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琳妹育兒說(專注於原創優質文章,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今年上4年級的小華班裡有個同學叫瑤瑤,是個特別乖的小姑娘,不僅長得漂亮,而且學習成績也很好,在班裡一直擔任學習委員,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小華的媽媽經常拿瑤瑤作為榜樣來激勵她,因此小華在內心是非常崇拜瑤瑤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小華和瑤瑤成為了好朋友,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小華這才知道瑤瑤並不像表面表現的這麼陽光,她經常會有一些非常負面的想法。
據瑤瑤說,她的媽媽從小就對她特別嚴厲,從幼兒園開始就學英語,每天早晨都要起來背單詞。上了小學之後,媽媽為了增強自己的體質,要求她每天跳900個跳繩,同時還不能耽誤學習任務。
自己只要犯了錯,媽媽就會嚴厲地懲罰自己,比如穿著鞋踩髒了地板,就被罰洗一盆襪子,比如一頁作業上有幾個字寫得潦草,媽媽就撕掉讓她全部重新寫。
瑤瑤對小華說自己現在很怕媽媽,也很怕回家,心裡總有離家出走的念頭,但是又不敢執行,因為怕到時候媽媽知道了會大發雷霆,讓自己的日子更難過。
瑤瑤看似乖巧,但其內心早已千瘡百孔,她受的委屈無人訴說,所以她只能選擇自己默默承受,久而久之,自己就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而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心裡究竟有多麼委屈。
1.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
很多父母都懷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憧憬,於是就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不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只要做錯了事情就會受到懲罰。
在這樣的高壓狀態下,孩子的情緒始終處於緊繃的狀態,生怕做錯事情,於是就會逐漸變得順從父母,因為他們知道反抗只會帶來更嚴厲的批評與懲罰。
2.父母喜歡對孩子發火
有的父母本身可能原生家庭的影響就不是太好,加上後天工作、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導致他們經常心情很差,而他們又沒有辦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只要看孩子有一點不順眼就會把火氣全部撒到孩子頭上。
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會生活得膽戰心驚,只能通過裝聽話裝懂事來逃避父母的責罵。
3.父母喜歡跟孩子講條件
一般情況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而個別父母總是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屬品,總是對孩子講條件,比如孩子考試必須獲得第一名才能出去玩,或者是必須寫完作業才允許吃飯等。
這些要求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一種威脅,孩子長期在父母的威脅中生活,會使得他們過得很壓抑,只能通過滿足他們的條件來討好他們。
討好型人格是錯誤教育方式的產物,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雖然表面看起來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實際上內心早已千瘡百孔,仿佛變成了沒有靈魂的玩偶,所以孩子擁有討好型人格其實是父母的悲哀。
1.長大後會變得非常沒有主見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即使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說出來,因為他們怕受到父母的責罵和懲罰,在父母的眼中,他們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哪怕做錯一點都是不行的。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忽視自己內心的想法,只知道聽從他人的命令行事,長大後會變得非常沒有主見,也沒有責任感。
2.性格易自卑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一般都是在大人的否定言語之中長大的,因為父母總是不停地給自己挑毛病,要求自己做得更完美,這就會使得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覺得自己總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是因為自己太笨,從而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要知道自卑心理無論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是以後的學習工作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3.太過於在乎別人的看法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通常都沒有自我,因為他們需要不斷地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誇獎,這就會使得他們過分注意父母的看法,不自覺地就會以父母的觀點來左右自己的行為。
這樣孩子長大以後行事容易受他人影響而左右搖擺,只要別人稍微發表一點不同意見,他們就會把自己全盤推翻。
討好型人格對孩子來說無疑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雖然它能使孩子看似乖巧,但實際上卻磨滅了孩子的天性,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避免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1.給孩子自由表達的機會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要多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給他們自由表達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也才會更加心甘情願地改正自己的錯誤。若是一味逼迫孩子,只會使得他們感到恐懼害怕。
2.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犯錯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這是因為孩子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不足,也是因為他們天生便具有強烈好的好奇心與探索意識,因此父母應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犯的錯誤,不要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3.不要總以命令的語氣跟孩子對話
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但不是孩子的領導者,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也擁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保持語氣平和,不要總是拿自己家長的身份去壓迫孩子或者威脅孩子,要知道人人生來平等,父母並沒有資格去強迫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美國著名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在其著作中寫道:「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不反抗父母的乖孩子固然能讓父母省心,但是他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不要只關注孩子表面的行為,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和理解,也才更有利於親子雙方的有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