為光明,現在網絡中多用來形容一個人鬥志昂揚、熱血沸騰。

  就在近幾年,一些字形有趣的生僻字,常常藉助網際網路以全新的意義闖進人們的生活。層出不窮的「新字」,一度引發人們對古籍中生僻字的更多興趣。然而,僅憑字形「望字生義」的網絡流行字,在一段時間的流行後往往又無疾而終。

  原本表示光明的「囧(jiǒng)」,因像垂頭喪氣的臉被用來表達鬱悶、悲傷、無語、無奈;樹上開著兩朵花的象形字「槑(méi)」,從「梅」的異體字變成了呆上加呆、很傻很天真的意思;在古代同「叫」的「嘂(jiào)」,因為有四個口被拿來表示用四張嘴一起誇張地叫喊;跟「囧」同樣表示光明的「烎(yín)」,被遊戲玩家解釋為開火,繼而引申出鬥志昂揚、熱血沸騰的意思;兩塊石頭撞擊的聲音「砳(lè)」,則被網友根據發音闡釋出「樂」的新內涵……

  這些「古為今用」的另類生僻字,不僅在網絡中迅速蔓延開來,而且還像流行元素一般擴散到了現實生活中的鑰匙扣、文化衫、筆記本上。傳播度最廣的「囧」字,一度還登上電影銀幕大放光彩。而「砳」字,作為剛剛開幕的南京青奧會吉祥物的名字,則同時使用了古義和網絡意義。南京青奧會組委會副秘書長、市場開發部部長匡導球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吉祥物名字中的「砳」指敲擊石頭髮出的聲音,象徵劈山開路;網絡語言中可用其代替快樂的「樂」,希望為全世界的青少年帶來驚喜與快樂。

  但在羅衛東看來,與其說這些流行元素是對古漢字的重新使用,不如把它們當作像笑臉「:-)」一樣的網絡符號,「年輕人使用了這些古漢字的字形,卻丟棄了它們原本的意義,『烎』字甚至連字形也跟古漢字有所差異,《康熙字典》中的『烎』上半部分是兩個『幹』字並置,而不是『開』。」

  比起多數網友趕潮流似的運用,80後網友周禕對生僻字的興趣稍微持久一些。2008年,「囧」字剛剛流行時,他在豆瓣網上創建了「我愛生僻字」小組,希望跟大家分享更多關於生僻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據他介紹,小組最活躍時吸引了一千多名組員,大部分人都是覺得某些生僻字的字形「好玩兒」。創建小組後,周禕試著每天花費時間查詢、整理感興趣的生僻字含義和讀音,但幾年下來,小組的人氣越來越淡,自己記住的字也不多,留在腦子裡的似乎還是那些字形比較特別的字,比如靐(bìng)、驫(biāo)之類。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化學者張頤武曾把漢字之美歸為三個層面,一是形之美,二是意之美,三是聲韻美。網絡上流行的另類生僻字,看起來好像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面,這些字的生命力能有多久?羅衛東認為,現代漢字經歷幾千年的變化後,象形的程度越來越低,但某些網絡上的流行生僻字卻是以最原始的「象形」方式賦予漢字新的意義。而在《咬文嚼字》常務主編黃安靖看來,「死」的文字,當它與現代生活有了勾連點,或者切中了現代社會的某個興趣點,自然就會煥發出新的活力,但能否真正「活」起來,還要看這個字是否能在更長時間裡進入更廣泛的使用範圍,直至被社會大眾接受成為約定俗成的用法。(記者 楊麗娟)

相關焦點

  •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
    365夜·漢字故事·玩轉漢字之漢字的演變發展小朋友,你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什麼嗎?目前來說,人們普遍認為是「甲骨文」。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還出現了「草書」和「行書」,都是為了方便書寫而演變出來的。草書由於在交流上容易出現誤解,所以到現代,草書更多是作為一種書法來欣賞,它的審美價值遠遠超過了實用價值。漢字演變和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文明傳承與發展的歷史。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
  • 從甲骨文的演變與發展,淺談漢字的價值
    比較複雜的它,在產生之前,肯定還有一段相當長的發展與演變的歷史時期。考古學家無比肯定的是,甲骨文,肯定不可能處在我國文字的初創階段。因為,一種處在初次創立,甚至是初步創立的階段中,必然是不成熟的,也不可能是成體系的。
  • 《漢字演變》軟體用動畫展現漢字發展過程
    本報訊(記者李苑)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漢字構形演化數位化技術與系統」資助下,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天人同達軟體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漢字演變》軟體日前在京推出。這是國內首部旨在準確展現漢字演變過程的動畫軟體。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由零散的、個別的字符逐漸積累,達到一定的數量後再通過人為規範,就成為了一種文字體系。據考證原始漢字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產生,到它發展成初步的文字體系大約經過了近2600年之久。中國的文字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經過六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單的歸納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聲、形、象、數、理,而演變的過程為: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1.甲骨文(商)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
  • 一個漢字的「前世今生」,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演變,漢字啟蒙書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漢字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它從生活中被人們發現,走過萬千時光,最終變成了現代漢字。而孩子們的世界單純美好,「萌萌的」甲骨文正好符合他們的形象認知,在初學漢字的時候,比大人更能真切的感受到甲骨文形象生動的自然美。
  • 漢字的演變歷史,提升孩子對漢字的認識
    漢字——是世界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做為漢字的繼承人和使用者,你知道漢字的演變歷史嗎?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的一個標誌。而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 1.結繩說在文字被開發出來之前,人們通常用在繩子上打結的方法,記錄社會熱點和時政新聞。後來,人們覺得這種方式,不僅繁瑣而且存儲的信息非常有限,於是,逐漸發明了文字。
  • 漢字的來歷:漢字演變的故事
    漢字的來歷:漢字演變的故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漢字的演變過程和書法的發展脈絡
    學習書法,不可能離開漢字,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及一些相關的文字知識,今天我就不吝淺陋,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漢字的歷史和發展趨向,疏漏、不足乃至錯誤之處,歡迎各位老師留言交流。《後漢書祭祀志》提到了文字:三皇無文,結繩以治。這應該是對漢字最早起源的探索了吧!
  • 漢字的書體演變歷程,初學書法者進!
    隸書在一些非正式場合,因為書寫速度的需要,大篆中部分圓轉彎曲的筆畫,變為平直波磔形狀,隸書應運而生。隸書萌芽於戰國晚期,東漢時期達到頂峰。特別強調:隸書同樣由大篆演變而來,並非在小篆之後。二、隸書演變為章草,進而發展為今草和狂草草即草率,草書可簡單理解為漢字的草率寫法。結構簡省、筆畫連綿是草書的最大特點。按發展先後,草書可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章草形成於西漢中期,東漢時廣泛流傳。
  •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1 漢字的起源 2 漢字演變的基本脈絡 漢字在長期演變的過程中
  • 漢字作為一種書寫符號 漢字的特點 經歷的演變過程
    漢字是漢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構造優美,變化多樣的文字,可以說漢字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文字,這一點上,我不接受反駁。漢字在歷經歷史長河,悠悠變遷之後,依然在使用,不得不感慨它的生命力與持久力。除了漢字外,古埃及的聖書文字、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等,都是很古老的字,遺憾的是,它們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
  • 學習書法,你先得知道漢字的起源,演變
    學習書法前你先應有的認知大家好,今天開始我們就要正式開始學習書法,學習怎麼快速寫出一手好字啦,那麼這之前,你有了解過漢字的起源,演變嗎?不管是學生學習,還是上班族工作,對你所學的課文內容和工作要做的事情,你得先有一個整體的認知,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有清晰的思路,才能更好的掌握和學習到課本知識和工作技能。學習書法自然也需要了解漢字是什麼,漢字從哪裡來,以及經歷怎樣的演變才成為現在大家熟知的楷書。今天就先開始學習漢字的起源,演變吧。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的發展
    1.漢字的起源、演變過程  ①起源: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  ②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漢字、商周出現「金文」  ③統一: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後出現「隸書」  ④理論:東漢許慎總結出「六書」理論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對外漢語教師 細說漢字演變過程
    對外漢語教師細說漢字演變過程漢字的發展具有千年的歷史,這一過程是曲折且美妙的。從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今天小編就給各位對外漢語教師們帶來這個漢字趣味故事: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目前能確定的最早的漢字。這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主要用於佔卜的一種文字。甲骨文中很多字的字形看上去都很像圖畫,也就是字的形狀和字的意思有關聯。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為什麼說漢字的演變豐富了書法藝術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交往的複雜性和審美要求不斷提高,以及使用工具的改進,字體發生了自然演變,形成了多種字體,即現在所說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楷、行、草。正是這些多樣字體才顯示了漢字的蓬勃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才能承載幾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同時,也催化了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豐富多彩、情趣盎然、搖弋多姿、魅力無窮的藝術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的發展史,及漢字書體的演變階段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和漢字書體的演變過程。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大致經歷了發展期、成熟期、繁榮期三個歷史階段。發展期一發展期的書法 包括先秦時期的書法、秦代書法、西漢書法;成熟期一成熟期的書法包括東漢書法、魏晉書法、南北朝書法;繁榮期一繁榮期的書法包括隋、唐、五代時期書法,宋、元時期書法,明、清時期書法和近現代書法。漢字書體在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行書、楷書、草書等書體。書法藝術的發展和漢字書體的演變是交織在一起共同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