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季新學期已開啟,孩子的學習再一次成為家長關注的重點。近年來,英語學習愈發呈現低齡化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2020中國少兒英語培訓行業市場分析》,目前我國少兒英語培訓市場規模約為600億元人民幣,而且每年以20%的驚人速度增加。另有統計顯示,在全國中等收入的家庭中,年人均教育支出的52%要用於英語培訓。
調查還顯示,72%的家長贊成孩子從小(1歲至5歲)學英語,並傾向於讓孩子從更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英語;而且城市越發達、家長文化程度越高,對英語早教的認可度越高。
2017年,我國新生兒人數達1723萬;幼兒園在園人數達4600多萬,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數量。兒童家長人數約有兩億多,橫跨「70後」「80後」「90後」人群,正是目前中國社會消費能力最強的中堅力量。隨著他們經濟實力的提高,以及對教育產品消費意願的增強,英語早教將成為一個越來越龐大的市場。
因此,很多社會資本都想爭搶這塊蛋糕。VIPKID、DaDa、51Talk,甚至還有今日頭條這樣的非教育機構,都開始把業務觸角延伸到了少兒啟蒙英語,市場一片紅火。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饒高琪認為,面對持續火爆的少兒英語培訓市場,除了日益沉重的學習負擔和經濟負擔讓家長叫苦之外,應該用科學的學習方式提升公民語言能力。
饒高琪表示,學術界已經做出了不少研究。就個體而言,年齡顯著影響外語學習的進程,尤其關乎地道語音的學習。因而在少兒階段進行適當的外語訓練,尤其是口語訓練,效率較高。所以對外語培訓更為重要的幹預措施,是向公眾普及科學的語言學習方式,倡導健康的家庭語言規劃觀念,遏制「偽雙語」「偽多語」等華而不實的概念炒作。
在社會治理的層面,由單語社會進入多語社會是現代國家無法繞開的發展階段。國家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決定了國家語言能力規劃的內容。譬如我國雖然缺乏外語生活,但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現實需求,決定了我國外語教育重讀寫而輕聽說。過去幾十年,各行各業培養了大量可以閱讀、學習前沿成果的工程技術人才。可以說沒有大規模的外語教育,就沒有改革開放今天如此輝煌的成就。進一步對外開放,對公民外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全面。我國公民外語能力不僅不冗餘,反而距離「民心相通」的現實需求差得很遠。
提升國家語言能力,英語能力仍要加強,更要注重多語種能力的積累。然而,要使公民的個體語言能力轉化為國家語言能力,就不能把外語教育完全交由市場運作。以國家戰略利益為核心的語言能力保障,需要對語種、教育程度、適用人群等方面進行頂層規劃和宏觀調控。
再者,外語能力仍然是公民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公立教育體系的外語教學相對疲軟,將青少年的外語教育需求推向市場,必將助長下一代的貧富差距和加劇階層分化。長此以往,家長的經濟實力會決定孩子外語程度。我們不應讓外語能力成為階層分化的標記和鴻溝。充分保障青少年學習基本外語的權利,科學規劃多語種發展路徑,是這個時代對語言教育工作者提出的緊迫要求。
(原題為《用科學的學習方式提升公民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