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巴英語成過去 專家稱英語學習應優化不應削弱

2021-01-07 中國新聞網

  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出爐,語文從150分增加到180分,英語從150分減到100分。一增一減,透露出政策制定者的意圖。為何要對英語「開刀」,方案公布旋即引來討論。有人認為,目前,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已凌駕於語文之上,確實應該對英語降降溫了;也有人認為,如今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很快,普遍向好,無需拿高考開刀,因為這並不能減少學習英語的壓力。種種說法,贊成或反對皆有。

  在廣州,從小學到大學,英語課程是如何設置的,學生的英語水平如何?面臨高考改革英語分值的變化,他們的英語學習將會受到影響嗎?記者就此專門採訪了中小學和高校的老師、專家。

  廣東英語

  變革30年

  1977年前,英語地位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一樣,全部只要合格就能高中畢業。

  1977年,恢復高考首年,英語由各省自行命題、組織考試。

  1978~1987年,高考英語全國統一命題,試題變化較多,題型包括完形填空、單項選擇等,漢譯英、英譯漢逐年消失。

  1988年~2004年,全國各地均實現了高考英語標準化考試。

  2004年,廣東高考英語開始單獨命題。

  2006年,廣東高考英語特設口語考試,自願報名。

  2011年,廣東高考英語加入15分口語考試(必考),聽力考試變成聽說考試,3月進行。

  新聞追蹤

  小學—中學—大學

  小學

  課時安排遠少於語文

  著重培養語感和興趣

  從2002年秋季開始,由廣州市教研室英國裡茲大學課程研究中心合編的小學英語教材進入廣州的小學課堂。這套和傳統教學方法截然不同的教材,一年級只有聽說部分,意在培養兒童的語感和學習興趣,三年級的教材才涉及書面英語,並與教學的趣味性要求並重。

  2012年,小學英語新課標在廣州施行,廣州市小學三年級在新學年率先啟用改版後的廣州版新教材。有專家分析,新教材降低了教學難度,注重培養學生興趣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惠福西路小學校長朱思紅介紹,在小學階段,英語作為必修主科已有多年歷史。但從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上,語文絕對是佔據主導地位。「以我們學校為例,一年級每周2節英語口語課,二年級是每周安排3節口語課,三年級到五年級是每周3節英語課,六年級每周4節英語課。語文課的課時要多得多,三、四年級每周7節語文,五、六年級每周6節課。」

  朱思紅也談到,這十年來,明顯感覺到社會、家長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在提高,孩子接觸到英語、使用英語的機會也在增加。「到底把英語放在什麼位置,我認為是一個度的問題,可以降低分值,但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中學

  語數外「三足鼎立」

  注重培養聽說讀寫

  擁有26年教學經驗的廣園中學英語教師周小蓮介紹,從1987年開始,廣州初中英語教材呈現出「四步走」:從人教版教材、廣州牛津版教材、上海牛津版教材到簡化修改版的上海牛津版教材。

  最開始是人教版英語教材,「教材比較死板,基本上教的都是語法和句型。」周小蓮老師說。到2004年,由於中考英語加入口語考試,於是開始使用廣州牛津版教材。3年後,又被上海牛津版英語教材所取代。但因為「上海版牛津教材」的難度大大超出了中考水平,去年開始換成簡化的上海牛津版教材。不過,這本教材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它雖然與中考難度相匹配,但卻難以銜接高中英語學習的難度。

  根據中考的要求,英語在課時設置上與語文、數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周小蓮老師介紹,在2004年之前,英語課程為每周5節課,比語文、數學少一節課。而在2004年後,每周加入一節口語課,這樣就與語文、數學課時持平。高中英語課時設置同樣緊跟高考的「指揮棒」,目前,廣州高中英語課程為每周6節,自從2011年起,廣州高考開始實施英語聽說考試。每周6節英文課,變成「5+1」形式,即5節英語教學課和1節英語實踐課。

  大學

  「啞巴英語」有減緩

  離國際化仍有差距

  中山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副主任王哲告訴記者,目前正在回收廣東省內30餘所高校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英語情況的調研問卷,結果尚待出爐。但從直觀感受而言,廣東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是逐年攀升的。而且,由於地處沿海,加之中學重視聽說訓練,所以廣東學生的聽說能力都不錯,「啞巴英語」現象有所減緩。

  不過,在她看來,大學生的英語水平還需不斷提高,王哲說,「目前很多學科的信息源,70%到80%左右都還是外文的,學生參考科研成果或者說發表學術論文仍然離不開英語。」而針對有些學生無法突破英語學習的瓶頸、對於英語學習叫苦連天的情況,王哲分析:「這跟學生的愛好興趣以及老師教學的動機和引導有關。這一次北京英語高考改革方案初衷是好的,以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為目的,弱化了考試的導向,這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益的。」

  北京高考英語改革方案會對英語教學一線帶來哪些影響?王哲說,具體影響結果可能要在3至5年後才顯現,「大學英語教學是中學的延續,目前是根據專業需求,對學生採取分級分類教學。如果改革方案奏效的話,會更多地結合學生的學術研究下功夫。」

  廣州現狀

  英語高考成績穩居全省前三

  記者了解到,廣州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掌握英語的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記者從權威渠道獲知,如果僅從高考英語成績來看,廣州近年來穩居全省前三名,而且近年來逐年都有提高。

  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語科陳皓曦老師介紹,廣州的學生學習英語確實有一定優勢。從歷史上來講,廣州的英語課程開展、學科建設歷史悠久,起步較早,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是領先的。」其次,廣州的地理位置毗鄰港澳,市民的港澳關係、海外關係也較多,對孩子學習英語的態度是比較鼓勵的。陳皓曦認為,「各地的實際情況有差異,經濟、社會的背景不同,我認為推進英語教學改革還是不應『一刀切』,要因地制宜。」

  除了高考成績逐年提升,廣州南海中學的吳老師和廣園中學的周小蓮老師,也都從自己從業近30年的經歷中,明顯感到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增強。周小蓮說,廣園中學在2000年左右,一個年級400人中能和老師流利對話的不超過10人,但現在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30人左右。吳老師分析,這是源於社會的發展,學生、家長對英語越發重視。

  專家觀點

  英語: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中文:設置科學考核機制

  華師附中校長朱子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評價英語這門學科在基礎教育階段所佔的地位,要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來考慮。

  「恢復高考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英語受到高度重視。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從現狀來看,在國際上最通用的語言仍是英語,所以我們現在社會發展還是要求學生掌握英語,這是一個客觀的需求。從長遠來看,辦教育要著眼未來。從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從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層面來看,都要求學生學好英語。」朱子平說,因此,英語學習不應該被削弱,而應該加以優化,提高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特別是語言應用能力。

  朱子平談到,實際上英語的地位「凸顯」是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大學英語四六級是否合格與能否拿到畢業證掛鈎,考研、考博甚至工作後評職稱都要考英語。反觀語文,進入大學後「地位」就不如英語,一些理工科專業語文水平怎麼樣與畢業、考研也沒有直接關係。

  由此,他認為,中文學習不僅僅是增強的問題,而是要設置科學的評價、考核機制,引導人們重視。(文 記者 黃茜 申卉 徐靜 實習生 賀莉娜)

相關焦點

  • 年底英語考試扎堆 專家建議英語學習應務實
    面對接踵而至的眾多考試,有受訪專家稱,在功利化的導向下,中國英語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大學生只會應付考試,學了十幾年,能實現無障礙交流的人不超過5%。對此,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認為,應消除英語教育虛火,並對英語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弱化英語的應試教育功能,強化其語言教育功能。
  • 【熱點】解讀英語高考政策 各路專家向啞巴英語「開刀」
    未來高考的英語會如何改革?要不要把英語變成計算機那樣的能力考試在探討?怎樣培養,才能讓學生避免成為高分低能的「啞巴英語」?到底孩子們在學生中應該注意些什麼?日前,在北京民辦教育協會的支持下能動英語組織召開了「解讀英語高考政策,聚焦英語能力研討會」,會上成立了能力英語研究院,各路教育專家一起把脈英語改革,向「啞巴英語」開刀。
  • 教育專家: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高考應取消英語
    南都訊 記者陽廣霞 實習生覃雯 近日有消息稱江蘇省2016年高考英語或將不計入總分,而這一說法被官方否定。不過,一場高考是否應改革的討論由此展開。昨日,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在中山大學舉行,專家稱英語權重太大,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 啞巴英語,理直氣壯
    中國教育界大多數英語教育專家的警句是:不會開口說英語的英語教育,簡直是失敗!很多時候,教育主管部門、英語教師,還有從幼兒園開始就學習英語的莘莘學子,對此觀點保持默認。而不久前坊間所傳,教育部要降低高考英語分數權重,則或多或少與此有關,因為邏輯很清楚:既然花這麼多時間都學不好英語,還學它幹什麼?但好與不好,其標準何在?啞巴英語就真的不好麼?
  • 幼兒英語學習技巧:拯救啞巴英語從跟讀開始
    幼兒英語學說到學習英語,我相信中國家長們都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但是有一個通用的認識,就是在應試教育的壓迫下,更多學生學會的都是啞巴英語。所謂啞巴英語,是指會聽會看會寫,但是不會說,或者說發音不標準。但是,對於一種語言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交流能力。
  • 麵包英語:向啞巴英語說「不」
    後來,考慮到自己畢業於浙江大學英語專業的優勢,他開始嘗試負責管理外貿業務,平時收發郵件交流十分順暢,讓黃珺對自己的英語水平自信滿滿,在他看來,和國外客戶打交道不是難事。但直到一次需要和客戶進行電話溝通,他才發覺,面對真實語境下的口語交流時,自己一句流利的句子都說不上來。學了十多年英語,遇到老外卻張口結舌?其實,在當下中國傳統的教育環境裡,像黃珺這樣「啞巴」英語的現象並不少見。
  • 英語應不應該被踢出主科?
    很多極力反對把英語變成副科的人,一部分是親美派,還有一部分可能是邏輯不清。我們所說的把英語變成副科的意思,並不是把英語變成音樂、繪畫那類的副科。而是要像歷史、地理、生物、政治、化學、物理一樣的選修科。也就是說,從興趣出發,如果你喜歡英語這個語種,那麼你就可以選修英語,大學以後還可以繼續深造語言專業。這樣既不會耽誤所有的孩子學基礎英語,也不會影響英語在中國教育界的完全下線。真正學習英語,如果能把英語即學好,還說好,那是相當不容易的。
  • 啞巴英語的問題,不在「說」,而在「聽」!
    大多數的學生對聽力訓練的重視程度不夠,也不知道應該如何邁出第一步。學校的英語課也很難騰出時間給大家專門練習聽力。但聽不懂,就一定說不來。先聽懂,再會說,是基本的英語學習思路。體制內的教學現在也越來越重視聽力能力的培養。高考正在逐步轉型為能力型的英語考試。
  • 專家談幼兒學習英語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時下,社會上幼兒英語越來越熱,兒童學習英語的年齡也越來越小,許多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能說出幾個英語單詞,便羨慕不已。於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學習英語,但一段時間過後,不少孩子的英語學習成績卻並不理想,有的孩子甚至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恐懼感和厭惡感。讓家長們很是苦惱。
  • 10月18日 英語專家曲剛:突破「啞巴英語」
    以前我們學英語要學上千頁的語法書,現在只需要一張紙,可信嗎?我們中國人都能講很地道的漢語,可我們對漢語的語法規律一無所知,英語也是同樣的,學英語就要學最簡單的規律,而不是研究800頁的書。我們現在學習的語法書是專家型的,而不是普通市民型的。語法書有很多複雜的詞彙,比如說現代分詞,這個現代是什麼意思,不定式,這個不定又是什麼意思。這些詞把我們視線搞亂了,讓我們沒有辦法簡單的學習英語。
  • 幼兒英語課應不應該取消?
    原標題:幼兒英語課應不應該取消?小孩子是否有必要過早地學習英語?羅光文說,兒童英語教學具有可行性但非必然性,如果孩子感興趣就讓他學,如果不感興趣就不要勉強。從心理角度來說,兒童學習英語心理障礙少,不怕羞不怕錯,敢於開口,語言感知能力強,接受新事物快。
  • 在線英語學習呈現低齡化趨勢,專家稱應科學提升語言能力
    2018秋季新學期已開啟,孩子的學習再一次成為家長關注的重點。近年來,英語學習愈發呈現低齡化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2020中國少兒英語培訓行業市場分析》,目前我國少兒英語培訓市場規模約為600億元人民幣,而且每年以20%的驚人速度增加。
  • 削弱英語地位只會加劇教育的「貧富分化」
    導言http://t.cn/zRiCPgd 發於今天的《南方日報》,關於高考英語分值改革。我的觀點和劉洪波老師的不同,這是一場有趣的辯論。我認為:英語學習本來就居於人後的貧困地區孩子,只能接受公辦教育提供的這種弱化英語、強化國學的教學體系。對
  • 芻議「啞巴英語」擺脫方法
    教學實踐證明,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其學習效果遠超於那些被動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害怕出錯,好面子,怕丟臉,害怕自我形象受損,自卑型或不願意開口或不敢開口的英語學習者,擔心說錯產生的害羞及自卑心理,無話可說和不知從何說起產生的困惑和迷惘心理最終都學成了「啞巴英語」;意志堅定,能排除各類學習困難,具有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且能堅持天天學習英語的學習者,其英語綜合能力明顯要強很多。
  • 「一年多考」不等於英語不重要 應強調實用性
    「一年多考」≠英語不重要 應強調實用性核心提示國家教育部日前向公眾發布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部分信息或可消除「應試」功利性目的「我是贊成的一方,現在在學校學的英語,更多是為了考試,實用性反而不高。」高二年級的沈同學認為,如果改為一年可以考幾次的話,一來可以減輕壓力,二來改變了「應試」這一功利性目的,可以提升學習興趣。
  • 英語四級作文預測及範文:啞巴英語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寫作輔導>正文英語四級作文預測及範文:啞巴英語 2006-09-14 11:39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中國人學英語容易學成「啞巴英語」?
    國寶就是「Chinese baby」而不是 「National treasure」很多人不理解,中文這個世界上最難的語言類別都被我們攻克了,區區英語,為什麼大家就是說不出來,要麼就說錯呢?這個理由你可能不太相信,但是恰恰是因為我們的母語是中文,我們學習英語才那麼費勁。
  • 「英語」成「英文」,啞巴英語這樣來的
    我們都知道漢語是目前碩果僅存的表意語言,而世界上現存大部分語言都是表音語言,英語也屬於表音語言。我國的孩子學習是從認字開始的,而外國孩子小學開始就學習在發音的基礎上,單詞發音與拼寫之間的規律。我們的孩子擅長寫,而國外的孩子擅長說。所以在英語學習階段,我們的孩子也喜歡用自己擅長的方面,通過看文字和寫英文來提高自己英語水平,於是造成很多「啞巴英語」的現象。
  • 媒體:不出國仍有必要學習英語 應擺脫功利思維
    超七成受訪者 不出國仍有必要學習英語近日,有博主在個人微博上對學生「減負」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稱學英語沒用,倡導學英語的都是矮化自己的奴隸,一個翻譯軟體搞定而不是傻乎乎學英語,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浪費了我們無數人力財力,犧牲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
  • 胡敏:英語教育,不該削弱而該加強
    原來,在2000年左右,日本已經意識到、並開始反思自身長年經濟衰退的原因,他們發現,過去幾年中,日本太自以為是,太以自我為中心,不再願意向別人學習,這間接的影響了整個民族學習英語的興趣,而全民英語水平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間接地阻礙了日本經濟的持續發展和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