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代朝鮮人和古代越南人爭相學習的服飾——襖裙

2020-12-19 緣道緣君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歷經幾千載歲月,在保持基本的形制不變的情況下,發展出來很多的款式,有秦漢時期的曲裾、有隋唐時期的齊胸襦裙和圓領袍,有明朝的襖裙和曳撒等。雖然每個朝代基本會有新的款式,但是有些款式是從先秦流傳到明朝,例如裋褐等。今天小編著重介紹襖裙,流傳於明朝一代,影響著整個東亞服飾文化,如韓國的女性韓服就是根據明朝襖裙演變而來,例如越南的越服,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小編寫的關于越服復原的文章和圖片。

襖裙,是漢服中上衣下裳制的一種,上襖下裙,是明代女裝的一種通稱,不是固定術語,襖是襖,裙是裙。早期漢服上衣多稱為「襦」,魏晉以後多用「襖」、「衫」,唐以後「襦」字逐漸被「襖」、「衫」替代。漫長的演變,它們的具體意思和細節都會有差別,目前普遍認同的是「襖」為有襯裡或夾層的上衣,「衫」為單衣。明制女襖、女衫較有特色,外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襖衫長度有長有短,有交領、豎領、方領、對衿等。此外,明代的女襖衫和男襖衫一樣,也有直袖和箭袖。

很多人認為衣掩裙的打扮只在明代存在,其實這種穿法在宋代及以前的壁畫中就很常見。無論是衣在內還是衣在外,上衣下裙的兩截樣式,都是漢族女裝區別北方少數民族女裝的一大特點。明代是否仍有衣在裙內的襖裙,在學術上仍有爭議,因為至今沒有實物證據,明人所繪仕女圖為宋式,繪製前朝這是歷代仕女圖的一大特色,不可作為憑證。

與現代最接近的漢人王朝就是明朝了,孔府舊藏中保留著很多明制漢服,對於漢服復興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明制襖裙與現代服飾已經很接近了,很我們適合日常穿著。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諸君共勉!

相關焦點

  • 漢服知識:襖裙,你了解嗎?
    漢服知識:襖裙,你了解嗎?什麼是襖裙,襖裙是漢服中的一個分類。中國古代女上上身穿襖,下身著裙。襖裙最早從唐代就開始有記載。一直到民國時期。現代漢服中說的襖裙一般指明代有襖裙樣式。有些人對於襖裙的樣式有一些錯誤的概念,認為上衣穿在裙子外面就是襖裙。其實,從明一代,衫子也穿在裙子外面。從出土的文物,東晉十六國陶桶就能看出來,那個時代襦就是穿在裙子外面的。所以簡單的把上衣穿在裙子外就定義為襖裙。襖裙應該是上身穿襖,下身穿裙。朝鮮民族的傳統服飾赤古裡裙,就是從明朝的襖裙發展過來的。
  • 日本有假名,朝鮮半島有諺文,古代越南有沒有發明過自己的文字?
    漢字,在古代的東亞,可以說這就算是唯一的「正統文字」了,不只是中國,古代朝鮮,越南,日本等國的正式文件都是用「漢字」的,「漢字」才是正式的書面規範文字,當然,有的國家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創建文字,但這些文字地位都比不上漢字,你看日本,自己創建的字母叫「假名」,為什麼說「假」呢?
  • 漢服那些事兒|襖裙
    1.概念「襖裙」 是指一種古代漢族女裝按照上襖加下裙的搭配方式穿著的服飾的通稱,故「襖裙」指「上襖」和「下裙」的組合,而並不是單指某一件衣服。長襖+馬面裙襖約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初為北人燕服,後傳入中原,宋代流行,明清更甚,取代了短襦,長度增至膝蓋。《紅樓夢》裡就有對襖的描述:「……薛寶釵坐在炕上作針線,頭上挽著漆黑油光兒,其身上所穿的棉襖、肩褂、裙褲,皆是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
  • 越南,朝鮮等國家的歷史書,是如何評價我們中國的?
    在書中提到,皇帝親自出徵派了五十萬的軍隊,打破了桂林郡以及象郡這些地方,而這些地方本來是屬於越南的。原來越南的土地被吞併,越南當地居住的土著居民被殘忍殺害。(汗)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課本之中,越南實在是太微不足道,只花了很小的一部分去寫。而在中國古代歷史,長期以來,越南其實就是咱們國家的一個郡而已,在秦朝時期,那裡就是一個交趾郡。
  • 來了解漢服襖裙的分類及簡介
    以下襖裙問題你知道嗎?襖裙起源和盛行於哪個朝代?襖裙和襦裙的區別是什麼?襖裙分為哪幾類形制?看下文了解。襖裙,是上身穿襖、下身著裙的合稱。襖裙盛行於明朝,因此襖裙也是作為明制漢服最典型的例子,在眾多漢服形制中,襖裙是無數「大明少女」最喜愛的形制。
  • 朝鮮全國2500多萬人,朝鮮各地農民,生活水平到底怎麼樣?
    首先,我們聊聊朝鮮的歷史發展。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屬於明清兩朝的三大藩屬國之一,另外兩個是越南和琉球。李氏朝鮮在各方面向明清兩朝學習,例如服飾、文字等諸多方面,與中原王朝非常接近。在眾多的韓劇中,經常看到明朝服飾的影子,例如大帽、襖裙、道袍等等。當時,《資治通鑑》《史記》等中國經典書籍,屬於李氏朝鮮貴族子弟們的必讀刊物。朝鮮的科舉考試,幾乎與明清兩朝一樣,甚至李氏朝鮮的官服都借鑑了中原王朝。19世紀末期,經歷了30多年的明治維新之後,隔海對望的日本迅速崛起,成為了東亞強國,並且開始了對外擴張道路。
  • 古代服飾都咋穿?
    但在古代,則不僅僅是愛好問題,還是禮節問題。服飾,也是一種文化。一、 頭衣(冠、冕、巾幘)冠,用以捆住頭髮,同時也起裝飾的作用。三、 足衣及其他足衣,就是鞋,古代稱「履」。古時鞋分革、絲、麻、草四種,有錢人穿革履絲鞋,窮苦人穿草鞋或光腳。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紅裙寬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頭巷尾,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
  • 姑娘們都喜愛的漢服在古代都長什麼樣?
    我們所謂的漢服是僅指漢代的服裝還是古人服飾的統稱?古代人們的穿著是我們現在復原的這樣麼?當然,紅樓夢中所描寫的只是我國古代服飾的一角,在歷史的變遷中,服飾作為不同朝代的剪影肯定也各有風姿。我們從頭來扒一扒:1.先秦時期在夏商周時期,人們的服飾是簡單的上衣下裳,上衣是交領窄袖式短衣,下身配裙裝搭配腰帶。
  • 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
    歡迎來到貝拉說歷史,下面要講述到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大千中國,服飾的種類五彩繽紛,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不同的服飾,已經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服飾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服飾也是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並且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具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著豐富的積澱,不管何時這樣的文化都能夠繪製成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吸引著無數的人前來觀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服飾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先民可以得以生存的條件,在整個歷史的長河中總是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現代校服這麼醜,是不是受了古代的影響?那古代的校服是怎樣的?
    很多人都覺得從小到大的校服,簡直到了慘絕人寰的地步,究竟是什麼人相出這樣的校服的?看看別的國家的校服,在看看我們自己的,簡直不能比。那就有很多人推測,現代校服這麼醜,是不是受到了古代的影響?那古代人的校服又是怎樣的?其實,古代的校服,遠遠不是我們現在的樣子,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一點古代校服的源頭。
  • 中國古代八大商標,一直在抄襲,從未被複製
    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 古代人和現代人時是一樣的
    雖然是拍的古代的時空,但是很像在拍科幻片。他說他過去一直沒有感覺到拍古代其實和拍未來是一樣的,因為古代那個時空的感覺是你沒體驗過的。你拍未來是一種全新的宇宙觀,你拍古代也一樣。古代的時空和今天是絕對不一樣的。他說他叫停是因為他要抓住這種嶄新的時空感覺。他舉了個例子,說許知遠從太原到汾陽,司機開了導航,跟隨導航就過來了,那就是今天人類依賴這個工具在行走。
  • 襦裙or襖裙?漢服的入門知識快來get~
    PS:俗語「拜倒在石榴裙下」中的「石榴裙」就是楊貴妃愛穿的齊胸襦裙~   【襖裙類】   「襖裙」是對古代漢族女子上身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其中,「襖」特指帶裡襯的衣服。襖裙類主要流行於明代,現在商家製作的襖裙也主要為明制襖裙。
  • 古代的時尚記憶:古代服飾妝容風格文化大全
    古代的時尚記憶古代服飾:峨嶺﹑羽衣﹑深衣﹑澤衣﹑霓裳﹑寶帶﹑錦褲﹑素襪﹑纖履九章。-《湮沒的時尚.雲想衣裳》古代香製品:茉莉花香皂﹑薔薇露﹑桂花頭油﹑澡豆。古代妝容:慵來妝﹑啼妝﹑曉霞妝﹑梅花妝﹑額黃妝﹑紅妝﹑白妝等。
  • 《史記》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鮮半島一直以漢字作為官方文字,科舉考試也仿效中國王朝,以儒家經典為主要的考試範圍,因而促使朝鮮士人閱讀中國典籍,進而推動了中國典籍在朝鮮的傳播與影響。古代日本對中國典籍也相當重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日之間的海上航路被稱之為「書籍之路」,幾乎每一部比較重要的中國史書,都傳到了日本,有著程度不同的影響。對於越南,也有著類似的影響。
  • 日本先於朝鮮和越南發明文字,為何如今卻堅持使用漢字?
    在現在世界上的主要文字中,漢字可謂「獨樹一幟」,它是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在古代,由於中華文明在東亞的統治地位,它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畢竟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
  • 朝鮮半島與古代漢字文化的傳播:讀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一自西嶋定生以降,東亞史的研究至少有兩個趨勢特徵值得警惕:一是將東亞特別是古代中國、朝鮮、日本(有時還有越南)劃分為一個似乎是天然的歷史世界——東亞世界,而對「中國」哪一部分參與「東亞世界」曖昧不明;二是偏愛於強調中國文化對東亞的單方面傳播和影響。
  • 古代朝鮮,為什么女醫被稱為「醫妓」,有一項任務難以說出口
    一、向明朝發難卻被打敗,古代朝鮮的自不量力在公元1387年大將藍玉佔領遼東,進而控制了鐵嶺,這是朱元璋的命令,因為鐵嶺這個位置有著很重要的戰略意義,但當藍玉成功之後,當時的朝鮮統治者就座不住了。這件事過後,朝鮮總算是乖了不少,而朱元璋也送給了高麗國一個新的名字,那就是「朝鮮」。在衝突被降服以後,朝鮮和我們的交流越來越多,也開始學習我們的優秀文化。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二):古代服飾
    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爾雅》說:「繞襟謂之裙。」意思是說所以要從衣襟斜下通過右腋,往下繞至腰臀間,以至前膝。後代的裙與古代的裳則接近。如《林黛玉進賈府》:「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飾。」古代體衣在質地、顏色上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如司馬光《訓檢示康》批評「近歲風俗尤為侈靡」時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