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羅道就靠明軍撐著,朝軍連影子都看不到,大明對朝鮮無奈透了

2020-12-23 醉相念著

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聆聽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歷史故事,很高興在這裡和朋友們相遇,歷史在於不斷地發現,在於用真實材料說話,讓大家可以在茶餘飯後,成為我們的談資。歷史是文化的傳承,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先輩通過真實記錄,讓我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從而傳承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

閒話少提。且說日軍佔領全州以後,按照事先制訂好的方略,讓小西行長停止北進,轉向全羅道沿海地區,徹底掃清朝鮮水師勢力;其他日軍則兵分兩路,同時向京畿道和忠清道進,務必在九月中旬前拿下漢城。日本人殺氣騰騰的攻勢,讓朝鮮君臣回憶起了壬辰戰爭中的慘劇他們嚇得手忙腳亂,打點行李又要往平壤跑。麻貴當時在漢城,手裡只有八千兵馬,自度防守太難,也有棄守的打算。楊鎬當時在平壤籌糧,聽到朝鮮人又要跑,當即快馬加鞭,在九月三日單騎闖入漢城。李一聽楊鎬來了,不喜反驚,低著頭嘟囔著說這兵荒馬亂的,楊經理您跑漢城來多危險啊,萬一有個閃失可怎麼辦,還不如回平壤待著呢。李嘴上說的是楊鎬,心裡想的其實是自己安危楊鎬到了漢城以後,先找到麻貴,批評他極避戰,還帶來了邢玠的命令,要求明軍不許從漢城後退半步。麻貴心裡很火大,還有些委屈:不是他不爭氣,而是朝鮮人實在不配合。整個全羅道就靠明軍撐著,朝軍連影子都看不到,前頭潰敗的潰敗,投敵的投敵,後頭哭哭啼啼整天無心防守,光靠他手裡頭八千多人,這仗真沒法打。

很快麻貴不委屈了,因為他發現有一個人比他還慘。楊鎬給李昐帶來一封來自邢玠的諮文,李打開一看,臉色登時變了。在這封諮文裡,邢玠一改從前客客氣氣的態度,把朝鮮君臣從上到下罵了一個狗血淋頭,尤其是對李的小聰明罵得格外狠:「若自親社稷,竄伏草莽,求緩須火,中國豈得代為爾戍?即當還師境上,自固定封疆,爾東西南北自在也。該國自計歸著之地,務吐由衷,從實詳答勿持兩端,誤我軍機。我們大明為你們浴血奮戰,你們就這麼配合的?再說逃跑的屁話我們回國,你愛滾哪兒涼快滾哪兒涼快去!可見楊鎬申飭麻貴,不過是個鋪墊,只是為邢玠痛斥李張本。這篇諮文罵將下來,把堂堂朝鮮國王罵得無地自容,羞憤交加,捂著臉說:「予何以堪支?唯欲入地而已,唔唔唔。一個大明官員在諮文裡用這種口氣罵外藩首腦,十分罕見。邢玠之所以敢這麼說,一定是出自北京的授意。這個小細節表明,北京的萬曆皇帝對於朝鮮的無能表現,已經顯得無可奈何了。

謝謝大家觀看,喜歡小編的請關注一下小編,我們下期再會。

相關焦點

  • 別吹了,明軍30萬大軍作戰:才有6千把鳥槍
    現在很多人還給幾十年不上朝的萬曆洗地,說什麼萬曆不上朝,正好代表了大明先進生產力,大明內閣制度的先進性。其實,大明內閣和英國君主立憲內閣完全是兩個概念,差距就是大猩猩和駱駝的區別,只不過翻譯的時候用了相同的名詞。
  • 20萬精銳任人宰割,一戰全軍覆沒,土木堡大戰,明軍為何如此不堪
    朝中大臣經過商議,派出了駙馬都尉井源率軍4萬前去增援大同,毫無疑問,這支4萬人的部隊也很快報銷了。敗報接連不斷的傳到京城,一心想效仿先祖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於七月中下旬,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自己親率大軍出徵。
  • 李成梁是如何把軟弱的明軍養成了野獸,保大明北疆安寧的?
    大明薊遼總督李成梁,這是一個極為耀眼的名字。他就任遼東之後,一改大明薊遼邊防疲弱的現狀,使得整個東北氣象一新。在他的麾下,原本孱弱不以的明軍似乎陡然間成了虎狼之師,讓北方的蒙古、女真盡皆聞風喪膽。究竟李成梁做了什麼,使得大明軍隊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
  • 「壬辰倭亂」不能忘記的另一場韓戰(中篇)
    書接上文,周一的時候老王先給大家介紹了「壬辰倭亂」的歷史背景,現在咱再繼續聊《壬辰倭亂,不能忘記的另一場韓戰》!欲徵服中國必先徵服朝鮮!所以在出發前,豐臣大人假惺惺地先給朝鮮國王寫封信,我要打明朝,但是離著太遠,所以得從你們家想要借個道。前面說了朝鮮是大明屬國,你打我老子,還從我這借道兒你還要點臉不?
  • 明軍為什麼放棄統治20年的越南?1427年12月29日明朝從河內撤軍
    恐懼宗主國大明不予承認,胡朝在1403年派遣使臣趕赴明朝。  使臣謊稱陳朝絕嗣,沒有繼承人才傳位給胡朝。  然而,1404年,越南陳朝遺臣趕赴大明,控訴胡朝「弒主篡位,屠害忠臣」,要求明朝出兵「擒滅此賊,蕩除奸兇,復立陳氏子孫」。  有一位自稱陳氏子孫,名叫陳天平的人,從寮國翻山越嶺進入大明,尋求保護。
  • 大明抗日援朝內幕,一個小人物如何把明日兩國玩得團團轉
    調派軍隊同時,朝廷頒旨廣攬人才,聲稱「若能收復朝鮮者,授伯爵世襲。」這是因為對日本實在太不熟悉了,不要說熟悉,就連懂日語的都沒有,所以滿朝文武無人應徵,最後不得不把選材面放寬至民間。有一嘉興人沈惟敬自告奮勇,兵部尚書石星如獲至寶,急忙封了他一個遊擊將軍頭銜,送到朝鮮前線負責和談。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明朝萬曆年間,朝鮮半島爆發了一場抗擊侵略的戰爭,戰爭一方是豐臣秀吉率領的日軍,另一方是中、朝聯軍。然而,明朝收到朝鮮的求援信,第一反應卻是懷疑。歷史上企圖吞併朝鮮的朝代有許多,可沒有一個像日本速度這麼快,所以明朝認為朝鮮的告急可能過於誇大,讓人實在難以相信。 明朝的質疑有情可原,但此舉卻讓朝鮮國王與大臣害怕了,擔心明朝懷疑他們求援是假,與日軍合謀是真,企圖將明軍誘至朝鮮殲滅。
  • 入朝作戰明軍:有種你別跑呀
    大明軍隊入朝作戰 鳴梁海戰朝鮮單抗日本,中國沒趕上趟 闡述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下萬曆朝鮮戰爭,大明、朝鮮誰才是抗倭取得勝利的主力 當時明朝接到朝鮮二次求救,由於時間緊迫,只有部分步騎兵先行入朝作戰,而大明水師只到次年5月,因為戰況不佳才開始調派增援朝鮮。所以,鳴梁海戰實際上是以朝鮮方自己為主,與倭國進行的一次海戰。當然,李舜臣的朝鮮水師,或多或少有大明技術、人員、裝備、訓練上的支持,這應是存在的。
  • 電影《海盜》背後的大明與朝鮮
    大歷史格局中的高麗困境在表面煽情的冒險故事背後,貫穿全片的是高麗與朝鮮更替時期,與老宗主元朝和新興的明朝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高麗受宋朝文化影響很深,最初與蒙古乃至元朝的關係並不和睦,蒙古軍曾經七次進攻高麗,所到之處,多所殘滅,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時,高麗才終於臣服,此後高麗軍隊還參加過元軍對日本的徵伐。
  • 萬曆是大明王朝掘墓人…
    當時內閣的閣臣于慎行等四人,因為見不到皇帝,無所事事,整日只能靠數著太陽影子長短變化來打發「值班」時間。萬曆十七年(1589年)之後,萬曆帝不再接見朝臣,朝堂上甚至出現了「人滯於官」和「曹署多空」的現象。據《明神宗實錄》記載當時「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數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
  • 大明正德年間的「響馬」為何那麼厲害?只因一樣軍用物資比明軍強
    但是總的來說,朝廷方面作為統治階段的代表,在掌握軍政大權和各種社會資源的條件下,實力相比起義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可是大明正德年間有一伙人,他們卻有一樣重要的軍用物資, 比大明軍隊強了許多,是什麼呢?怎麼堂堂大明朝廷的官軍還會缺少馬匹?其原因還要從大明建國時說起,大明朝自洪武年間就實行了民間養馬以供軍需的政策,規定的數量大約是:「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也就是說,江南地區每十一戶人家、江北地區每五戶人家就要為朝廷負責養一匹馬。
  • 說一說朝鮮歷史上經歷的四場大規模戰爭
    時間到了16世紀末,日本太閤豐臣秀吉完成了日本初步統一,野心大增,竟想侵吞中國,便蓄謀以朝鮮為跳板攻打明朝。豐臣秀吉雕像1592年,豐成秀吉調動三十萬軍隊和數百艘戰艦徵討朝鮮。由於朝鮮當時黨爭激烈再加上迎戰準備不足,戰備鬆弛的朝軍被裝備精良(葡萄牙火槍鳥銃)的日軍打得節節敗退,僅僅一個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塗炭生靈。
  • 為何大多數人都鍾愛歷史上的明朝
    但在晚年因積勞成疾無奈扔下這個大攤子撒手西去。簡直是剛硬派的教科書!當然,這裡只是舉例隨便說明下,其他的就不提了,如果有人還覺得太祖不行,看看後朝康熙大帝、孫國父。毛爺爺怎麼挺太祖的!大明陸戰水站樣樣精通,大炮火槍用的滿天飛,什麼火箭彈,魚雷都有!不像某朝,在明後再發展近300年,主力騎兵80%都還是刀槍。話回正題,首先看大明陸戰:
  • 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要看這計劃,就算「滅掉大明」,也只是豐臣秀吉「人生目標」裡的一部分……而且對這瘋狂計劃,豐臣秀吉及其「團隊」,都是信得十分認真:比如他的養子豐臣秀次,原本都自稱厭倦了戰爭,沒想到豐臣秀吉一句「只要打下北京,你就是關白(宰相)」,接著就讓這「好兒子」興奮得如打了雞血,拍胸脯表示要衝鋒陷陣。
  • 大明帝國高端玩家的封神之戰!主力在野區被團滅最後卻驚險翻盤!
    明軍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城,所有人都傻眼了,因為小皇帝出徵時把京城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都帶走了,甚至就連主管作戰的兵部和戶部兩個「一把手」都已經戰死,北京城裡人少槍少,靠什麼擋住也先的瓦剌大軍?而更重要的是,土木堡離北京只有一天的路程,完全沒有布防的時間,要是瓦剌大軍乘勝進攻北京,那立國才八十年的大明基本上就被一波帶走了。
  • 萬曆朝鮮之戰,為何兵力更多的日本會輸?指揮官都是一些二流將軍
    豐臣秀吉在當上的關白之後就一直在謀劃的對朝鮮用兵,作為繼承織田信長政治遺產之人,豐臣秀吉在行動做派上也頗有信長俾睨天下的氣場。而徵伐朝鮮則是豐臣秀吉向東亞大陸進軍的第一步。對比當時日朝兩國的實力,一直積貧積弱的朝鮮根本不是剛從百年戰國鬥爭中剛統一的日本對手。因此在這一戰前,豐臣政權普遍對於局勢很看好。
  • 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嘉靖大倭亂,大明的東南沿海被倭寇攪得一塌糊塗,這個問題說起來還真是尷尬。要知道,日後萬曆三大徵,明軍在朝鮮戰場打日本一幫「戰國名將」都行,為啥打倭寇就不行了呢?當年剛打天下,剛經歷戰亂和黃河泛濫的明初由於軍隊都是百戰精兵,官員有理想,人口不多,所以明軍可以保持戰鬥力。可是隨著大明慢慢的風調雨順,天下太平。本來內地衛所就不怎麼打仗,再加上訓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戰鬥力就嚴重下滑。非但如此,人口的增多,權貴階層的腐化就加劇了土地的兼併。衛所的土地也當然被那些土豪劣紳們看上。所以,軍戶變成佃農的情況也很多。衛所是自給自足,物資不靠國家。
  • 韓國全羅道的瑰寶—生態城市 「順天」
    人民網首爾6月26日電 (張悅 於穎) 據韓國旅遊發展局消息,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全羅道沿著奔流的蟾津江,江水清澈,土地廣闊而肥沃。用這富足的土地上生產的原料製成的食物和歷史悠久的民俗音樂板索裡可謂是全羅道的驕傲。
  • 澎湖之戰——大明兩百七十六年未敗水師之殤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琛執贄,重譯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天妃靈應之記》實際上,從明朝中期政府誤以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之前,大明政府算得上是高度重視海軍實力的發展。從明太祖朱元璋利用水師與陳友諒大戰於鄱陽湖上,到封鎖長江航道、配合大軍北上,再至明成祖朱棣派遣巨艦遠赴南洋、懷柔遠夷開始,大明的水師艦隊可以說是走在了當時世界的前列。
  • 明朝時期,朝鮮和日本人口差距不大,為何抵禦日本全靠明朝外援?
    可以說,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一直在整軍備戰,建立了強大的軍政體系,最後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從整個歷史上來說,日本總共發動了三次對外戰爭,除了我們廣為了解的甲午中日戰爭,以及侵華戰爭,在明朝歷史上,還在朝鮮與明朝發生激烈軍隊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