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霞姐愛教育,霞姐每天都會為大家更新更好的教育小知識!!
為什麼想做這個專題,原因有很多。首先,我自己本身是學教育的,我給自己的一個職業標籤就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從2013年大學開始,就陸陸續續在美國做了很多教育的工作。我覺得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是一個multipotentialite,這是一個英文裡的新創詞,是multiple(多重), potential(潛力), 和elite(中堅分子)的結合。
我一直覺得作為教育工作者,你首先是要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然後你自己應該是一個有創新力的人。在我申請哥大的文書中,我寫到,「Innovation happens at the margins". 這些年,自己也是這麼踐行的,大學裡儘量多的學習各種不同的東西。因為我覺得創新力是需要你接受吸收很多東西以後,這些新的知識相碰撞,於是產生各種靈感。同時,它也是一種經驗的累積。
我喜歡美國大學的一種自由,就是你首先要修課滿足你專業的要求(這和國內大學一樣),但與此同時,你也有機會設計你自己的學習之路。比如,我的主修專業是商科裡的經濟學,但我同時還輔修了藝術和西班牙語。這三個專業和副業在前三年就修完了,第四年就又很折騰的拿了一個新媒體的certificate,學習了很多新媒體,網頁設計,編程的課程,為自己打開了新世界。
所以,我的大學四年,花了和同齡人一樣的學費,但是修了更多的課程。我們學校畢業需要需總共121學分,我最終修了153個學分。大部分本科是這樣的,你每學期付一個fix tuition(固定的學費),可以修11-18學分不等。(國際學生學分不得低於11學分,低於11學分會被視作part-time student,而這對於國際學生來說通常是不允許的)。
曾經在研究生期間,想和同學一起做一個早教項目,但是身邊有太多反對的聲音,說我們自己都不是父母,寫出來的東西很難產生共鳴。很遺憾的,我們後來也覺得,或許這些話不無道理,就有些擱置。不過我現在想想,還是想來寫一些早教專題的文章,是因為我想我們是有優勢的。
哥大教育學院是在業界出了名的以research-base(科研為基礎)的研究型高校。有些人可能會質疑,那會不會缺少」實戰經驗「。其實我覺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外界對我們的誤解。其實,哥大教育學院內外都有很多試點學校和項目。比如,我們學院的Curriculum and Teaching部門裡有一個叫Hollingworth Center的,這個早教center(中心)就設在我們學院裡,在裡面教授小孩子的大多是教育學院的博士和研究生,他們在課堂上會帶為這些小孩子們引進一些業界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同時師從哥大的教授,來完成他們的學術研究。
講一些個人想要做這個專題的目的,首先寫這個專題,首先來源於我自己研究生時期的一個科研興趣 —早教(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我的專業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教育技術與新媒體),在自己專業的研究之餘,也結合早教這個專題做了很多這方面的項目(比如在Informal learning setting, 也就是那些孩子在課堂外學習的情景,包括家長如何在家給孩子提供正確的輔導,新一代的孩子成長環境與我們的異同)我在自己的個人網站上也放了一些自己的項目介紹以及研究論文成果)。
研究生期間,閱讀的科研論文大大小小也不下數百篇。我不希望這些經驗的東西就此被埋沒。還是希望自己能作為一個橋梁,把學術界的一些新的理論(不管是科學教養方法,還是西方新的教學理念)能夠傳遞到外界,真正給廣大父母帶來福利。
中西方的教育一定是存在差異的,很多西方的教育理念不一定可以照搬到我們國家,但是很多理念一定是可以借鑑的。我的看法就是,批判地吸收。我比較喜歡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是他們首先把小孩當成是一個「人」去教養,給予孩子尊重以及理解,而不是去想著控制。我個人認為這是東西方教育很大的一個差別之一,中國父母,很多時候總是希望孩子要按照自己鋪的路走,很自大的覺得我給你設計的路就是最好的,忽略了對孩子天性、潛力的挖掘。當然,這和競爭的大環境也有相當大的關係。我最終希望的是,咱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探討早教甚至是其他的一些教育的問題。我希望聽到更多父母的聲音,真實的案例。
沒錯,我的確還不是一名為人父母,一定有實際經驗不足的問題,因此我才需要知道和了解真正的育兒體驗,以及更好地讓現有的教育理論更好地滲透到生活當中,並為之所用。所以我在這個平臺,就是希望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關於寫的內容,我首先儘量保證,它們背後一定是有科學依據和支撐的(scientific-based)。
我的初衷是希望提供給廣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父母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指導方法,我也希望,當有一天我即將要為人父母的時候,I can confidently say, "I'm ready!". 所以,這個版塊,面向的觀眾,不一定是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朋友,也可能是和我一樣的90後,想為未來為人父母做準備的。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由百家號霞姐愛教育獨家發布!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