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歷經幾千載歲月,在保持基本的形制不變的情況下,發展出來很多的款式,有秦漢時期的曲裾、有隋唐時期的齊胸襦裙和圓領袍,有明朝的襖裙和曳撒等。雖然每個朝代基本會有新的款式,但是有些款式是從先秦流傳到明朝,例如裋褐等。今天小編著重介紹襖裙,流傳於明朝一代,影響著整個東亞服飾文化,如韓國的女性韓服就是根據明朝襖裙演變而來,例如越南的越服,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小編寫的關于越服復原的文章和圖片。
襖裙,是漢服中上衣下裳制的一種,上襖下裙,是明代女裝的一種通稱,不是固定術語,襖是襖,裙是裙。早期漢服上衣多稱為「襦」,魏晉以後多用「襖」、「衫」,唐以後「襦」字逐漸被「襖」、「衫」替代。漫長的演變,它們的具體意思和細節都會有差別,目前普遍認同的是「襖」為有襯裡或夾層的上衣,「衫」為單衣。明制女襖、女衫較有特色,外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襖衫長度有長有短,有交領、豎領、方領、對衿等。此外,明代的女襖衫和男襖衫一樣,也有直袖和箭袖。
很多人認為衣掩裙的打扮只在明代存在,其實這種穿法在宋代及以前的壁畫中就很常見。無論是衣在內還是衣在外,上衣下裙的兩截樣式,都是漢族女裝區別北方少數民族女裝的一大特點。明代是否仍有衣在裙內的襖裙,在學術上仍有爭議,因為至今沒有實物證據,明人所繪仕女圖為宋式,繪製前朝這是歷代仕女圖的一大特色,不可作為憑證。
與現代最接近的漢人王朝就是明朝了,孔府舊藏中保留著很多明制漢服,對於漢服復興有很大的現實意義。明制襖裙與現代服飾已經很接近了,很我們適合日常穿著。華夏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諸君共勉!