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出爐,語文從150分增加到180分,英語從150分減到100分。一增一減,透露出政策制定者的意圖。為何要對英語「開刀」,方案公布旋即引來討論。有人認為,目前,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已凌駕於語文之上,確實應該對英語降降溫了;也有人認為,如今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很快,普遍向好,無需拿高考開刀,因為這並不能減少學習英語的壓力。種種說法,贊成或反對皆有。
在廣州,從小學到大學,英語課程是如何設置的,學生的英語水平如何?面臨高考改革英語分值的變化,他們的英語學習將會受到影響嗎?記者就此專門採訪了中小學和高校的老師、專家。
廣東英語
變革30年
1977年前,英語地位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一樣,全部只要合格就能高中畢業。
1977年,恢復高考首年,英語由各省自行命題、組織考試。
1978~1987年,高考英語全國統一命題,試題變化較多,題型包括完形填空、單項選擇等,漢譯英、英譯漢逐年消失。
1988年~2004年,全國各地均實現了高考英語標準化考試。
2004年,廣東高考英語開始單獨命題。
2006年,廣東高考英語特設口語考試,自願報名。
2011年,廣東高考英語加入15分口語考試(必考),聽力考試變成聽說考試,3月進行。
新聞追蹤
小學—中學—大學
小學
課時安排遠少於語文
著重培養語感和興趣
從2002年秋季開始,由廣州市教研室英國裡茲大學課程研究中心合編的小學英語教材進入廣州的小學課堂。這套和傳統教學方法截然不同的教材,一年級只有聽說部分,意在培養兒童的語感和學習興趣,三年級的教材才涉及書面英語,並與教學的趣味性要求並重。
2012年,小學英語新課標在廣州施行,廣州市小學三年級在新學年率先啟用改版後的廣州版新教材。有專家分析,新教材降低了教學難度,注重培養學生興趣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惠福西路小學校長朱思紅介紹,在小學階段,英語作為必修主科已有多年歷史。但從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上,語文絕對是佔據主導地位。「以我們學校為例,一年級每周2節英語口語課,二年級是每周安排3節口語課,三年級到五年級是每周3節英語課,六年級每周4節英語課。語文課的課時要多得多,三、四年級每周7節語文,五、六年級每周6節課。」
朱思紅也談到,這十年來,明顯感覺到社會、家長對英語的重視程度在提高,孩子接觸到英語、使用英語的機會也在增加。「到底把英語放在什麼位置,我認為是一個度的問題,可以降低分值,但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中學
語數外「三足鼎立」
注重培養聽說讀寫
擁有26年教學經驗的廣園中學英語教師周小蓮介紹,從1987年開始,廣州初中英語教材呈現出「四步走」:從人教版教材、廣州牛津版教材、上海牛津版教材到簡化修改版的上海牛津版教材。
最開始是人教版英語教材,「教材比較死板,基本上教的都是語法和句型。」周小蓮老師說。到2004年,由於中考英語加入口語考試,於是開始使用廣州牛津版教材。3年後,又被上海牛津版英語教材所取代。但因為「上海版牛津教材」的難度大大超出了中考水平,去年開始換成簡化的上海牛津版教材。不過,這本教材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它雖然與中考難度相匹配,但卻難以銜接高中英語學習的難度。
根據中考的要求,英語在課時設置上與語文、數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周小蓮老師介紹,在2004年之前,英語課程為每周5節課,比語文、數學少一節課。而在2004年後,每周加入一節口語課,這樣就與語文、數學課時持平。高中英語課時設置同樣緊跟高考的「指揮棒」,目前,廣州高中英語課程為每周6節,自從2011年起,廣州高考開始實施英語聽說考試。每周6節英文課,變成「5+1」形式,即5節英語教學課和1節英語實踐課。
大學
「啞巴英語」有減緩
離國際化仍有差距
中山大學外語教學中心副主任王哲告訴記者,目前正在回收廣東省內30餘所高校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英語情況的調研問卷,結果尚待出爐。但從直觀感受而言,廣東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是逐年攀升的。而且,由於地處沿海,加之中學重視聽說訓練,所以廣東學生的聽說能力都不錯,「啞巴英語」現象有所減緩。
不過,在她看來,大學生的英語水平還需不斷提高,王哲說,「目前很多學科的信息源,70%到80%左右都還是外文的,學生參考科研成果或者說發表學術論文仍然離不開英語。」而針對有些學生無法突破英語學習的瓶頸、對於英語學習叫苦連天的情況,王哲分析:「這跟學生的愛好興趣以及老師教學的動機和引導有關。這一次北京英語高考改革方案初衷是好的,以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為目的,弱化了考試的導向,這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益的。」
北京高考英語改革方案會對英語教學一線帶來哪些影響?王哲說,具體影響結果可能要在3至5年後才顯現,「大學英語教學是中學的延續,目前是根據專業需求,對學生採取分級分類教學。如果改革方案奏效的話,會更多地結合學生的學術研究下功夫。」
廣州現狀
英語高考成績穩居全省前三
記者了解到,廣州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水平和學生掌握英語的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記者從權威渠道獲知,如果僅從高考英語成績來看,廣州近年來穩居全省前三名,而且近年來逐年都有提高。
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語科陳皓曦老師介紹,廣州的學生學習英語確實有一定優勢。從歷史上來講,廣州的英語課程開展、學科建設歷史悠久,起步較早,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這在全國範圍內都是領先的。」其次,廣州的地理位置毗鄰港澳,市民的港澳關係、海外關係也較多,對孩子學習英語的態度是比較鼓勵的。陳皓曦認為,「各地的實際情況有差異,經濟、社會的背景不同,我認為推進英語教學改革還是不應『一刀切』,要因地制宜。」
除了高考成績逐年提升,廣州南海中學的吳老師和廣園中學的周小蓮老師,也都從自己從業近30年的經歷中,明顯感到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增強。周小蓮說,廣園中學在2000年左右,一個年級400人中能和老師流利對話的不超過10人,但現在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30人左右。吳老師分析,這是源於社會的發展,學生、家長對英語越發重視。
專家觀點
英語: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中文:設置科學考核機制
華師附中校長朱子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評價英語這門學科在基礎教育階段所佔的地位,要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維度來考慮。
「恢復高考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英語受到高度重視。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從現狀來看,在國際上最通用的語言仍是英語,所以我們現在社會發展還是要求學生掌握英語,這是一個客觀的需求。從長遠來看,辦教育要著眼未來。從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從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層面來看,都要求學生學好英語。」朱子平說,因此,英語學習不應該被削弱,而應該加以優化,提高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特別是語言應用能力。
朱子平談到,實際上英語的地位「凸顯」是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大學英語四六級是否合格與能否拿到畢業證掛鈎,考研、考博甚至工作後評職稱都要考英語。反觀語文,進入大學後「地位」就不如英語,一些理工科專業語文水平怎麼樣與畢業、考研也沒有直接關係。
由此,他認為,中文學習不僅僅是增強的問題,而是要設置科學的評價、考核機制,引導人們重視。(文 記者 黃茜 申卉 徐靜 實習生 賀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