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風水最明顯的共同點就是二者都採用了源於《周易》的陰陽五行八卦理論。《四庫總目提要》日:「術數之興,多在秦漢以後,要其旨,不出乎陰陽五行、生克制化。實皆《易》之支源,傅以雜說耳。物生有象,象生有數,乘除推闡,務究造化之源者,是為數學。星土雲物,見於經典,流傳妖妄,寢失其真,然不可謂古無其說,是為佔候。自是以外,末流狠雜,不可彈名,史志總概以五行。今參驗古書,旁稽近法,析而別之者三:曰相宅、相墓,曰佔卜,日命書、相書,並而合之者一,曰陰陽五行。」『可知,風水是《易》之支流,屬於陰陽五行之類眾多方技中的一種。
「《周易》古經與《老子》之間又有著深切的內在思想聯繫」,這就使得道教思想附上了《周易》陰陽五行的底色,「道教早期重要經典如《太平經》、《老子想爾注》、《周易參同契》以及《五鬥經》皆已引《易》入道,自漢代以後歷來皆重視《易》學,成為道教義理的淵源之一。』,在古代,道教與包含風水在內的各種術數都是受人尊重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元史》卷八七《百官志》曾說:「集賢院,秩從二品,掌提調學校、徵求隱逸、召集賢良,凡國子監、玄門道教、陰陽祭祀、佔卜祭遁之事,悉隸焉。」月可知,古代道教徒以其所從事的各種方術也受到國家、社會的尊重和肯定。風水契合了民眾趨吉避兇的心理預
道教與風水之間的密切聯繫還在於風水所採用的象數理論大多是道教象數派研究的成果。道教「它以本身固有的思想因素為基礎,總結了先秦以陰陽家為主的陰陽五行的思想成果,融合進自身的思想體系中去,建構了一個以陰陽五行為骨幹的世界構成和生成圖式。提供了一個以陰陽對待、五行生剋為主的思維模式和表意系統。其中的陰陽、五行、八卦理論結合幹支、二十八星宿、河圖、洛書、太極、四象、方位而形成了紛繁複雜的理論,構築了一種原始的宇宙模式。
這種宇宙模式成了中國人關於時間空間思維的一種經典性模式,影響了中國人思想、信仰、生活等各個方面。體現在風水理論中就是,「風水講究陰陽平衡、五位相得、趨吉避兇、氣感而應和天人合一等思想與《周易》的陰陽理論、方位觀念、吉兇觀念、氣論和樂天知命觀念等一致。」從風水著作《管氏地理指蒙》章節標題上就「可以看出道家哲學概念的影響及運用,有無往來第一,方圓相勝第三十七,五行象德第六十四,氣脈體用第八十,陰陽交感第九十六等。」a可知,風水中這些辨證觀念都來自於道家道教思想。
由於《周易》象數派理論的無限擴展,萬事萬物之間都相生相剋,道教的泛神論、鬼神觀及眾多神明也被吸收到風水體系中去,「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起源於民間信仰,所以其組成含有大量的民間世俗內容,如書符招仙、符篆齋蘸等。作為神秘的符咒和儀式,它能役使鬼神,祈晴求雨,攘災去禍。道教中的這些鬼神觀念、神仙方術等均為堪輿家所吸收,致使風水術迷信成分進一步加強」。羅盤上不僅增加了相生相剋的禁忌,也增加了「六丁六甲」、「五方大帝」、「八方神靈」等內容;符咒和科儀成為風水操作儀式的主要方式。
綜上所述,《周易》所建立的宇宙圖式是中國思維的基礎,道教與風水因為《周易》象數理論而緊密聯繫在一起,風水所依託的術數體系中有明顯的道教思想的摻入,風水吸收了大量的世俗內容,尤其以道教思想與儀式居多,這是道教象數理論發展獨特的貢獻。道教也藉此術數體系控制著民間信仰與世俗生活,形成了與儒家思想相抗衡的意識形態,延綿中國數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