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聽話,不反抗,表面上討人喜愛,內心的委屈卻沒人懂

2020-07-07 琳妹育兒說

文/琳妹育兒說(專注於原創優質文章,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今年上4年級的小華班裡有個同學叫瑤瑤,是個特別乖的小姑娘,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學習成績也很好,在班裡一直擔任學習委員,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小華的媽媽經常拿瑤瑤作為榜樣來激勵她,因此小華在內心是非常崇拜瑤瑤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小華和瑤瑤成為了好朋友,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小華這才知道瑤瑤並不像表面表現的這麼陽光,她經常會有一些非常負面的想法。

據瑤瑤說,她的媽媽從小就對她特別嚴厲,從幼兒園開始就學英語,每天早晨都要起來背單詞。上了小學之後,媽媽為了增強自己的體質,要求她每天跳900個跳繩,同時還不能耽誤學習任務。

「乖孩子」聽話,不反抗,表面上討人喜愛,內心的委屈卻沒人懂

自己只要犯了錯,媽媽就會嚴厲地懲罰自己,比如穿著鞋踩髒了地板,就被罰洗一盆襪子,比如一頁作業上有幾個字寫得潦草,媽媽就撕掉讓她全部重新寫。

瑤瑤對小華說自己現在很怕媽媽,也很怕回家,心裡總有離家出走的念頭,但是又不敢執行,因為怕到時候媽媽知道了會大發雷霆,讓自己的日子更難過。

瑤瑤看似乖巧,但其內心早已千瘡百孔,她受的委屈無人訴說,所以她只能選擇自己默默承受,久而久之,自己就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而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心裡究竟有多麼委屈。

為什麼孩子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1.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

很多父母都懷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憧憬,於是就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不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只要做錯了事情就會受到懲罰。

「乖孩子」聽話,不反抗,表面上討人喜愛,內心的委屈卻沒人懂

在這樣的高壓狀態下,孩子的情緒始終處於緊繃的狀態,生怕做錯事情,於是就會逐漸變得順從父母,因為他們知道反抗只會帶來更嚴厲的批評與懲罰。

2.父母喜歡對孩子發火

有的父母本身可能原生家庭的影響就不是太好,加上後天工作、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導致他們經常心情很差,而他們又沒有辦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只要看孩子有一點不順眼就會把火氣全部撒到孩子頭上。

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會生活得膽戰心驚,只能通過裝聽話裝懂事來逃避父母的責罵。

3.父母喜歡跟孩子講條件

一般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而個別父母總是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屬品,總是對孩子講條件,比如孩子考試必須獲得第一名才能出去玩,或者是必須寫完作業才允許吃飯等。

「乖孩子」聽話,不反抗,表面上討人喜愛,內心的委屈卻沒人懂

這些要求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一種威脅,孩子長期在父母的威脅中生活,會使得他們過得很壓抑,只能通過滿足他們的條件來討好他們。

討好型人格是錯誤教育方式的產物,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雖然表面看起來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實際上內心早已千瘡百孔,仿佛變成了沒有靈魂的玩偶,所以孩子擁有討好型人格其實是父母的悲哀。

討好型人格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1.長大後會變得非常沒有主見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即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說出來,因為他們怕受到父母的責罵和懲罰,在父母的眼中,他們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哪怕做錯一點都是不行的。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忽視自己內心的想法,只知道聽從他人的命令行事,長大後會變得非常沒有主見,也沒有責任感。

「乖孩子」聽話,不反抗,表面上討人喜愛,內心的委屈卻沒人懂

2.性格易自卑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一般都是在大人的否定言語之中長大的,因為父母總是不停地給自己挑毛病,要求自己做得更完美,這就會使得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覺得自己總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是因為自己太笨,從而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要知道自卑心理無論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是以後的學習工作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3.太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通常都沒有自我,因為他們需要不斷地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誇獎,這就會使得他們過分注意父母的看法,不自覺地就會以父母的觀點來左右自己的行為。

這樣孩子長大以後行事容易受他人影響而左右搖擺,只要別人稍微發表一點不同意見,他們就會把自己全盤推翻。

討好型人格對孩子來說無疑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雖然它能使孩子看似乖巧,但實際上卻磨滅了孩子的天性,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避免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乖孩子」聽話,不反抗,表面上討人喜愛,內心的委屈卻沒人懂

父母應如何幫孩子擺脫討好型人格?

1.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要多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給他們自由表達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也才會更加心甘情願地改正自己的錯誤。若是一味逼迫孩子,只會使得他們感到恐懼害怕。

2.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犯錯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這是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不足,也是因為他們天生便具有強烈好的好奇心與探索意識,因此父母應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犯的錯誤,不要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3.不要總以命令的語氣跟孩子對話

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但不是孩子的領導者,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也擁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保持語氣平和,不要總是拿自己家長的身份去壓迫孩子或者威脅孩子,要知道人人生來平等,父母並沒有資格去強迫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乖孩子」聽話,不反抗,表面上討人喜愛,內心的委屈卻沒人懂

​美國著名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在其著作中寫道:「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不反抗父母的乖孩子固然能讓父母省心,但是他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不要只關注孩子表面的行為,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理解,也才更有利於親子雙方的有效溝通。

相關焦點

  • 做一個乖孩子好不好?
    我直截了當的說,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沒人願意去幼兒園,因為三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麼去幼兒園,因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了,她知道不哭了才會讓你們更喜歡他,換句話說他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可是小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洩出來,他上幼兒園以後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洩,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
  • 表面越是乖巧的孩子,內心存在的問題越多,從小到大活得很累
    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可能只是刻意壓抑內心的真實感受,長大後心理問題更多。因為忙著取悅所有人,不斷迎合他人的想法,按照他人的意願辦事,事事表現得順從,隱藏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和意願,壓制所有的委屈和不滿,時間久了,內心會感覺非常的壓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變得愈發沒有自我。
  • 你喜歡聽話的乖孩子嗎?
    她說大女兒自從有了妹妹,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以前大女兒特別乖巧溫順,吃好吃的,去哪兒玩,想買什麼東西,很少提什麼要求,特別省心。有了妹妹之後變化了,會提出自己想要滑板車,想要買什麼,有次為了出去玩,作業沒做完還騙大人說已經做完了。有時候1歲多的妹妹撕了她作業,她會大聲抗議、還揍她,有時候還跟大人頂嘴之類的,沒有以前好管了。
  • 養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到底好不好?
    在我國,一個孩子從小長到大,聽到最多的詞可能就是「聽話」,當他不聽從父母的意見或安排時,會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而當他事情做得好,符合父母的心意時,會被拍著肩膀表揚:「真聽話
  • 乖孩子,長大後會痛苦?是一種教育的悲劇?無數家長看完沉默了
    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 「乖孩子」式的教育,也在傷害孩子的內心
    但是很多情況下,當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法讓孩子聽話時,家長就開始搬出「乖小孩」的論調,苦口婆心的開唱:「孩子,孩子,為啥你這麼不聽話,乖乖,要真心悔改,媽媽才會給你買好吃的,帶你去好玩兒的地方……」此外,53.9%的受訪者認為孩子從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爭取是導致「配角」綜合症的主因。「乖孩子」的論調似乎受到了考驗,這種論調意味著聽話,柔弱,不鬧騰,順從。
  • 孩子被人猛踹不敢反抗,我們的孩子被欺負時為什麼這麼乖?
    「讓座是情分,不讓是本分,不要搞道德綁架!」乘客拍下視頻給男孩,並鼓勵他報警。然而,男孩最終沒有報警。這樣的事,不止一次登上熱搜,讓每一個爸媽都揪心,一次次挑戰他們內心的防線。對於孩子來說,「聽話」意味著很多事情只要按父母意思照做,根本不需要思考,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凡事都依賴別人的習慣,沒有主見,更不敢惹事讓父母不開心。但更多的「好孩子」只是表面很聽話,內心和父母有著很大的隔閡。在家聽話,在外被欺負時,因為害怕成為「壞孩子」,不敢惹事,更不敢告訴父母。
  • 為什麼小時候聽話的人,反而容易有心理問題?
    我想最多的可能是這三個:「聽話」、「懂事」、「乖」。孩子在家乖不乖,在學校聽不聽話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我們90後成長的這一代,很多人都是這樣成長過來的,爸媽帶你出去遇到老熟人,對方看到你上來就是一頓誇:「哎呀老王,這是你閨女啊,可真乖。」
  • 從來不頂嘴的乖孩子,都是悶聲做大事的人,讓父母后悔都來不及
    晚上10點,我催促兩個孩子快點去睡覺,以免第二天早晨起不來,老大回應說:「我還不困,為什麼要睡覺?」老二則一字一頓地大聲說道:「我—就—不—睡覺。」頂嘴,是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雖然我極力忍耐著,可有時明顯感覺血液只往腦袋上湧,想來一場暴風驟雨,可到頭來還不是兩敗俱傷。
  • 那個聽話的孩子,你不知道他的心裡有多苦
    現在上中學一年多了,又要每天吃一個雞蛋,男孩實在忍受不了,便開始反抗。很多人見了,都會誇她懂事。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下來,長大後,她依然這樣。她說,其實很多時候她也不想這樣做,看到別人都出去玩,而自己卻被迫在家做家務,心裡也很委屈;看到喜歡的東西,也很想要,但總是在張開嘴的那一刻把話咽了下去;不懂拒絕,不會反抗……所有的不喜歡都咬著牙吞下去。
  • 父母把孩子養成「乖孩子」就成功了嗎?
    父母,把孩子培養成聽話的「乖孩子」,是成全了自己的控制欲,卻毒害了孩子!您是否同意這個說法?有不滿,敢於表達;被欺負,敢於反抗。這樣的孩子,在家庭中會讓父母感覺無法控制,甚至會產生挫敗感,從而生出勝負心,總是企圖在各方面贏了孩子。只要孩子稍微犯了錯,就會用打擊的話說:「誰讓你不聽我話的,活該!」
  • 「乖孩子」就不會被欺負嗎?不惹事、多謙讓,孩子應該「不好惹」
    在大部分中國家長的教育理念中,自己應該對孩子具有很大程度的掌控,一個願意聽話,願意被掌握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孩子乖說明願意聽從家長給的安排,自然滿足了家長的「為你好」心理。然而,這樣的乖孩子在今後的成長和發展中真的會順利麼,這種習慣性言聽計從的性格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我想這些家長是沒有想過的。
  • 乖孩子真的乖嗎?注意「乖孩子」也可能有討好的心理,是假乖
    但就是這些眾人眼中的「乖孩子」,常常會做出一些讓大人們始料不及的舉動,比如:乖孩子平時很聽話,但遇到父母的批評後,就在家裡不吃不喝,甚至離家出走或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孩子之所以成為問題「乖孩子」,與父母的教育及所處的環境有著根本的聯繫。 在孩子未成年這個階段,他主要是在家庭這個大環境下生活學習。所以,家庭對學生的要求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都影響著孩子努力的方向。
  • 《隱秘的角落》-朱朝陽,我不想當個乖孩子
    這兩天抽出時間把網劇《隱秘的角落》看完了,都說朱朝陽黑化,心機深,但可恨之人必有其可憐之處。朝陽,面朝太陽,向陽生長,是希望,是未來。他聽話、懂事,一直是父母心中的乖孩子;聰明、好學,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好學生。
  • 孩子被老師誇「很乖」,媽媽不喜反憂:是誰偷走了乖孩子的自我?
    一一說好;等她們繼續往前走,一直到了她們的目的地,卻再沒有遇見賣冰淇淋的,朋友有點為難又有點心疼地告訴女兒:你看,我也沒想到這邊沒有賣冰淇淋的,那媽媽下次帶你出來一定補給你好不好?小姑娘看起來有點失落,可也只說了一句:好吧。沒有哭鬧,沒有委屈,也沒有生氣,只是有點失落,可她只是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啊。
  • 我有多討厭做一個「乖孩子」:好人當久了,容不得變壞一點點
    1乖孩子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張雨綺認識李斯丹妮後,大呼失望「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求求你man起來」。李斯丹妮是有需求不會說出來,習慣委屈自己的人。李斯丹妮求助張雨綺,「我想開演唱會,該怎麼辦?」張雨綺回答:「去跟你的老闆說,去提要求」。
  • 那個被罵之後不說話的孩子,最讓人心疼
    相較於那些頂嘴的孩子,這些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甚至是受傷也不肯求饒的孩子,才更讓人心疼。很難想像,那些平時默不作聲的孩子,內心究竟壓抑了什麼?雖然孩子頂嘴往往會讓人氣得半死,但是那些被罵後不說話的孩子,他們的情緒和行為更值得父母關注和擔憂。
  • 乖孩子可能並不快樂:希望父母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
    1我一直是個很聽話的乖孩子,學習成績優秀,不和長輩頂嘴,聽從父母的安排,一切按部就班,兢兢業業。父母是滿意我的,每次和鄰居親朋談起我時總會誇讚我一番,說我聽話懂事不讓父母操心,然後在別人羨慕的眼光中露出極其驕傲的神色。
  • 父母都喜歡的乖孩子真的好嗎?不乖孩子家長學會引導,更容易成功
    對於乖孩子可以得到大人更多的寵愛,而且家長通常非常喜歡這樣的孩子。可是乖孩子長大之後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嗎?鄰居家的孩子年紀比我小一些,我們也算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髮小。那時候我媽總是誇鄰居家孩子聽話,而且總是把他家孩子當作我成長的榜樣。大家都以為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一定會孝順父母,可是事實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