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西方教育熟悉嗎,有何觀點,淺談中西教育的差異

2020-12-25 霞姐愛教育

大家好我是霞姐愛教育,霞姐每天都會為大家更新更好的教育小知識!!

為什麼想做這個專題,原因有很多。首先,我自己本身是學教育的,我給自己的一個職業標籤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從2013年大學開始,就陸陸續續在美國做了很多教育的工作。我覺得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是一個multipotentialite,這是一個英文裡的新創詞,是multiple(多重), potential(潛力), 和elite(中堅分子)的結合。

我一直覺得作為教育工作者,你首先是要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然後你自己應該是一個有創新力的人。在我申請哥大的文書中,我寫到,「Innovation happens at the margins". 這些年,自己也是這麼踐行的,大學裡儘量多的學習各種不同的東西。因為我覺得創新力是需要你接受吸收很多東西以後,這些新的知識相碰撞,於是產生各種靈感。同時,它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

我喜歡美國大學的一種自由,就是你首先要修課滿足你專業的要求(這和國內大學一樣),但與此同時,你也有機會設計你自己的學習之路。比如,我的主修專業是商科裡的經濟學,但我同時還輔修了藝術和西班牙語。這三個專業和副業在前三年就修完了,第四年就又很折騰的拿了一個新媒體的certificate,學習了很多新媒體,網頁設計,編程的課程,為自己打開了新世界。

所以,我的大學四年,花了和同齡人一樣的學費,但是修了更多的課程。我們學校畢業需要需總共121學分,我最終修了153個學分。大部分本科是這樣的,你每學期付一個fix tuition(固定的學費),可以修11-18學分不等。(國際學生學分不得低於11學分,低於11學分會被視作part-time student,而這對於國際學生來說通常是不允許的)。

曾經在研究生期間,想和同學一起做一個早教項目,但是身邊有太多反對的聲音,說我們自己都不是父母,寫出來的東西很難產生共鳴。很遺憾的,我們後來也覺得,或許這些話不無道理,就有些擱置。不過我現在想想,還是想來寫一些早教專題的文章,是因為我想我們是有優勢的。

哥大教育學院是在業界出了名的以research-base(科研為基礎)的研究型高校。有些人可能會質疑,那會不會缺少」實戰經驗「。其實我覺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外界對我們的誤解。其實,哥大教育學院內外都有很多試點學校和項目。比如,我們學院的Curriculum and Teaching部門裡有一個叫Hollingworth Center的,這個早教center(中心)就設在我們學院裡,在裡面教授小孩子的大多是教育學院的博士和研究生,他們在課堂上會帶為這些小孩子們引進一些業界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同時師從哥大的教授,來完成他們的學術研究。

講一些個人想要做這個專題的目的,首先寫這個專題,首先來源於我自己研究生時期的一個科研興趣 —早教(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我的專業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教育技術與新媒體),在自己專業的研究之餘,也結合早教這個專題做了很多這方面的項目(比如在Informal learning setting, 也就是那些孩子在課堂外學習的情景,包括家長如何在家給孩子提供正確的輔導,新一代的孩子成長環境與我們的異同)我在自己的個人網站上也放了一些自己的項目介紹以及研究論文成果)。

研究生期間,閱讀的科研論文大大小小也不下數百篇。我不希望這些經驗的東西就此被埋沒。還是希望自己能作為一個橋梁,把學術界的一些新的理論(不管是科學教養方法,還是西方新的教學理念)能夠傳遞到外界,真正給廣大父母帶來福利。

中西方的教育一定是存在差異的,很多西方的教育理念不一定可以照搬到我們國家,但是很多理念一定是可以借鑑的。我的看法就是,批判地吸收。我比較喜歡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是他們首先把小孩當成是一個「人」去教養,給予孩子尊重以及理解,而不是去想著控制。我個人認為這是東西方教育很大的一個差別之一,中國父母,很多時候總是希望孩子要按照自己鋪的路走,很自大的覺得我給你設計的路就是最好的,忽略了對孩子天性、潛力的挖掘。當然,這和競爭的大環境也有相當大的關係。我最終希望的是,咱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探討早教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教育的問題。我希望聽到更多父母的聲音,真實的案例。

沒錯,我的確還不是一名為人父母,一定有實際經驗不足的問題,因此我才需要知道和了解真正的育兒體驗,以及更好地讓現有的教育理論更好地滲透到生活當中,並為之所用。所以我在這個平臺,就是希望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關於寫的內容,我首先儘量保證,它們背後一定是有科學依據和支撐的(scientific-based)。

我的初衷是希望提供給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父母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指導方法,我也希望,當有一天我即將要為人父母的時候,I can confidently say, "I'm ready!". 所以,這個版塊,面向的觀眾,不一定是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朋友,也可能是和我一樣的90後,想為未來為人父母做準備的。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由百家號霞姐愛教育獨家發布!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巨大差異!外語再好,也不一定入西方人眼
    無論你的外語有多好,在和歐洲人的交流中,你都會發現——很難說服他們。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的教育和他們的教育存在著根本性差異。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都有哪些差異呢?一起來看下。歐洲人的思維和邏輯方式,更適合用來溝通:觀點清晰,推導合理,論據紮實,說理有力。邏輯,是西方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與西方國家形成了相互獨立,又各具鮮明特點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很多人都知道,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又與中西方的教育差異有一定的關係。
  • 中西文化差異表現及其原因
    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展;   3、民主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為民謀利。
  • 淺談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三)——-性格的差異及其教育意義
    淺談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性格的差異及其教育意義在前兩次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的分析中,我們先後學習了能力差異和認知方式的差異。但無論是哪種差異給我們的教育啟示都是要因材施教,「以學生為本」、根絕每個孩子的不同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施教,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三種差異——性格的差異。
  • 中英教育差異被人為放大
    「其實,我一直在嚴肅地思考學校原有的一些教學是否出現了偏差,我是否有能力繼續勝任校長一職。有不少朋友寬慰我說,你想開一點吧,對於不好的評論就一笑置之。」頂著壓力,尼爾一邊鼓勵老師要保持韌性,一邊著手解決困難。  5位中國老師離開博航特中學以後,究竟留下了什麼?「中國老師離開後,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流淚了,他們在短短的時間內建立了非常良好的關係。」
  • 沈茂德:教育的融合是破除「中西」之見,合力打造「我們」的學校
    從教育的視野上看,西方教師往往「世界即課本」,而中方則是「課本即世界」,這是中方教師需要向西方教師學習的地方;從學校的文化上看,很多西方教師的「職業」邊界感是強的,但中國教師的「事業感」更強,對於創校不久的學校,可能更需要多一些事業感,去模糊「職業邊界」。這些方面的推而廣之,是首先尊重差異的客觀存在,繼而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實現融合。
  • 剖析中西方教育「三大」差異:犀利直接的對比,你更贊成哪種教育
    這些分歧,都是因為東西方教育上存在巨大差異而導致的:閨蜜喜歡沿用東方的教育方法,認真看緊孩子的每個成長瞬間,讓孩子能處在安全、可靠的環境中,給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閨蜜老公注重西方的教育方法在小齊的調節下,閨蜜和老公認真地探討了一番有關孩子要接受什麼形式的教育的事,最後一致認為,只要是為孩子好的教育,父母都是可以嘗試的。中西方教養雖有不同,好品質卻不分國界。東西方教育存在「三大差異」,你更喜歡中式育兒?還是贊成西式教育?
  • 剖析中西方教育「三大」差異:犀利直接的對比,你更贊成哪種教育
    東西方教育存在「三大差異」,你更喜歡中式育兒?還是贊成西式教育?差異一:揚長式教育還是補短式教育?東方「補短式」教育:東方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在教育理念上,實行「木桶式教育」。「木桶式教育」也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其概念是:一個木桶最終能裝多少水,取決於這個木桶最短的那塊板。
  • 「中國教育是培養戰士」,混血兒子在上海讀幼兒園後,駐華記者媽媽揭露中西教育差異
    在上海,朱賁蘭曾深深感受到了中西教育的巨大差異。「我們說雞蛋有營養,會讓你有健康的骨骼和明亮的眼睛。我們會鼓勵孩子去選擇吃雞蛋,我們會相信他們的選擇。」「然後呢?選了嗎?」「呃……不是每次都選。」朱賁蘭還記得兒子上次反抗吃飯把牙都摔裂了一顆。「他需要吃雞蛋,他需要其中的營養,不吃也得吃!」老師說道。這件事發生後,朱賁蘭沒想到過幾天老師專門把她叫到了學校。
  • 中西教育差別到底在哪兒?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中西教育一直頗受爭議,尤其是在教育寶寶方面,有人喜歡西方教育,也有人喜歡東方教育,而這兩者在教育方面其實也的確存在著很大差異。首先來說說西方教育吧。西方教育著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他們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寶寶擁有一定的獨立能力。可能很多人會說,獨立能力能有多強?
  • 跟西方教育對比,中國教育真的很差嗎?其實相差的可能是這方面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 關於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各個家庭父母都在意一方面。只不過在媒體跟教科書的宣傳下,西方的教育理念被吹捧的「很優越」。在父母們的眼中,西方教育的優勢就是會比我們的教育好。
  • 淺談中西方藝術教育的差異
    不過,在大多數人眼中對東方的藝術教育還是有偏見的,而且,中國對藝術教育注重技巧和理論,再新穎的作品也離不開中國藝術的核心。也只是形式上的創作,而且,對於中國藝術中國也是具有特定的束縛性。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學習藝術教育也是不認同,因為他們的思想裡藝術並不是最好的發展方向,只有學習才是唯一的出路。對於西方,我們了解的也是少之又少,但是西方的教育方式並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開放」那麼簡單。
  • 中國的「聖人」和西方的「聖人」有何差別?看中西評判標準的差異
    西方有「聖人」嗎? 有,但是和中國的「聖人」不同,他們有很多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來自於評判標準的不同。但提到西方有什麼聖人,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但實際上是很多的,但都是宗教聖人),你可能會說亞里斯多德、柏拉圖或者蘇格拉底,如果以中國文化的評判標準他們確實可以封聖,但是注意了他們實際上被稱為「希臘三賢」。 而賢與聖是有差異的,具體表現在宗教意義上。
  • 中西教育碰撞:地位平等VS長幼有序
    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他們認為人和人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在家裡可以不叫爸媽直呼全名,在學校也可以不叫**老師,可以稱呼名字。所以,孩子與長輩和老師的關係常常像是朋友,能良好的溝通,能體會和諒解對方。而在中國,長幼有序,論資排輩是老生常談的話題。
  • 「中西教學模式」對照——《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差異多元、風格分化、宏觀的全球語境下決定了可以用一類模式囊括「因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懸殊而造就的不同體制」是基於樂觀主義期待的烏託邦想像。中西教學模式效度的較量中,我們可以追求教學經驗的最大公約數,而不能將帶著濃厚中國烙印的方式強行嫁接到英格蘭這片土地,文化差異和民族背景的不兼容性,會讓「外來文化」水土不服。 《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 蔣純焦 | 從教師起源看中西教師文化的差異
    自古以來,基於漫長的文明和文化演進的差異,東西方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各沿不同的路徑發展,且自成體系。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西方文化強勢輸出,西方教育主導了世界學校教育的理論話語和實踐活動。因此,對於非西方社會而言,必然存在著如何處理好外來教育文化與本土教育傳統的關係問題。中國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教育傳統歷史悠久、積澱深厚。
  • 從餐桌上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從餐桌上看中西文化的差異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和中國企業的強大,中國的資本輸出的勢頭異乎尋常的迅猛,將西方國家的礦產資源,品牌企業,金融公司,工程技術等等納入到了自己的企業版圖。不過,在與西方世界的交流中,人們開始發現阻礙雙方溝通的不是技術、語言,最大的障礙是來自於文化差異和文化衝突。
  • 中式教育比不上西式教育?美國華裔媽媽送娃到上海讀書後大吃一驚
    圖為2018年PISA科學成績排名每當談起中外教育的差異,大家都會說中式教育就是應試教育、填鴨式灌輸教育;西方教育是素質教育,教育體制自由創新,更能開發學生多方面創新性思維……「中式教育」比不上「西方教育」,西方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發展的最好的教育方式
  • 個人思考很久,關於中西方教育差異
    很久以來,都在認真思考中西教育的差異。不帶任何民族感情色彩地分析這種現象。單純從公立學校看。看到有人問:為什麼美國基礎教育那麼差,高等教育卻那麼強,並且孩子工作以後能力也很強。幼兒園其實差距不大,孩子們大部分都能愉快玩耍,比較起來,可能西方老師的包容性更強一些,能包容那些很調皮的小孩。
  • 楊振寧談中西教育體制的利弊:兩個方面各有短長
    人民網香港9月24日電 今日,當代知名物理學家、香港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楊振寧教授做客人民網香港分公司直播間,與廣大網友共同分享對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看法。在訪談中談到對中西教育體制利弊的看法時,楊振寧表示,兩個方面各有短長,任何一個覺得某一個教育體制是遠比另外一個好得多的,他認為這種見解都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